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紙發(fā)行量越大越好嗎?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  報紙副刊承載和體現(xiàn)的文化變遷</p><p>  在現(xiàn)代報紙四大構件――新聞、評論、副刊、廣告――之中,副刊的新聞學價值和文化史意義是最獨特的。這種獨特性是與副刊自身品質與特性緊密相關的:在上述四要素中,新聞、評論和廣告都有相對固定的行文規(guī)范和寫作格式,在作為“報紙組成要素”的同時,這三者也是一種相對成熟的、相對獨立的、范式化的“文體”。與之迥異的是,副刊則完全不具備這樣的文體特征和獨立價值

2、,僅僅在“報紙的構成要件”這一點上,副刊具有活的文本意義。同時,盡管副刊的編輯寫作也有一定的規(guī)律可循,一定的規(guī)范可鑒,但這些規(guī)律和規(guī)范更多的是經驗的歸納,而不太具有演繹功能,因而不構成一種成熟的范式。這些特點,形成了副刊在實際運作與學術研究中的“落差”: </p><p>  一方面,從誕生的第一天起,副刊就參與構建并推動著地區(qū)和民族文化的發(fā)展,相對于其他三個要素,副刊是最能體現(xiàn)報紙文化個性、區(qū)域文化特色和民族文

3、化品質的構件。這一點,無論中外,概莫能外。讀者對報紙鮮明的“個性”的把握,往往就首先來自對副刊的閱讀。 </p><p>  另一方面,在專業(yè)教學和學術研究中,副刊卻地位尷尬。在專業(yè)教學中,作為有相對固定規(guī)范的“文體”,新聞和評論的寫作、編輯、評價已經在新聞學的教學中形成一整套完善的體系,每個新聞學系的學生和從事相關工作的從業(yè)人員,都可以相對簡單和方便地獲取有關于此的完整的知識。而隨著現(xiàn)代商業(yè)的快速發(fā)展,在充分借

4、鑒和利用大眾營銷學、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等諸多學科資源的基礎上,“廣告學”甚至已成為一門獨立學科。同樣作為報紙的基本構件,副刊不但沒有相對獨立和完整的教學體系,在相關學術研究(如新聞學)中,副刊也往往孤單地待在被遺忘的角落,成為學術史上的不在場者。 </p><p>  然而,既往學術研究的經驗告訴我們,學術研究對象的缺席往往并不意味著其本身沒有學術研究和反思的價值,而僅僅囿于研究者的研究視角的盲區(qū)。從這個意義

5、上講,作為我國第一本論述報紙副刊學的專著,姚福申、管志華合著的《中國報紙副刊學》(以下簡稱《副刊學》)確實具有打破盲點的開創(chuàng)性的意義。 </p><p>  《副刊學》的學術史意義 </p><p>  《副刊學》全書共13章,另有緒論、附錄。作為“副刊學”的開山之作,作者在有限的篇幅里,盡可能全面地從“縱”“橫”兩個角度,對涉及副刊的相關問題一一作了簡明扼要的論述。 </p>

6、<p>  從“橫”的方向上(也就是共時性角度)看,作者在第一至第三章中,分別清楚地闡述了有關副刊的基本問題,包括“副刊的概念和類別”、“副刊在現(xiàn)代報紙中的地位”以及“報紙副刊的基本文化特征”。當現(xiàn)代意義上的“副刊”剛剛出現(xiàn)的時候,劉半農就曾經問過這樣的問題: </p><p>  報紙上為什么要有個副刊這個問題是誰也回答不出的。不過好像“報譜”上寫著,有報必有副刊。 </p><

7、;p>  如果說劉半農彼時以北京大學教授身份兼任《世界日報》副刊編輯,帶有“玩票”性質,使之無法更深刻地體認“什么是副刊”和“為什么要有副刊”這兩個基本問題的話,那么80多年后,在報紙副刊蔚為大觀,專業(yè)編輯數(shù)以萬計的今天,這兩個基本問題依舊困擾著業(yè)內人士則尤應引發(fā)學者和業(yè)界的反思。正是基于這種反思,《副刊學》的作者窮數(shù)家之言,嘗試著回答了上述問題。值得注意的是,對于副刊這個人言人殊的研究對象,作者沒有試圖簡單地給出一個“定義”,而

8、是在分析了歷史上曾出現(xiàn)過的副刊的四種形態(tài)(“刊中刊”“報中刊”“報外刊”“刊外刊”)和兩大類型(綜合性副刊、專門性副刊)的基礎上,羅列前人所下的代表性定義,一一指陳優(yōu)劣,從中表達本書對于“副刊是什么”這個根本性問題的看法。這種研究方法,是基于研究對象特殊性質的考量,是審慎嚴謹?shù)摹@^而,作者又總結了報紙副刊“多樣化”“時鮮感”“袖珍式”“消閑性”“大眾型”“地方特色”的基本文化特征。 </p><p>  歷來的報

9、人,多強調副刊編輯“文無定法”,劉半農就說: </p><p>  副刊應當怎么樣辦這可沒有什么準兒;辦的人要怎么辦,就怎么辦。 </p><p>  名報人姚蘇鳳也認為: </p><p>  副刊的個性是“無定型的”。我不想說“要些什么文章”;我只想說“好的文章都要”。 </p><p>  對業(yè)界先進類似的經驗總結,《副刊學》的作者一方

10、面保有足夠的尊重和謙遜,另一方面也強調,對前人的不盲從和超越。因此本書從傳播學等現(xiàn)代社會科學中汲取營養(yǎng),從功能互補、獨立特質的相對性、角色轉換等理論出發(fā),對副刊在現(xiàn)代報紙中的地位做出了論述,其結論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前輩報人和學人經驗總結中明顯的知識結構失衡的缺憾。 </p><p>  此外,作者注意到,盡管幾乎所有前輩報人都有過副刊編輯、寫作和經營的寶貴經驗總結,但失之零散,不成體系,作者之一長期從事報刊采寫和編

11、輯工作,在參閱前人論述和總結自身經驗的基礎上,《副刊學》用三章的篇幅,分別系統(tǒng)論述了“讀者心理與報刊對策”、“副刊的編輯藝術”、“副刊文體寫作探討”三個實務性問題,就筆者閱讀范圍而言,這樣既有實踐經驗,又上升到一定理論高度的總結,是具有填補空白意義的,在副刊編輯實務中,也具有相應的指導意義。 </p><p>  從“縱”的方面看,《副刊學》從歷史學的視角,上溯自中國報紙副刊的史前史,下迄網絡時代報紙副刊的時代特

12、征,構成了本書的主要篇幅(第五至第十一章),也是筆者閱讀的重點。 </p><p><b>  文化變遷的承載者 </b></p><p>  如果說對于副刊自身諸種屬性(如定義、分類、特征、編輯和寫作藝術)的探討,其性質還僅限于新聞學和編輯學的話,那么,從回顧和展示中國報紙副刊誕生以來百多年的歷史,并進行相應的學術思考,則不僅敘述本身更加引人入勝,其文化史意義也廣闊

13、得多、深刻得多。筆者認為,這種敘述至少可以從兩個視角進行,因而相應的歷史意義也至少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 </p><p>  借用科學史的概念,其一,是學術“內史”(internal history)的視角,也就是把副刊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文化現(xiàn)象,分析不同歷史時期副刊的主要內容、編輯內容與特色、編讀往來模式的變化,關注副刊這一獨特的報紙構件在歷史發(fā)展中的前后聯(lián)系,承認并試圖探索其內在邏輯。其二,是學術“外史”(ext

14、ernal history)的視角,也就是不僅單獨地探究副刊的歷史演進及其規(guī)律,更把它置于廣闊和復雜的社會歷史背景中,在強調社會、文化、政治、經濟等因素對副刊發(fā)展影響的同時,把副刊的歷史作為一面鏡子,由此反觀百余年以來的社會經濟和文化思潮的變遷軌跡。 </p><p>  從本質上來說,前一種視角,是從結構要素,把“副刊及其歷史演變”作為主要的關照對象。而后者,則是從要素到結構,從一個具體而微的樣本考察整個社會變

15、遷,其核心在于“社會歷史變遷”這個更加宏大的命題。出于學科規(guī)范和主題的規(guī)定,《副刊學》的作者在研究過程中,主要采取了前一種視角。在本書的“緒論”,作者強調,他們撰寫此書的目的,正是為了進行“報紙副刊演進規(guī)律的探索”。作者認為,報紙副刊的演進,受到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因素的制約。而在本書中,作者擇取其要,重點關注一下四個方面因素及其影響:(1)不同歷史時期報紙主要讀者群的變化對副刊內容的影響。(2)社會政治背景的變化與副刊的命運。(3)

16、新聞傳媒自身演變對副刊的影響。(4)經濟因素對副刊發(fā)展的制約作用。 </p><p>  從這幾點出發(fā),作者在本書的主要篇幅里,為我們展示了中國報紙副刊百余年歷史進程的絢爛畫卷。從晚清時期報章上作為副刊性文字出現(xiàn)的文人的詩句酬唱和青樓艷詞之類的游戲之作,到清末民初在副刊中大量迎合大眾讀者興趣的鴛鴦蝴蝶派小說和黑幕小說之外,出現(xiàn)的少量宣傳變法圖強、反清革命的文章;從五四時期報紙副刊受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影響,大量出現(xiàn)

17、提倡科學民主、反對封建禮教,介紹西方學術界新思潮的文章,進而成為全國矚目的輿論中心,到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專門性副刊(專刊)的出現(xiàn);從抗戰(zhàn)硝煙中為適應低層讀者需要而出現(xiàn)的雅俗共賞的副刊,再到新中國成立后報紙副刊的坎坷歷程。不僅百余年副刊史生動地得以再現(xiàn),許多個性鮮明的報人形象,如初創(chuàng)時期的高太癡、吳?x人、周忠?]三位舊文人;英年早逝,卻在有限的生命里用報紙副刊這塊陣地為民主革命搖旗吶喊的鄭貫公;在現(xiàn)代報業(yè)史、新聞史乃至文化史上都留下過濃墨

18、重彩之筆的報人孫伏園、張恨水、邵飄萍、戈公振、包天笑、黎烈文、周瘦鵑、嚴獨鶴、姚蘇鳳、盧前、柯靈、夏衍等等,都躍然紙上。從這個角度來看,《副刊學》的作者在注重學術脈絡梳理、史實考證之余,也充分考量嚴肅學術著作的可讀性,自是難能可貴。 </p><p>  尤為有價值的是,作者在本書附錄中,輯錄了文化名家和職業(yè)編輯談副刊編輯、文章撰寫等方面的心得體會、獨到見解數(shù)十則,時間跨度從20世紀20年代到20世紀80年代后期

19、。這不僅僅對于“副刊學”研究是一份寶貴的參考資料,更是我們研究20世紀文化變遷的一份彌足珍貴的文本。比如孫伏園回憶《晨報》副刊自李大釗主編、經張梓芳直到他本人接手后,文風由“消閑”完全轉向“嚴正”的過程,即五四前后知識分子主流話語權轉換的真實注腳。再如,研究將徐志摩主編《晨報》副刊時要求思想獨立的基本主張,與胡喬木強調報紙副刊必須與正刊方針一致的政治要求,兩個時期不同的政治文化風氣便昭然若揭。去偽存真,還原本來,雖然是歷史學敘述的基本要

20、求,卻往往并不容易做到。這本《副刊學》雖然不是歷史學專著,但是在對副刊歷史的追溯中,卻在保存真實歷史方面做出了值得稱道的貢獻,這是筆者研讀本書的重要收獲之一。 </p><p><b>  文化變遷的體現(xiàn)者 </b></p><p>  上文曾經指出,類似科學史的研究,對“副刊”這一研究對象的歷史性追溯,有兩種可以選擇的視角,“學科內史”和“學科外史”。實際上,任何實

21、際研究都不可能是一種視角的單獨運用?!陡笨瘜W》的研究和敘述視角,固然以學科內史為側重,但也不無外史的成分。例如,在述及1913年前后激烈的反袁斗爭中,政黨報紙的副刊居然置身事外,大談風月的“怪現(xiàn)象”時,作者并未止步于事實的描述,而是進一步試圖從社會心理角度發(fā)掘現(xiàn)象背后的原因,這對我們客觀了解民國初年知識分子的普遍心態(tài)不無裨益。而這種研究,其實已經部分采用了學科外史的視角來看待問題。 </p><p>  在研讀類

22、似“副刊史”的著作時,其實又涉及三種研究和閱讀方法,也就是實證主義的編年史方法、思想史學派的概念分析方法和社會學的方法。盡管《副刊學》的研究,基本上是傳統(tǒng)編年史方法(這從第五章到第十一章的編排次序一望可知),但實際上也適度引入了思想史的研究路數(shù),因此一定程度上深化了本書的研究程度。而作為讀者,借鑒社會學的思路,卻往往可以在原作者文字之外讀出更深刻的意涵,再以此給予作者回饋,這或許是“作者讀者相長”的良性循環(huán)吧。 </p>

23、<p>  例如,《副刊學》盡管沒有直接表述,但是從其行文中不難看出,作者認為從當下中國副刊的角度看,中國的報紙從晨報到晚報到都市報,副刊的狀況都不太理想,至少離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盛況有很大差距。而通過對《副刊學》的研讀,把不同時期副刊生存狀況及相應的社會歷史狀況對照起來看,就不難發(fā)現(xiàn),報紙副刊地位的急劇下降,不只是因為雜志起來,也不只是文學在整個社會的重要性下降。更重要的原因是,從晚清到五四時期,再到三四十年代,報紙副刊的活

24、力在于它是相對獨立于報紙的。報紙的副刊主要是委托外面的人編的,是著名的作家、學者來編的,當年北大、清華的教授們介入北方的報紙和編輯,中央大學的教授介入南京的報紙。各報的副刊由學有專長的學者、作家來編,而且他們只負責稿子,不負責營銷。報紙副刊的重要不在于它發(fā)表作品,而在于它的組織能力。不管是文學、史學,還是哲學的副刊,報社老板都是把副刊當作報紙的門面來考慮,而不是考慮這個版具體的讀者量問題?,F(xiàn)在是攤平了,副刊是報社內部編,基本上已經沒有獨

25、立性了。這樣就造成副刊水準的下降。 </p><p>  這種獨立性的失去,既是副刊史留給我們的印象,又是整個20世紀中國思想史的脈絡之一,個中深意,值得讀者玩味?!?</p><p>  (作者系《江海晚報》副刊編輯) </p><p><b>  注釋: </b></p><p>  陳敘:《20世紀90年代中國報紙

26、副刊發(fā)展研究》,四川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4年,第3頁 </p><p>  實際上,副刊的獨特性質也決定它無法像新聞、評論和廣告那樣,在課堂上被“教授”,而只能在實踐中獲取經驗的總結 </p><p>  姚福申、管志華:《中國報紙副刊學》,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p><p>  劉半農,《也算發(fā)刊詞》,《世界日報副刊》,1926年6月23日 <

27、/p><p>  姚蘇鳳,《第一次陳訴》,《廣西日報》,1942年5月1日 </p><p>  關于中國現(xiàn)代報紙副刊的誕生標志,諸說不同,《副刊學》作者以1897年《消閑報》問世,并隨《字林滬報》附送為起點 </p><p>  關于“學術內史”和“學術外史”概念的基本內涵,參見劉兵:《克里奧眼中的科學》,山東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p><p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