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夯土,在人們心中一度處于比較尷尬的境地,一方面人們認同它冬暖夏涼的舒適性,另一方面在觀念上認為其粗糙而不“高級”。從當今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要求出發(fā),夯土所具有的可就地取材、循環(huán)使用、蓄熱性能突出、造價低廉等優(yōu)點,可以看出其巨大的生態(tài)應用潛力。正因如此歐美發(fā)達國家通過對夯土材料進行系統(tǒng)性的研究,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廣泛應用價值的建造技術及理論指導,并且呈現了一批具有現代審美價值的夯土建筑實踐。受大環(huán)境的影響,國內開始針對夯土建筑進行一系列的工程實踐
2、與理論研究。其中理論上主要側重于對夯土建筑的建造工藝及物理性能方面的研究,而針對夯土建筑形式的發(fā)展研究關注甚少。因此本文以形式為出發(fā)點,試圖為大眾展示夯土建筑在現代應用的可能性。
本文從三個方面著手進行研究:一是夯土建筑的相關理論與建造要素的研究;二是對夯土建筑的形式特征進行分析總結,提煉夯土建筑形式生成的成因;三是夯土建筑新形式可能性的提出。
論文基礎理論部分梳理了夯土建造工藝從傳統(tǒng)到現代的發(fā)展變化,簡述了夯土建筑
3、生成的建造要素。
論文針對夯土建筑自身的特點,以發(fā)現和總結夯土建筑的形式特征為目標,從夯土建筑環(huán)境、結構、外部形態(tài)、空間形態(tài)和特殊細部五個方面著手,通過對國內外傳統(tǒng)到現代的夯土建筑案例進行歸納與總結,提煉出了夯土建筑的地貌融合性、生態(tài)性特征;建筑結構兼具承重、圍合功能的特征;建筑外部形態(tài)的模板形態(tài)化特征、由規(guī)整到自由的變化趨勢特征;建筑空間形態(tài)的由封閉到開敞的空間布局趨勢特征、空間趨于人性化特征;特殊細部的節(jié)點保護性特征。以形
4、式特征研究為切入點,提煉現代夯土建筑形式生成的成因主要在于夯土墻體受建造工藝中材料的優(yōu)化、模板工具的改良、建造流程科學化發(fā)展的變化所形成。抓住設計形成的本質,為后文新形式可能性的提出作理論基礎與鋪墊。
論文的最后一部分,從影響夯土建筑形式生成的夯土材料、模板和夯筑流程等方面出發(fā),通過案例佐證、建造原理分析和SU模型搭建演示的方法,提出以下夯土建筑新的形式可能性:1、以夯筑模板變化為基礎,提出“整體式預埋骨架”的新形式可能,進而
5、形成的“半脫模”、“不脫模”以及金屬網預埋的新形式可能性;2、由“版筑”到“砌筑”的構建方式變化,提出“砌筑式夯土塊”的新形式可能,進而可形成的獨立式夯土隔墻的應用可能;3、從夯土骨料出發(fā),提出透光性骨料的添加可以促成室內光影塑造等新形式的產生;4、從夯土建筑與現代材料的結合出發(fā),提出夯土墻與石材、透光材料等相結合的新形式可能。最后通過實際案例,將新的形式應用于建造設計當中。
本文為夯土建筑在未來的形式表現提出了部分可能性設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