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省際遷移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差異對經濟[3]增長及地區(qū)差距的影響分析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  中國省際遷移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差異對經濟[3]增長及地區(qū)差距的影響分析</p><p>  摘要:本文將勞動力區(qū)分為存量和流量兩部分,在充分考慮勞動力素質差異的前提下,建立各地區(qū)總量DP的剝離框架,研究遷移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對地區(qū)經濟增長和地區(qū)差距形成的影響。結論是:中國遷移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在越低的層次上提升,對地區(qū)經濟增長率提高的促進作用就越強。遷移人口的受教育程度越高,三大地帶間的差距就會越

2、大,整體的地區(qū)差距也會越大。 </p><p>  關鍵詞:遷移人口;受教育程度;人力資本;經濟增長;地區(qū)差距 </p><p>  基金項目:[F]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中國省際間遷移人口素質差異對地區(qū)差距的影響研究”;01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yè)務費專項資金項目“中國省際人口遷移對地區(qū)差距影響的研究”(01005B) </p><p>  作者簡

3、介:[F]段平忠,男,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湖北 武漢 430074) </p><p>  中圖分類號:F17 </p><p><b>  文獻標識碼:A </b></p><p>  文章編號:16710169(013)03011507收稿日期:[F]01305 </p><p><b>

4、;  一、文獻綜述 </b></p><p>  國內目前對跨省人口遷移與經濟增長和地區(qū)差距關系的研究主要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不考慮遷移勞動力的素質差異。假定中國的勞動力是同質的[1],此時,中國省際人口遷移在多大的程度上對經濟增長和地區(qū)差距的形成產生影響?這并沒有形成一致的結論。一部分經濟學家認為人口遷移能夠引導經濟按照自身的收斂機制對中國經濟增長產生影響,并最終以東、中、西部經濟俱樂部的形式

5、構成地區(qū)差距的基本布局,因此更傾向于認為人口遷移可以有效地促進地區(qū)經濟增長的收斂,并因此可以促進地區(qū)差距的進一步縮小[3][4][5](P5)。然而也有一部分學者得出了相反的結論。他們認為,由于中國勞動力遷移規(guī)模宏大,一旦不同地區(qū)生產率存在差異,由于要素邊際收益并不總是遞減的,必然吸引勞動力由邊際收益較低的地區(qū)向較高的地區(qū)流動,而各地區(qū)之間強烈的“資本追逐勞動”現(xiàn)象[6]也最終將帶動更多的資本從邊際收益較低的地區(qū)向更高的地區(qū)流動,這兩種

6、要素流動的結果將導致新古典意義上的要素報酬均等化的趨勢不復存在[7],從而最終也不會使各地區(qū)的經濟到達新古典意義上的收斂穩(wěn)態(tài)。這意味著如果經濟中沒有其他導致收斂的機制,勞動力要素的自由流動非但不能促進經濟增</p><p>  第二個層次是考慮遷移人口中勞動力的素質差異。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省際人口遷移對經濟增長和地區(qū)差距的影響趨勢和程度又是怎樣的?現(xiàn)有文獻大多數認為具有素質差異性的遷移人口將會擴大中國經濟增長的差

7、距。李玲認為,我國東西部地區(qū)差異的81%是由以人力資本為依托的知識、技術、信息等相關因素造成的[9](P83)。劉乃全認為,由于異質型勞動力的遷移使落后地區(qū)人才更加匱乏,而對于發(fā)達地區(qū)來說,盡管外來勞動力對這些地區(qū)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始終保持在較高的水平上,但是這種貢獻可能也會因邊際產出水平下降而降低,因此中國勞動力的遷移并不會縮小地區(qū)差距[10](P96)。沈坤榮也研究了存量勞動力異質性對地區(qū)差距的影響,他認為具有較高人力資本存量的東部地

8、區(qū),通過人力資本的外溢效應擴大了地區(qū)的發(fā)展差距,但是他并沒有說明異質性勞動力遷移對地區(qū)經濟增長的影響程度,也沒有指出人力資本遷移對地區(qū)差距的影響程度。朱國宏測度出了195—1986年中國人口質量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作用約為5%~6%[11](P45),但他主要是基于存量人口質量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研究,而沒有涉及流量人口素質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相比較而言,段平忠從流量的人口素質差</p><p><b>  二、

9、數據的處理 </b></p><p>  本文的樣本期間為00—008年,面板數據(Panel Data)計算所用的DP總量數據、就業(yè)人員數據、固定資產投資數據、總人口數據均來源于《新中國60年統(tǒng)計資料匯編》[13](以下簡稱《60年匯編》),其中,i省份在t年份的實際DP總量可以換算各省份實際的DP增長率,勞動力投入量用各省份從業(yè)人員數據代替。資本投入量的計算比較復雜,本文擬用各省份的固定資產投資總

10、額來代替。[JP] </p><p>  在《60年匯編》中可以查到各省完整的以上年為100的商品零售價格指數(Ip),但是只能夠查到一部分省份以1990年為起始年份的上年為100的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價格指數(Id),還有一部分省份的以上年為100的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價格指數起始的年份并不是從1990年開始的。本文計算各省份缺失的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方法為:按照各自的起始年份在起始年份至008年期間分別擬合方程:Id=

11、α0+α1Ip,然后再結合各省份名義的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分別計算出各省份缺失的1978年價格的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從而得到各省份樣本期間完整的1978年價格的固定資產投資總額數據。本文的分析不包含海南和西藏。 </p><p>  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p><p>  段平忠:中國省際遷移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差異對經濟增長及地區(qū)差距的影響分析 </p><p&g

12、t;  本文計算我國各省份凈遷移人口的數量采用宏觀計量的方法,即i省份在t年份的年終總人口減去t-1年年終總人口后,再減去該省t年份的自然增長人口數,即得到該省在t年份的凈遷移人口數。由于《60年匯編》中各省的年末人口數在1990年以前主要是戶籍人口數,1990年以后是包括非戶籍人口的常住人口,因此相比較而言,1990年以后各省份的遷移人口數可能更準確,但由于中國早期人口遷移的規(guī)模和數量都相對較小,且主要以戶籍人口遷移為主,直到1990

13、年前后才由戶籍遷移逐漸轉化為戶籍遷移與非戶籍遷移并存的狀態(tài),因此筆者計算的各省份1990年以前的人口遷移數據誤差應該也不是太大。   在考慮勞動力的素質差異時,本文對一個地區(qū)存量人力資本的考量,主要是基于勞動者受教育程度的學歷層次,即:將存量就業(yè)人員的受教育年限(N)分別區(qū)分為小學(N1=6年)、初中(N=9年)、高中(N3=1年)、??疲∟4=15年)、本科(N5=16年)、研究生(N6=0年)六個層次,其中研究生包含碩士階段和博士

14、階段,因此假定取值0年。則i省份在t年份存量的人力資本水平即為:[JP] </p><p>  [JP3]第一種情況假定勞動力是同質的,第二種情況假定勞動力是異質的,因此實際上隱含這樣一個假設,即:從總體上來看,一個地區(qū)存量的全體勞動者的勞動應該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無素質差異的簡單勞動(h1),這部分勞動在任何兩個個體勞動力之間沒有差別,本文將用就業(yè)人員(L)來代替;另外一部分是受教育程度不同的智力勞動(h

15、),存量的智力勞動與簡單勞動組合在一起就構成一個地區(qū)存量勞動力的人力資本(=h1+h),存量勞動力的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大小將會因為勞動者受教育程度的不同而不同。特別的,當不考慮存量勞動力的素質差異時,此時h=0,則=h1,即存量勞動者的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就等同于其本身的簡單勞動對經濟增長的貢獻。 </p><p>  在實證的研究中,筆者將各地區(qū)的總產出分解為固定資產投資的貢獻()、存量勞動力投入的貢

16、獻(L)、以及一個剩余的貢獻(A),與此相對應的是,也可以將各地區(qū)的產出分解為固定資產投資的貢獻()、存量人力資本投入的貢獻()、以及一個剩余的貢獻(A)。然后,通過比較無素質差異的存量勞動力數量投入(L)對經濟的貢獻與包含人口素質差異的存量人力資本()對經濟的貢獻二者的差額,來說明人口素質的差異對各地區(qū)經濟增長的影響趨勢和程度。為此,建立如下兩個模型:[JP] </p><p>  下面就中國東部、中部、西部三

17、大地區(qū)[ZW(][BF]中國東部地區(qū):北京、天津、河北、遼寧、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廣西、海南1個省份;中部地區(qū):山西、內蒙古、吉林、黑龍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9個省份;西部地區(qū):重慶、四川、貴州、云南、西藏、陜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10個省份。[BFQ][ZW)]建立一個基于流量的遷移人口數量和質量的總產出剝離框架,比較各省份的總量DP在分別去掉遷移人口的數量影響因素和遷移人口的質量影響因素前后東、中、西部

18、地區(qū)差距的變化。 </p><p>  設Mi,t為i省份在t年份的凈遷移人口數,楊云彥認為中國的流動人口是以青壯年為主的[1],因此年齡小于15周歲的孩子和年齡大于65周歲的老人不應該被計入影響地區(qū)經濟增長的遷移勞動力中,根據“六普”數據筆者這里假定遷移人口的90%是可以參與勞動的適齡人口,因此凈遷移人口中僅有09Mi,t為適齡勞動人口。如果一個地區(qū)簡單勞動對產出的彈性系數為β1,而包含簡單勞動和智力勞動的完整

19、勞動對產出的彈性系數為β,則勞動每增長1%,將會分別引致DP增長率數量為β1、β的增量,那么在不考慮勞動力素質差異的前提下,i省份在t年份數量為09Mi,t的存量勞動力的增長,所引致i省份在t年份DP增長率的增量為: </p><p>  但是,如果考慮勞動力的素質差異,遷移勞動力受教育程度的差異將引致不同的DP增長率增量。筆者假設:i省份在t年份的遷移有效勞動力的受教育程度是相同的,并且是同步改變的,即:該地區(qū)

20、09Mi,t個遷移勞動力整體的受教育程度均為小學、初中、高中、專科、本科、研究生學歷,再來分別研究這六種不同受教育程度的09Mi,t個有效勞動力的遷移對該省DP增長率的分別影響趨勢及程度。由此,i省份在t年份的六種不同受教育程度的流量勞動力的增量所引致的DP增長率的增量百分比即為:依據這個結果,筆者不僅可以分別計算出去掉流量的遷移人口數量及其質量影響因素后的東、中、西部各自的DP總量、全國的DP總量,再結合各省份的實際人口總量,最終可以

21、得到去掉人口遷移影響因素后的東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帶間以及全國整體的heil指數(計算方法見段平忠(01))。通過比較去掉人口遷移數量因素和質量因素前后的heil指數的變化,可以發(fā)現(xiàn)因人口遷移而引致的各地區(qū)存量勞動力在數量和質量上的變化分別對中國地區(qū)間差距以及地區(qū)內部差距產生的顯著性影響作用。 </p><p>  五、不同受教育程度的遷移人口對[3]地區(qū)經濟增長的影響 </p><p>

22、;  由方程(48)筆者可以計算出00-008年期間各地區(qū)跨省遷移人口受教育程度的差異對地區(qū)經濟增長率的影響,為了行文的方便,取各年份數據的平均值列在表中,這個平均值分別代表了各地區(qū)遷移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提高任何一個層次對本地區(qū)00—008年期間DP增長率的改變量。 </p><p>  根據前文假設,各地區(qū)遷移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在整個研究過程中被假定為是同步改變的,因此表中λn(n=1,,…,6)表示各地區(qū)遷移人口

23、的受教育程度由第Ni層次提高一個層次到更高的第Ni+1層次。 </p><p>  表的數據展示了一種趨勢:一個地區(qū)遷移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在任何一個層次上的提高,都將有效地促進本地區(qū)DP增長率的提高,只是提高的程度是遞減的。以北京地區(qū)為例,按照遷移人口受 </p><p>  教育程度同步變化的假設,如果該地區(qū)遷移人口的受教育程度由小學層次提高到初中層次,北京地區(qū)的DP總量增長率將會提高57

24、5%;而遷移人口受教育程度從初中層次到高中層次的提升,將直接導致北京地區(qū)的DP總量增長率提高1975%;依次類推,從高中到??频奶嵘?,將促使DP總量增長率提高1344%;從??频奖究频奶嵘?,將促使DP總量增長率提高348%。顯然,DP總量增長率提高的程度隨著本地區(qū)遷移人口受教育程度的層次提升而保持逐漸遞減趨勢。特別需要強調的是,表中任何地區(qū)的遷移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在由本科層次到研究生層次的提升中,其DP總量增長率有一個相對較高的提高,筆者

25、認為,這主要是因為這部分遷移人口的生產產品是知識,不同于其他受教育程度遷移人口的主要產品是生產資料,而知識具有“溢出效應”,這種知識的溢出效應足以保證這部分遷移人口受教育程度的層次改變可以轉化為本地區(qū)的經濟增長,從而有效地提高經濟增長率。   顯然,遷移人口受教育程度的高低總是與地區(qū)經濟增長率的高低高度相關。一般而言,遷移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在越低的層次上得以提升,對地區(qū)經濟增長率提高的促進作用就越強;但遷移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在越高的層次上

26、得以</p><p>  六、不同受教育程度的遷移人口[3]對地區(qū)差距的影響 </p><p>  根據方程(410)計算的各地區(qū)去掉遷移人口不同受教育程度影響因素后的東、中、西部各自的DP總量,結合各省份的實際人口總量,最終可以得到去掉人口遷移影響因素后的東部heil指數(U1)、中部heil指數(U)、西部heil指數(U3)、三大地帶間heil指數(U4)以及全國整體的heil指數(

27、U5),筆者仍然取各heil指數樣本期間的平均值(如表3所示)。 </p><p>  表3中0、1、、3、4、5、6分別代表00-008年期間各地區(qū)的實際heil指數均值、以及分別去掉具有小學(1)、初中()、高中(3)、??疲?)、本科(5)、研究生(6)學歷層次遷移人口影響后的各地區(qū)heil指數均值。實際上,0反映的是有人口遷移的地區(qū)差距情況,而1、、3、4、5、6反映的是假定無人口遷移的地區(qū)差距情況。與有

28、人口遷移的實際heil指數相比較,無人口遷移時各個heil指數的變化隨著遷移人口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呈現(xiàn)出一定的規(guī)律性變化:無人口遷移的heil指數低于有人口遷移的實際heil指數時,可以認為人口的遷移擴大了地區(qū)差距;而無人口遷移的heil指數高于有人口遷移的實際heil指數時,可以認為人口的遷移縮小了地區(qū)差距。 </p><p>  顯然,在由無人口遷移向有人口遷移轉變的過程中,各種受教育程度的遷移人口對地區(qū)差距

29、形成的影響作用是不相同的,假定遷移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是同步變化的,不同受教育程度的人口遷移對地區(qū)差距的改變程度可以通過(0-i)/i (i=1,,…,6)得以體現(xiàn),表4反映了不同受教育程度的遷移人口對地區(qū)差距的影響趨勢和程度。 </p><p>  分地區(qū)來看,東部地區(qū)在遷移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小學程度)時,人口遷移將促使其內部差距呈縮小的趨勢,而在遷移人口的受教育程度達到或者超過初中層次時,人口遷移將使東部

30、的內部差距呈逐漸擴大的趨勢,并且隨著遷移人口受教育程度的逐步提高,其內部差距擴大的程度逐漸增加;中部地區(qū)的內部差距總是伴隨著人口的遷移而 </p><p>  逐漸擴大,并隨著遷移人口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其內部差距雖持續(xù)地擴大,但是擴大的程度呈逐漸下降趨勢;西部地區(qū)是人口遷移的受益者,任何教育程度的遷移人口都能夠促進本地區(qū)內部差距的縮小,且隨著遷移人口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地區(qū)差距縮小的趨勢越明顯??傮w而言,三大地帶間

31、的差距和中國整體地區(qū)差距與遷移人口的受教育程度高度相關:遷移人口的受教育程度越高,三大地帶間的差距就越大,中國整體的地區(qū)差距也越大,并且隨著遷移人口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三大地帶間差距和中國整體地區(qū)差距擴大的幅度也將逐漸加大。 </p><p><b>  七、結論 </b></p><p>  事實上,表展示了樣本期間各地區(qū)遷移人口受教育程度差異對地區(qū)經濟增長的影響,因

32、此筆者還認為,各地區(qū)遷移人口的智力勞動對DP總量增長率的影響主要有兩種趨勢:第一種趨勢是,遷移人口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其智力勞動對本地區(qū)DP總量增長率的提升速度就越快;第二種趨勢是,遷移人口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其智力勞動對本地區(qū)DP總量增長率的提升速度就越慢。這說明從總體上來看,對任何一個地區(qū)來說,遷移人口已經成為一個地區(qū)經濟增長不可忽視的重要觸發(fā)因素,而遷移人口的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將可以直接決定本地區(qū)經濟增長速度的高低。 </p>

33、;<p>  遷移人口受教育程度的高低總是與地區(qū)經濟增長的提高高度相關,一般而言,遷移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在越低的層次上得以提升,對地區(qū)經濟增長率提高的促進作用就越強;但遷移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在越高的層次上得以提升,其對區(qū)經濟增長率提高的促進作用反而越弱。這客觀上說明了知識盡管具有溢出效應,但是這種溢出效應是邊際遞減的。但是特別需要強調的是,當遷移人口的受教育程度達到研究生層次時,這部分人口的遷移對地區(qū)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非常明顯

34、,能夠極大地提高本地區(qū)的經濟增長率。因為任何地區(qū)的遷移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在由本科層次到研究生層次的提升中,其DP總量增長率有一個相對較高的提高,筆者認為,這主要是因為這部分遷移人口的生產產品是知識,而知識具有“溢出效應”,這就足以保證這部分遷移人口受教育程度的層次改變可以轉化為本地區(qū)的經濟增長,從而更有效地提高經濟增長率。 </p><p>  而遷移人口的受教育程度高低對地區(qū)差距形成的影響會因地區(qū)的不同而不同。西

35、部地區(qū)的內部差距總是在縮小,不會因為遷移人口的素質差異而改變趨勢;中部地區(qū)的內部差距總是在擴大,任何受教育程度的人口遷移都將導致本地區(qū)內部差距的進一步擴大;東部地區(qū)的內部差距對遷移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敏感性較高,在遷移人口受教育程度較低時,本地區(qū)內部差距將會縮小,而在遷移人口受教育程度較高時,本地區(qū)內部差距將擴大。此外,三大地帶間的差距總是隨著遷移人口的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不斷擴大,遷移人口的受教育程度越高,三大地帶間的增長差距擴大的幅度將越

36、大;與此類似的是,中國整體的增長差距也是隨著遷移人口的受教育程度的逐漸提高而逐漸擴大的,并且隨著遷移人口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中國整體增長差距擴大的幅度也將逐漸加大。 </p><p><b>  參考文獻: </b></p><p>  [1]易綱,樊綱,李巖關于中國經濟增長與全要素生產率的理論思考[J]經濟研究,003,(8) </p><p>

37、;  [2]沈坤榮,馬俊中國經濟增長的“俱樂部收斂”特征及其成因研究[J]經濟研究,00,(1) </p><p>  [3] 姚枝仲,周素芳勞動力流動與地區(qū)差距[J]世界經濟,003,(4) </p><p>  [4] 王德文,朱瑋,葉暉1985—000年我國人口遷移對區(qū)域經濟差異的均衡作用研究[J]人口與經濟,003,(6) </p><p>  [5] 林毅

38、夫,王格瑋,趙耀輝中國的地區(qū)不平等與勞動力轉移[A]蔡昉中國轉軌時期勞動力流動[C]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006 </p><p>  [6] 許召元,李善同區(qū)域間勞動力遷移對經濟增長和地區(qū)差距的影響[J]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008,() </p><p>  [7] 沈坤榮,唐文健大規(guī)模勞動力轉移條件下的經濟收斂性分析[J]中國社會科學,006,(5) </p>&

39、lt;p>  [8] 段平忠,劉傳江中國省際人口遷移對地區(qū)差距的影響[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01,(11) </p><p>  [9] 李玲人力資本運動與中國經濟增長[M]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003 </p><p>  [10]劉乃全勞動力流動對區(qū)域經濟發(fā)展的影響分析[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005 </p><p>  [11]朱國

40、宏人口質量的經濟分析[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4 </p><p>  [12]段平忠人力資本流動對地區(qū)經濟增長差距的影響[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007,(4) </p><p>  [13]中國國家統(tǒng)計局新中國60年統(tǒng)計資料匯編[M]北京:中國統(tǒng)計出版社,010 </p><p>  [14]國家統(tǒng)計局、勞動和社會保障部中國勞動統(tǒng)計年鑒[M]北

41、京:中國統(tǒng)計出版社,003 </p><p>  [15]國家統(tǒng)計局、勞動和社會保障部中國勞動統(tǒng)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tǒng)計出版社,004 </p><p>  [16]國家統(tǒng)計局、勞動和社會保障部中國勞動統(tǒng)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tǒng)計出版社,005 </p><p>  [17]國家統(tǒng)計局、勞動和社會保障部中國勞動統(tǒng)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tǒng)計出版社,006 </

42、p><p>  [18]國家統(tǒng)計局中國人口與就業(yè)年鑒[M]北京:中國統(tǒng)計出版社,007 </p><p>  [19]國家統(tǒng)計局中國人口與就業(yè)年鑒[M]北京:中國統(tǒng)計出版社,008 </p><p>  [20]國家統(tǒng)計局中國人口與就業(yè)年鑒[M]北京:中國統(tǒng)計出版社,009 </p><p>  [21]楊云彥勞動力流動、人力資本轉移與區(qū)域政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