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德育目標的思考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b>  學校德育目標的思考</b></p><p>  1998年國家教育委員會所制定的《中小學德育工作規(guī)程》是這樣表述的:“中小學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成為熱愛社會主義祖國、具有社會公德、文明行為習慣、遵紀守法的公民。在這個基礎上,引導他們逐步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不斷提高社會主義思想覺悟,并為使他們中間的優(yōu)秀分子將來能夠成為堅定的共產主義者奠定基

2、礎?!?</p><p>  在學校德育目標表述時,存在著理想化和片面政治化的傾向,缺少對個體生命成長的關注,更缺少對個體幸福的關注。 </p><p>  首先,德育目標標桿過高,沒能關照青少年的年齡特征和接受水平以及現階段全體國民的思想覺悟、道德水平、文化素質等現實情況,試圖把學生的思想道德一下子提高到共產主義的理想境界,培養(yǎng)成為公而忘私的共產主義者,突出共性,淡化個性,而忽視了德育目

3、標的層次性和現實性。例如,在中小學思想品德課中,統(tǒng)一開展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教育,并提出“熱愛社會主義”和“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等要求。這些要求作為價值取向無可厚非,但以此來要求中小學生,則有以德育的價值取向代替德育過程的傾向。結果高大全的德育目標無法實現,學生的基本道德行為也無法形成,造成大學生還要補修幼兒德育課程的現象。 </p><p>  其次,德育目標忽視了對個體幸福的觀照。表現為我們對道德與道

4、德教育的理解缺乏對人應有的關注,致使道德教育偏離了人的需要和人的發(fā)展這一本來宗旨,蛻變?yōu)閴阂秩?、異化人的力量。人們在依道德而行的過程中體驗不到道德給人帶來的精神上的愉悅和應有的道德感,而只能感受到道德對人的壓制,甚至是對人的精神和肉體的摧殘。 </p><p>  再次,在德育價值觀上,不注重人自身的存在,人本身的發(fā)展和完善,而是僅以工具性的眼光來看待道德教育的價值。例如2001年底某些網站上批露了如下的事情:一

5、位教師在自己的課堂上告訴學生或試圖使學生明白,“念書為了什么?就是為了上大學、掙大錢、娶美女”。基于這樣的認識,教育的價值取向即使不是惡的,也不是善的。為了達到這樣的功利目的,學生不僅犧牲自己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尊嚴,也談不上什么自主性的發(fā)展了。而更可悲的是這些東西正是現代學生們對教育的期待,甚至可以說是好多家長們對于教育的期待。人們期待從教育中尋找的是職業(yè)、地位和競爭能力,而不是良好的人格、科學的世界觀以及健全的生活形式。 </p&

6、gt;<p>  第四,德育目標缺乏層次性?!皭蹏髁x”、“集體主義”等目標是高層次德育目標,具有品德發(fā)展的完美性,對于各德育階段活動的影響是宏觀的,具有總的指導性和方向性。發(fā)展性德育目標是現實的具有連續(xù)性的德育目標,表示德育活動在其不同階段所要實現的各種結果,對各德育階段的影響是具體的?!暗滦缘某砷L是具體的、有階段性的,如果不分德育階段,不關注德育對象的年齡階段,把終極性的德育目標當作每一個階段的德育目標,那就違背了德育

7、規(guī)律,將會‘欲速則不達’?!倍鴮W校德育目標缺乏層次性,甚至小學大學的德育目標是一個水平的。 </p><p>  綜上所述,關注個體生命,追求人生幸福應該成為學校德育目標的首要一環(huán)。因為人有一種追求幸福的精神性本能,德育的目標在于能夠對個體當下及未來的生活有積極的作用,能夠使受教育者生活得更好。 </p><p>  首先,道德是人為的。從道德的產生或起源看,是人在現實的社會生活、社會實踐

8、過程中,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而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去主動地選擇和創(chuàng)造的。在此過程中,人是道德的建構者、設計者,道德是人活動的成果,而不是相反。并且,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人的需要的變化,人們總是在不斷地揚棄舊道德和創(chuàng)造新道德,始終以道德的主人的姿態(tài)來對這一植根于人性深處的道德向度進行永不疲倦的探索和創(chuàng)造。 </p><p>  其次,道德是為人的。這一點要從道德對于人的意義或人創(chuàng)造道德的目的而言的。人創(chuàng)造出道德絕不僅僅是為

9、了創(chuàng)造本身或為自己制定一種必須服從的清規(guī)戒律以接受道德的役使,其真正目的在于滿足人自身的需要,為了人更好的生存。道德不僅能滿足人所特有的精神價值需要,呈現出人的生命存在中不可或缺的意義,同時道德在客觀上還能為個體和社會帶來一些功利性的價值。因此,在道德與人的相互關系上,道德是為人服務的。人不僅是道德的創(chuàng)造者,而且,人還是道德的享用者,是道德價值的體現者。道德是人進行自我認識、自我發(fā)展、自我完善的一種特殊形式,其作用和存在的價值就體現在它

10、能使人性更加豐富和完善,去享受高品位的人生。“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學生獲得幸福,不能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而犧牲這種幸福,這一點是毋需置疑的?!毖芯拷逃軐W多年的石中英教授深有感觸地說,教育的終極目的是幸福——學生的幸福、社會的幸福、全人類的幸福。就個人而言,受教育過程貫注人生全程,是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就人的整個一生而言,受教育并不是目的,而是個人獲得幸福的手段之一。美國教育學家阿迪斯·瓦特曼說,不管時代如何變化,我們總將有著和

11、我們祖先同樣的需要。那就是,愉快、</p><p>  成功的德育生成的新人的一個顯著特征應該是他們體驗過幸福,并從內心里渴望幸福,而且自信有能力獲得幸福。所以,德育的目標是幸福地教學生怎樣追求幸福生活。 </p><p><b>  參考文獻 </b></p><p>  [1] 鄭向玲.我國學校德育:偏失、根源與改革思路[J].教育探索,

12、2003(12). </p><p>  [2] 劉永和.主體育德——學校德育的通途[J].教育科學研究,2003(12). </p><p>  [3] 鄭文樾.烏申斯基教育文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 </p><p>  作者簡介:白秀杰(1970.03- ),女,吉林洮南人,白城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副院長,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原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