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本文以20世紀美國華人文學作為研究對象,進行了跨文化形象學研究,從龐雜的美華文學文本中梳理歸納出四種“中國形象”類型:倫理中國、草根中國、詩性中國、現(xiàn)代中國。這四種形象類型涵蓋了兩種語言(漢語和英語)和不同體裁的美國華人文本對中國的表述。選擇這幾類中國形象進行論述,主要是因為這幾種角度可以較好地概括美華文學塑造的“中國形象”的性質,從中可以看出海外中國人在文化碰撞時對血緣國多維度的反觀視角、表述策略和文化反思樣式。倫理中國、草根中國、詩
2、性中國、現(xiàn)代中國這四種形象既相互關聯(lián),又相互包容,共同構成豐厚復雜的中國形象。
全文由緒論、正文和結語三個部分組成。緒論對國內外中國形象研究進行了回顧,并列出了本文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和采用的研究方法。這部分辨析了形象、華文文學和華人文學、自我與他者等概念。華文文學以漢語寫作為核心概念,標示語種文學的界限。華人文學則強調創(chuàng)作主體的族裔身份,涵蓋華人用不同語言創(chuàng)作的文學作品。本文采用“華人文學”這一概念,主要是為了強調“中國”這
3、一血緣背景,強調文化母體在空間“移位者”身份認定中起到的作用。在文本選擇上,以美國華人新移民文學和美國華裔文學為主,旁及臺灣旅美華人文學,以及一些很難歸屬于某種作家群體但寫作卓有成績的華人作家。本文選取的這些華人作家,其創(chuàng)作有明顯的全球意識和文化對比意識,和單一文化背景下的寫作相比,這些作家寫作的主題、視角、風格都明顯不同。
論文第一章從家庭倫理、社會倫理、生命倫理三個層面探討了倫理中國形象。中國倫理直接映射在海外中國式家
4、庭對人物情感和行動的影響,無論是接受、抗爭,或是批判性審視,都脫不掉這個文化傳統(tǒng)。第一節(jié)家庭倫理部分首先分析了為什么倫理主題在美華文學中很多見,因為它反映了不同時代、教育背景、社會環(huán)境、東西文化交織下的一些深層問題。新移民文學經常關涉婚姻對人的束縛;華裔家庭由于異族通婚的可能性較大,文化沖突的尖銳性就更明顯,華裔遇到的文化身份認同更加模棱兩可。華裔家庭的生活因太過重視人倫關系而具有其他族裔所沒有的壓力與道德內省,這成為阻礙第二代華裔個性
5、發(fā)展的因素之一。因此,在許多華裔作品的描述中,人物希望通過個人努力,通過對長輩的反叛來實現(xiàn)自己的個體意識與尊嚴。在此類作品中,中國形象以家為本位的特征非常明顯。第二節(jié)社會倫理部分分析了荒誕歲月的非理性集體人格和居美華人的人格面具問題。人格面具的存在表明了居美國華人文化身份中具有雙重人格,論文據(jù)此指出華人群體中普遍存在的身份焦慮,源于不平等的族裔交往,是兩種文化體系在個體身上進行的拉鋸戰(zhàn)對人格造成的撕裂所致。第三節(jié)生命倫理部分從重生的生死
6、觀、樂生的生活觀,慎獨的內省方式,以柔克剛的處事態(tài)度幾個方面探討了中國生命倫理在海外的變異與發(fā)展??傊?,在美國華人文學中,盡管也書寫了中國傳統(tǒng)倫理壓抑人性、保守封閉的一面,但主導性的價值取向是重情戀家的家庭觀念、仁愛友善的道德倫理觀和健康進取的生命觀。
論文第二章討論了草根中國形象。草根經驗的表述和草根移民歷史的再現(xiàn)始終是美國華人文學的重要傳統(tǒng)。這一傳統(tǒng)代表了一個不能忽視的流脈,與留學生文學、知識分子寫作或中產階級文學以及
7、自由主義寫作共同構成美華文學的完整的歷史圖譜。草根中國形象集中體現(xiàn)為底層中國人的形象,這在美華文學中主要表現(xiàn)為三種類型:一是大陸鄉(xiāng)土社會(中原農耕文明)中的貧苦農民,二是嶺南文化中的農民通過移民轉化而成的異國都市平民,三是八十年代以來赴美打工的低知識階層新移民。他們所體現(xiàn)的“草根力量”,乃是天然根植于民間的一種文化內部力量,帶有自發(fā)性的生生不息,柔弱的表象內里是堅韌的品質,能夠承受巨大的外力。本章首先從左翼敘事海外延伸的角度,重點解讀了
8、黃運基的長篇小說,認為無論是人物設計上的引路人形象,還是“革命加戀愛”的結構模式,對場景、人物和心理的速寫式勾勒,以及紀實性和自傳性等方面,他的小說都對接了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中左翼敘事的傳統(tǒng)。接下來論證了華裔作家書寫祖先移民史具有“記憶政治”的意義,指出他們通過回顧祖先在美國采礦、修鐵路、開墾種植園的經歷,重新發(fā)現(xiàn)和再現(xiàn)了百年來“隱匿的歷史”,以證明華裔在美國生存的合法權利。唐人街那來自底層的聲音,深沉地傳遞著華人在美國的坎坷經歷和艱苦人生,
9、而小人物的韌、善、美也從唐人街敘事中自然呈現(xiàn)出來。中國民眾長期以來所形成的重義輕利、禮尚往來、自強不息等方面的集體無意識,在草根們的血液中流淌,也必然長久地照亮著海外華人尋找精神家園的道路。本節(jié)還注意到,在西方社會,知識分子屬于職業(yè)化的社會階層,本身就身處民間社會,所以根本沒有草根與精英的分野,他們的平等意識和平視眼光就分外鮮明。這種身份意識被美華作家所汲取;同時,美華作家多有打工經歷或至少也熟悉打工生活,所以在他們筆下,勞心與勞力的分
10、野不再是不可跨越,他們所體現(xiàn)的是底層移民雖貧賤如草卻仍舊夢想“舞”動人生、鷹擊長空的堅定信念。本章還運用跨國移民理論分析反映早期移民生活的作品,認識到出洋的廣東鄉(xiāng)村農民不是因動蕩和窮困而背井離鄉(xiāng)的被動者,反而是敢于挑戰(zhàn)、改變自身經濟地位的開拓者。早期移民的心態(tài)是中華海洋文化特別是珠江文化的典型代表。珠江文化自古以來務實、敏銳、爭先,因吸納海洋文化精華而封閉意識和保守性較少,開放性和先進性成份多。老一代移民及其后代被打上珠江文化的印記,以
11、雄強進取的精神對接積極向上的美國精神,但又抵御極端個人主義的美國文化的侵入,彰顯出珠江文化的價值和魅力,客觀上構成了對閉鎖困守的中國形象的一種反駁。
第三章詩性中國形象闡述華人對文化中國的審美想象。文化層面的中國和現(xiàn)實中國構成了某種對立與補充關系,換言之,美國華人作家不滿社會生活層面的中國時,“文化的中國”往往成了他們想象性的精神補償,成為他們的詩意家園。本章分析了林語堂的多部英文作品,認為林語堂有意識地將優(yōu)雅、閑適、安詳
12、的中國形象傳遞給西方人,對于改觀近代以來中國落后、疲弱、愚昧的形象起到了良好作用。林語堂對中國人曠懷達觀、陶情遣興的生活方式和注重審美感受的浪漫高雅的東方情調予以闡揚,也有其不足之處。他展示給外國人的中國形象,是經過萃取和刪減的雅化中國。美國讀者可以借“閑適”的趣味來慰藉忙碌的現(xiàn)實所導致的精神緊張,卻很難以此增進對現(xiàn)代中國的了解。王鼎鈞在抗戰(zhàn)的紛飛戰(zhàn)火中離家再未能返回,所以中國形象在他筆下美則美矣,卻有著亂世罹憂的大哀痛,也因此造就了他
13、沉郁頓挫的鄉(xiāng)愁美學。詩人張錯則沉潛古文物,在現(xiàn)代時空中考察過往歷史事件,抒發(fā)懷古幽情并對存在進行哲學追問。裴在美將昔日臺北和今日紐約并置,揭示喧囂騷動的的都市永遠無法取代寧靜悠長的原鄉(xiāng)。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片面發(fā)展經濟所導致的價值混亂發(fā)展給不少作家?guī)砭竦臎_擊,他們選擇了文化返身,向古老的詩意中國致敬,將鄉(xiāng)愁提升到文化鄉(xiāng)愁的層次。本章還解讀了木心的詩歌和散文,認為木心通過在觀念世界里漫游,執(zhí)著地表達出他的懷鄉(xiāng)訴求。在不斷回
14、望人類曾經擁自的文明、文化甚向精英個體生命矜貴的品性的同時,過去的文化在木心的選擇性書寫中獲得再一次的想象性的生成,生成為木心理想的精神故園。
第四章分析了現(xiàn)代中國形象在美國華人文學中的構建與缺席。從19世紀中葉至今,勞工潮、留學熱、技術移民、投資移民,“到美國去”的潮流方興未艾,根本動因在于中美經濟的巨大落差,國人對于現(xiàn)代性的急切追求和渴望。華人文學首先流露出中國人追尋現(xiàn)代化的心理。本章第一節(jié)探討華人作家怎樣為國內讀者展
15、示了他們眼中的“美國”。越界后的“中國人”塑造的“美國”形象,既說明了中國對西方“怎么看”和“看什么”,也表現(xiàn)出中國對自我的想象方式。美國被視為現(xiàn)代化的終點,各類型的移民面對西方時震驚、失落、艷羨種種情緒交織一體。本節(jié)還從“人的體驗的現(xiàn)代轉型比歷史的社會政治經濟制度的轉型更為根本”這一視角出發(fā),論證了體驗的現(xiàn)代性從根本上代表著現(xiàn)代中國人(民族群體和個體)在世界上的生存價值或地位問題。移民作為第三世界的個體目擊和親歷第一世界的故事,更為直
16、接和有代表性地表達了中國的現(xiàn)代性焦慮。他們追求個人價值和自我的實現(xiàn),強調心靈的解放和自由,但又在此基礎上生發(fā)出諸如文化差異、文化反思、追求財富、追求感受的豐富等等很多嶄新的現(xiàn)代性體驗。第二節(jié)分析了新移民作家觀察和思考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弊病的角度。本文認識到,敘述者依據(jù)西式的文化參照體系和價值標準審視作為國族象征的羅坎村(袁勁梅)、史屯(嚴歌苓)、大島(劉索拉),既包含著對中國現(xiàn)代化的深刻洞見,又保留了啟蒙話語那種對中國文化結構的批判思路。他
17、們反思東方文化中的消極因素,尋找中國人愛面子、講人情、特權意識等為現(xiàn)代化發(fā)展帶來的負面效應。另一方面,現(xiàn)代化作為一種世界性的歷史過程,有其共性特征。美國作為后現(xiàn)代資本主義的“現(xiàn)在”,正預示著啟動“改革”、全面加入資本主義全球化進程的中國的“將來”。華人作家們意識到西方文明(現(xiàn)代文明)的弊病,并做了理性的反思,希望中國不要再重蹈其覆轍,走出符合帶有自己特性的現(xiàn)代化之路。第三節(jié)從視域擴大、華人女性在西方“再社會化”的成功、世界人新質的獲得三
18、個角度探討了美國華人現(xiàn)代身份的構建。現(xiàn)代“職場”取代了傳統(tǒng)的社群成為人們最主要的生活場景和生存體驗之所,新一代華人在身份上完成了他們的“現(xiàn)代化轉型”。他們不僅獲得了對于現(xiàn)代人而言是立身之本的專業(yè)技能,更關鍵地是獲得了對職業(yè)角色和職業(yè)身份的體認。第四節(jié)探討美國華人作家構建中國形象的缺失不足。指出無論是新移民作家還是華裔作家,均未逃脫美國社會對中國所持主流話語的影響,在局部和細節(jié)上難免有“自我東方化”之嫌。然而應該看到,華人文學可以啟發(fā)我們
19、采取“互為主觀”的認識方法。很有價值的一點是,我們在外國文學中看到了“中國形象與中國文化”(無論扭曲程度如何)。于是,本民族作為他者被觀察和被投射,這種被看的意義非常重要。突破我們視界的封閉,或許能發(fā)現(xiàn)許多曾經是盲點的部位,進行一些有益的思索。
通過對美國華人文學作品的分析和歸納,本文在結語中指出,寫作使用的語種及作品指向的目標讀者的期待視野、創(chuàng)作時的社會歷史語境以及作者身份這三點是決定某個特定中國形象的主要原因。在美國文
20、化語境中,除了種族、族裔以及性別這三種主要的身份標志以外,作者的社會階層、政治傾向、職業(yè)特征、在中國的境遇等因素,也對塑造中國形象有直接的影響。華人文學在書寫中國題材和異域華人生活時,實際上內含了中國的國際形象變遷。美國華人塑造的中國形象展示出中國的各種面相:它既可以描寫中國歷史的陰暗面和傳統(tǒng)文化的負面影響,揭露“文革”的殘酷面影和對人性的毀滅性打擊,刻畫底層民眾的生活習性和劣根性;它也可以書寫記憶緬懷中的虛實相間的審美之鄉(xiāng),或展示草根
21、移民雄強進取的精神和生生不息的力量,或回顧中國現(xiàn)代化之路上的艱難前行。前者不是“新東方主義”,后者也不是“東方中心主義”。豐富多彩的中國形象,是美華作家回應主流文化的一種敘事策略和生存策略。美國華人文學最醒目的成就并不是中國形象的完美呈現(xiàn),而是海外作家直面自己母體文化時大膽的精神挑戰(zhàn)。
美國華人文學具有雙重文化視野、雙重文化傳承,用雙重視角描寫出的中國形象表述著他們對中國和中國文化的想象和態(tài)度,同時述說著他們在居住國的生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二十世紀美國華人文學中的中國形象_49(1)
- 二十世紀美國華人文學中的中國形象
- 后殖民視閾下的流散美國華人文學文化翻譯研究_14936.pdf
- 二十世紀中國啟蒙文學局限分析.pdf
- 早期美國華人文學研究歷史經驗的重勘與當代意義的呈現(xiàn)
- 二十世紀西方文學論文
- 二十世紀西方文學中的荒誕研究.pdf
- 論二十世紀昭君的審美形象
- 早期美國華人文學研究-歷史經驗的重勘與當代意義的呈現(xiàn)_32786.pdf
- 當代美國華人文學中的“她”寫作:對湯亭亭、譚恩美、嚴歌苓等華人女作家的多面分析.pdf
- 二十世紀中國小說中的棄婦形象簡論.pdf
- 美國二十世紀的中國儒學典籍英譯史論
- 二十世紀中國的叔本華研究
- 二十世紀中國女性文學的崛起與發(fā)展.pdf
- 二十世紀中國女性文學的生命意識.pdf
- 二十世紀中國的叔本華研究.pdf
- 二十世紀美國反恐政策研究.pdf
- 二十世紀華人藝術再攀新高
- 二十世紀以來《荀子》文學接受研究.pdf
- 二十世紀中國文學中的生育描寫研究_11094.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