窄冠型楊樹分枝相關基因PopTAC、PopLAXY的克隆及功能分析.pdf
樹木冠型的可塑性使其能夠在各種環(huán)境中最大限度的接收光照,分枝角度是樹木冠型形成的關鍵因素,然而,對樹木分枝角度分子層面的研究較少。本研究以窄冠白楊1號和窄冠黑楊11號為試料,根據GENEBANK上登錄的POPTR0014S09820G、POPTR_0001S13570基因,從窄冠白楊1號和窄冠黑楊11號中克隆得到POPTAC、POPLAXY基因,對其進行表達量分析,從窄冠黑楊11號中克隆得到PROTAC、PROLAXY啟動子,構建POPTAC、POPLAXY超表達載體及PROTAC、PROLAXY與GUS融合表達載體,并將其轉化到歐美楊107中,進行基因功能的研究,同時進行GUS染色,分析PROTAC、PROLAXY啟動子的組織表達模式,得到如下主要結論1利用RTPCR方法,從窄冠白楊1號葉片及窄冠黑楊11號莖的CDNA中克隆獲得POPTAC與POPLAXY基因,POPTAC基因的開放閱讀框ORF長807BP,編碼269氨基酸,POPLAXY基因的開放閱讀框(ORF)長1173BP,編碼391氨基酸。2以窄冠黑楊11號和中林2025為試材,利用QRTPCR分析在葉片、莖、腋芽、根不同器官中POPTAC、POPLAXY基因的表達量。結果顯示,POPTAC基因在窄冠黑楊11號的表達量由高到低為葉>莖>腋芽,根中沒有表達,在中林2025中的表達量為莖>葉、根>腋芽POPLAXY基因在窄冠黑楊11號的表達量由高到低為莖>腋芽>葉、根,葉與根中幾乎沒有表達在中林2025中的表達量為莖>腋芽>葉、根,在根與葉中幾乎不表達。這表明POPTAC、POPLAXY特異性表達的位置不同,可能參與調控的方式也不同。3以PBI121為表達載體,構建了35S∷POPTAC、35S∷POPLAXY超表達載體,在此基礎上,通過農桿菌介導的葉盤法侵染葉片,將過量表達載體轉化到歐美楊107中。經PCR以及QRTPCR檢測,最終獲得了3株35S∷POPTAC轉化植株,表達量分別是野生型的1960倍、209倍、19倍獲得1株35S∷POPLAXY轉化植株,表達量是野生型植株的31倍。4以窄冠黑楊11號葉片為材料,在其基因組DNA中克隆得到POPTAC、POPLAXY的啟動子,長度分別為1245BP和1214BP,分別命名為PROTAC、PROLAXY。5將PROTAC、PROLAXY啟動子片段置換PBI121載體的CAMV35S啟動子,構建植物表達載體PROTAC∷GUS和PROLAXY∷GUS,并將其轉化歐美楊107,獲得楊樹轉化植株,經GUS檢測發(fā)現(xiàn),PROTAC∷GUS轉化葉片在邊緣位置呈藍色,PROLAXY∷GUS轉化葉片在主脈中呈藍色,顏色較淺,說明PROTAC在葉片邊緣表達,PROLAXY基因在葉脈中特異性表達,由此說明,POPTAC、POPLAXY啟動子在組織中的特異性表達有所差異。PROTAC∷GUS和PROLAXY∷GUS在莖、葉柄、根等不同組織的特異性表達結果有待進一步檢測。
收藏
編號:20190301085408546 類型:共享資源 大?。?span id="h2ppmhr" class="font-tahoma">5.21MB 格式:PDF 上傳時間:2024-03-02
0
賞幣
- 關 鍵 詞:
- 楊樹 PopTAC基因 PopLAXY基因 功能分析
- 資源描述:
-
樹木冠型的可塑性使其能夠在各種環(huán)境中最大限度的接收光照,分枝角度是樹木冠型形成的關鍵因素,然而,對樹木分枝角度分子層面的研究較少。本研究以窄冠白楊1號和窄冠黑楊11號為試料,根據Genebank上登錄的POPTR0014s09820g、POPTR_0001s13570基因,從窄冠白楊1號和窄冠黑楊11號中克隆得到PopTAC、PopLAXY基因,對其進行表達量分析,從窄冠黑楊11號中克隆得到ProTAC、ProLAXY啟動子,構建PopTAC、PopLAXY超表達載體及ProTAC、ProLAXY與GUS融合表達載體,并將其轉化到歐美楊107中,進行基因功能的研究,同時進行GUS染色,分析ProTAC、ProLAXY啟動子的組織表達模式,得到如下主要結論:
1.利用RT-PCR方法,從窄冠白楊1號葉片及窄冠黑楊11號莖的cDNA中克隆獲得PopTAC與PopLAXY基因,PopTAC基因的開放閱讀框(ORF)長807 bp,編碼269氨基酸,PopLAXY基因的開放閱讀框(ORF)長1173 bp,編碼391氨基酸。
2.以窄冠黑楊11號和中林2025為試材,利用qRT-PCR分析在葉片、莖、腋芽、根不同器官中PopTAC、PopLAXY基因的表達量。結果顯示,PopTAC基因在窄冠黑楊11號的表達量由高到低為:葉>莖>腋芽,根中沒有表達,在中林2025中的表達量為:莖>葉、根>腋芽;PopLAXY基因在窄冠黑楊11號的表達量由高到低為:莖>腋芽>葉、根,葉與根中幾乎沒有表達;在中林2025中的表達量為:莖>腋芽>葉、根,在根與葉中幾乎不表達。這表明PopTAC、PopLAXY特異性表達的位置不同,可能參與調控的方式也不同。
3.以pBI121為表達載體,構建了35S∷PopTAC、35S∷PopLAXY超表達載體,在此基礎上,通過農桿菌介導的葉盤法侵染葉片,將過量表達載體轉化到歐美楊107中。經PCR以及qRT-PCR檢測,最終獲得了3株35S∷PopTAC轉化植株,表達量分別是野生型的1960倍、209倍、19倍;獲得1株35S∷PopLAXY轉化植株,表達量是野生型植株的31倍。
4.以窄冠黑楊11號葉片為材料,在其基因組DNA中克隆得到PopTAC、PopLAXY的啟動子,長度分別為1245 bp和1214bp,分別命名為ProTAC、ProLAXY。
5.將ProTAC、ProLAXY啟動子片段置換pBI121載體的CaMV35S啟動子,構建植物表達載體ProTAC∷GUS和ProLAXY∷GUS,并將其轉化歐美楊107,獲得楊樹轉化植株,經GUS檢測發(fā)現(xiàn),ProTAC∷GUS轉化葉片在邊緣位置呈藍色,ProLAXY∷GUS轉化葉片在主脈中呈藍色,顏色較淺,說明ProTAC在葉片邊緣表達,ProLAXY基因在葉脈中特異性表達,由此說明,PopTAC、PopLAXY啟動子在組織中的特異性表達有所差異。ProTAC∷GUS和ProLAXY∷GUS在莖、葉柄、根等不同組織的特異性表達結果有待進一步檢測。
展開閱讀全文
眾賞文庫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