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本文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了論述:
第一部分 腋臭發(fā)病機制的研究:中國腋臭人群中ABCC11基因SNP538不同基因型的研究
目的:
近來,隨著基因技術的突破,腋臭的基因學研究有了很大進展,大量研究表明ABCC11基因與腋臭密切相關。ABC(ATP結合盒)蛋白是人類基因組編碼的蛋白大家族,其主要參與細胞膜的轉運過程。ABC家族目前發(fā)現有48個成員,分屬ABCA,ABCB和ABCC亞家族。C亞家族包括多耐藥相關
2、蛋白(MRPs,MultidrugResistance-associated Proteins),目前已知12個成員,包括由ABCC11(MRP8)基因編碼的轉運蛋白。
ABCC11基因的轉運包括一些親脂陰離子,如某些谷氨酰基結合體(Gln-3M2H、Gln-HMHA、SG-3M3SH)和白三烯,陰離子膽汁酸,甘氨膽酸等。其中3M2H、HMHA和3M3SH均已被證實為引起腋臭的主要“氣味前體”。然而ABCC11基因對轉運的影響
3、是直接的還是間接調控的目前尚未清楚。
單核苷酸多態(tài)性(SNPs)是ABCC家族的主要變異,這些突變頻率不一的變異分布于各個基因的內含子和外顯子。位于編碼區(qū)內的SNPs包括錯義突變、無義突變及同義突變。同義突變會導致mRNA的二級結構發(fā)生改變,僅在表達水平上導致蛋白的改變,一般不會導致蛋白結構的改變。
本研究旨在了解中國人群中腋臭患者及非腋臭患者的ABCC11基因多態(tài)位點SNP538的基因型,及兩者ABCC11基因表達
4、量之間的區(qū)別,從基因水平進一步揭示腋臭的發(fā)病機制。
材料與方法:
(1)實驗對象分組:
從2014年1月至2014年4月,本人所在機構所有首診為“腋臭”的患者進入實驗組候選隊列。本次研究的目的均在術前告知受試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及術前風險告知書。
(2)標本采集
1)實驗組:
所有的實驗組受試者均由同一組整形外科醫(yī)生施行手術操作。6名患者施行術區(qū)皮下局部腫脹麻醉后,接受大汗腺抽
5、吸術(具體手術方式參見論文第二部分),收集吸出的皮下混合組織。另6名患者施行術區(qū)皮下局部麻醉后,接受雙側大汗腺切除術(具體手術方式參見論文第二部分),直視下修剪腋窩皮下組織并獲取標本。兩種方法獲取標本均為含有脂肪與大汗腺的混合組織碎片。
2)對照組:
2例對照組患者由同一組乳腺外科醫(yī)生施行手術操作。手術在全麻下進行。完成腋窩淋巴結清掃后,切取小塊腋下皮膚組織(不合淋巴結)。
(3)組織學
腋下大汗
6、腺組織經福爾馬林固定后,行石蠟包埋、切片,HE染色,行光鏡組織學檢查。
(4)大汗腺ABCC11基因mRNA的RT-PCR分析
從每個樣品管中取出組織10mg,采用Trizol試劑盒提取總mRNA,瓊脂糖凝膠電泳,通過紫外透射儀觀察RNA。按逆轉錄酶說明書將3μl總RNA逆轉錄成cDNA。采取△△Ct法對目的基因的表達進行相對定量;用目的基因與GAPDH/POLR2A的比值表示目的基因的相對表達水平。
結果
7、:
(1)組織學表現
HE染色顯示實驗組、對照組均可見明顯頂泌汗腺腺體,有完整的管腔結構,周圍的分泌部由腺細胞、肌上皮細胞、基底膜帶所組成,但不同標本內的分泌部的腺細胞高度不一,推測可能與分泌活動相關。
(2)基因型檢測結果
本次實驗共收集14例標本,其中實驗組12例,對照組2例。經TRIZOL提取總mRNA,RT-PCR后,通過對ABCC11基因多態(tài)性位點SNP538的等位基因型檢測發(fā)現實驗組有
8、11例為GA型,1例為GG型,對照組2例均為AA型。
(3)目的基因表達水平
本次實驗共收集14例標本,其中實驗組12例,對照組2例。經TRIZOL提取總mRNA,RT-PCR后,通過GAPDH、 POLR2A雙內參定量分析目的基因表達量。采取△△Ct法對目的基因的表達進行相對定量,用目的基因與GAPDH/POLR2A的比值表示目的基因的相對表達水平。結果發(fā)現12例實驗組的標本中ABCC11基因表達量較對照組的表達量
9、明顯增高。經wilcoxon檢驗,實驗組相對GAPDH△Ct和相對POLR2A△Ct的p值均為3.813e-07,有顯著差異。
結論:
ABCC11基因多態(tài)位點SNP538的基因型與腋臭發(fā)生密切相關。腋臭患者的ABCC11基因表現型為GG或GA型,其在mRNA水平表達較AA型無腋臭患者明顯增高,提示ABCC11基因SNP538G→A導致該基因在mRNA水平的表達減弱。
第二部分 腋臭外科治療方式的探索:改良
10、小切口大汗腺抽刮法與傳統(tǒng)大汗腺切除術的臨床對比試驗
目的:
近年來,源于脂肪抽吸技術的大汗腺微創(chuàng)抽吸術開始流行,其具有疤痕隱蔽、皮膚壞死率低、術后恢復快等優(yōu)勢,被認為是安全有效的腋臭外科治療手段。但該術式的復發(fā)率一直存在爭議。
本人自2009年開始采用改良的小切口大汗腺抽刮術,并進行了臨床配對試驗,與金標準的大汗腺切除術式進行對比?,F將結果闡述與此。
材料與方法:
(1)受試者
11、 從2009年2月至2014年2月,本人所在機構所有首診為“腋臭”的患者進入候選隊列。納入標準為:經臨床查體確診為雙側腋臭、且自愿參加此項臨床試驗的患者;曾經接受過腋臭外科治療(包括激光)以及腋下區(qū)域有疤痕存在的患者被排除在外。最終有65名候選人進入實驗組,超過300名歸入對照組。經計算機統(tǒng)計配對,從對照組中隨機選出65名與試驗組性別一致、年齡差別≤2歲的應試者與之進行配對。
(2)手術方式
1)實驗組:
12、進行術區(qū)及切口標記,術區(qū)皮下進行局部腫脹麻醉,單側150-200ml,范圍超過標記外緣1cm。腫脹麻醉達成后,沿切口標記切開皮膚(0.2cm),用抽吸針進行皮下潛行分離,范圍為術前標記的整個腋毛區(qū)。隨后將抽吸管一頭連于負壓吸引器,調節(jié)負壓為1.875mmHg。
整個抽吸過程在15分鐘左右,術畢讓患者穿上醫(yī)用彈力腋套,目的為腋部加壓及固定敷料,一周內禁止摘除。同時宣教患者術后一周內禁止洗澡,并限制肩關節(jié)上舉活動。
2)
13、對照組:術區(qū)標記完成后,進行局麻。局麻達成后,沿術前標記切開皮膚,用剪刀進行皮下分離,形成對偶皮瓣。用左手食指及中指協(xié)助掀起皮瓣,修剪其皮下表面的脂肪組織及大汗腺組織,直至看到乳白色的真皮組織,盡可能保留真皮下血管網。徹底止血后沖洗創(chuàng)面,皮內6-0尼龍線連續(xù)縫合切口。對側同法操作。術區(qū)用彈力繃帶加壓包扎,7天后解除。告知患者術后一周內禁止洗澡,肩關節(jié)制動。
(3)術后評估
每位患者都進行術后隨訪,方式為門診復診或電話
14、隨訪,安排在術后1月、3月、6月。每次隨訪都記錄5項內容:患者滿意程度、皮膚壞死情況、血腫、異味復發(fā)程度、疤痕。
結果:
兩組的性別比例一致,女∶男均為42∶23。實驗組年齡從15歲至38歲,平均22.78歲;對照組年齡從16歲至39歲,平均22.91歲。實驗組的隨訪時間為3個月到40個月,平均7.69個月,對照組的隨訪時間為3個月到20個月,平均6.81個月。
(1)患者滿意程度
22名(33.
15、85%)實驗組患者及8名(12.31%)對照組患者對術后結果完全滿意。相較于對照組,實驗組的患者滿意率更高,有統(tǒng)計學顯著差異(P=0.004,Chisquare test)。
(2)皮膚壞死
實驗組有3名(2.31%)患者經歷了腋下皮膚壞死,而對照組發(fā)生壞死的為16名(12.31%)。其中實驗組只有1名患者的左側腋下術區(qū)為嚴重壞死,并接受了二期皮瓣修復術后痊愈。對照組有8名患者診斷為嚴重壞死,并均接受了再次手術,包括
16、重新清創(chuàng)縫合術(3例)、局部皮瓣修復術(5例)。發(fā)生嚴重壞死的患者,恢復時間均超過2周。實驗組的術后皮膚壞死率低于對照組,有統(tǒng)計學顯著差異(P=0.002,Chi square test,)。
(3)血腫
對照組發(fā)生3例(2.31%),實驗組未發(fā)現。數據無統(tǒng)計意義(P=0.25,Fisher's exact test。
(4)異味復發(fā)
術后共有15名實驗組患者和6名對照組患者主訴有異味復發(fā),經復診
17、評估后,其中實驗組2名患者的3側腋窩、對照組1名患者的雙側腋窩復發(fā)癥狀較明顯,需要并接受了二次治療。其余主訴有復發(fā)癥狀的患者,復發(fā)程度均較輕,且都肯定了手術的效果。實驗組的術后復發(fā)率高于對照組,僅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41,Chi square test)。
(5)疤痕
對照組的術后疤痕更長(平均長度3.61cm,n=130),外形更難看,表現為疤痕增生或疤痕攣縮,部分疤痕寬度>3mm(P=0.000,Chi s
18、quare test)。實驗組的疤痕相對更隱蔽,(平均長度0.32cm,n=130),均不超過0.5cm。
結論:
本次研究共有65位雙側腋臭患者接受雙側大汗腺改良抽吸術,與接受傳統(tǒng)大汗腺切除術的對照組相比,試驗組術后皮膚壞死率更低(1.88%,p<0.01),患者滿意率更高(33.85%,p<0.01),異味復發(fā)率更高((11。54%,p<0.05),疤痕更隱蔽美觀(0.77%,p<0.01)。所以,我們認為改良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ABCC11基因SNP在腋臭發(fā)病中作用機制的研究及臨床應用的探索.pdf
- 泌尿系統(tǒng)結石發(fā)病機制及治療手段
- hOGG1基因低表達在肺癌發(fā)病及治療機制中的探索.pdf
- 頸動脈體瘤發(fā)病機制的初步研究及外科治療的回顧分析.pdf
- 冠心病發(fā)病機制的代謝組學初步探索及優(yōu)化冠心病介入治療的臨床研究.pdf
- 巨細胞病毒感染導致聽力損失的發(fā)病機制及宮內基因治療的初步探索.pdf
- 原發(fā)性膽汁性肝硬化發(fā)病機制研究及藥物治療探索.pdf
- BPH的手術治療及發(fā)病相關基因的研究.pdf
- 精準肝臟外科治療的探索
- 心衰發(fā)病機制及治療
- 病理性瘢痕的發(fā)病機制及治療進展.pdf
- 老年輕度認知障礙發(fā)病機制、影像學改變及治療的相關研究.pdf
- 性功能障礙的發(fā)病機制及治療
- 嬰幼兒腮腺腫瘤的發(fā)病情況及外科治療.pdf
- 多囊腎的分子遺傳發(fā)病機制及治療的研究進展
- 成人腹股溝疝發(fā)病機制的基因組學變異研究.pdf
- 癲癇的發(fā)病機制與治療
- 血友病患者的基因診斷及發(fā)病機制的研究.pdf
- 血友病乙患者的基因分析及發(fā)病機制的研究.pdf
- 基因芯片探索性研究侵襲性垂體腺瘤發(fā)病機制.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