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yī)務人員銳器傷的預防和應急處理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醫(yī)務人員銳器傷預防與應急處理一、概念:(一)銳器:指能刺破皮膚的物品。包括注射針、穿刺針、縫合針、采血針、載玻片、破損安甁、破損試管、義齒的鋼絲等(二)銳器傷:由銳器造成的皮膚或粘膜的損傷。銳器傷實際上是職業(yè)暴露其中的一類。(三)職業(yè)暴露:是指由于職業(yè)關系而暴露在危險因素中,從而有可能損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種情況,稱之謂職業(yè)暴露。(四)醫(yī)務人員職業(yè)暴露:是指醫(yī)務人員在從事診療、護理活動過程中接觸有毒、有害物質或傳染病病原體,從而損害健康

2、或危及生命的一類職業(yè)暴露。而醫(yī)務人員職業(yè)暴露,又分感染性職業(yè)暴露,放射性職業(yè)暴露,化學性(如消毒劑、某些化學藥品)職業(yè)暴露,及其他職業(yè)暴露。(五)職業(yè)暴露是指衛(wèi)生(公安、司法)部門工作人員在從事診療、護理及執(zhí)行公務等工作過程中意外被病毒、病菌感染者或其血液、體液污染了皮膚或者粘膜,或被含有病毒、病菌的血液、體液污染了的針頭及其他銳器刺破皮膚,有可能被傳染的情況。二、銳器傷的原因:(一)醫(yī)療操作過程中的不安全因素:1、工作人員自身原因:工

3、作粗心、緊張、繁忙、技術不熟練、不嚴格執(zhí)行操作規(guī)程有關。2、工作人員操作原因:注射、抽血、縫合時不小心刺傷、用后針頭套回針帽、將針頭投入不耐刺的容器中(垃圾袋)、注射器用后不及時處理針頭;將輸液器針頭放入于銳器盒時,針頭朝上,又不關閉銳器盒的蓋等,是引起護理人員銳器傷害最常見的護理操作。3、發(fā)生針刺傷的高危操作原因:套回針帽、擺弄針頭、分開針頭與注射器,沒有及時或者就近將針頭置于銳器盒中,等。4、一次性注射器和輸液器是導致護理人員銳器傷

4、害最為常見的醫(yī)療銳器,占銳器傷害的總數35%。因是護理人員每天不斷的、必用的治療工具。手術縫合針占184%、手術刀占74%、蝶形針占68%、靜脈導管探針占46%、醫(yī)療玻璃制品占1%。帶有刀片回縮處理裝置的或帶有刀片廢棄一體化裝置的手術刀,以避免裝卸刀片時被手術刀傷害。3、手術中傳遞銳器應使用傳遞容器,以免損傷醫(yī)務人員。4、銳器用完后應直接放入防穿刺、防滲漏、有警示標識或安全標色和中文警示說明的銳器盒中,以便進行適當處理。5、禁止重復使用

5、一次性醫(yī)療用品;禁止彎曲被污染的針具;禁止用手分離使用過的針具和針管;禁止用手直接接觸污染的針頭、刀片等銳器;禁止直接將銳器投入垃圾袋內。6、禁止雙手回套針帽,如需蓋帽只能單手蓋帽或借用專用套帽裝置。禁止用手直接整理銳器盒蓋上或邊緣的針頭。7、禁止用手直接拿取被污染的破損玻璃物品,應使用刷子、垃圾鏟和夾子等器械處理。8、處理污物時,嚴禁用手直接抓取污物,尤其是不能將手伸入到垃圾容器中向下壓擠垃圾、來回翻尋廢物等,以免被銳器刺傷。(三)術

6、中銳器傷防護標準操作規(guī)程1、醫(yī)護人員發(fā)生銳器傷的主要原因:①傳遞銳器時扎傷。②縫合傷口時扎傷。③助手違規(guī)配合造成助手刺傷。④微創(chuàng)穿刺時不正規(guī)操作造成本人刺傷。⑤器械護士安裝、拆卸刀片時被劃傷。⑥麻醉醫(yī)師在為注射器覆帽時被刺傷。2、預防措施:①較小銳器的傳遞:⑴傳遞手術刀、剪、縫針及骨鑿等銳器時,應將銳器放在無菌彎盤中,由近術者器械護士托住彎盤,尖端朝向自己,柄端遞予術者。⑵術者用后應將銳器放在彎盤中,托住彎盤,尖端朝向自己,柄端遞予護士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