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國碩士研究生考試考研英語一試題真題(含答案詳解+作文范文)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10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原發(fā)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在全球常見惡性腫瘤中居第六位,在腫瘤相關性死亡中居第三位。據最新統(tǒng)計,全球每年約有74.8萬新發(fā)肝癌病例,約有75萬人死于肝癌,其中半數發(fā)生在中國。雖然在肝癌早期診斷、手術切除、肝臟移植方面取得了諸多進步,肝癌患者的生存率得到提高,但肝癌患者的總體預后仍然很差。肝癌的發(fā)病機制至今仍不十分清楚,與之相關的易感基因也很缺乏。因此,肝癌相關的新的易感基因的發(fā)現將為肝癌的預

2、防、高危人群的篩查和早期診斷提供生物學標志,并為開發(fā)全新的藥物和基因治療提供靶點。
  腫瘤的發(fā)生是個復雜的生物學過程,基因變化引起的原癌基因的活化和抑癌基因的失活是其核心。與其他實體腫瘤類似,HCC在其自身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亦累積了大量遺傳變異,這些遺傳變異逐漸累積形成癌前病變并最終演進為腫瘤。現已知道,HCC的形成是一個多因素、多步驟的組織學發(fā)展過程。大部分HCC發(fā)生在由各種原因導致的肝硬化背景上,由慢性乙型或丙型肝炎—異型增生

3、結節(jié)(Dysplastic Nodules,DN)-HCC逐漸演化、發(fā)展而來。因此,通過對比正常細胞基因組、DN基因組和HCC基因組遺傳變異之間的差異,可以發(fā)現與HCC相關的較早期遺傳變異。
  近年來,新一代測序技術(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的進步,促進了全基因組測序和全基因組外顯子測序的快速發(fā)展,并被廣泛運用于復雜疾病如癌癥易感基因的研究和臨床診斷中。外顯子區(qū)域包含著合成蛋白質所需要的信息,涵蓋了

4、與個體表型相關的大部分功能性變異,同時外顯子區(qū)域是目前基因組中被研究得最為成熟的一部分,使得我們能夠對發(fā)現的變異所在的基因進行注釋和功能途徑分析。由于外顯子僅占整個基因組的1%左右,因此遠比進行全基因組序列測序更經濟、高效。由于其具有對常見和罕見變異高靈敏度,能發(fā)現外顯子區(qū)絕大部分疾病相關變異,促使全外顯子測序成為鑒定孟德爾疾病的致病基因最有效的策略,也被廣泛運用于復雜疾病如癌癥易感基因的研究和臨床診斷中。本研究旨在通過對正常細胞基因組

5、DNA、DN基因組DNA以及HCC基因組DNA進行全外顯子測序分析,尋找與肝癌有關的新的遺傳變異位點,并對篩選出的候選基因進行相應的功能研究。
  第一部分全外顯子測序尋找肝癌相關遺傳變異位點
  目的:通過對一例原發(fā)性肝癌病人的外周血淋巴細胞、肝臟異型增生結節(jié)(Dysplastic Nodules,DN)和兩個肝細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組織共4個樣本進行外顯子測序分析,尋找與肝癌相

6、關的新的遺傳變異位點。
  方法:應用Aliglent SureSelect人外顯子序列捕獲(50M)系統(tǒng)和Solexa測序技術,檢測肝臟DN和HCC外顯子區(qū)域的變異位點,通過比對外周血正常淋巴細胞外顯子區(qū)域的變異和NCBI的dbSNP數據庫,過濾掉共有的體細胞SNP變異,從而篩選出肝癌相關的遺傳變異位點,并應用Sanger法測序技術對所篩選出的位點進行驗證。
  結果:在DN中共發(fā)現5個新的單核苷酸變異(Single Nu

7、cleotide Variations,SNV),在兩個HCC中分別發(fā)現72個和182個新的SNVs。其中兩個HCC均有SNVs的基因共兩個,分別為位于7號染色體上的UBE3C基因和19號染色體上的MUC16基因,均經過Sanger測序法證實突變。在DN與HCC上均有SNVs的基因沒有發(fā)現。此外,在DN中未發(fā)現新的短插入/缺失(Small indel)變異,在兩個HCC中分別發(fā)現3個和9個新的Small indel變異,分別定位在12個

8、不同的基因上
  結論:肝臟DN與HCC未發(fā)現共有變異基因,但兩個HCC中均發(fā)現基因UBE3C和MUC16存在變異,提示這兩個基因可能與肝癌發(fā)生密切相關。
  第二部分候選基因UBE3C的驗證及結構分析
  目的:探索泛素連接酶E3C(UBE3C)在原發(fā)性肝細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病例中的突變情況。
  方法:在另一組105例HCC樣本中,應用常規(guī)Sanger測序技術對U

9、BE3C的全部23個外顯子區(qū)域進行測序,并分析UBE3C基因突變與肝癌臨床病理因素之間的關系。
  結果:在全部106例(包含全外顯子測序1例)HCC樣本中,共有17例在UBE3C上存在堿基置換的非同義突變,基因突變率16.0%。這些突變位點分別位于UBE3C的5、7、13、20和22號外顯子上,其中Asn929Ile、Glu959Lys和Thr1004Ala三個位點的突變發(fā)生在UBE3C的進化上高度保守的HECT結構域(doma

10、in)上。統(tǒng)計分析結果表明,UBE3C突變與患者性別、年齡、HBV DNA、肝硬化、腫瘤大小、包膜、分化及血管侵犯及腫瘤TNM分期等臨床病理因素均無關。
  結論:UBE3C在HCC病例中存在多位點、高頻率的突變,Asn929Ile、Glu959Lys和Thr1004Ala的突變可能會對UBE3C的蛋白質功能產生重要影響,參與HCC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
  第三部分 UBE3C的腫瘤生物學特性研究
  目的:研究泛素連接

11、酶E3C(UBE3C)在各種肝癌細胞系和肝癌組織的表達情況,并探索其對人肝癌細胞株Huh7和MHCC97-H生長增殖及侵襲的影響。
  方法:選用正常肝細胞系L-02和常見的肝癌細胞系SMMC-7721、Huh7、Hep3B、HCCLM3、MHCC97-H和MHCC97-L共7種不同的人肝癌細胞系,通過Western blot方法檢測上述細胞系中UBE3C蛋白表達及分布情況。應用免疫組化方法觀察UBE3C在人肝癌組織及癌旁組織中的

12、表達情況。通過構建穩(wěn)定敲減UBE3C的Huh7和MHCC97-H細胞株,觀察在敲減UBE3C后腫瘤細胞的生長增殖、遷移及侵襲能力的變化。
  結果:UBE3C在各肝癌細胞系中均有表達,且主要分布在細胞質中,在相對正常的L-02細胞中表達水平較低,而在具有較高侵襲潛能的MHCC97-H細胞和相對較低侵襲潛能的Huh7細胞系中則表達水平較高。在人肝癌組織標本中,UBE3C蛋白主要存在于腫瘤細胞的胞漿中,且在癌組織中的表達水平高于癌旁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