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小腸走向迂曲且重疊,長度4至6米,且遠離口腔和肛門,是消化道的相對盲區(qū),傳統(tǒng)的檢查技術,如小腸X線鋇餐造影、推進式小腸鏡及核素掃描等具有診斷陽性率低,定位及定性欠準確,且檢查時患者并發(fā)癥多、痛苦大。2001年,膠囊內鏡及雙氣囊小腸鏡的問世彌補了小腸缺乏直視性檢查的空白。膠囊內鏡以無痛、無創(chuàng)、無放射的方式使小腸粘膜全面觀察得以實現(xiàn),雙氣囊小腸鏡則可對腸腔充氣,注水,獲得更加清晰圖片的同時,實現(xiàn)了內鏡下活檢及治療。目前,臨床上對于排除了禁忌
2、癥的患者首選膠囊內鏡進行初篩,若未發(fā)現(xiàn)病變或需要進一步治療是則進一步行雙氣囊小腸鏡檢查。二者結合應用使小腸疾病,如克羅恩病、小腸血管畸形,P-J綜合征的診斷及治療獲得了突破性的進展。然而,膠囊內鏡滯留一直是困擾內科醫(yī)生的重要問題,雖滯留率僅為1%左右,但伴隨而來的穿孔及梗阻風險明顯提高,即使多數(shù)患者無癥狀,但精神負擔卻明顯加重,目前滯留的高危因素仍不明確,內科醫(yī)生尚不能提前估測滯留的可能性。一旦滯留,醫(yī)生及患者均傾向于將其取出,手術仍是
3、主要的方式,經小腸鏡取出膠囊內鏡具有安全、創(chuàng)傷小等優(yōu)點,但目前報道很少,國內僅有2例經雙氣囊小腸鏡取出膠囊內鏡的報道,國外雖有相關報道,但例數(shù)均較少,而影響其成功取出的因素則未見報道。此外,膠囊內鏡發(fā)現(xiàn)病變的時間與雙氣囊小腸鏡實際進鏡深度的相關性不明確,致使某些情況需要經口,經肛兩次進鏡才能發(fā)現(xiàn)病變,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及醫(yī)療費用。本文對就診于我科行膠囊內鏡檢查未滯留患者,膠囊滯留患者并經雙氣囊小腸鏡取出的患者,經膠囊內鏡及雙氣囊小腸鏡檢查
4、并同時發(fā)現(xiàn)病變的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旨在闡明膠囊內鏡滯留的危險因素及經雙氣囊小腸鏡成功取出滯留膠囊內鏡的影響因素,進一步揭示吞服膠囊內鏡后發(fā)現(xiàn)病變的時間與小腸鏡進鏡深度之間的相關性,從而使兩者緊密結合,更好的應用于臨床。
第一部分 膠囊內鏡滯留危險因素分析
目的:明確膠囊內鏡滯留的潛在的危險因素。
方法:①確定研究對象。搜集2007年1月至2016年1月就診于我院的49例膠囊內鏡滯留患者作為病例組,所有行膠
5、囊內鏡檢查未滯留的1000例患者作為對照組。②搜集資料以電話回訪方式搜集病例組及對照組相關信息,包括性別、年齡、體重指數(shù)、長期口服NSAID史、腹痛、腹瀉、黑便,手術史等。③建立數(shù)據(jù)庫,進行統(tǒng)計分析:首先采用單因素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或秩和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x2檢驗,后將有統(tǒng)計學差異的變量納入Logistic回歸分析,篩選可疑危險因素。
結果:多因素Logistic分析顯示在病房檢查(P=0.000 odds ratio[
6、OR]4.15,95% confidence interval[CI]1.90-9.06),腹痛(P=0.020 OR2.76,95%CI1.17-6.49),懷疑或明確的克羅恩病(P=0.001CD OR5.5595%CIl.95-15.81),男性(P=0.010OR3.1795%CIl.31-7.63)是膠囊內鏡滯留的潛在危險因素,而體重指數(shù)增加(P=0.001OR0.8495%CI0.76-0.93)則是保護性因素。
7、結論:病房檢查,腹痛,懷疑或明確克羅恩病,男性,消瘦是膠囊內鏡滯留的潛在危險因素。
第二部分 雙氣囊小腸鏡成功取出滯留膠囊內鏡影響因素分析
目的:膠囊內鏡檢查主要的并發(fā)癥為膠囊內鏡滯留。本部分旨在于評估經DBE治療CE滯留的應用價值,并明確經小腸鏡成功取出膠囊內鏡的影響因素。
方法:①確定研究對象搜集我院2007年1月至2016年1月44例經DBE行CE滯留取出術患者,成功取出32例作為病例組,未成功者12
8、例作為對照組。②搜集資料搜集兩組患者性別、年齡,臨床癥狀,進鏡方式,滯留部位,術前X線顯示的滯留部位,狹窄直徑等相關資料。③統(tǒng)計學分析由于病例數(shù)較少,采用單因素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或秩和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x2檢驗,比較兩組資料的差異。
結果:44例滯留患者中,24例由克羅恩病引起。32例成功取出,成功率為72.7%。31例經口取出,1例經肛取出。32例成功取出的患者與12例未成功取出的患者的滯留時間無明顯差異(17.5(1
9、4.3,62.5)d vs20.5(15.0,54.0)d P=0.701)。經口進鏡成功率為70.5%,明顯大于經肛進鏡(70.5%vs7.7%,P<0.001)。與回腸相比,膠囊滯留于十二指腸及空腸的取出成功率明顯增高(100%vs62.5%,P=0.013)。腫瘤等惡性病變多導致膠囊滯留于回腸以上(90.9%vs25.9%p<0.00l),且取出成功率明顯高于克羅恩病等良性病變(100%vs63.6%,P=0.051),雖沒有統(tǒng)計
10、學差異。狹窄個數(shù)大于3時取出成功率明顯降低(42.9% vs85.3%,P=0.049)。術前X線顯示膠囊是否滯留于盆腔與取出成功率(61.5%vs90%P=0.432)及進鏡深度無關[150(27.5,300) vs250(125,275) P=0.422],亦無法推斷膠囊是否滯留于回腸(P=1.00)。致膠囊內鏡滯留的小腸狹窄直徑明顯小于阻礙小腸鏡進鏡的小腸直徑(0.50±0.04cm vs0.9±0.07cm P=0.000)。<
11、br> 結論:雙氣囊小腸鏡是取出滯留膠囊內鏡的有效方式。無論膠囊位于十二指腸、空腸或回腸,進口進鏡都作為首選。膠囊滯留于十二指腸及空腸較回腸更容易取出。術前X線顯示膠囊是否位于盆腔與術中膠囊內鏡取出的成功率及雙氣囊小腸鏡進鏡深度無關,亦無法預測其實際滯留部位。
第三部分 膠囊內鏡吞服時間與小腸鏡進鏡深度的相關性分析
目的:闡明吞服膠囊內鏡發(fā)現(xiàn)病變的時間與小腸鏡最終發(fā)現(xiàn)病變位置的相關性。
方法:(1)確定研
12、究對象以我院2007年-2015年經膠囊內鏡(排除未達結腸患者)及雙氣囊小腸鏡檢查并同時發(fā)現(xiàn)病變者為研究對象。根據(jù)小腸鏡進鏡方式分為經口進鏡發(fā)現(xiàn)病變組和經肛進鏡發(fā)現(xiàn)病變組。(2)搜集資料查閱患者的小腸鏡檢查報告,記錄進鏡深度。查閱膠囊內鏡檢查報告,記錄經幽門到達病變及經幽門到達回盲瓣的時間,計算時間指數(shù)。(3)統(tǒng)計學分析得出時間指數(shù)及進鏡深度之間的相關性及回歸方程。
結果:經口進鏡組與經肛進鏡組時間指數(shù)具有明顯的差異[0.13
13、3(0.018,0.233)vs0.801(0.629,0.889) P=0.000].經口進鏡發(fā)現(xiàn)病變組,進鏡深度與時間指數(shù)之間有良好的相關性(r=0.85 P=0.000),三次擬合模型的方程為y=22.13+88.57x+3278.84x2-5540.81x3(R2=-0.802);線性擬合模型的方程為23.66+433.47x,效能R2為0.718.而經肛進鏡病變組二者相關性則較差(r=-0.549P=0.004),三次模擬方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膠囊內鏡診斷小腸疾病的臨床研究.pdf
- 雙囊電子小腸鏡膠囊內鏡
- 單氣囊小腸鏡與膠囊內鏡應用初體會.pdf
- 雙氣囊小腸鏡、小腸 CT和膠囊內鏡對小腸疾病的診斷價值研究.pdf
- 小腸鏡、膠囊內鏡和小腸仿真CT在OGIB診治中的研究.pdf
- 雙氣囊內鏡與膠囊內鏡在小腸出血應用中的對比研究.pdf
- 膠囊內鏡在小腸疾病檢查中的臨床應用研究.pdf
- 膠囊內鏡在小腸疾病檢查中的研究.pdf
- 面向膠囊內鏡小腸圖像的分類算法研究.pdf
- 鎮(zhèn)靜對小腸膠囊內鏡檢查的影響.pdf
- 膠囊內鏡在小腸疾病診斷中的臨床應用.pdf
- CT小腸成像與膠囊內鏡對小腸疾病診斷的對比研究.pdf
- 雙氣囊小腸鏡(DBE)和膠囊內鏡(CE)對可疑小腸疾病診斷價值研究.pdf
- 膠囊內鏡臨床應用及其與其他小腸檢查方法的對比研究.pdf
- 膠囊內鏡對小腸疑難疾病的診斷價值.pdf
- OMOM膠囊內鏡對小腸疾病的診斷價值.pdf
- 克羅恩病患者膠囊內鏡檢查未完成及滯留的臨床分析及相關危險因素探討.pdf
- 兩種不同技術參數(shù)的小腸膠囊內鏡的臨床對比研究.pdf
- OMOM膠囊內鏡對小腸疾病診斷價值的研究.pdf
- 膠囊內鏡臨床應用晨學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