大黃魚野生群體和養(yǎng)殖群體鑒定技術研究.pdf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7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大黃魚(Larimichthys crocea)屬鱸形目、石首魚科、黃魚屬,是我國特有的重要海水經濟魚類。隨著環(huán)境惡化和過度捕撈使得野生大黃魚資源遭到毀滅性的破壞,天然捕撈資源急劇下降,為了恢復和保護大黃魚資源,我國水產科技工作者對大黃魚人工繁殖與苗種培育進行了大量的研究試驗,取得了一系列顯著性的成果,推動了大黃魚養(yǎng)殖業(yè)的快速發(fā)展,目前大黃魚資源已經轉變?yōu)槿斯ゐB(yǎng)殖群體為主,野生群體為輔的狀況,但在漁業(yè)生產與管理過程中如何對大黃魚種質資源

2、進行鑒定尚缺乏一套科學可靠的研究技術和方法。因此,本研究借助大黃魚的外部形態(tài)、鱗片特征、耳石輪紋,骨骼m(xù)icro CT掃描顯微結構,線粒體D-loop區(qū)和Cytb基因以及基于核基因的微衛(wèi)星標記等技術手段,比較和分析了大黃魚野生群體和養(yǎng)殖群體的種質差異,以期為大黃魚種質鑒定和資源管理提供科學可靠的依據。具體研究結果如下:
 ?。?)通過對大黃魚野生群體和養(yǎng)殖群體的形態(tài)性狀、鱗片與矢耳石輪紋特征進行了分析比較。形態(tài)性狀比較結果表明,養(yǎng)

3、殖群體的肥滿度(Fatness)、體高(BH)/體長(BL)、體厚(BT)/體長(BL)和尾柄高(CPH)/尾長(TL)比值顯著大于野生群體(P<0.01),野生群體軀干長(TL)/體長(BL)比值大于養(yǎng)殖群體(P<0.05),養(yǎng)殖群體在體型上出現偏短、粗現象。養(yǎng)殖群體與野生群體在鱗片輪紋特征上無顯著差異,部分個體鱗片上觀察到有年輪和副輪分布。野生群體耳石輪紋較為致密,明暗帶間隔不均,耳石中心核及周圍區(qū)域為深黃色,年齡組成復雜,有0~2

4、個年輪;養(yǎng)殖群體耳石輪紋較稀疏,明暗帶間隔均勻,耳石中心核及周圍區(qū)域較透明,觀察到有1個年輪。這些差異間接反映了兩個群體在生活環(huán)境條件、食物餌料供給方面的差異。
 ?。?)運用Micro CT技術對大黃魚全魚骨骼系統進行了掃描與三維重建,比較了野生群體和養(yǎng)殖群體背部和尾部脊椎骨顯微結構參數差異。結果顯示,大黃魚脊椎骨與頭骨、尾骨相連,脊椎骨26個,肋骨附著在第1~11腹椎,無肌間刺,胸鰭位于頭骨后,背鰭、腹鰭、臀鰭和尾鰭與脊椎骨不

5、相連。大黃魚野生群體背部和尾部脊椎骨的組織礦物質密度(TMD)和骨礦物質密度(BMD)均顯著高于養(yǎng)殖群體(P<0.01),骨體積分數(BV/TV)較養(yǎng)殖群體大(P<0.05),骨小梁間隔(Tb.Sp)較養(yǎng)殖群體?。≒<0.05),骨小梁數量(TB.N)、骨小梁厚度(Tb.Th)和結構模型指數(SMI)上沒有差別(P>0.05)。造成這些差異的主要原因可能與野生群體和養(yǎng)殖群體食物組成、生活環(huán)境以及活動情況等差異有關。
  (3)利用

6、大黃魚線粒體(mtDNA)D-loop區(qū)和Cytb基因中的788bp和1028bp片段,比較分析了大黃魚野生群體和養(yǎng)殖群體的遺傳多樣性與群體遺傳結構差異,結果表明,在105個樣本Cytb的1028bp片段中,共檢測到20個變異位點,大黃魚野生群體YS含19個變異位點,繁育群體FY含15個,選育群體F3代含14個、F4代含8個,遺傳多樣性指數分析結果顯示,野生群體單倍型多樣性指數(Hd)為0.842,核苷酸多樣性指數(π)為0.00575

7、,繁育群體相應參數為0.789、0.00491,選育群體F3代、F4代相應參數分別為0.699、0.00355,0.607、0.00332。單倍型多樣度顯示,野生群體含有12個單倍型,特有單倍型7個,均高于養(yǎng)殖群體相應參數。在109個樣本D-loop區(qū)的788bp片段中,共檢測到33個變異位點,大黃魚野生群體YS含29個變異位點,繁育群體FY含20個,選育群體F3代18個、F4代14個,遺傳多樣性指數分析結果顯示,野生群體單倍型多樣性指

8、數(Hd)為0.901,核苷酸多樣性指數(π)為0.01826,繁育群體相應參數為0.813、0.01778,選育群體F3代、F4代相應參數分別為0.677、0.01391,0.727、0.1471。單倍型多樣度顯示野生群體含有15個單倍型,特有單倍型11個,同樣高于養(yǎng)殖群體單倍型多樣度。由結果可知,大黃魚野生群體遺傳多樣性水平高于養(yǎng)殖群體。根據遺傳分化指數Fst值以及分子方差分析(AMOVA)可知,大黃魚遺傳變異主要來自群體內個體之間

9、,養(yǎng)殖群體內部遺傳分化并不顯著,而大黃魚野生群體與養(yǎng)殖群體兩個組群間出現了顯著的中等水平遺傳分化,UPGMA系統進化樹和單倍型網絡關系圖也支持這一觀點。由于D-loop區(qū)不編碼蛋白質,突變位點較多,進化速率快更加適用于遺傳差異不顯著的種內群體間,因此是大黃魚種質鑒定中可靠的分析位點。
 ?。?)選用12對微衛(wèi)星(SSR)標記對官井洋采捕的大黃魚野生群體 YS和2005年從官井洋采捕的野生大黃魚經過人工世代選育的F3代、F4代,以及

10、繁育群體FY進行了比較研究,結果表明,12個微衛(wèi)星位點的等位基因數目范圍為4~10,平均觀測雜合度(HO),期望雜合度(HE)和多態(tài)信息含量(PIC)分別為0.745,0.753和0.691,所選位點表現出高度多態(tài)性,其中含1個群體間特異性位點LYC08。野生群體YS觀測雜合度(HO=0.791)、期望雜合度(HE=0.776)和shannon指數(I=1.674),繁育群體FY、選育群體F3代、F4代相應參數分別為0.744、0.76

11、4、1.552;0.728、0.736、1.483;0.717、0.735、1.401,表明野生群體具有較高的遺傳多樣性水平。近交系數結果顯示FIS最高值出現在F4代群體(FIS=0.019),其次為F3代群體(FIS=0.013)、繁育群體FY(FIS=0.011),3個人工養(yǎng)殖群體中均存在雜合子缺失現象。分子方差分析(AMOVA)表明野生群體與養(yǎng)殖群體組間的遺傳差異極顯著(P<0.01)?;贜ei’s遺傳距離構建的NJ樹、主成分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