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出血型大腸埃希菌O157-H7 espF基因結構域缺失株的構建及功能研究.pdf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6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研究背景和目的:
  腸出血型大腸埃希菌(Enterohemorrhagic Escherichia coli,EHEC)是大腸埃希菌的一個亞型,有100余種血清型,其中O157∶H7是EHEC中引起危害最大的病原菌。EHEC O157∶H7通過糞-口途徑傳播,主要寄居于牛、羊等反芻動物體內(nèi),是一種食源性人畜共患腸道致病菌。同其他EHEC血清型主要引起感染性腹瀉不同,EHEC O157∶H7能夠引起出血性結腸炎(Hemorrhag

2、ic colitis,HC)、溶血性尿毒綜合癥(Haemolytic uraemic syndrome,HUS)和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thrombotic thromobocytopenic purpura,TTP)等疾病。
  目前,國內(nèi)外對EPEC的EspF蛋白功能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但對EHEC的EspF蛋白功能研究較少,其與腸上皮細胞內(nèi)蛋白相互作用、誘導腸上皮細胞凋亡的機制以及EspF蛋白各個功能域的作用仍不明確。本

3、課題組在前期工作中構建了EHEC O157∶H7espF基因N端缺失株,證明大腸桿菌O157∶H7EspF蛋白N端能靶向結合線粒體,誘導細胞凋亡。而EspF蛋白C端PRR區(qū)能與宿主細胞中SNX9等蛋白通過其SH3結合域結合,在細胞內(nèi)形成了一個復雜而龐大的蛋白與蛋白相互作用網(wǎng)絡,并與細胞信號傳導通路和細胞凋亡存在某種聯(lián)系。那么這些蛋白是怎樣協(xié)同作用啟動或介導了細胞凋亡呢?是否與出血性腸炎有關呢?仍有待于進一步研究。根據(jù)EspF蛋白的結構研

4、究,本研究從EspF的N端結構域與C端PRR結構域入手,利用λRed重組系統(tǒng)構建了3株EHEC O157∶H7 EDL933w菌株的基因缺失株:espF基因缺失株(EHEC O157∶H7EDL933w△espF)、espF基因N端缺失株(EHEC O157∶H7 EDL933w△espF-N)和espF基因C端缺失株(EHEC O157∶H7 EDL933w△espF-C)。同時構建各自的回補株,研究比較野生株、缺失株與回補株的生物學

5、差異、對宿主細胞的黏附力差異及誘導細胞凋亡的能力差異,初步研究了各功能域對細菌毒力的影響及相關功能。
  研究方法:
  1、EHEC O157∶H7 espF基因結構域缺失株與回補株的構建
  (1)缺失株的構建
  根據(jù)GenBank的espF基因序列(Accession NO.NC_02655)及其上、下游的DNA序列,設計合成兩對含同源臂引物:H1K1、H2K2和H3K3、H4K4。H1K1與H2K2用于

6、構建espF基因敲除株打靶片段,H3K3與H2K2用于構建espF基因N端敲除株打靶片段,H1K1與H4K4用于構建espF基因C端敲除株打靶片段。這4條引物5'端為與待敲除區(qū)域基因上下游50bp同源的同源臂,用于擴增打靶片段兩端的同源臂,3'端與卡那霉素抗性基因部分序列同源,用于擴增打靶片段中央的卡那霉素抗性基因。以含卡那霉素抗性基因的質粒pKD4為模板,分別以H1K1與H2K2、H3K3與H2K2、H1K1與H4K4為引物PCR擴增

7、,得到espF基因卡那霉素抗性打靶片段、espF-N基因卡那霉素抗性打靶片段、espF-C基因卡那霉素抗性打靶片段。將打靶片段電擊轉化進入含有pKD46質粒的EHEC O157∶H7 EDL933w菌株中,利用L-阿拉伯糖誘導pKD46質粒表達重組酶,利用λRed同源重組系統(tǒng),卡那霉素抗性片段的卡那霉素抗性基因替換待敲除的espF、espF-N、espF-C基因。利用卡那霉素篩選出陽性重組菌,設計兩對引物F1、R2和F2、R1,其中F1

8、、R2位于espF基因上下游,F(xiàn)2、R1位于卡那霉素抗性基因上,通過交叉引物PCR及測序,驗證陽性菌是否發(fā)生了同源重組。
  (2)回補株的構建
  根據(jù)GenBank的espF基因序列(Accession NO.NC_02655)設計兩對引物:Fc、Rn和Fn、Rc。引物Fc與Rn擴增espF基因片段,引物Fn與Rn擴增espF-N基因片段,引物Fc與Re擴增espF-C端基因片段。將PCR擴增片段切膠純化,與載體pGEM

9、-T easy進行連接反應后,轉化于大腸桿菌DH5α,利用氨芐霉素篩選陽性菌,PCR并測序,得到完成連接的DH5α pGEM-espF、DH5α pGEM-espF-N、DH5α pGEM-espF-C菌株。培養(yǎng)提取質粒后分別電擊轉化轉入相應基因缺失株△espF、△espF-N、△espF-C。氨芐霉素篩選陽性菌,提取質粒,以Fc、Fn、Rc、Rn為引物PCR并測序驗證回補質粒已轉入缺失株,成功構建回補株。
  2、野生株與突變株

10、生物學特征的比較
  野生株和突變株經(jīng)涂片-干燥-固定后進行革蘭染色:初染-媒染-脫色-復染,光學顯微鏡觀察。在相同培養(yǎng)條件下,在0、1.5、3、4、6、8、10、12、14、16、20 h分別測定野生株和突變株的OD600值,以時間為橫坐標,OD600的對數(shù)值為縱坐標,繪制各菌株的生長曲線。
  3、細菌黏附實驗
  (1)吉姆薩(Giemsa)染色觀察細菌黏附
  結腸癌細胞Lovo于6孔板培養(yǎng)至單層后,分別

11、用相同濃度EHEC O157∶H7野生株和突變株感染細胞2小時,按吉姆薩染色步驟處理:涂片-固定-染色-洗脫。在光學顯微鏡下觀察野生株和突變株對Lovo細胞的黏附情況。(2)涂板計算細菌黏附率
  過夜培養(yǎng)的野生株、espF缺失株(△espF)、N端缺失株(△espF-N)、C端缺失株(△espF-C)、和陰性對照菌(DH5α)共5株,重懸于不含抗生素的培養(yǎng)基(DMEM,10%胎牛血清),重懸后細菌的濃度均為2×107/mL。Lo

12、vo細胞培養(yǎng)于12孔板內(nèi),長至單層細胞(約2×105cells/孔)。以每孔2×107的細菌量接種到培養(yǎng)Lovo細胞的12孔板內(nèi)(細胞感染倍數(shù)100∶1),輕輕晃動培養(yǎng)板混勻。細胞培養(yǎng)板放入培養(yǎng)箱,37℃,5% CO2,培養(yǎng)1.5-2h。每種細菌接種4個復孔。培養(yǎng)后細胞用PBS洗3次,加入150μl的0.5%Triton X-100裂解細胞,孵育8min后,加入100μl PBS,反復吹打吸出樣品,每孔樣品分別10-2、10-3、10-

13、4梯度稀釋后涂布于同一塊瓊脂平板上均勻分布的三區(qū)中,每區(qū)加稀釋后的菌液20uL,輕柔地對平板進行傾斜旋轉,使得各區(qū)菌液面積均勻擴大但不得超過分區(qū)的劃線。24小時后進行菌落計數(shù),計算黏附率(黏附率=黏附到細胞的細菌數(shù)/初始加到細胞孔的總細菌數(shù)×1000‰)。用SPSS13.0軟件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One Way ANOVA),比較各菌株黏附率平均值的差異。
  結果:
  1、構建了三株EHEC O157∶H7 EDL933

14、w espF基因缺失株:espF基因缺失株(△espF)、N端缺失株(△espF-N)、C端缺失株(△esp F-C),并構建了各自的基因回補株
  用引物H1-K1與H2-K2、H3K3與H2K2、H1K1與H4K4,分別PCR擴增出卡那霉素抗性打靶片段,大小為1576bp,分別電擊轉化于含有質粒pKD46的EHEC O157∶H7 EDL933w感受態(tài)細胞中。用含kana的LB固體培養(yǎng)基篩選得到陽性菌,增菌后,用卡那霉素基因內(nèi)

15、部鑒定引物PCR電泳驗證,發(fā)現(xiàn)野生株中無目的條帶,缺失株中可見到一條大小為471bp的片段。測序證實,菌株EHEC O157∶H7 espF基因(747bp)、espF-N基因(219)和espF-C基因(528)完全缺失。
  用引物Fc與Rn、Fn與Rn、Fc與Rc,分別PCR擴增出回補片段,大小分別為747bp、219bp、528bp,經(jīng)瓊脂糖電泳,切膠純化回收后,與載體pGEM-T easy于4℃連接12h后轉化入感受態(tài)細

16、胞DH5α中,用氨芐霉素LB固體培養(yǎng)基篩選陽性菌,將篩選到的陽性菌提取質粒后用通用引物M13 PCR并測序。根據(jù)測序結果確定含有正確重組載體的陽性菌,將其擴大培養(yǎng)后提取質粒,分別電擊轉化入相應的基因缺失株△espF、△espF-N、△espF-C,成功構建了基因回補株。
  2、野生株與缺失株生物學特征比較結果
  經(jīng)革蘭染色可見,野生株和三株突變株均為革蘭染色陰性,短小棒狀桿菌。根據(jù)所測的OD600繪制生長曲線,野生株和突

17、變株的生長曲線趨勢基本一致。
  3、細菌黏附實驗
  吉姆薩染色可見野生株黏附于細胞的數(shù)量較多,突變株較少,黏附數(shù):野生株多于突變株多于DH5α。涂板后計數(shù)菌落,計算細菌的黏附率,數(shù)據(jù)經(jīng)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顯示,野生株與突變株間的黏附率比較P<0.01,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野生株的平均黏附率是13.879±3.578‰,突變株△espF的平均黏附率是6.401±1.519‰,突變株△espF-N的平均黏附率是5.402±3.2

18、12‰,突變株△espF-C的平均黏附率是4.795±1.950‰,DH5α平均黏附率是0。
  結論:
  1.利用λRed同源重組系統(tǒng),成功構建了EHEC O157∶H7 EDL933w espF缺失株(△espF)、N端缺失株(△espF-N)和C端缺失株(△espF-C),并成功構建了espF基因回補株、N端回補株和C端回補株。為今后EHECO157∶H7 EspF蛋白的功能研究打下了基礎。
  2.espF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