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蚧蟲屬于昆蟲綱(1nsecta),半翅目(Hemiptera),蚧總科(Coccoidea),全世界已記錄49科7500余種,我國有16科830余種,是許多農(nóng)林、果樹和花卉的重要害蟲。目前化學殺蟲劑是防治蚧蟲的主要手段,但蚧蟲體表的保護性蠟殼給化學防治帶來極大困難,應用昆蟲病原真菌進行生物防治是一個重要的發(fā)展方向。近年來已有對蚧蟲病原真菌和病理學的相關報道,但病原真菌和蚧蟲相互作用以及蚧蟲對病原真菌的免疫研究還很少。
本研究分
2、為三部分:
1.選擇4株昆蟲病原真菌——蠟蚧霉Lecanicillium lecanii菌株V3.4505和菌株V3.4504,噬菌蚧霉 Lecanicillium fungicola菌株 HEB02和鐮刀菌 Fusarium incarnatum-equiseti菌株HEB01侵染兩種蚧蟲——日本龜蠟蚧Ceroplastes japonicus Green和蘋果球蚧Rhodococcus sariuoni Borchseni
3、us。以這兩種蚧蟲的表皮為唯一碳源培養(yǎng)真菌,測定了入侵體壁過程中菌株的脂肪酶、類枯草桿菌蛋白酶(Pr1酶)、幾丁質酶和N-乙酰-氨基葡萄糖酶(NAG酶)的活性變化,分析了四種酶在降解蚧蟲體壁過程中的作用;并結合4個株菌感染兩種蚧蟲8d后的累積死亡率,評價菌株對蚧蟲的毒力。
2.采用相差、熒光及透射電鏡顯微技術,研究了日本龜蠟蚧雌成蟲血細胞的種類及其比例,以及蠟蚧霉Lecanicillium lecanii菌株V3.4505感染
4、蚧蟲后的細胞免疫反應。
3.采用細胞化學標記技術,應用透射電鏡對蚧蟲血淋巴中的過氧化物酶(POD)和酚氧化酶(PO)進行了化學定位,比較了染菌前后兩種保護酶在血淋巴中的含量和分布變化情況。
結果如下:
1.四株真菌降解蚧蟲體壁過程中四種胞外酶的作用
將上述四個菌株制備成濃度為1×108孢子/mL的孢子懸浮液,以兩種蚧蟲的表皮為底物培養(yǎng)上述四種真菌,培養(yǎng)過程中1-8d的脂肪酶、Pr1酶、幾丁質酶和N
5、AG酶的活性變化測定結果顯示:
4株病原菌在降解兩種蚧蟲的體壁過程中,4種胞外酶的活性都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呈現(xiàn)為先升高后降低趨勢。脂肪酶的活性高峰出現(xiàn)得最早,在培養(yǎng)2d后就達到最大值,這是由于蠟層位于體壁最上層。各菌株脂肪酶的活性在日本龜蠟蚧上明顯高于蘋果球蚧,這是由于日本龜蠟蚧體表的蠟殼明顯厚于蘋果球蚧。菌株的Pr1酶活性高峰出現(xiàn)在3-4d,而幾丁質酶和NAG酶的活性高峰分別出現(xiàn)在6 d和4-5d,酶活高峰與它們在蚧蟲體壁中
6、蛋白質和幾丁質的排列層次相一致。4個菌株相比較, V3.4505菌株對日本龜蠟蚧和蘋果球蚧的致死率均為最高,分別是73%和81%,且與HEB02菌株和HEB01菌株的差異顯著。4個菌株的Pr1酶活性平均值與它們對日本龜蠟蚧和蘋果球蚧感染8d后的累計死亡率之間呈顯著的線性相關,線性方程分別為:y=0.082x+5.822(R2=0.823)和y=0.119x+14.75(R2=0.764);4個菌株的幾丁質酶活性平均值與兩種蚧蟲累計死亡率
7、之間的線性方程分別為:y=0.148x+15.89(R2=0.645)和y=0.095x+10.46(R2=0.762)。說明病原真菌的Pr1酶和幾丁質酶在降解蚧蟲的體壁過程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可作為病原真菌的毒力指標。
2.日本龜蠟蚧的血細胞及受蠟蚧霉感染的細胞免疫
為研究日本龜蠟蚧雌成蟲血淋巴的免疫,在光學顯微鏡和電子顯微鏡下對日本龜蠟蚧的血細胞進行了形態(tài)觀察和數(shù)量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血淋巴中有4種類型的血細胞,包括原血細胞
8、占24.6%,漿細胞占36.6%,粒細胞占13.2%,類絳色細胞占25.6%。
將Lecanicillium lecanii菌株V3.4505制備成濃度為1×108孢子/mL的孢子懸浮液,噴灑到日本龜蠟蚧表面。染菌后第2天觀察到日本龜蠟蚧表面開始出現(xiàn)稀薄菌絲,到5d時蟲體發(fā)黑死亡。取感染2-5d后的蚧蟲血淋巴在相差和熒光顯微鏡下觀察,發(fā)現(xiàn)3d時血細胞與真菌間的相互作用最強,在相差顯微鏡和熒光顯微鏡下可明顯觀察到漿細胞對孢子的粘
9、連和吞噬作用,并且在熒光顯微鏡下看到類絳色細胞吞噬孢子的行為;取感染3d后的日本龜蠟蚧血細胞進行透射電鏡觀察,可看到血細胞內(nèi)部的超微結構的變化,包括細胞內(nèi)部空泡化,雙層核膜分離,細胞器結構變形等現(xiàn)象。感染真菌前后,日本龜蠟蚧血淋巴中的血細胞類型沒有發(fā)生變化,但感染后各血細胞比例發(fā)生了變化,其中原血細胞的數(shù)量下降了13.7%,但漿細胞、粒細胞和類絳色細胞數(shù)量分別上升了6.3%,1.8%和5.6%,說明漿細胞和類絳色細胞可能在蚧蟲的免疫中發(fā)
10、揮了重要作用。
3.日本龜蠟蚧血淋巴中酚氧化酶(PO)和過氧化物酶(POD)的細胞化學定位
經(jīng)過多巴與血淋巴中酚氧化酶的特異性反應,在透射電鏡下觀察到真菌感染的日本龜蠟蚧血細胞內(nèi)部有很多強陽性的酚氧化酶顆粒,而在真菌內(nèi)部并未發(fā)現(xiàn)。經(jīng)過二氨基聯(lián)苯胺(DAB)作用標記,在透射電鏡下觀察到受損血細胞內(nèi)部和真菌孢子內(nèi)部都有強陽性的過氧化物酶顆粒。與未染菌的相比,染菌后的血細胞中酚氧化酶和過氧化物酶顆粒在數(shù)量及強度上均較高,說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蠟蚧輪枝菌入侵蚧蟲過程中胞外酶作用及提高酶活性的研究.pdf
- CaM在弓形蟲入侵過程中的機制研究.pdf
- 油松毛蟲和日本龜蠟蚧對病原菌入侵的免疫反應研究.pdf
- 從寄主昆蟲血淋巴中獲取病原真菌菌體的方法研究.pdf
- 真菌感染小鼠角膜過程中菌絲和主要炎癥細胞動態(tài)變化的研究.pdf
- 桃小食心蟲病原真菌的致病性及其胞外酶的作用研究.pdf
- 桃病原性流膠病發(fā)病過程中的生理生化變化研究.pdf
- 桑白盾蚧病原真菌SimplicilliumlanosoniveumTYL001菌株的研究.pdf
- 家蠅幼蟲血淋巴抗真菌肽MAF-1抗真菌機制初探.pdf
- 荒漠甲蟲水分散失和補充過程中血淋巴內(nèi)離子、能量物質及其能量變化.pdf
- 蚧殼蟲
- 細胞Rho和Rac GTP酶在剛地弓形蟲入侵宿主細胞過程中的作用研究.pdf
- 毛豆腐發(fā)酵過程中植物化學成分和免疫活性的變化.pdf
- 大豆葉片衰老過程中PSII功能和光破壞防御機制的變化.pdf
- 植物病原真菌與昆蟲病原真菌侵染寄主表皮的分子機制研究.pdf
- 東方蜜蜂微孢子蟲對中華蜜蜂行為、免疫基因表達和血淋巴中糖水平的影響.pdf
- 鋸緣青蟹血淋巴和血藍蛋白免疫活性研究.pdf
- 蠟燭燃燒過程中的變化
- 蚧蟲血細胞的研究.pdf
- 平菇和香菇代料栽培過程中的污染真菌研究.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