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工作畢業(yè)論文--青少年親子沖突的社會工作價值觀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  青少年親子沖突的社會工作價值觀</p><p>  內(nèi)容摘要 親子沖突既關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長,也涉及家庭系統(tǒng)正常功能的發(fā)揮,久已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社會問題。從社會工作的視角考察親子沖突主要涉及以下幾個工作價值觀:親職角色價值觀、自主性人格價值觀以及雙贏人際溝通的價值觀。在進行親子沖突案例分析的基礎上,探討青少年親子沖突的社會工作價值觀的實踐問題。</p><p>

2、  關鍵詞 親子沖突 價值觀 親職角色 自主性 </p><p>  親子關系原是指親代和子代之間的生物血緣關系,現(xiàn)在指以血緣和共同生活為基礎,家庭中父母與子女互動所構成的人際關系。親子沖突是指親子雙方在言語或非言語的親子互動過程中反映觀念、行為方式等方面的不一致的交往方式。親子沖突是親子關系研究的一個極為重要的方面。</p><p><b>  問題提出</b&

3、gt;</p><p>  關于親子沖突的定義,以往研究者基于不同理論視角,提出了不太一致的見解。綜觀中外學者對親子沖突定義,總結見表1。</p><p>  表1 親子沖突之定義</p><p>  注:摘自徐愛華《從親子沖突談青少年親職教育的介入意義與模式》 (《網(wǎng)絡社會學通訊期刊》第50期)</p><p>  以往研究者關于親子沖突

4、的形成問題,基于不同的理論基礎提出了各有不同的主張,主要有心理動力論、心理社會論、人類文化觀、認知發(fā)展論、人際知覺觀、社會控制論以及行為與家庭系統(tǒng)理論等。</p><p><b>  心理動力理論</b></p><p>  精神分析[1]學派的代表人物弗洛伊德認為,個體在青春期表現(xiàn)出行為的動力性。尤其表現(xiàn)為開始對異性感到興趣,這是戀父情結或戀母情結的再覺醒時期。青少

5、年的親子關系緊張主要來自于父母對性的權威,即性威力,因為社會或家庭的性禁忌對青少年產(chǎn)生極大的壓力。為了消除性威力,青少年可能會逃避現(xiàn)實或從家庭中退縮,也可能會短暫貶抑他們的父母,導致親子沖突體驗或行為。當青少年發(fā)展到形成了穩(wěn)定的性關系后,親子間的沖突才會減緩。</p><p>  弗洛伊德還認為,青少年性驅(qū)力的增強會造成壓力,導致性焦慮體驗,促使個體采取防御機制。防御機制的使用有利于青少年在焦慮中取得平衡。盡管性

6、驅(qū)力促使個體采取防御機制達到了降低焦慮的目的,但是經(jīng)常使用防御機制會阻礙個人成長,與他人疏離,造成不良的人際互動關系。對青少年而言,往往表現(xiàn)為人際沖突、背叛、反抗等消極行為方式。</p><p><b> ?。ǘ┬睦砩鐣?lt;/b></p><p>  埃利克森的心理社會理論主張,青春期主要的發(fā)展任務是自我統(tǒng)合,完成自我統(tǒng)合的個體往往擺脫了青春期的混亂情緒,同時同化了

7、社會上的一些價值觀。如果青少年在此階段無法形成一致性的認同,就可能會產(chǎn)生自我懷疑、自我破壞的行為,進而造成青少年偏差行為與人格缺陷。因此,青少年在自我統(tǒng)合的過程中,必須去評估各種角色、價值觀與意識形態(tài)。在親子交往的過程中,青少年可能會認同與父母相異甚至相反的價值觀,因而導致親子沖突。</p><p><b> ?。ㄈ┤祟愇幕?lt;/b></p><p>  人類學者M

8、ead[2]和Benedict[3]認為,文化對于青少年的發(fā)展具有決定性的作用。例如Mead研究發(fā)現(xiàn)在過去美國的Samoan文化中,對個人的性以及宗教方面并無施加壓力,兒童的發(fā)展是一種連續(xù)性的、漸進式的發(fā)展歷程。在這樣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中,青少年往往體驗到較小的親子沖突,與他們的父母并不會經(jīng)歷嚴重的沖突。而在另一些社會文化中,青少年與成人的角色并無太大不同,無須擺脫兒童時期的一些行為。但在西方文化中,兒童與成人的行為角色有很大的差異,青少年

9、必須學習許多新的行為,并且去除兒童時期的行為才能被視為達到青少年時期。從兒童到承認這種不連續(xù)的角色行為期許往往引起青少年情緒上的緊張以及沖突。</p><p><b>  (四)認知發(fā)展理論</b></p><p>  皮亞杰是認識發(fā)生論的代表人物。皮亞杰的認知發(fā)展論[4]指出,青少年時期,個體在認知上逐漸發(fā)展到形式運算階段。青少年的思維是以命題的形式進行的,能夠發(fā)現(xiàn)

10、命題之間的關系,能夠進行假設、演繹推理。思維以抽象思維為主,能夠進行系統(tǒng)思維,思維具有靈活性,不再恪守規(guī)則。在家庭中,青少年對獨立自主會有較高的需求,同時他們也希望親子關系是平等、互惠與合作,但如果父母仍維持著傳統(tǒng)權威,親子問題會因其不平等的關系產(chǎn)生沖突。</p><p><b> ?。ㄎ澹┤穗H知覺觀</b></p><p>  塞爾曼是社會認知發(fā)展理論的代表人物。通

11、過對五至十八歲的兒童及青少年對親子關系的知覺的研究,依據(jù)親子關系的轉變特點和親子沖突的原因?qū)⒂H子關系發(fā)展分為五個階段。</p><p>  階段0 在這個階段親子關系如同老板與受雇者。父母親就如同老板,提供孩子特定、立即性的需要。對孩子而言,為了取得需要的滿足,順從父母是必要的。這個階段的親子沖突主要是來自于父母的懲罰,不過沖突并未解決,而是直接被忘記。</p><p>  階段1 在

12、這個階段的親子關系如同照顧者與被幫助者。孩子認為父母之所以想要有小孩因為小孩對父母而言是有幫助的,例如做家事。孩子亦懂得帶歡笑給父母。這個階段孩子仍然需要父母提供保護及照顧,并且孩子認為父母懂得多,因這個因素導致孩子愿意順從父母,避免被懲罰。</p><p>  階段2 這個階段的父母職能如同輔導員與滿足者。孩子認為父母可以藉由觀察孩子的成長過程來取得需求的滿足,而父母也同時扮演輔導員的角色。然而,父母并不被孩

13、子認為是由于親子間價值觀不同,而非其中一方犯錯。讓對方做他想做的事情,雖然不是最令人滿意的解決方式,但仍被視為是這個階段解決沖突的方式。另一造成沖突的原因是缺少關心,孩子認為這個父母不像之前付出較多的關心和照顧。</p><p>  階段3 這個階段的親子關系是子女對父母的尊敬和父母對子女的容忍。在這個階段,親子關系理想的狀態(tài)是父母能寬容孩子心理需求的轉變,孩子也能留意父母的心理需求。在這個階段,親子沖突相當明

14、顯,因為親子間關系不平等及雙方需求與期望不同。以往順從父母的孩子尋求獨立自主,雙方關于權力的爭奪成為一種拉鋸戰(zhàn)狀態(tài)。有時甚至需要第三者介入解決親子沖突。</p><p>  階段4 這個階段的親子關系可視為是一個不斷前進轉變的系統(tǒng),親子交往的方式會因個人的經(jīng)驗有所不同,此時個體已經(jīng)建立自主性,與父母形成相互支持的關系。</p><p><b> ?。┥鐣刂普?lt;/b&

15、gt;</p><p>  社會控制論從父母對子女的控制力為視角來解釋親子沖突。這個理論主張,在家庭中,父母與子女的地位不同,權力上亦有差異。處于青少年時期的個體開始尋求獨立和自主性,而父母在這個時期依然欲以借助父母的權力來控制孩子,往往造成親子雙方關系緊張,而導致親子沖突。父母在家庭中往往擁有較多的物質(zhì)及情感控制權。隨著子女長大,如果家中權力沒有適當?shù)霓D移,當子女對這種權力分配不均勻有所知覺時,親子沖突就會因權

16、力的爭取產(chǎn)生親子沖突。</p><p> ?。ㄆ撸┬袨榕c家庭系統(tǒng)理論的整合觀點</p><p>  Robin和Foster[5]在整合行為導向理論以及家庭系統(tǒng)理論觀點的基礎上,提出行為-家庭系統(tǒng)模型來解釋親子沖突的原因。在這個理論模型中,把青春期的生理急劇變化以及尋求獨立等因素當作影響親子關系的關鍵因素。家庭系統(tǒng)在回應這個種子系統(tǒng)互動的失控狀態(tài)時,發(fā)現(xiàn)親子雙方的能力因素(主要包括問題解決

17、及溝通能力)、認知因素(包括對未來行動的預期、對過去行動的歸因及關于親子沖突的非理性理念等)及家庭關系的結構因素(如家庭的聯(lián)盟結構、家庭三角關系的類型以及家庭凝聚力等)等方面的改變,可能影響親子沖突的性質(zhì)及強度。</p><p>  根據(jù)行為-家庭系統(tǒng)模型,Robin & Foster提出五項研究假設:</p><p> ?。?)家庭是一個總是趨向維持平衡的系統(tǒng)。青少年時期的生理劇

18、變使他們尋求獨立,從而破壞了這個以往的平衡系統(tǒng)。當家庭欲恢復平衡的功能時,會產(chǎn)生親子沖突。</p><p> ?。?)親子雙方缺乏解決問題能力及溝通技巧,導致爭論甚至口角。</p><p> ?。?)親子雙方的非理性信念以及關于家庭事物成敗的錯誤歸因可能加劇親子沖突。由于不切實際的期待或是不恰當?shù)臍w因可能導致親子間沖突與爭端,導致無效地溝通與問題解決方式,增加親子之間的負性情緒較多,消極行

19、為互動與言語交流頻繁。</p><p>  (4)不幸的家庭相對于幸福的家庭往往具有較多的負向情感交流,同時正向情感交流則相對較少。</p><p> ?。?)親子沖突與婚姻沖突之間并不存在密切的關系。但是在家庭系統(tǒng)中,當婚姻存在長期失和和嚴重的溝通問題,就可能引起親子沖突。</p><p>  目前國內(nèi)關于青少年親子沖突的研究尚不多見。已有的少量研究雖為國內(nèi)該領域

20、的研究奠定了基礎和提供了較有價值的參考,但它們大多僅對親子關系作了一般的理論描述和調(diào)查分析,關于整個青少年期親子關系發(fā)展變化特征及其作用機制等的深入研究還很少見。綜觀已有的研究文獻,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不足。首先,在研究方法上,一般采用簡單易行的問卷法,無法挖掘青少年親子沖突形成的背后原因和動態(tài)過程,這往往導致在社會實踐領域無法客觀地、全面地看待青少年期親子關系的轉變過程與變化;其次在研究內(nèi)容上,只是考察親子沖突,沒有結合親子間的親密

21、度來探討青少年期親子關系的發(fā)展變化。因為單獨看待親子沖突可能是消極的,但若將其置于和諧的親子關系背景之中,它就可能是積極的??梢?,由于青少年時期是對父母權威的挑戰(zhàn)與個人自主性發(fā)展的重要時期,對青少期親子關系各個因素之間的聯(lián)系進行分析,有利于更廣泛、深入地剖析親子沖突的形成機制。與此同時,探索青少年親子沖突社會工作價值觀則有助于為青少年親子沖突問題的社會工作的理論研究開辟更廣闊的前景,提高社會方法的實踐性。</p><

22、p>  二、青少年親子沖突的社會工作價值觀 </p><p>  綜觀青少年親子沖突過程,一般存在父母方面、情景方面、子女方面和父母與子女的匹配四個環(huán)節(jié)。由于青少年與父母親子雙方的因素與親子沖突的關系主要體現(xiàn)在父母因素與子女特點的匹配環(huán)節(jié),父母的親職角色價值觀、青少年的自主性人格價值觀以及親子互動價值觀就構成了青少年親子沖突的社會工作價值觀的主要內(nèi)容。</p><p> ?。ㄒ唬?/p>

23、親職角色價值觀</p><p>  角色指一個人基于某種身份、地位、社會規(guī)范和社會文化期待所必須表現(xiàn)的適當?shù)男袨?。關于父親和母親親職角色行為的意義或重要性評價的信念和標準就是親職角色價值觀。長期以來,父親與母親的親職職能存在明顯的差異。無論在照顧、教養(yǎng)及管教子女,還是在操持家務、督導子女才藝學習以及解決親子問題等方面,母親總是比父親負擔更多的工作內(nèi)容,從而體驗到較大的壓力。此外,父親和母親在與子女的互動模式及角色

24、期待上也不相同。例如。父親主要被期待扮演家庭經(jīng)濟提供者、家庭地位維持者、工具性的角色以及子女行為規(guī)范者等威權角色;與子女的互動模式多為家父長式;母親主要被期待扮演家庭事務操持者、家庭生活管理者以及各種照顧性、心理性與教育性的角色。 </p><p>  父親與母親固然可以各自發(fā)揮其獨特的家庭功能與角色行為,但也可能因父母協(xié)調(diào)不良或其他因素的影響,父母的親職角色價值觀存在差異,導致親子沖突。</p>

25、<p>  首先,父母沖突直接誘發(fā)親子沖突。由于父親和母親對子女的教養(yǎng)及管教的態(tài)度、方式以及期待出現(xiàn)差異,這種差異輕者造成父母意見相左產(chǎn)生摩擦,重者可能導致出現(xiàn)家庭沖突或功能失調(diào)。家庭功能的失衡誘發(fā)親子沖突。</p><p>  其次,父母對子女教養(yǎng)及管教行為的差異,將造成子女焦慮等負性情緒。如:周末夜深孩子還在看電視,母親叫孩子:“快去睡覺!”如果這時父親對媽媽說:“周末嘛,讓孩子看晚一點有什么關系!

26、”形成管教行為的差異。此時,孩子將會無所適從,不知道是該聽媽媽的話去睡覺(但心理還想看)或可以繼續(xù)看電視(又怕媽媽不高興或怕父母因此吵架)。子女這時往往體驗到較高的焦慮,對父母的行為都反對,導致親子沖突。</p><p>  此外,親職角色價值觀還可能影響到教養(yǎng)方式、教養(yǎng)行為以及家庭環(huán)境的塑造,間接不利子女人格發(fā)展。由于父母的親職角色價值觀直接決定了對子女的教養(yǎng)及管教行為,個體的家庭生活經(jīng)驗對其人格的形成是至關重

27、要的影響因素。在功能不良的家庭系統(tǒng)中,可能導致子女的人格障礙。為親子沖突的發(fā)生提供了深層次的原因。</p><p> ?。ǘ┳灾餍匀烁駜r值觀</p><p>  自主性指的是在沒有他人的幫助下完全獨立地做出決定、控制生活事務的能力。自主性人格價值觀反映了親子雙方關于自主性的意義或重要性評價的信念。</p><p>  青少年自主性[6]發(fā)展水平是家庭系統(tǒng)互動的綜合

28、和最終體現(xiàn)。到了青春期,隨著個體生理的快速發(fā)展,體形已經(jīng)漸近成人;社會經(jīng)驗的日益豐富、自我同一性的日趨完成,使得青少年自主性成長的需求非常強烈。這時如果父母沒有意識到或漠視孩子的成長需求,就可能導致親子沖突。一般而言。青少年偏向于高估其自主表現(xiàn),父母則低估子女的自主表現(xiàn)。</p><p>  在認同自主性人格[7]價值觀的家庭,父母可能長期有計劃的培養(yǎng)子女獨立自主的能力,而非在子女的挑戰(zhàn)下被動放權。這類父母往往對

29、新事物接納好,包容子女不盡成熟的表現(xiàn)、持續(xù)更新對青少年發(fā)展議題的關切,因而保留其在子女心目中之參考地位,維持好關系。青少年逐漸發(fā)展起自主能力。與此相反,如果父母繼續(xù)對青少年保持權威與專制的管教方式,或者溺愛子女,不放權,可能導致青少年閃躲父母的監(jiān)控,誘發(fā)親子沖突。</p><p>  青少年自主性問題主要可以歸納成以下幾個方面。</p><p>  一是沒有自覺性。表現(xiàn)為青少年缺乏自己的主

30、張,在沒人要求的情況下,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習慣于聽從別人,對自己的內(nèi)心愿望沒有體察,如果沒有父母和老師的要求,他們很少自己做什么事情,也沒有自己非常喜歡的事情,更不會為了自己的愛好做很多投入。</p><p>  二是盡管有自己的主張,但缺乏實踐能力。三是自制力差。說話做事容易受到他人或環(huán)境影響的,抗干擾能力差,喜歡在不了解情況的條件下盲目模仿或跟隨他人的行為,經(jīng)常表現(xiàn)出一些盲目、易變動的不良行為。自主性發(fā)展較

31、差的青少年比較容易受他人干擾,如來自他人的消極評價能大大降低自己對事物的喜愛和投入,放棄自己的觀點和行為,跟隨別人,因為表面現(xiàn)象就盲目的模仿或?qū)W習別人,自己的情緒易受他人影響;相互攀比,力求引起他人對自己的羨慕或者不落后于他人,容易受到不良同伴的影響,經(jīng)常出去打架斗毆。</p><p>  (三)雙贏人際溝通的價值觀</p><p>  在親子互動過程中,關于雙贏人際溝通的意義或重要性評價

32、標準的信念就是雙贏人際溝通的價值觀。人際溝通的目的是要將彼此的訊息正確傳達,個體要傳達的訊息無法傳達或不被人理解時,就會發(fā)生溝通不良的問題。良好的親子溝通可以讓家庭和諧、提升生活品質(zhì),促進子女的良好發(fā)展。反之則在親子互動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親子沖突。</p><p>  青少年是接近成熟的個體。青少年的不成熟的觀念和行為方式有時使得父母出于擔心而未能對孩子完全放手。這樣處于獨立于依賴之間的兩難,便造成許多孩子與父母相處

33、的矛盾,出現(xiàn)親子沖突。在父母方面發(fā)起的親子交往在青少年看來往往存在以下問題。①愛說道理的單向溝通,②對子女期望很高,讓青少年體驗習得性無助感,③用消極行為來拒絕子女。④對子女相當嚴格,⑤用專制的方式跟孩子互動等。親子溝通的狀況影響親子關系的質(zhì)量。</p><p>  雙贏的親子溝通價值觀的父母堅持溝通的基本原則,例如平常要建立孩子的信心和自尊;要有時間和耐性;要把握積極思考;要把握溝通的目標;不是說服而是雙贏。經(jīng)

34、常找出時間來和孩子溝通,例如利用上下學的途中、吃飯時間、睡前、假日、學?;顒拥龋朴诶脮r間,增加互動。此外注意豐富親子溝通的下列技巧。</p><p><b>  學習傾聽</b></p><p>  在傾聽的過程要注意使用身體語言、重復孩子的話、用你了解的意思,改孩子的句子、給子女舉例子、注意引導方式及內(nèi)容。</p><p><b

35、>  同理心即共情</b></p><p>  聽了孩子講的父母要有反應能接納,并且分享和討論該事件。</p><p>  關注孩子的言語與感受</p><p>  例如孩子在大庭廣眾下吵著要買某物,父母不要假裝聽不到而不給孩子買,即使不給孩子買也要有所反應。</p><p><b>  注意溝通的陷阱</b

36、></p><p>  例如:不當?shù)呐u、理所當然的批評、諷刺、違心之論、恐嚇及灌迷湯。</p><p><b>  愉快承擔親職責任</b></p><p>  首先對孩子不要期望太高太快,其次要善于親子溝通技巧,再次懂得照顧自己的情緒健康,最后注意保持心理的開發(fā)性。</p><p>  三、青少年親子沖突的案例

37、分析</p><p>  個案社會工作[8]作為一種面對面的、直接的、一對一的解決案主問題的專業(yè)的工作方法,由專業(yè)的社會工作者遵循基本的價值理念,運用有關人和社會的專業(yè)知識和技巧,以個別化的方式為感受困難的個人和家庭提供物質(zhì)或情感方面的支持與服務,目的在于幫助個人和家庭減低壓力,解決問題,挖掘生命的潛能,不斷提高個人和家庭的福利狀態(tài)。作為一種專業(yè)助人的工作方法,工作者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個案社會工作

38、的價值理念、理論知識、工作手法等各個方面在幫助解決親子關系問題時體現(xiàn)了其優(yōu)越性。下面以一個案例來介紹。</p><p><b>  1.案主介紹</b></p><p>  孫某,男生,16歲,讀初中三年級,性格內(nèi)向,行為方式與其年齡不太相符,動作有些不協(xié)調(diào)。跟他談話時眼睛總是游離不定,有一些小動作,比如撓頭、搓手、扯衣服等。案主心地善良,很懂事,能夠理解媽媽的一片苦

39、心。</p><p>  案主來源:在工作者來網(wǎng)校之前案主就已經(jīng)是學校的學員了,學習已經(jīng)有半個學期了,但是成績一直不見起色。工作者接手這個案主之前與他原來的服務老師交談過,對他的文化課成績作了一定的了解,并對他的家庭生活環(huán)境也作了了解。</p><p>  案主問題描述:(1)案主的問題主要出在家庭方面,他從小被姥姥帶大,所以和姥姥的關系比較親密。(2)由于案主從小與父母的接觸比較少,所以

40、與父母的關系比較冷淡。來到機構(網(wǎng)校)的時候情況已經(jīng)很糟糕,與媽媽的矛盾激化但是還能夠維持基本的溝通,與爸爸方面基本沒有任何溝通和聯(lián)系。(3)文化課成績很差,對未來沒有任何期望。情緒一直很低落。</p><p><b>  2.家庭情況簡介</b></p><p>  父親是鐵路局的一位工人,現(xiàn)在工作一般。以前經(jīng)常喝酒,也經(jīng)常體罰案主。所以在案主的印象中父親一直是一個

41、很壞的形象,并且案主對父親基本沒有什么要求和期望,維持現(xiàn)狀是案主最好的愿望。</p><p>  母親是超市的一位導購員,工作很辛苦,很想關心兒子但是方法不切實際。對案主的表現(xiàn)總是持有一種否定的態(tài)度,當案主表現(xiàn)好時她不管不問有時還潑冷水,但當案主表現(xiàn)不好時卻又把以前不好的事全盤托出來批評案主,致使案主一點自信心都沒有,很自卑。</p><p><b>  3.社會工作實踐<

42、/b></p><p>  社會工作者在提供服務的過程中扮演了各種角色,包括服務提供者、支持者、倡導者、管理者、資源獲取者、政策影響人、教育者、使能者等等不同的角色。而在解決親子關系問題時所承擔的主要是倡導者、支持者、資源獲取者、使能者、示范者、教育者、服務提供者的角色。</p><p>  (1)個案工作者承擔使能者角色。促使父母承擔適宜的親職責任,發(fā)展孩子的自主性。社會工作者利用

43、自己的知識、技能使案主發(fā)揮自己的能力,促成案主自身發(fā)生改變。社會工作者堅信人是有成長的潛能的,因此工作者要鼓勵案主的每一個進步,讓案主看到自己的價值和能力,進而調(diào)動起來并積極面對自己的問題,改變他們原有的錯誤理念,使他們感到自己是有能力做出改變?nèi)ソ鉀Q自己的問題的。在解決親子關系的問題中,工作者要充分的扮演這一角色,促使父母及其子女都要看到自身有利于解決問題的能力,充分調(diào)動自身的能力和潛力為自身的改變做出努力。在案例中,工作者在與案主交談

44、之后,工作者就做了記錄,并與案主進行了分析,通過分析,與案主一起制定了一個初步的服務計劃和解決方案。使案主覺得自己有改變自己問題的能力。</p><p>  (2)個案工作者承擔示范者或教育者角色。這一角色要求工作者在工作過程中做出一些積極的行動并示范給案主,讓案主學會雙贏的親子互動方式,以便從自身做出改變進而解決自己的問題,達到助人自助的最終工作目的。在處理親子關系的問題中,工作者應該成為親子雙方的正確行為的示

45、范者與教育者,示范給親子雙方正確的溝通技巧、正確的接納技巧、良好的交往方式等等。在案例中,親子雙方都認識到自己的交往方式影響了交往效果,案主與其媽媽都認為只要改變自己的一些交往方式,也許情況會更好一些。所以此時工作者應該為其示范一些正確的交往方式,使他們學會這些正確的方式,進而正確的解決自己的問題。</p><p>  (3)個案工作者承擔倡導者角色。社會工作者在工作中應該成為案主積極行動的支持者和鼓勵者,對案主

46、的一些正確的行為給予肯定,并且利用自己的權力和身份,積極的倡導能夠為案主提供服務的機構或人員為其提供適當?shù)姆找源俪砂钢鞯母淖?。在案例中,案主有成長的動機,希望通過在網(wǎng)校的學習提高自己的成績,進而通過提高成績來改變與母親之間的關系。工作者就應該成為案主這種積極行為的支持者和鼓勵者。</p><p>  (4)個案工作者承擔資源獲取者角色。這一角色就促使工作者充分調(diào)動案主的資源為其改變做出努力,在本次案例中有利于促

47、成案主做出改變的資源是非常豐富的,在案例中,案主家庭系統(tǒng)的支持,雖然家庭情況并不是很好,但是父母仍然愿意在案主的成長上面花很多的錢;案主成長的環(huán)境中可利用的資源也是相當多的,父母、姥姥、老師……這些資源都是案主做出改變的有利因素,如果充分利用好,一定會為案主的成長做出貢獻。</p><p>  4.社會工作價值觀的分析</p><p>  關于上述親子沖突的社會工作實踐中,社會工作者承擔的

48、使能者角色、示范者或教育者角色以及倡導者角色均體現(xiàn)了親職角色價值觀、自主性人格價值觀以及雙贏人際溝通的價值觀這些社會工作價值觀在實踐中的應用。</p><p>  四、青少年親子沖突社會工作價值觀的實踐</p><p>  青少年親子沖突無論對家庭功能的發(fā)揮還是對青少年的發(fā)展均有重要影響。也就是說子女各方面能否獲得良好的發(fā)展,與父母能否可以有效地展現(xiàn)其親職效能有密切的關系。青少年親子沖突的

49、社會工作價值觀促使社會工作者在親子沖突社會工作實踐領域發(fā)揮更為有效的作用,促進親子雙方社會功能的完善和家庭功能恢復平衡。具體來講,主要反映在以下社會工作領域。</p><p><b> ?。ㄒ唬┯H職訓練</b></p><p>  無論在個案工作、小組工作和社區(qū)工作的實踐中,社會工作者通過親職訓練[9],培養(yǎng)父母的親職角色價值觀。</p><p&g

50、t;<b>  1. 獲取親職角色</b></p><p>  人的有些角色是基于某種身份、地位或文化期待而自然取得的,稱之為承繼角色。如:世襲的爵位、子承父業(yè)或因婚姻而自然取得的各種角色等;有些角色則是必須經(jīng)由個人努力之后才能獲得或被賦予的,稱之為獲致角色,如:因成就而獲得的各種經(jīng)濟、社會或政治權力的職稱、頭銜及角色等。</p><p>  親職角色,雖然是子女出生

51、之后自然取得的承繼角色,即當子女出生之后取得身為人父或人母的角色,但是要成為一位成功的父母,則是一種獲致角色,即父母必須經(jīng)過長期的努力及表現(xiàn)適當?shù)淖优甜B(yǎng)及管教行為,充分的展現(xiàn)親職效能才能獲致的。因此,從親職教育的角度而言,身為父母應將親職角色視為獲致角色,而非承繼角色,努力的學習子女教養(yǎng)知能使自己成為具有親職效能的成功父母。</p><p><b>  2.整合親職角色</b></p

52、><p>  親職角色是復合角色,其所展現(xiàn)的領域也是多元的,包含有范圍大小不同的各種生能系統(tǒng),包括:家庭生能系統(tǒng)中的父母角色;家族生能系統(tǒng)中的父母角色;學校生能系統(tǒng)中的父母角色;社區(qū)生能系統(tǒng)中的父母角色;社會生能系統(tǒng)中的父母角色等。</p><p>  綜上所述,一位成功父母的親職角色,是獲致的角色,是復合的角色,是不同生態(tài)系統(tǒng)的下的角色,是包括各種生理的、心理的、情感的、經(jīng)濟的、教育的、文化

53、的以及社會層面的角色,能夠于子女教養(yǎng)及管教過程中成功展現(xiàn)上述角色行為的父母,就是一位具有親職效能的父母。</p><p><b>  3.分享親職行為</b></p><p>  隨著性別平權的觀念的發(fā)展,父母親在家庭生活中的角色分工以及責任行為日趨平等化,兩性化的角色規(guī)范與行為逐漸為人所接受。父母親在與子女互動模式及角色期待上不再是分立、獨立或?qū)α⒌?,而是逐漸朝向父

54、母親的合作、融合以及一體的方向發(fā)展。換言之,子女的教養(yǎng)及管教,不再是母親或父親的分立分工;而是共親職的展現(xiàn)。</p><p>  共親職簡單地說是指:父親除了具有父親的效能之外,也有能力發(fā)揮母親的效能;反之,母親除了具有母親的效能外,也有能力發(fā)揮父親的效能。也就是說,父母親均同時具有兩性的親職效能,能合作及有效的進行子女教養(yǎng)及管教行為。</p><p>  良好的共親職行為,有利于子女的發(fā)

55、展。父母的共親職越良好,子女的問題行為越少;反之,父母對彼此的共親職越抵制,子女出現(xiàn)問題的可能性就越高,包括:情緒發(fā)展、自我規(guī)范能力以及第一競爭、攻擊行為等,均和父母的共職行為是否良好有關。</p><p><b>  4.關注親職效能</b></p><p>  協(xié)助子女發(fā)展適當?shù)膬r值觀及道德信念的親職重點,是父母首先必須體認當前多遠且快速變遷的社會,原本就存在各種

56、不同的價值觀及道德信念的差異,父母平時就應透過各式媒體、親子溝通或?qū)嶋H的參與,來了解子女的想法和其次文化的行為表現(xiàn),以設法減少親子間的觀念隔閡。</p><p>  當子女的價值觀及道德信念和自己不同時,則應該設法使彼此對于差異部分有更多的理解和體察,可以透過我的訊息的溝通方式,表達自己的感受或想法,同時也應傾聽子女的感受或想法,避免批評或拒斥,以營造異中有同的共識,如果一時之間難有共識也應有同中有異的雅量,以待

57、時機的變化再進行溝通,避免親子間因堅持己見而陷入意識形態(tài)和不同立場的對峙。</p><p>  當父母越能表現(xiàn)出對多元價值觀的尊重,越能得到子女相同的態(tài)度與尊重。父母能文明地接受社會生活多元發(fā)展的事實及價值觀之外,也提供了子女學習尊重別人不同價值觀及道德信念的示范機會。</p><p>  5.倡導科學的親子溝通模式</p><p>  首先,父母積極樹立正確的兒童

58、觀,學會傾聽,深入地了解孩子。兒童是一個能動發(fā)展的獨立個體,父母必須摒棄將孩子當作自己的附屬品、私有財產(chǎn)或者是“面子”的觀念。平時要多讀現(xiàn)代育兒書刊,充分了解青少年身心發(fā)展特點和相應的教育方式,做好“理論上”的積累儲備。此外,要了解自己的孩子,還需要在平日里學會傾聽、學會觀察,充分而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孩子,注意因材施教。例如,溫順的孩子和獨立性很強的孩子都違反了規(guī)則,但是前者可能是還沒記住或不理解規(guī)則的具體要求,后者則可能是已經(jīng)清楚規(guī)則的

59、具體要求,只不過想試探真?zhèn)味选4_認孩子是否已經(jīng)接收到有關規(guī)則的言語信息,有助于驗證推測。如對溫順的孩子只需要提醒規(guī)則即可,對試探規(guī)則的獨立性很強的孩子才需要執(zhí)行行為策略。又如,對很開朗的孩子和很內(nèi)向孩子,在執(zhí)行行為策略時應有所區(qū)別。對后者更要慎重地考慮隱蔽性,事后更需要通過言語或動作強調(diào)成人對他的關愛,以維護他的安全感和信任感。父母應留心觀察孩子,迅速而準確地體察孩子的真實需要,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引導,以便提高教育的實效性。</p

60、><p>  其次,父母主動反思家庭規(guī)則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嘗試與孩子共同制訂和完善規(guī)則。判斷規(guī)則是否合理和必要的依據(jù),是建立該項規(guī)則的理由是否充分,是從兒童身心健康發(fā)展的角度出發(fā)還是僅僅為了方便成人。規(guī)則應該在培養(yǎng)孩子良好性格和行為習慣的同時,能夠充分指導兒童探索世界、保證兒童探索世界的自由。對兒童來說,規(guī)則不僅僅意味著“約束”,還意味著“自由”——只要按規(guī)則行事,就可以“隨心所欲,不逾距”。</p>

61、<p>  合理的規(guī)則是保證青少年安全、幫助青少年成長為負責任的社會人所必不可少的,而絕不是成人怕麻煩、自作聰明或者因其他功利目的而設立的。如果發(fā)現(xiàn)規(guī)則本身有問題,則應該進行修改和完善。例如適應性的規(guī)則,就應該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而不斷完善。為了維護規(guī)則教育的連貫性,新規(guī)則出現(xiàn)以前,現(xiàn)有的規(guī)則應該是有效的,如此才能夠做好新舊規(guī)則交替的工作。為了培養(yǎng)孩子的規(guī)則意識,制訂、修改和完善規(guī)則的過程,都可以嘗試讓孩子參與。這樣,制訂規(guī)則的

62、理由得以傳達,孩子的疑惑得到解釋,其自主發(fā)展的需要獲到滿足,也就相應增強了孩子執(zhí)行規(guī)則的自覺性。有時,孩子并非不想遵守規(guī)則,而可能是因為不理解父母在此情境中的具體要求,或者玩得很專注,根本沒意識到父母在向自己提出要求。</p><p>  此外,父母有意識、有計劃地采取適當?shù)男袨椴呗裕尯⒆泳毩曊_的行為。父母適當?shù)剡\用行為策略可以有效地制止孩子正在進行的不當行為,并維持教育的理性。在親子沖突情境中,相對于言語信

63、息而言,適當?shù)男袨椴呗匀缫谱卟呗?、合理后果策略、身體限制策略等,能夠讓成人保持冷靜,有效制止孩子的不適宜行為,及時化解孩子與成人間的沖突。這不但避免了因沖突升級而導致的嚴重后果,而且有助于引發(fā)親子沖突的潛在的教育功能。在親子沖突中,成人清晰簡潔的語言和及時有效的行為,有利于孩子不需要進行太多的試探就能夠理解成人的期望和規(guī)則的含義,從而表現(xiàn)出合作的行為。當發(fā)生沖突時,父母要試著用停一停、想一想、試一試以及再試一試的辦法,沖突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不

64、要急著在氣頭上解決問題,要先冷靜下來,再想解決辦法。</p><p>  青少年時期是人生發(fā)展階段中最為關鍵的時刻,而其發(fā)展易受到外在環(huán)境變化與內(nèi)在家庭結構改變的影響,如家庭變故、失憶、家庭功能不彰、遭性侵害、從事性交易、逃學、屢犯偏差行為等,更是社會變化所產(chǎn)生出來的社會問題,若能及早發(fā)現(xiàn)有發(fā)展危機的少年,這時予以介入處理,有助于青少年遇到充分發(fā)展的機會。為能主動積極防患兒少問題于未然,除提供多元的福利服務方案外

65、,藉由主動出來發(fā)現(xiàn)高風險兒少年的外展工作被視為重要的工作模式之一。</p><p>  青少年極渴望尋索獨立而切實可行的身份,并向家人要求獨立自主,以及廣闊與朋輩的交往。另一方面,青少年與成人之間可能產(chǎn)生摩擦劑沖突,尤其是與父母溝通方面所出現(xiàn)的問題更為顯著。因此,引導青少年易地而處,嘗試從父母立場出發(fā),并積極尋求處理沖突矛盾和溝通的方法,將有助于改善親子之間的關系。</p><p>  家

66、庭因素是影響兒童少年偏差行為的首要因素,偏差行為兒童及少年的父母缺乏扮演好家長角色的專業(yè)能力。許多研究指出,破碎家庭、目睹父母婚姻暴力行為、親子關系不良、父母管教不當、父母身體的不道德或犯罪行為、家庭生活事件,以及家庭的社會地位等式養(yǎng)成犯罪青少年的犯罪種子。青少年在冷淡、疏離、敵對的家庭氛圍中成長,當然感覺痛苦、無助、孤獨或沖動,負性情緒和消極的行為方式非常容易導致青少年犯罪行為的發(fā)生。</p><p> ?。ǘ?/p>

67、)青少年社會工作</p><p>  親子關系在青少年社會化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親子沖突是青少年親子關系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青少年在成長中的一個普遍問題。青少年社會工作[10]是指在專業(yè)的價值觀指導下,根據(jù)青少年的身心特點、動機需求、興趣愛好,社會工作者充分運用專業(yè)的理論、方法和技巧,以幫助青少年解決問題、克服困難,恢復功能和獲得全面發(fā)展的一種服務活動和服務過程。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遇到了許多發(fā)展中的新問題

68、,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創(chuàng)新理念和方法。</p><p>  探討和堅持正確的青少年社會工作的價值觀是影響青少年社會工作效果的基礎性因素。價值觀有利于協(xié)助青少年社會工作者凝固其自我認定和自我形象的非常重要的來源,并幫助他們調(diào)動多個方面的資源,將親子沖突過程的許多重要的、可干預的社會因素按優(yōu)先順序前后排序,以促進社會工作效果。</p><p>  在青少年社會工作實踐中,社會工作者根據(jù)職角色價值

69、觀、自主性人格價值觀以及雙贏人際溝通的價值觀,通過精心設計和安排,采用融社會工作價值理念于其中的個別輔導、角色扮演、小組游戲、技巧訓練、集體活動等等,對青少年的啟發(fā)、幫助和促進,效果就可能更加突出和理想。</p><p><b>  五、總結</b></p><p>  青少年親子沖突的社會工作價值觀包括親職角色價值觀、自主性人格價值觀和雙贏人際溝通價值觀。社會工作者

70、基于科學的青少年親子沖突社會工作價值觀,能夠更為有效地在家庭社會工作、社區(qū)社會工作、青少年社會工作以及小組社會工作實踐中發(fā)現(xiàn)問題所在,提供操作性強的社會干預措施。 </p><p><b>  參考文獻:</b></p><p>  [1]彭聃齡.《普通心理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3</p><p>  [2] Margaret M

71、ead.《Mind, self and society》,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7,8</p><p>  [3] Ruth Benedict.《Pattern of cultural》, Mariner Books Press,2006,1</p><p>  [4]全國13所高等院校社會心理學編寫組編.《社會心理學》,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

72、,7</p><p>  [5]Robin and Foster.《Organizational behavior》,Prentice Hall Press, 2007,1</p><p>  [6]黃生桂、程小蘋.青少年自主展現(xiàn)之研究——一個開放家庭的分析,《輔導與諮商學報》民97年27卷1期</p><p>  [7]鄭榮雙、嚴全治.論述人格形成的選擇機制,《心

73、理學》1998年5期</p><p>  [8] 隨玉杰.《個案社會工作》,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4訂購雜志 </p><p>  [9]蔡淑英.國小新生母親親職壓力之探討,《網(wǎng)絡社會通訊》第60期2007年1月</p><p>  [10]章友德.《青少年社會工作》,天津大學出版社,2010,1</p><p>  The Soci

74、al Work Values of Teenagers Parent-child Conflicts </p><p>  Abstract: Parent-child conflicts both related to teenagers, they also involve the healthy growth of the family system normal functioning of old be

75、come an unavoidable, the social proble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work mainly involves parent-child conflicts work values: several parenting roles values, autonomy personality values and win-win interpersonal valu

76、es. In parent-child conflict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case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arent-child conflicts teenagers the practice o</p><p>  Key words:parent-child conflicts;values;parenting roles; autono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