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 清代翡翠玉文化的形成和發(fā)展</p><p><b> 摘 要</b></p><p> 在長達8千多年的中國玉文化史中,和田玉(軟玉)文化長期占據(jù)主導地位。然而,從清代中晚期開始,翡翠(硬玉)以后起之秀的姿態(tài)逐漸分享了和田玉的主導地位,并且在中國近代玉文化史上占據(jù)了重要的位置。文章討論了導致翡翠玉文化在我國清代中晚期形成的主要原因,認為滿族
2、民俗的影響,皇室權力結構改變及宮廷文化的推動;西方文化傳入導致的價值觀念轉變;清代商業(yè)經(jīng)濟發(fā)展等要素是導致翡翠玉文化能在較短時間內得以與和田玉文化并駕齊驅的主要原因。翡翠玉文化的崛起和市場上翡翠玉石的供應之間在時間上并沒有直接的聯(lián)系,翡翠玉文化的形成主要是市場需求而不是供應驅動的。清代開始的翡翠玉文化的核心是“商玉”文化,它和之前和田玉的“禮玉”文化有明顯的差異。 </p><p> 關鍵詞:翡翠(硬玉);和田
3、玉(軟玉);玉文化;清代</p><p><b> ABSTRACT</b></p><p> Chinese jade amounting to more than 8,000 years in strong point history of culture is hit by , beautiful (nephrite) culture of He Tian
4、City occupies over a long period of time dominant position. Starting from when Qing dynasty is hit by later period but,the emerald (jadeite) has shared beautiful dominant He Tian City position gradually with a promising
5、youth attitude, and has occupied important location on beautiful Chinese modern times history of culture. Article has been discussed leading to t</p><p> Key words:Emerald (jadeite); He Tian City is beautif
6、ul (nephrite); Beautiful culture; Qing dynasty</p><p><b> 目 錄</b></p><p><b> 緒論1</b></p><p> 1清代歷史及玉器綜述
7、 2</p><p> 1.1清代歷史的發(fā)展1</p><p> 1.2清代翡翠玉文化的發(fā)展1</p><p> 2 清代翡翠玉文化的形成和流傳3</p><p> 2.1“翡翠”名稱的由來及翡翠的輸入3</p><p> 2.2清代社會翡翠玉文化的形成流傳4</p>
8、<p> 3清代翡翠文化形成探視6</p><p> 3.1翡翠玉文化形成動因6</p><p> 3.2門戶開放和海洋文化的沖擊對翡翠玉文化的影響7</p><p> 3.3商業(yè)經(jīng)濟發(fā)展的影響</p><p> 3.4玉材供應的影響</p><p><b> 4結論8&l
9、t;/b></p><p><b> 參考文獻8</b></p><p><b> 致 謝9</b></p><p><b> 緒論</b></p><p> 玉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特色之一。中國玉文化在世界上獨樹一幟,源遠流長,是東方文明的象征。遠在青銅器
10、文化出現(xiàn)以前,中國北方西遼河流域和華東長江中下游流域就已出現(xiàn)了發(fā)達的玉文化,形成了以紅山玉文化和良渚玉文化為代表的中國大陸史前文明。稍后又出現(xiàn)了黃河中上游的齊家-龍山玉器文化。玉器在中國歷代的政治、文化、道德、宗教等各方面都有著特殊的作用,有著豐富的民族文化內涵,是物質觀念與社會文化觀念的綜合體現(xiàn)。中國古代玉文化的核心載體,在明末清初之前是以和田玉(軟玉)為主導的,可稱之為和田玉文化或軟玉文化。玉文化經(jīng)過數(shù)千年的發(fā)展和傳承,從史前的樸拙
11、、神秘到春秋至漢的蓄勢待發(fā)、雄渾豪放,再發(fā)展到明清的玲瓏剔透、精雕細刻,經(jīng)歷了一個由“物—神器—物”的發(fā)展歷程,對政治、宗教、文化、思想等各個方面的歷史進程都曾產(chǎn)生過深遠的影響。明末清初,翡翠開始涌入我國,但翡翠玉文化的真正形成,并發(fā)展出與主流軟玉文化明顯不同的文化式樣,卻是在清朝中晚期以后。翡翠出現(xiàn)的時間雖短,但它和軟玉相輔相成,取長補短,共同構成8千多年璀璨奪目的中華玉文化體系。目前,關于翡翠玉文化的性質、傳播及其與軟玉文化關系的研
12、究仍然鮮見,本文主要針</p><p> 1清代歷史及玉器綜述</p><p> 清朝(公元1616年~公元1911年)是由女真族(滿族)建立起來的封建王朝,它是中國歷史上繼元朝之后的第二個由少數(shù)民族統(tǒng)治中國的時期,也是中國最后一個封建帝制國家。自此之后,中國脫離了帝制而轉入了民主革命時期。</p><p><b> 清朝的建立</b>&
13、lt;/p><p> 女真族是滿族的前身,長期居住在今黑龍江一帶,以畜牧漁獵為生。明朝后期,在女真族出現(xiàn)了一位出色的領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在他的統(tǒng)治下,女真族迅速崛起。公元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建立"后金",脫離了明朝的統(tǒng)治;雖然明朝多次派兵攻打女真族,但都被擊敗。公元1636年,努爾哈赤之子皇太極在沈陽改國號為清,正式開始了滅明的戰(zhàn)爭。明崇禎帝十七年,李自成攻克北京后,
14、遠在山海關的總兵吳三桂以為明帝報仇為名引清兵入關。此時皇太極已死,其子世祖福臨在攝政王多爾袞的輔佐下,于同年五月攻占北京,四個月后清朝將都城遷至北京,開始了它在關內的統(tǒng)治。 </p><p> 世祖順治皇帝在位的十幾年里,清朝的統(tǒng)治者一直忙于消滅李自成的部隊及一些明朝的殘余力量。到順治十八年,吳三桂率軍入緬,消滅了明朝最后一支力量,清朝才徹底征服了中國。明朝降將吳三桂、耿仲明、尚可喜三人因滅明有功,分別被封為云
15、南、福建、廣東的藩王。公元1662年,順治帝薨,其子玄曄在輔政大臣敖拜、索尼、蘇克薩哈等人的輔佐下登基即位,年號康熙,是為清圣祖??滴趸实凼俏覈鴼v史上著名的皇帝之一,他在位的六十一年是清朝發(fā)展最快的一段時期。康熙即位之初,朝政一直由輔政大臣主持,致使敖拜結黨營私,嚴重危害了皇帝的統(tǒng)治??滴醢四?,年僅十六歲的康熙成功的翦除敖拜及其黨羽,開始親政,先后平定了"三藩"叛亂、準葛爾部叛亂、西藏叛亂;招撫臺灣鄭氏家族;擊潰進入
16、東北的沙俄軍,與之簽定《尼布楚條約》,使得清朝的統(tǒng)治得以加強。 </p><p><b> 清朝的經(jīng)濟發(fā)展</b></p><p> 在經(jīng)濟方面,康熙帝廢除原先滿人執(zhí)行的圈地制度,并且鼓勵開荒,興修水利,減少農(nóng)民的賦稅,使耕者有其田,大大加速了農(nóng)業(yè)的發(fā)展。 </p><p> 康熙之后,繼雍正帝即位的乾隆帝也是清朝歷史上的一位明主。他在位
17、的六十年是清朝的又一快速發(fā)展時期。乾隆皇帝在其父雍正的統(tǒng)治基礎上,進一步發(fā)展經(jīng)濟,國力更加昌盛;又以承德避暑山莊為行宮,加強了同蒙、回等少數(shù)民族的聯(lián)系,穩(wěn)定了清朝對外族的統(tǒng)治。清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統(tǒng)治的時期,社會穩(wěn)定,人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大清帝國達到了有史以來的鼎盛階段,史稱"康乾盛世"。 </p><p> 公元1796年,八十八歲的乾隆皇帝將帝位讓于其子仁宗颙琰,年號嘉慶,自
18、己為太上皇。嘉慶皇帝不如康熙帝與乾隆帝一樣有作為;他在位二十五年,在統(tǒng)治上一直延續(xù)其父的政治方針,清朝進入了緩慢發(fā)展的階段。 </p><p> 鴉片戰(zhàn)爭導致的門戶開放</p><p> 公元1821年,嘉慶帝卒,由道光皇帝即位,是為清宣宗。道光帝在位期間,西方各國已經(jīng)開始進入中國的經(jīng)濟市場,他們以鴉片來敲開中國的大門,使中國的白銀大量外流,人們深受鴉片毒害。1838年,道光帝為了解決
19、這一問題,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去廣東主持禁煙。林則徐到廣東后,打擊煙販,沒收鴉片達兩百多萬斤,又在虎門當眾將其銷毀,即震驚中外的"虎門銷煙"。 </p><p> 公元1840年,林則徐在虎門銷煙以后,英政府以保護僑民為名,出動軍艦企圖進攻廣州,史家一般以這一事件為中國近代史的起點。 </p><p> 此時清王朝正值道光帝(1821~1851年)在位。戰(zhàn)爭伊始,道
20、光帝認為英軍不堪一擊,但隨著戰(zhàn)事的發(fā)展,英軍圍困珠江口、攻占浙江定海、直逼天津大沽,使得道光帝大為震驚,忙派琦善等人與英軍談判,同時又將林則徐治罪,重新開放廣州。然而,英軍并不滿足于此,他們繼續(xù)對虎門、寧波、廈門等地進行攻擊,并于1842年攻占吳淞。至此,清政府不得不向與英國簽定《南京條約》。此后,法國和美國也效仿英國,與中國簽定了中法《黃埔條約》和中美《望夏條約》,中國的門戶從此被打開了。 </p><p>&
21、lt;b> 內憂外患導致衰敗</b></p><p> 公元1851年,清咸豐帝即位,在同年一月發(fā)生了震驚朝野的“太平天國”。 洪秀全以"拜上帝會"為名,在廣西桂平縣金田村發(fā)動起事。在兩年的時間里,太平軍先后攻取了漢陽、岳州、漢口、南京等南方重鎮(zhèn),于1853年定都南京,頒布《天朝田畝制度》,制訂官制,建立了太平天國。此后,太平天國又進行了數(shù)次北伐與西征,但由于1856年“
22、天京事變”使太平軍的石達開部主力出走,大大削弱了太平天國的實力。此后,太平天國后期雖然有李秀成、陳玉成等將領的極力支撐,但清政府經(jīng)過幾年的剿亂戰(zhàn)爭,天國都城天京于1846年被曾國藩所部湘軍攻陷,太平天國宣告失敗。 </p><p> 在太平天國期間,英、法等國于1856年至1860年再次對華宣戰(zhàn),史稱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在這次戰(zhàn)爭開始階段,英法聯(lián)軍由天津登陸,直逼北京,清咸豐帝不得已逃往熱河
23、避暑山莊。1856年,英法聯(lián)軍攻占北京西郊的圓明園,并縱火燒毀了這座有"萬園之園"之稱的著名園林。后,中國被迫于各侵略國簽定了《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璦琿條約》等不平等條約,迫使清政府進一步對外開放國門,并割讓了大批土地。 </p><p> 公元1862年清咸豐帝在戰(zhàn)爭結束后病逝于避暑山莊。咸豐帝死后,皇太子載淳(同治帝)即位,其母慈禧太后在大臣奕欣的協(xié)助下處死肅順等輔政大臣,開始了
24、中國歷史上近半個世紀的"垂簾聽政"統(tǒng)治,史稱“辛酉政變”。清朝在同治和其后的光緒二帝在位的時候,大權全部落在慈禧太后手中;在她垂簾聽政期間,中國先后與法、日等國交戰(zhàn),特別是甲午戰(zhàn)爭的失敗,中國被迫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割讓臺灣,賠償軍款,也使剛剛開始的洋務運動遭受了嚴重的挫折。 </p><p><b> 清朝的滅亡</b></p><p>
25、 1911年,武昌發(fā)生起義,僅僅兩個月,全國就有十幾個省宣布支持革命而獨立,清政府的統(tǒng)治迅速解體。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在南京宣告成立,孫中山被選為臨時大總統(tǒng)。同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p><p> 2 翡翠與文化的形成流傳</p><p> 2.1“翡翠”名稱的由來及翡翠的輸入</p><p> “翡翠”名稱的由來及翡翠的輸入在我國,關于翡翠
26、名稱的考證已有許多成果,其中以牛秉鉞,王春云和楊伯達等的考據(jù)較為綜合詳盡,主要論點認為“翠”或“翡翠”名稱的歷史非常悠久,但在早期的相當長時期內均不是指現(xiàn)代的翡翠玉?!棒浯洹泵Q在我國不同的歷史時段其含義包括三種七類。目前,主要的分歧是“翡翠”名稱何時開始真正特指現(xiàn)代的“緬甸玉”或翡翠玉。就已有的成果來說,我們認同“翡翠”或“翠”在北宋以前所指仍非今天的“緬甸玉”的觀點,明代徐霞客記敘的“翠生石”可能是較確切地與現(xiàn)代翡翠玉相似的詞。&l
27、t;/p><p> 牛秉鉞認為“翡翠”名稱的解釋主要來自東漢的《說文解字》:“‘翡’赤羽雀也,‘翠’青羽雀也?!彼同F(xiàn)代翡翠玉的“翡翠”具有不同的含義。見《翡翠史話》, 1994年版。王春云認為春秋時期師曠的《禽經(jīng)》可能是翡翠歷史上“翡翠”一詞最早的來源,并指出歷史上“翡翠”一詞有多種含義。見《珠寶科技》, 2002年第4期。張竹邦在《翡翠探秘———在中國云南騰沖》(1994)等文中指出,翡翠傳入時間已逾2500年
28、。吉林永吉縣考古發(fā)掘報告(1979)認為,滿城漢墓發(fā)掘報告以及吉林大安漁場漢墓發(fā)掘中均有翡翠玉器的發(fā)現(xiàn)。王春云在《古代玉符之說與翡翠早期應用歷史探討》(2003)認為既然滇西在明朝已有發(fā)達的翡翠文化,因此其使用應更早,可推至元朝。國內有學者認為翡翠在新石器時代已被用做各類石器的原料,并隨著古人的遷徙而傳入中國③。但根據(jù)目前考古學證據(jù)和文獻的考據(jù)顯示,翡翠在2500年前傳入中國的論斷仍然缺乏足夠的考古學證據(jù)。由于缺乏足夠的礦物學鑒定證據(jù),
29、周朝已有翡翠器物的認識雖然在幾個考古報告中提到④,有關結論也有待證實。但根據(jù)騰沖出土收集到的新石器時代到近現(xiàn)代的大量文物和明朝末期《徐霞客游記》的記述,將翡翠大量</p><p> 2.2清代社會翡翠玉文化的形成及流傳</p><p> 在中國長達8000多年的玉文化歷史中,明朝有翡翠(玉)確切記載的除《徐霞客游記》中的兩件“翠生石”外,楊伯達記敘了1999年曾在騰沖見到了碑碣署“崇禎
30、十九年立”(實際應為順治二年)“李老儒人墓”出土的翡翠手鐲一件。清代關于翡翠的記載多分散而零碎,清代從什么時候起真正使用翡翠則沒有詳細的記錄。康熙養(yǎng)母棟鄂氏憲皇太后極為隆重的60大壽(1700年)的禮物中并無翡翠玉。有關貢品的記載顯示,即使是乾隆盛期,翡翠通過進貢進入中國的數(shù)量并不多。乾隆四十一年至乾隆五十三年(1776~1788),集全國玉雕能工巧匠雕琢的“會昌九老”、“大禹治水圖”等玉雕藝術精品均為和田玉[16];在乾隆時期的各種服
31、制規(guī)定中,也無“翡翠”佩戴的規(guī)制??梢娖鋾r翡翠玉的價值根本不能與“東珠”、紅、藍寶石、珊瑚、青金等相類。清代紀昀的《姑妄聽之》(1793年)寫到“記余幼時,……云南翡翠玉,當時不以玉視之……今則以為珍玩,價遠出真玉上矣”;《玉紀》則仍以“翠”為石。因此,可以認為翡翠在清代中期的士人眼中也無“玉”的地位。</p><p> 乾隆中晚期以后,翡翠在貢品中已占有相當?shù)谋壤?。其中比紀昀小4730歲的阮元(1764~18
32、49)創(chuàng)作的《翡翠效樂天樂府》就是當時的一首完整和精妙的緬甸翡翠玉詠作。19世紀中期,大量的翡翠玉石開始通過水路從曼德勒運到廣州,再由廣州北上到蘇州和北京。至同治四年,身為女性的慈禧太后掌權,她對“君子之寶”的和田玉器并無多大興趣,對顏色豐富多彩,嬌艷華貴的“綠玉”卻鐘情有加,不斷向織造、鹽政和各地海關索貢;清宮造辦處按照她的旨意制作了大量的首飾。檔案記載:“謹將遵照畫樣恭制首飾教繕清單恭呈慈(即慈禧)覽:綠玉扁簪四對……綠玉溜六對,綠
33、玉戒指六對……”等。當時淮關、江南等處對內廷的攤派都叫苦連天,粵海關亦于同治十三年四月送造辦處的咨文中呈表難處:“綠玉本出緬甸,白玉亦非粵東所產(chǎn)……”上述綠玉即指翡翠玉石。光緒末年,富察敦崇的《燕京歲時記》記述,當時北京玻璃廠“紅貨之內以翡翠石為最尊,一扳指、翎管有價至萬金者”。目前我國故宮及民間所見的清代翡翠玉器,絕大部分均為慈禧太后特別珍愛的扁方、簪、墜、戒指、手鐲和佩飾等翡翠玉器飾物,而非關乎朝廷禮制的玉石重器,可見翡翠的確是在慈
34、禧時期才“洛陽紙貴”,真正從民</p><p> 3清代翡翠文化形成探釋</p><p> 西方文化學泰斗E. B.Tylor將文化定義為:“文化是一個復雜的總體,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人類在社會里所得到的一切能力與習慣?!笨巳R特·克魯克洪認為“化是歷史上所創(chuàng)造的生存式樣的系統(tǒng),它具有為整個群體共享的傾向,或是在一定時期中為群體的特定部分所共享(“生存式樣
35、說”)。翡翠在清乾隆晚期以后逐步為清代宮廷所接受,并且在當時社會使用中已有了明確的市場定位,成為一種特定的文化載體或翡翠玉文化。</p><p> 3.1翡翠玉文化形成的原因</p><p> 清代宮廷文化對翡翠玉文化形成的影響</p><p> 滿人于1644年進入北京取代漢人建立滿清王朝,到宣統(tǒng)三年(1911年)民國成立,歷經(jīng)237年。兩百多年滿清宮廷文化
36、可以劃分為兩個不同的階段:</p><p> (1)乾隆初期之前的近100年,清代宮廷文化以節(jié)儉為主,審美從屬于政治,滿族文化主導朝野; </p><p> (2)乾隆時期,經(jīng)濟逐漸繁榮,追求享樂、講排場、擺闊氣的風氣在滿漢官員及八旗子弟中興起,到乾隆末年達到極致。宮廷審美也從原來受制于政治向獨具自身特色的方向發(fā)展,宮廷的審美風尚轉向追求奢華艷美的裝飾,炫耀性是當時宮廷及上層社會審美風
37、尚的顯著特征。這種審美取向的轉變,使得顏色豐富鮮艷的翡翠在清代中后期在裝飾品中得到了更多的使用,并逐漸受到宮廷和上層社會的青睞。雖然乾隆之后的道光皇帝標榜孝道和節(jié)儉,但很快又被同治后的皇權結構改變所破壞。大權在握的慈禧太后崇尚奢華、迷戀珠寶玉石,更推動了宮廷文化達到審美和政治并駕齊驅的地步。因此我們認為伴隨著清代政治變化、皇權更替、宮廷審美風尚發(fā)生轉變,是翡翠玉文化在清早期進入,然后在中晚期才崛起的深層原因之一。此外,從康熙時代開始,清
38、代政府大力推行民族融合政策,同時對西北、西南用兵,加快了民族融合的步伐。滿漢與少數(shù)民族的文化交流不斷增加,少數(shù)民族的民俗文化尤其是首飾文化對傳統(tǒng)的漢族玉器使用方式產(chǎn)生明顯的影響,正是滿族這種喜歡各種繽紛色彩的審美風尚使顏色多樣而又充滿玉質感的翡翠能迅速傳播,并為宮廷所接納而后又加快了其在民間流傳的重要原因。</p><p> 3.2門戶開放與海洋文化的沖擊對翡翠與文化的影響。</p><p&
39、gt; 春秋戰(zhàn)國之際,玉的自然屬性與儒家道德觀緊密結合,奠定了儒家用玉的理論基礎,成為君子為人處世、潔身自愛的標準,并由此發(fā)散開去,滲透到中國古代政治、禮儀、宗教、信仰、風俗、審美意識等各個方面,連綿不斷。《禮記·聘義》中孔子曰:“非為珉之多,故賤之也;玉之寡,故貴之也。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詩云:‘言念君子,溫其如玉’故君子貴之也。”全面闡述了玉之“德”性,突顯玉“溫潤”之重要。春秋以后清代以前,歷代對玉器評判的標準是
40、“首質次符”,也就是看重玉的質地,對顏色的選擇少苛求。溫潤含蓄的白色為至愛,最好的玉是“羊脂白玉”。這樣,質感細膩圓潤的和田玉很好地承載了儒家傳統(tǒng)的溫潤含蓄的精神訴求。自宋代開始,政治與藝術分離,強調“人性”的世俗化傾向開始突破“恢復禮制、維護倫理綱?!钡膫鹘y(tǒng)儒家理論的桎梏,寫意生活的時尚造成了對玉器顏色需求趨向多樣化,社會對玉的需求不再局限于軟玉的潔白無瑕,合理利用顏色的“俏做”成為玉器藝術的重要手段和衡量標準。在史家稱為“天崩地解”
41、的明清之交,中國社會處在一個比宋元更為劇烈變動的環(huán)境中,“晚清社會較中國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呈現(xiàn)出明顯的動蕩、開放、變革的態(tài)勢”,所謂“二千</p><p> 應該說,晚清后期這種價值觀念的改變是翡翠玉得以迅速被社會廣泛接受的內在原因。一方面,高檔的翡翠顏色純正,質地細膩溫潤,迎合了儒家思想中強調中庸、含蓄傳統(tǒng)文化的訴求;另一方面,翡翠顏色鮮艷、多姿多彩,又迎合了“天崩地裂”社會變動形成的對多元價值觀念的需要。
42、明清之際西方資本主義的興起和快速發(fā)展,新工業(yè)革命浪潮打破世界各文化圈的壁壘。以耶穌會教士來華傳教為媒介,以堅船利炮來開路,清代第一次大規(guī)模的中西文化交流在無可奈何的情形中使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封閉性受到猛烈的沖擊,中國大陸文化的“隔絕機制”被海洋文化逐漸消融。以倫理為中心,講究“中庸之道”、“重道輕器”、“重義輕利”的中國傳統(tǒng)玉文化受到挑戰(zhàn),也是翡翠玉文化能在清代中后期“登堂入室”的內在原因之一。</p><p>
43、3.3商業(yè)經(jīng)濟發(fā)展的影響</p><p> 商業(yè)經(jīng)濟的發(fā)展是翡翠玉文化得以在清代中晚期成形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實際上清代開始的</p><p> 翡翠玉文化其核心就是一種商玉文化,它和軟玉的“禮玉”文化有本質的差異。</p><p> 軟玉走下“神”壇并非始于明清,早在宋代,由于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社會經(jīng)濟的相對繁榮,有</p><p>
44、消費力的市井階層開始出現(xiàn),玉文化開始呈現(xiàn)出強烈的世俗化傾向。生活化的吉祥玉器大量出現(xiàn),開始使傳統(tǒng)的禮玉文化分化。明清兩代商品經(jīng)濟的進一步發(fā)展,達到我國封建經(jīng)濟發(fā)展的高峰,市民階層不斷擴大。部分經(jīng)濟史研究者認為,清代早期中國社會經(jīng)濟發(fā)達的程度甚至可與當時正在完成現(xiàn)代工業(yè)革命的英國相提并論。經(jīng)濟的繁榮促進了對外貿易的發(fā)展,也使商品經(jīng)濟獲得快速發(fā)展。清代的翡翠玉器實際上最大量地存在于作為商品的各類“珠寶首飾”和“物件”中,它與過去純粹的“玉”
45、已明顯有異。在故宮博物院收藏的百</p><p> 萬件文物中,除了一定量的禮儀用品、陳設品以及宗教祭祀用品外,主要是清朝各代皇帝及其后妃們的生活用品、冠服飾品等,其中翡翠飾品還有直接在市場買入者便是佐證。另外,從清代翡翠的主要加工來源地廣州的情況看,“廣州玉器行業(yè)……乾隆年間以來,最為興旺。玉器行業(yè)有了明確的分工。均裕堂,負責販賣玉石事務……裕興堂,管理廣州珠寶玉器商店和擺賣攤檔的事務”,也可知其時翡翠的商品
46、屬性已非常明顯。</p><p> 3.4玉材供應的影響</p><p> 從經(jīng)濟學的角度看,供應是影響市場商品初期需求的最重要的因素。缺乏供應,市場上商品的需求便無從滿足。同樣道理,缺乏玉石原料,玉器也不可能憑空制造。但是,從翡翠玉文化的形成過程看,翡翠玉文化的崛起和市場上翡翠的供應之間并沒有一種時間上直接的必然聯(lián)系。游明謙認為“明朝緬甸和輸出的貨物以象牙、犀角、翡翠、光珠、海貝、玉
47、石為大宗,尤以玉石出口增加49最顯著”,而張竹邦更加明確指出:“明正統(tǒng)(1436~1449年)以后, 100多年間,勐拱玉石采集非常興旺,騰沖一帶的工商業(yè)也異常繁榮?!绷皱a星認為清代初期是中緬貿易的鼎盛時期。這些均說明,至遲至清代中期,翡翠玉石在中國市場上已不是罕見之物,而清中晚期翡翠玉文化的真正興起和繁榮則要比翡翠玉大量進入中國市場晚了百年以上??梢?至少可以認為,翡翠玉文化的崛起主要是由市場需求而不是供應方面的因素驅動的。</
48、p><p><b> 4結論</b></p><p> 綜上所述,我們認同中國翡翠玉文化的形成主要是在清中晚期以后的觀點[。清代的翡翠玉文化與我國傳統(tǒng)的和田玉(軟玉)文化明顯不同。從一開始翡翠玉文化便表現(xiàn)出與我國傳統(tǒng)玉文化具有明顯不同的傳播途徑和特征。如果說軟玉主要是從宮廷向民間演化,主要由宮廷傳播的,翡翠則是是從民間向宮廷演化,并主要是在民間傳播的;我國傳統(tǒng)軟玉文化
49、早期可理解為是“巫-神”文化、晚期則是“士大夫”文化或“雅文化”;而成熟的翡翠玉文化則具有明顯的“大眾文化”或“商業(yè)文化”的特征,她主要是由市場需求而不是供應方面的因素驅動的。中國翡翠玉文化的形成是商業(yè)經(jīng)濟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chǎn)物,是傳統(tǒng)價值觀念與新的工業(yè)化時代價值觀念相互融合、漢族文化受滿族文化及西方文化影響的結果,其中翡翠玉石的材料特性、晚清的皇權結構與宮廷文化、西方價值觀念對清中晚期翡翠玉文化的形成</p><p&
50、gt;<b> 參考文獻</b></p><p> [1] 丘志力.清代翡翠玉文化形成初探,中山大學學報,2007,(1).</p><p> [2] 楊伯達.古老的中國玉文化[M].中國寶石, 1996,(1).</p><p> [3] 殷志強.中國古代玉器[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0.</p><p
51、> [4] 奧巖.翡翠鑒賞[M].北京:地質出版社, 2001.</p><p> [5] 楊伯達.清代宮廷玉器[ J].故宮博物院院刊,1982, (2).</p><p> [6] 楊英杰.清代滿族風俗史[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 1991.</p><p><b> 致 謝</b></p><p&g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翡翠玉石文化與現(xiàn)代翡翠首飾探討.pdf
- 翡翠玉石文化及其在翡翠市場中的應用.pdf
- 清代翡翠玉文化的形成和傳播研究
- 翡翠玉石選購、鑒別方法
- 清代翡翠玉文化的形成和傳播研究_13334.pdf
- 醋文化畢業(yè)論文
- 畢業(yè)論文廈門文化
- 文化禮堂畢業(yè)論文
- 行政文化研究畢業(yè)論文
- 英語畢業(yè)論文--食品文化
- 畢業(yè)論文----行政文化研究
- 行政文化研究畢業(yè)論文
- 企業(yè)文化畢業(yè)論文
- 企業(yè)文化畢業(yè)論文
- 企業(yè)文化畢業(yè)論文
- 會計文化研究畢業(yè)論文
- 企業(yè)文化畢業(yè)論文
- 民族文化畢業(yè)論文
- 企業(yè)文化管理畢業(yè)論文
- 企業(yè)文化畢業(yè)論文 (2)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