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肢骨、關節(jié)損傷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12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六十三章 上肢骨、關節(jié)損傷,劉亞東,上肢骨骨折,肩部:·鎖骨骨折  ·肩胛骨骨折上:·肱骨外科頸骨折 ·肱骨干骨折 ·肱骨髁上骨折 ·肱骨內上髁骨折和骨骺分離 ·肱骨外髁骨折和骨骺骨折前:·孟氏骨折(Monteggia's Fracture)  ·蓋氏骨折(Galeazzi's Fracture

2、)腕:·柯雷氏骨折(Colles'Fracture) ·史密斯氏骨折(Smith's Frature)           ·腕舟骨骨折 ·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第一節(jié) 鎖骨骨折,解剖概要 鎖骨是上肢與軀干的連接和支撐裝置,呈S形。近端與胸骨柄形

3、成胸鎖關節(jié),遠端與肩峰形成肩鎖關節(jié)。外側有喙鎖韌帶固定鎖骨。,病因與分類,鎖骨骨折(fracture of the clavicle)好發(fā)于青少年 多為間接暴力引起。常見的受傷機制是側方摔倒,肩部著地,力傳導至鎖骨,發(fā)生斜形骨折。也可因手或肘部著地,暴力經肩部傳導至鎖骨,發(fā)生斜形或橫形骨折。 直接暴力常由胸上方撞擊鎖骨,導致粉碎性骨折,但較少見。鎖骨骨折若移位明顯,可引起臂叢神經損傷。根據暴力作用

4、的大小、方向等,骨折可發(fā)生在鎖骨外端,可合并肩鎖關節(jié)脫位。骨折更多發(fā)生在鎖骨中份。鎖骨外端骨折常因肩部的重力作用,使骨折遠端向下移位,近端則向上移位,移位程度較大者,應懷疑喙鎖韌帶損傷。鎖骨中段骨折后,由于胸鎖乳突肌的牽拉,近折端可向上、后移位,遠折端則由于上肢的重力作用及胸大肌上份肌束的牽拉,使骨折遠折端向前、下移位,并有重疊移位(圖63-1)。,臨床表現(xiàn)和診斷,鎖骨位于皮下,位置表淺,骨折后,出現(xiàn)腫脹、瘀斑,肩關節(jié)活動使疼痛加重。病

5、人常用健手托住肘部,減少肩部活動引起的骨折端移動而導致的疼痛,頭部向患側偏斜,以減輕因胸鎖乳突肌牽拉骨折近端活動而導致疼痛。檢查時,可捫及骨折端,有局限性壓痛,有骨摩擦感。根據物理檢查和癥狀,可對鎖骨骨折作出正確診斷。在無移位或兒童的青枝骨折時,單靠物理檢查有時難以作出正確診斷,上胸部的正位X線拍片是不可缺少的檢查方法。鎖骨后有臂叢神經及鎖骨下血管經過,若暴力作用強大,骨折移位明顯,局部腫脹嚴重,還應仔細檢查上肢的神經功能及血供情況,以

6、便對鎖骨骨折合并神經、血管損傷作出正確診斷。,,,,,鎖骨骨折常發(fā)生在中段。多為橫斷或斜行骨折,內側斷端因受胸鎖乳突肌的牽拉常向上后移位,外側端受上肢的重力作用向內、下移位,形成凸面向上的成角、錯位縮短畸形。,,,,治療,1.兒童的青枝骨折及成人的無移位骨折可不作特殊治療。僅用三角巾懸吊患肢3-6周即可開始活動。,治療,2.有移位的中段骨折,采用手法復位,橫形8字繃帶固定(圖63-2)。 術后嚴密觀察雙側上肢血循環(huán)及感覺運動功能

7、,若出現(xiàn)肢體腫脹、麻木,表示固定過緊,應及時放松固定。術后1周左右,由于骨折區(qū)腫脹消失,或因繃帶張力降低,常使固定的繃帶松弛而導致再移位,因此復位后2周內應經常檢查固定是否可靠,及時調整固定的松緊度。,治療,3.在以下情況時,可考慮行切開復位內固定:①病人不能忍受8字繃帶固定的痛苦;②復位后再移位,影響外觀;③合并神經、血管損傷;④開放性骨折;⑤陳舊骨折不愈合;⑥鎖骨外端骨折,合并喙鎖韌帶斷裂。切開復位時,應根據骨折部位、骨折類型及移位

8、情況選擇鋼板、螺釘或克氏針固定。在選用鋼板時,要按鎖骨形狀進行預彎處理,并應將鋼板放在鎖骨上方,盡量不放在前方。,,,,,,,第二節(jié) 肩鎖關節(jié)脫位dislocation of the acromioclavicular joint,,十分常見。多見于年輕人的運動創(chuàng)傷。,脫位機制,有直接暴力與間接暴力所致兩種,以直接暴力多見。肩峰上受到打擊,使肩峰與肩胛骨下沉,結果使肩鎖關節(jié)的韌帶結構破裂。如果暴力過大,將會使附著于鎖骨上的斜方肌和三

9、角肌止點處肌纖維破裂,并延及肩鎖關節(jié)韌帶與半月軟骨。過大暴力會使喙鎖韌帶亦斷裂。 另有一種間接暴力,于傾跌時肩部與肘部均處于90度屈曲位置,此時肱骨頭頂住肩胛盂與肩峰,向后方傳導的暴力可以使肩鎖韌帶和喙鎖韌帶破裂。,分類 可分成三型(圖63-3)。,1.第一型 肩鎖關節(jié)囊與韌帶扭傷,并無確切的韌帶斷裂。 2.第二型 肩鎖關節(jié)囊與韌帶破裂,鎖骨外側端“半脫位”。 3.第三型 肩鎖韌帶與喙鎖韌帶均已破裂,鎖骨

10、外側端“真性脫位”。,,,臨床表現(xiàn),1.第一型者在肩鎖關節(jié)處有輕度腫脹與壓痛,臨床檢查與X線攝片都不能發(fā)現(xiàn)鎖骨外側端有“半脫位”或“真性脫位”。,臨床表現(xiàn),2.第二型者在肩鎖關節(jié)處有同樣的體征,與對側相比較,鎖骨外側端比較高,用力按壓有彈性感覺。X線片上可看到鎖骨外側端挑起,與對側比較,至少已有1/2以上已脫位,但不是完全性脫位。,臨床表現(xiàn),3.第三型者鎖骨的外側端已挑出于肩峰的上方,局部腫脹亦比上述兩型重。肩關節(jié)活動亦受影響,肩關節(jié)任

11、何動作都會加重肩鎖關節(jié)處的疼痛。,,X線檢查 X線檢查可以顯示出肩鎖關節(jié)的半脫位或真性脫位,必須與對側的肩鎖關節(jié)相比較。必要時可在應力下攝片,病人手握4~6kg重物下攝片,此時鎖骨外側端移位情況更為清楚。,治療,1.第一型 不必特殊處理,三角巾懸吊數天。2.第二型 有多種意見。①按第一型處理,理由是并不是每個第二型病例都會產生慢性疼痛;一旦出現(xiàn)疼痛,再作手術也不遲。②采用壓墊與吊帶強迫鎖骨外側端復位。這種方法只適用于兒童。③電

12、視透視下閉合復位與內固定:局麻下,由助手壓住鎖骨外側端作閉合復位,術者在電視透視監(jiān)護下經肩峰插入一枚克氏針至鎖骨髓腔內。④切開復位及張力帶法固定(圖63-4)。3.第三型 應該手術治療,有兩種手術方法比較常見:①切開復位與張力帶法固定;②再加作鎖骨-喙突拉力螺釘固定術(圖63-5)。,,,第三節(jié) 肩關節(jié)脫位dislocation of the shoulder joint,,分類 分四型:,①前脫位:又可

13、分成喙突下脫位、盂下脫位和鎖骨下脫位;②后脫位:有肩峰下脫位、盂下脫位和岡下脫位;③盂下脫位;④盂上脫位;肩關節(jié)前脫位:機制 喙突下脫位是最常見的肩關節(jié)前脫位,第一種是間接暴力,它是外展與外旋力量同時作用于肱骨頭的結果,使肩關節(jié)前方關節(jié)囊出現(xiàn)破口,肱骨頭滑出肩胛盂窩而位于喙突的下方。第二種常見機制是病人向后跌倒時,肱骨后方直接撞擊于硬物上,所產生的向前暴力亦可形成前脫位,足球運動創(chuàng)傷所發(fā)生的肩關節(jié)脫位以第二種直接暴力機制最為多

14、見。,,,臨床表現(xiàn)與診斷,1.有外傷病史,或為傾跌,手掌撐地,肩部出現(xiàn)外展外旋;或為肩關節(jié)后方直接受到撞傷。輕微外傷不會產生創(chuàng)傷性肩關節(jié)脫位。2.因患處疼痛、腫脹,患者不敢伙動肩關節(jié),以健手托住患側前臂,頭部傾斜,步人急診室(圖63-7)。3.有方肩畸形(圖63-7),肱骨頭脫出于喙突下,肩部失去圓渾的輪廓而出現(xiàn)方肩畸形。用手捫摸肩部,原肩胛盂處有空虛感。4.Dugas征陽性。在正常情況下將手搭到對側肩部,其肘部可以貼近胸壁,稱為

15、Dugas征陰性。有脫位時,將患側肘部緊貼胸壁時,手掌搭不到健側肩部;或手掌搭在健側肩部時,肘部無法貼近胸壁,稱為Dugas征陽性。Dugas征還可用來判斷肩脫位復位是否成功。5.X線檢查主要用來了解有無合并骨折,最常見的為肱骨大結節(jié)骨折,還可了解脫位的類型。,,,,,,,,,,Dugas征陽性,,治療,1.復位 以手法復位為主,一般采用局部浸潤麻醉?,F(xiàn)大都采用Hippocrates法(圖63-8):2.固定3.功能鍛煉,,肩關

16、節(jié)前脫位伴大結節(jié)撕脫骨折。示肱骨頭移位至關節(jié)盂的下內方。肱骨大結節(jié)處有骨片撕脫。,,2.固定方法 單純性肩關節(jié)脫位可用三角巾懸吊上肢,肘關節(jié)屈曲90度,腋窩處墊棉墊。一般固定3周,合并大結節(jié)骨折者應延長1~2周(圖63-9)。部分病例關節(jié)囊破損明顯,或肩帶肌力不足者術后攝片會有肩關節(jié)半脫位,此類病例宜用搭肩位胸肱繃帶固定,即將患肢手掌搭在對側肩部,肘部貼近胸壁,用繃帶將上臂固定在胸壁,并托住肘部,這種體位可以糾正

17、肩關節(jié)半脫位。,,,第四節(jié) 肱骨外科頸骨折fracture of the surgical neck of the humerus,,解剖概要,肱骨外科頸為肱骨大結節(jié)、小結節(jié)移行為肱骨干的交界部位,是松質骨和密質骨的交接處,位于解剖頸下2~3cm,有臂叢神經、腋血管在內側經過,因此骨折可合并神經血管損傷。,,,,病因與分類,可發(fā)生于任何年齡,但以中、老年人為多,尤其有骨質疏松者,骨折發(fā)生率增高。暴力作用是外科頸骨折的主要原因。由于

18、暴力作用的大小、方向、肢體的位置及病人原來的骨質量等因素,可發(fā)生:①無移位骨折;②外展型骨折;③內收型骨折(圖63—10)④粉碎型骨折。,,,一、無移位骨折,無移位的肱骨外科頸骨折有兩種情況,一是裂縫骨折,二是嵌插骨折。一般情況下,直接暴力常導致裂縫骨折,間接暴力由手掌向上傳遞,常導致嵌插骨折。 臨床表現(xiàn)和診斷 受傷后肩部疼痛、腫脹、瘀斑,肩關節(jié)活動障礙,肱骨近端明顯壓痛,應懷疑骨折的存在。在肩部攝正位及腋間位X線拍片,

19、可明確診斷。 治療 不需進行手法復位。用三角巾懸吊上肢3~4周即可開始進行功能鍛煉。,二、外展型骨折,為間接暴力引起。跌倒時用手掌著地,暴力自下向上傳遞,身體前傾或側方倒地,若患肢處于外展位時,即發(fā)生外展型骨折。 臨床表現(xiàn)和診斷 傷后肩部疼痛,腫脹、瘀斑,上肢活動障礙。檢查可發(fā)現(xiàn)局部明顯壓痛。X線拍片可證實骨折的存在及移位情況。常見到骨折近端呈內收位,肱骨大結節(jié)與肩峰的間隙增寬,肱骨頭旋轉;遠折端肱骨的外側骨皮質插

20、入近端髓腔,呈外層位成角畸形;也可能遠折端向內、上移位而呈重疊移位。無論哪種移位,均可能合并向內、向前的側方移位和成角畸形。,,肱骨外科頸骨折(外展型),,治療 肱骨外科頸外展型骨折主要采用手法復位、外固定方法治療。 (一)復位方法 在麻醉后仰臥于骨科牽引床上。助手在傷側肩外展45度、前屈30度、上臂中立位、屈肘90度位,沿肱骨縱軸向下牽引,由傷側肩胸部繞過一條寬布帶,向健側鎖骨方向作反牽引,待牽引取消重疊、成角畸形之后

21、,術者根據X線片上骨折移位方向,進行手法復位,原則是沿著骨折移位方向的反方向進行手法復位,以骨折遠端與近端相接,注意矯正成角畸形及側方移位。 (二)固定 1.超肩小夾板固定 2.U形石膏固定,,,三、內收型骨折,常為間接暴力所致。當跌倒時手掌或肘部著地,力沿上肢向上傳導,撞擊肩部,同時身體向前側方傾倒,引起內收型骨折。臨床表現(xiàn)和診斷 受傷后肩部腫脹、疼痛、皮下瘀斑,上臂呈內收位畸形,活動障礙。檢查可發(fā)現(xiàn)肱骨上端明顯

22、壓痛,常可捫到骨折斷端。X線拍片可見骨折遠折端位于肱骨頭的外側,大結節(jié)與肩峰的間隙變小,肱骨頭有旋轉,可產生向前、外方的成角畸形或側方移位。治療 內收型骨折仍以手法復位、外固定方法治療為主,手法復位失敗、陳舊骨折不愈合可行切開復位內固定術。1.復位方法 麻醉、體位和牽引方法與外展型骨折復位方法相同。 在牽引情況下糾正成角、重疊、旋轉移位后,術者用手擠壓遠、近折端,同時助手將患肢外展超過90度,上舉120度,矯正側方移位及

23、向外側成角畸形。 2.外固定 小夾板固定基本方法與外展型相同。固定后上肢在肩外展70度位用外展支架固定,避免再發(fā)生移位。,四、粉碎型骨折,這類骨折常發(fā)生于強大暴力作用,或骨質疏松病人。當暴力由手掌、前臂、肘、肱骨傳達到關節(jié)盂及肩峰下時,由于肩峰的阻擋和身體的重力作用,使骨發(fā)生粉碎型骨折。 臨床表現(xiàn)和診斷 與內收型和外展型骨折一樣,損傷局部疼痛、腫脹、瘀斑,其程度較內收型、外展型骨折更重,肢體不能活動。X線片可發(fā)現(xiàn)骨折塊

24、的數量、大小、位置等??捎幸韵聨追N情況:①外科頸骨折合并大結節(jié)或小結節(jié)骨折;②外科頸骨折合并肱骨頭碎裂骨折;③外科頸骨折合并肱骨頭脫位。④外科頸骨折端有碎裂骨片(圖63-13)。,治療1.嚴重粉碎型骨折,若病人年齡過大,全身情況很差,可用三角巾懸吊,任其自然愈合。2.此類骨折手法復位難以成功,即便復位也不容易使骨折端穩(wěn)定,可采用手術方法治療。經肩前外側切口暴露骨折端,先用松質骨螺釘固定近折端骨折塊,使外科頸骨折復位,再以T形鋼板固定

25、,或用張力帶鋼絲固定。術中注意修復肩袖。術后4~6周開始肩關節(jié)活動。3.對青壯年的嚴重粉碎骨折,估計切開復位難以內固定時,可作尺骨鷹嘴外展位牽引,輔以手法復位,小夾板固定。注意牽引重量不宜過大,避免過度牽引。6~8周后去除牽引,繼續(xù)用小夾板固定,并開始肩關節(jié)活動。,肱骨外科頸骨折的 Neer分類法,第一型 單一外科頸骨折,或合并有大結節(jié)骨折,移位大于lcm,成角小于45度,骨折穩(wěn)定又稱為“一部分骨折”。第二型 骨折位于解剖頸,移

26、位大于lcm或成角畸形大于45度,肱骨頭與肱骨干成為分離的兩部分,又稱為“二部分骨折”。第三型 在第二型的基礎上,合并有大結節(jié)或小結節(jié)骨折,又稱為“三部分骨折”。如果合并大結節(jié)和小結節(jié)同時骨折,又稱為“四部分骨折”。 第四型 在第一型的基礎上,合并大結節(jié)撕脫骨折伴有明顯移位,或大結節(jié)的一個面骨折。常伴有肩袖損傷。第五型 有小結節(jié)骨折并有移位。第六型 肱骨上端骨折合并肱盂關節(jié)脫位。,第五節(jié) 肱骨干骨折 frac

27、ture of the shaft of the humerus,解剖概要,肱骨外科頸下1~2cm至肱骨髁上2crn段內的骨折稱為肱骨干骨折。 在肱骨干中下1/3段后外側有橈神經溝,有由臂叢神經后束發(fā)出的橈神經經內后方緊貼骨面斜向外前方進入前臂,此處骨折容易發(fā)生橈神經損傷。致傷因素可能是骨折端直接撞擊,也可能由于外側肌間隔的卡壓所致。,病因與分類,可由直接暴力或間接暴力引起。直接暴力常由外側打擊肱骨干中份,致橫形或粉

28、碎形骨折。間接暴力常由于手部著地或肘部著地,力向上傳導,加上身體傾倒所產生的剪式應力,導致中下1/3骨折。有時因投擲運動或“掰腕”,也可導致中下1/3骨折,多為斜形或螺旋形骨折。骨折端的移位取決于外力作用的大小、方向、骨折的部位和肌肉牽拉方向等。 在三角肌止點以上的骨折,近折端受胸大肌、背闊肌、大圓肌的牽拉而向內、向前移位,遠折端因三角肌、喙肱肌、肱二頭肌、肱三頭肌的牽拉而向外、向近端移位。

29、 當骨折線位于三角肌止點以下時,近折端由于三角肌的牽拉而向前、外移位;遠折端因肱二頭肌、肱三頭肌的牽拉而向近端移位(圖63-14)。,,,,臨床表現(xiàn)和診斷 受傷后,上臂出現(xiàn)疼痛、腫脹、畸形,皮下瘀斑,上肢活動障礙。檢查可發(fā)現(xiàn)假關節(jié)活動,骨摩擦感,骨傳導音減弱或消失。X線拍片可確定骨折的類型、移位方向。 若合并橈神經損傷,可出現(xiàn)垂腕,各手指掌指關節(jié)不能背伸,拇指不能伸,前臂旋后障礙,手背

30、橈側皮膚感覺減退或消失。,治療 大多數肱骨干橫形或短斜形骨折可采用非手術方法治療。,(一)手法復位,外固定1.麻醉 局部麻醉或臂叢神經阻滯麻醉。2.體位 在骨科牽引床上仰臥位。3.牽引 助手握住前臂,在屈肘90度位,沿肱骨干縱軸牽引,在同側腋窩施力作反牽引。4.復位 5.外固定 復位成功后,減小牽引力,維持復位,可選擇小夾板或石膏固定。(1)小夾板固定: (圖63-15)。 (2)石膏固定:,,肱骨骨干骨折

31、遠側斷骨向上外方移位,附近有小碎骨片,,,,(二)切開復位,內固定1.手術指征 在以下情況時,可采用切開復位內固定術:(1)反復手法復位失敗,骨折端對位對線不良,估計愈合后影響功能。 (2)骨折有分離移位,或骨折端有軟組織嵌入。 (3)合并神經血管損傷。 (4)陳舊骨折不愈合。 (5)影響功能的畸形愈合。 (6)同一肢體有多發(fā)性骨折。 (7)8—12小時以內的污染不重的開放性骨折。,(三)康復

32、治療 無論是手法復位外固定,還是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后均應早期進行康復治療。復位術后抬高患肢,主動練習手指屈伸活動。2~3周后,開始主動的腕、肘關節(jié)屈伸活動和肩關節(jié)的外展、內收活動,但活動量不宜過大,逐漸增加活動量和活動頻率。6~8周后加大活動量,并作肩關節(jié)旋轉活動。在鍛煉過程中,要隨時檢查骨折對位、對線及愈合情況。骨折完全愈合后去除外固定。內固定物可在半年以后取除,若無不適也可不必取出。在鍛煉過程中,可配合理療、

33、體療、中醫(yī)、中藥治療等。,第六節(jié) 肱骨髁上骨折,解剖概要,肱骨髁上骨折是指肱骨干與肱骨髁的交界處發(fā)生的骨折。肱骨干軸線與肱骨 髁軸線之間有30度~50度的前傾角(圖63-16),這是容易發(fā)生肱骨髁上骨折的解剖因素。在肱骨髁內、前方,有肱動脈、正中神經經過。在神經血管束的淺面有堅韌的肱二頭肌腱膜,后方為肱骨,一旦發(fā)生骨折,神經血管容易受到損傷。在肱骨髁的內側有尺神經,外側有橈神經,均可因肱骨髁上骨折的側方移位而受到損傷。在兒童期

34、,肱骨下端有骨骺,若骨折線穿過骺板,有可能影響骨骺的發(fā)育,因而常出現(xiàn)肘內翻或外翻畸形。 肱骨髁上骨折多發(fā)生于10歲以下兒童,根據暴力的不同和骨折移位的方向,可分為屈曲型和伸直型。,一、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病因 多為間接暴力引起。當跌倒時,手掌著地,暴力經前臂向上傳遞,身體向前傾,由上向下產生剪式應力,使肱骨干與肱骨髁交界處發(fā)生骨折;通常是近折端向前下移位,遠折端向上移位(圖63-17

35、)。如果在跌倒時,同時遭受側方暴力,可發(fā)生尺側或橈側移位(圖63-18、19)。,臨床表現(xiàn)和診斷,兒童有手著地受傷史,肘部出現(xiàn)疼痛、腫脹、皮下瘀斑,肘部向后突出并處于半屈位,應想到肱骨髁上骨折的可能。檢查局部明顯壓痛,有骨摩擦音及假關節(jié)活動,肘前方可捫到骨折斷端,肘后三角關系正常。在診斷中,應注意有無神經血管損傷(圖63-20),應特別注意觀察前臂腫脹程度,腕部有無橈動脈搏動,手的感覺及運動功能等。肘部正、側位X線拍片是必須的,不僅能確

36、定骨折的存在,更主要的是準確判斷骨折移位情況,為選擇治療方法提供依據。,,治療(一)手法復位外固定 (二)手術治療 1.在以下情況可選擇手術治療 (1)手法復位失敗。 (2)小的開放傷口,污染不重。 (3)有神經血管損傷。 (三)康復治療,,肱骨髁上骨折骨折線呈不規(guī)則橫形,遠端骨片稍向掌側移位。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特點是:骨折線位于肱骨下段鷹嘴窩水平或其上方,骨折的方向為前下至后上,骨折向前成角

37、,遠折端向后移位。屈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骨折線可為橫斷,骨折向后成角,遠折端向前移位移位。,,二、屈曲型肱骨髁上骨折,病因 多為間接暴力引起。跌倒時,肘關節(jié)處于屈曲位,肘后方著地,暴力傳導致肱骨下端導致骨折。,治療,臨床表現(xiàn)和診斷 受傷后,局部腫脹,疼痛,肘后凸起,皮下瘀斑。檢查可發(fā)現(xiàn)肘上方壓痛,后方可捫到骨折端。 X線拍片可發(fā)現(xiàn)骨折的存在及典型的骨折移位,即近折端向

38、后下移位,遠折端向前移位,骨折線呈由前上斜向后下的斜形骨折(圖63-22)。由于肘后方軟組織較少,折端銳利,可刺破皮膚形成開放骨折。由于暴力作用的方向及跌倒時的體位改變,骨折可出現(xiàn)尺側或橈側移位。少有合并神經血管損傷。,治療,治療的基本原則與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相同,但手法復位的方向相反。在肘關節(jié)屈曲40度左右行外固定,4~6周后開始主動練習肘關節(jié)屈伸活動。 兒童期肱骨髁上骨折復位時,橈側或尺側移位未得到糾正,或合

39、并了骨骺損傷,骨折愈合后,可出現(xiàn)肘內、外翻畸形。不嚴重的畸形可在兒童生長發(fā)育過程中逐漸得到糾正。經過觀察,畸形有加重的趨勢,合并有功能障礙者,在12~14歲時,可作肱骨下端截骨矯正術。術中應注意橈神經和尺神經的牽拉損傷。可先解剖神經,再作截骨矯正術。,第七節(jié) 肘關節(jié)脫位Dislocation of the elbow,,并不少見,發(fā)生率僅次于肩關節(jié)脫位。發(fā)生后需及早復位,延遲的復位會引起長期肘部腫脹和關節(jié)活動受限,還會因過度腫脹而

40、減少了前臂的血循環(huán),產生Volkmann前臂缺血性攣縮。,分類 按尺橈骨近端移位的方向可有后脫位、外側方脫位、內側方脫位及前脫位,以后脫位最為常見。 脫位機制病人跌倒時上臂伸直,手掌著地,暴力傳遞至尺、橈骨上端,尺骨鷹嘴突處產生杠桿作用,使尺、橈骨近端脫向肱骨遠端的后方。肘關節(jié)的前半部關節(jié)囊通常有撕裂,肱肌也有不同程度的撕裂,一般還伴有側副韌帶損傷。重度向后移位,可有正中神經與尺神經過度牽拉

41、損傷。,,臨床表現(xiàn)與診斷 有外傷病史,以跌倒手掌撐地最常見。 1.患處腫、痛,不能活動,患者以健手托住患側前臂,肘關節(jié)處于半伸直位,被動運動時伸不直肘部。2.肘后空虛感,可摸到凹陷處(圖63-23)。 3.肘部三點關系完全破壞,失去正常關系。 4.X線檢查可明了脫位情況,有無合并骨折。,,,治療 1.手法復位 2.固定 用長臂石膏托固定肘關節(jié)于屈曲90度位,再用三角巾懸吊胸

42、前2~3周(圖63-25)。 3.功能鍛煉,,肱骨遠端與橈、尺骨近端的關節(jié)對位關系發(fā)生分離。以肱骨遠端為標準點,橈尺骨近端向后上方移位為后脫位,向前下方移位為前脫位,向側方移位為側方脫位。以肘關節(jié)后脫位為最常見。,,,第八節(jié) 橈骨頭半脫位,,脫位機制 橈骨頭半脫位多見于5歲以下的小兒。不滿5歲的小兒,其橈骨頭未發(fā)育好,橈骨頸部的環(huán)狀韌帶只是一片薄弱的纖維膜。一旦小兒的前臂被提拉,橈骨頭即向遠端滑移;恢復原位

43、時,環(huán)狀韌帶的上半部不及退縮,卡壓在肱橈關節(jié)內,稱為橈骨頭半脫位。隨著小兒逐漸長大,橈骨頭良好發(fā)育,環(huán)狀韌帶也增厚加強,以后即不再發(fā)生半脫位。,臨床表現(xiàn)與診斷,1.有上肢被牽拉病史或用強制手段為小兒套上羊毛衫,粗暴的牽拉力量也會出現(xiàn)橈骨頭半脫位。 2.小兒訴肘部疼痛,不肯用該手取物和活動肘部,拒絕別人觸摸。 3.檢查所見體征很少,無腫脹和畸形,肘關節(jié)略屈曲,橈骨頭處有壓痛。 4.X線檢查陰性。治療 手法復位,不

44、必任何麻醉。術者一手握住小兒腕部,另一手托住肘部,以拇指壓在橈骨頭部位,肘關節(jié)屆曲至90°。開始作輕柔的前臂旋后、旋前活動,來回數次后大都可感到輕微的彈響聲,小兒肯用患手來取物,說明復位(圖63-26)。復位后不必固定,但須告誡家長不可再暴力牽拉,以免再發(fā)。,,,第九節(jié) 前臂雙骨折,解剖概要,前臂骨由尺骨及橈骨組成。尺骨近端的鷹嘴窩與肱骨滑車構成肱尺關節(jié)。橈骨小頭與肱骨小頭構成肱橈關節(jié)。尺橈骨近端相互構成尺橈上關節(jié)。尺骨下

45、端為尺骨小頭,借助三角軟骨與腕骨近側列形成關節(jié)。橈骨下端膨大,與尺骨小頭一起,與近側列腕骨形成橈腕關節(jié)。橈尺骨下端又相互構成下尺橈關節(jié)。尺橈骨之間由堅韌的骨間膜相連。由于尺骨和橈骨均有一定的彎曲幅度,使尺、橈骨之間的寬度不一致,最寬處為1.5~2.0cm。前臂處于中立位時,骨間膜最緊張,處于旋轉位時較松弛。骨間膜的纖維方向呈由尺側下方斜向橈側上方,當單一尺骨或橈骨骨折時,暴力可由骨間膜傳導到另一骨干,引起不同平面的雙骨折,或發(fā)生一側骨干

46、骨折,另一骨的上端或下端脫位。,病因與分類 尺、橈骨干骨折可由直接暴力、間接暴力、扭轉暴力引起,有時導致骨折的暴力因素復雜,難以分析其確切的暴力因素。,1.直接暴力 多由于重物打擊、機器或車輪的直接壓榨,或刀砍傷,導致同一平面的橫型或粉碎性骨折[圖63-27(1)],由于暴力的直接作用,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軟組織損傷,包括肌、肌腱斷裂,神經血管損傷等。2.間接暴力 跌倒時手掌著地,暴力通過腕關節(jié)向上傳導,由于橈骨負重多于尺骨,暴力

47、作用首先使橈骨骨折,若殘余暴力比較強大,則通過骨間膜向內下方傳導,引起低位尺骨斜形骨折(圖63-27(2))。3.扭轉暴力 跌倒時手掌著地,同時前臂發(fā)生旋轉,導致不同平面的尺橈骨螺旋形骨折或斜形骨折。多為高位尺骨骨折和低位橈骨骨折[圖63-27(3)]。,臨床表現(xiàn)和診斷 受傷后,前臂出現(xiàn)疼痛、腫脹、畸形及功能障礙。檢查可發(fā)現(xiàn)骨摩擦音及假關節(jié)活動。骨傳導音減弱或消失。 X線拍片檢查應包括

48、肘關節(jié)或腕關節(jié),可發(fā)現(xiàn)骨折的準確部位、骨折類型及移位方向,以及是否合并有橈骨頭脫位或尺骨小頭脫位。尺骨上1/3骨干骨折可合并橈骨小頭脫位,稱為孟氏(Monteggia)骨折。橈骨干下1/3骨折合并尺骨小頭脫位,稱為蓋氏(Galeazzi)骨折,,孟氏骨折(伸直型)尺骨骨折,近側斷骨指向前方和橈側。與遠側斷骨和橈骨成角。橈骨頭向前外脫位,,,蓋氏骨折橈骨中下1/3骨折,伴遠端尺橈關節(jié)脫位和尺骨莖突骨折,,治療(一)手法復位外固定

49、尺、橈骨骨干雙骨折可發(fā)生多種移位,如重疊、成角、旋轉及側方移位等。若治療不當可發(fā)生尺、橈骨交叉愈合,影響旋轉功能。因此治療的目標除了良好的對位、對線以外,特別注意防止畸形和旋轉。,,(二)切開復位內固定1.手術指征(1)手法復位失敗。(2)受傷時間較短、傷口污染不重的開放性骨折。(3)合并神經、血管、肌腱損傷。(4)同側肢體有多發(fā)性損傷。(5)陳舊骨折畸形愈合或畸形愈合。(三)康復治療,第十節(jié) 橈骨下端骨折 frac

50、ture of the distal radius,,是指距橈骨下端關節(jié)面3cm以內的骨折。這個部位是松質骨與密質骨的交界處,為解剖薄弱處,一旦遭受外力,容易骨折。橈骨下端關節(jié)面呈由背側向掌側、由橈側向尺側的凹面,分別形成掌傾角(10°~15°)和尺傾角(20°~25°)(圖63-32)。橈骨莖突尺側與尺骨小頭橈側構成尺橈下關節(jié),與尺橈上關節(jié)一起,構成前臂旋轉活動的解剖學基礎。橈骨莖突位于尺

51、骨莖突平面以遠1~1.5cm。尺、橈骨下端共同與腕骨近側列形成腕關節(jié)。,,,,病因與分類 多為間接暴力引起。跌倒時,手部著地,暴力向上傳導,發(fā)生橈骨下端骨拆。根據受傷的機制不同,可發(fā)生伸直型骨折、屈曲型骨折、關節(jié)面骨折伴腕關節(jié)脫位。,一、伸直型骨折(Colles骨折)伸直型骨折多為腕關節(jié)處于背伸位、手掌著地、前臂旋前時受傷。,臨床表現(xiàn)和診斷 傷后局部疼痛、腫脹、可出現(xiàn)典型畸形姿勢,即側面看呈“銀叉”畸形

52、,正面看呈“槍刺樣”畸形(圖63-33)。檢查局部壓痛明顯,腕關節(jié)活動障礙。 X線拍片可見骨折遠端向橈、背側移位,近端向掌側移位(圖63-34),因此表現(xiàn)出典型的畸形體征??赏瑫r伴有下尺橈關節(jié)脫位。,,柯雷氏骨折橈骨下端橫形骨折,遠端斷骨向背側傾斜移位,側位片呈“匙”樣畸形,伴尺骨莖突骨折,,,柯雷氏骨折的X線診斷要點有:    ①橈骨遠端距關節(jié)面2cm-3cm處的橫斷性骨折,也

53、可表現(xiàn)為碎裂成兩塊以上的粉碎性骨折,骨折線波及橈骨關節(jié)面。    ②骨折向掌側成角,致橈骨遠端關節(jié)面的掌側傾斜角消失,甚至關節(jié)面向后傾斜。    ③遠折端向背側移位,背側骨皮質有嵌插,亦可有游離性骨折片存在;    ④橈尺下關節(jié)分離脫位,由于下尺撓韌帶和三角軟骨盤的撕裂,多伴尺骨莖突的撕脫骨折,腕背部軟組織腫脹、血腫形成。,,治療

54、 以手法復位外固定治療為主,很少需要手術治療。 (一)手法復位外固定 (圖63—36)。(二)切開復位內固定1.手術指征(1)嚴重粉碎骨折移位明顯,橈骨下端關節(jié)面破壞。(2)手法復位失敗,或復位成功,外固定不能維持復位。,,,二、屈曲型骨折(Smith骨折),屈曲型骨折常由于跌倒時,腕關節(jié)屈曲、手背著地受傷引起。也可由腕背部受到直接暴力打擊發(fā)生。較伸直型骨折少見。 臨床表現(xiàn)及診斷 受傷后,腕部下

55、垂,局部腫脹,腕背側皮下瘀斑,腕部活動受限。檢查局部有明顯壓痛。X線拍片可發(fā)現(xiàn)典型移位,近折端向背側移位,遠折端向掌側、橈側移位,與伸直型骨折移位方向相反,稱為反Colles骨折或Smith骨折(圖63-37)。 治療 主要采用手法復位,夾板或石膏固定。復位手法與伸直型骨折相反,基本原則相同。復位后若極不穩(wěn)定,外固定不能維持復位者,行切開復位,鋼板或鋼針內固定。,,橈骨遠端橫斷性骨折,或橈骨遠端前緣劈裂骨折。骨折向背側成角,遠

56、折端多呈錐形,向掌側移位,,三、橈骨遠端關節(jié)面骨折伴腕關節(jié)脫位(Barton骨折),這是橈骨遠端骨折的一種特殊類型。在腕背伸、前臂旋前位跌倒,手掌著地,暴力通過腕骨傳導,撞擊橈骨關節(jié)背側發(fā)生骨折,腕關節(jié)也隨之而向背側移位。臨床上表現(xiàn)為與Colles骨折相似的“銀叉”畸形及相應的體征。X線拍片可發(fā)現(xiàn)典型的移位。當跌倒時,腕關節(jié)屈曲、手背著地受傷,可發(fā)生與上述相反的橈骨下端掌側關節(jié)面骨折及腕骨向掌側移位(圖63-38)。這類骨折較少見,臨床

57、上常漏診或錯誤診斷為腕關節(jié)脫位。只要仔細閱讀X線片,診斷并不困難。無論是掌側或背側橈骨遠端關節(jié)面骨折,均首先采用手法復位、夾板或石膏外固定方法治療。復位后很不穩(wěn)定者,可切開復位、鋼針內固定。,腕舟骨骨折,腕舟骨中部可見透亮線,,,肩胛骨骨折,,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肩胛骨骨折可分為肩胛骨體部骨折、肩胛頸部骨折、肩胛盂骨折、喙突骨折和肩峰骨折。肩胛骨體部骨折是肩胛骨骨折的常見類型,多為粉碎性骨折,肩胛骨體部骨折線可為斜行、縱行或星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