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科馬海峽吊橋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塔科馬海峽吊橋塔科馬海峽吊橋建筑的集大成者,在中外建筑史上有一些獨具風韻的橋梁,以下是帶來的關于獨具建筑特色的世界知名大橋的詳細介紹。塔科馬海峽吊橋(TacomaNarrowsBridge)是位于美國華盛頓州塔科馬的兩條懸索橋,也是華盛頓州16號干線的一部分。每橋長1.6公里,橫跨塔科馬海峽。第一座橋于1940年首度通車,但不到五個月便倒塌,其后重建及另建的新橋分別于1950年及2007年啟用。第一座橋倒塌事件成為了研究空氣動力學卡門渦

2、街引起建筑物共振破壞力的活教材。擺動的橋第一條橋于1938年開始建設,當時橋梁設計共有兩個方案,第一個方案由克拉克埃德里奇(ClarkEldridge)提出,其橋面厚度設計為25呎(7.6米);而另一個方案則由著名的金門大橋(GoldenGateBridge)設計師之一里昂莫伊塞弗(LeonMoisseiff)所提出,他為了減低造價,把橋面設計的厚度從25呎減至8呎(2.4米),使建設成本從1千1百萬美元降至8百萬美元。當時在以經(jīng)濟為大

3、前這次事件沒有造成人命傷亡,華盛頓州政府特為此而設立專案調(diào)查組,經(jīng)過美國空氣動力學家西奧多馮卡門在加州理工學院風洞進行模型測試,證明塔科馬海峽吊橋倒塌事件的元兇,是卡門渦街引起吊橋共振。原設計為了求美觀及省錢,使用過輕的物料,造成其發(fā)生共振的破壞頻率,與卡門渦街接近,從而隨強風而劇烈擺動,導致吊橋崩塌。此后,新的吊橋設計必須經(jīng)過風洞模型實驗。新橋梁的道床厚度增至10米,并在路面上加入氣孔,使空氣可在路面上穿越,防止卡門渦街的產(chǎn)生。新舊塔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