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管鏡下置定位導絲對乳管內占位性病變治療價值的研究.pdf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2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目的:探討乳管鏡下置定位導絲在乳頭溢液微創(chuàng)手術中的應用價值及其與常規(guī)手術對比的特點。
   方法:收集大連市中心醫(yī)院乳腺外科2010年6月至2012年1月單孔乳頭溢液并擬診為相應乳管內占位性病變并行手術治療97例患者臨床資料,選擇其中51例患者行術中乳管鏡導絲定位下的微創(chuàng)手術,稱為實驗組,同時選擇46例患者行常規(guī)的美藍染色乳腺區(qū)段切除術,稱為對照組。對比并評價兩組的手術效果。
   結果:
   一、乳管鏡下表現(xiàn)

2、
   1.正常乳管:正常乳管管壁平滑光亮,彈性好,呈乳白色或淡紅色,毛細血管清晰可見。
   2.乳管擴張癥(炎癥):乳管管腔通暢,擴張,但管壁欠光滑。乳竇角周邊管壁粗糙,彈性稍差,毛細血管豐富,觸之易出血。炎性乳管表現(xiàn)為管腔不規(guī)則,局部管壁廣泛充血發(fā)紅,可見片狀出血斑。管壁毛糙,失去正常結構。管腔內可見白色或黑灰色絮狀物和纖維架橋結構等形態(tài)多樣絮狀物。
   3.乳管內乳頭狀瘤(病):乳頭狀瘤多見于大乳管,好

3、發(fā)于Ⅰ級-Ⅱ級乳管。大多為單發(fā),單發(fā)的乳頭狀瘤瘤體有蒂,呈桑葚樣或半球狀突向管腔內,表面光滑,黃色,紅色或紅黃相間。乳頭狀瘤亦可多發(fā),表現(xiàn)為大小不等球形融合。乳頭狀瘤病多見于Ⅲ級-Ⅳ級導管,數(shù)量單個或多個,呈多個小球形或乳頭狀小隆起,可見白色管壁嵴。也可僅有上游末梢導管出血,管壁周圍可見點狀出血。病變以下導管常被阻塞,管腔內無架橋樣結構。
   4.導管內癌:多位于較粗的主乳管及1級分支導管。表現(xiàn)為沿管壁腔內壁生長的灰白色或淡紅

4、色不規(guī)則淺表隆起,基底寬而無蒂。瘤體呈扁平、密集小結節(jié)或半球形。常較乳頭狀瘤大,直徑>2mm。癌先露部分散在片狀出血之中,表面糜爛,有點狀出血或呈粉刺樣。管壁僵硬,彈性差,容易出血。病變阻塞導管,近端導管擴張。
   二、實驗組和對照組切口長度和標本大小的比較
   實驗組由于采用導絲術中定位,手術切口長度為(2.6±0.3)cm,標本重量平均為(11.0±5.0)g;對照組手術切口長度為(3.5±0.5)cm,由于要楔

5、形切除亞甲藍染色的所有乳管及其周圍腺體,標本重量明顯大于實驗組,平均為(35.0±5.9)g。
   三、病理檢出率比較
   本組97例,術中均順利找到病變乳管并切除。我們將術后發(fā)現(xiàn)乳管內占位性病變者稱為病理檢出陽性。其中實驗組術后病理證實乳管內乳頭狀瘤44例(86.3%),乳頭狀瘤病2例(3.9%),乳腺導管內癌2例(3.9%),病理檢出率為94.1%(48/51)。病理陰性3例為乳腺腺病。對照組術后病理證實乳管內乳

6、頭狀瘤28例(60.9%),乳頭狀瘤病3例(6.5%),乳腺導管內癌1例(2.2%),病理檢出率為69.6%(32/46)。病理陰性14例中乳管導管擴張6例,乳腺腺病8例。實驗組病理檢出率明顯高于對照組(x2=10.87,P=0.001)(見表4),P<0.05有統(tǒng)計學差異。
   四、術后乳房外形及并發(fā)癥比較
   兩組病例均未出現(xiàn)感染、積液、裂開等并發(fā)癥,對照組有8例病人出現(xiàn)輕微乳頭下陷或局部變形;實驗組乳房外形良好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