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賞文庫
全部分類
  • 抗擊疫情 >
    抗擊疫情
    病毒認知 防護手冊 復工復產 應急預案 防控方案 英雄事跡 院務工作
  • 成品畢設 >
    成品畢設
    外文翻譯 畢業(yè)設計 畢業(yè)論文 開題報告 文獻綜述 任務書 課程設計 相關資料 大學生活 期刊論文 實習報告
  • 項目策劃 >
    項目策劃
    土地準備 規(guī)劃設計 開工開盤 項目綜合 竣工移交 售后移交 智慧方案 安全專項 環(huán)境影響評估報告 可行性研究報告 項目建議書 商業(yè)計劃書 危害評估防治 招投標文件
  • 專業(yè)資料 >
    專業(yè)資料
    人文法律 環(huán)境安全 食品科學 基礎建設 能源化工 農林牧畜 綜合待分類 教育經驗 行政人力 企業(yè)管理 醫(yī)學衛(wèi)生 IT技術 土木建筑 考研專題 財會稅務 公路隧道 紡織服裝
  • 共享辦公 >
    共享辦公
    總結匯報 調研報告 工作計劃 述職報告 講話發(fā)言 心得體會 思想匯報 事務文書 合同協(xié)議 活動策劃 代理加盟 技術服務 求職簡歷 辦公軟件 ppt模板 表格模板 融資協(xié)議 發(fā)言演講 黨團工作 民主生活
  • 學術文檔 >
    學術文檔
    自然科學 生物科學 天文科學 醫(yī)學衛(wèi)生 工業(yè)技術 航空、航天 環(huán)境科學、安全科學 軍事 政學 文化、科學、教育、 交通運輸 經濟 語言、文字 文學 農業(yè)科學 社會科學總論 藝術 歷史、地理 哲學 數理科學和化學 綜合性圖書 哲學宗教
  • 經營營銷 >
    經營營銷
    綜合文檔 經濟財稅 人力資源 運營管理 企業(yè)管理 內控風控 地產策劃
  • 教學課件 >
    教學課件
    幼兒教育 小學教育 初中教育 高中教育 職業(yè)教育 成人教育 高等教育 考研資源 試題真題 作業(yè)習題 課后答案 綜合教學
  • 土木建筑 >
    土木建筑
    專項施工 應急預案 建筑規(guī)范 工藝方案 技術交底 施工表格 圖片圖集
  • 課程導學 >
    課程導學
    醫(yī)學綜合 中醫(yī)養(yǎng)生 醫(yī)學研究 身心發(fā)展 醫(yī)學試題 影像醫(yī)學 醫(yī)院辦公 外科醫(yī)學 老年醫(yī)學 內科醫(yī)學 婦產科 神經科 醫(yī)學課件 眼鼻喉科 皮膚病科 腫瘤科 兒科醫(yī)學 康復醫(yī)學 全科醫(yī)學 護理學科 針灸學科 重癥學科 病毒學科 獸醫(yī) 藥學
    •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0
      頁數: 89
      11人已閱讀
      ( 4 星級)
    • 簡介:運動員常發(fā)生骨腱結合部損傷并治療相當困難。尋找有效的非手術性治療方法一直是臨床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之一。本研究在新西蘭大白兔髕骨髕腱結合部創(chuàng)建動物延遲性愈合模型并進行體外沖擊波治療效果的研究探討沖擊波療法對這類損傷的作用機理。研究對象及方法研究對象為47只成年雌性新西蘭白兔分為對照組CON、延遲愈合組DH和沖擊波治療組ESWT分別于術后8周和12周取材進行放射線學、組織學和生物力學研究。通過手術在骨腱結合部植入一橡膠片造模后進行石膏固定。4周后取出膠片及解除石膏固定ESWT組在第6周進行一次體外沖擊波治療。第8和12周取材進行相應的放射學、組織學和力學分析。評價指標有新骨面積BMDBMC新骨生長速度骨小梁數量、厚度、間隙新骨體積、骨質相對體積肌腱細胞密度、纖維軟骨帶厚度、蛋白粘多糖分布、膠原纖維排列、組織學結構拉斷載荷極限拉應力等指標。結果與分析放射學測量結果顯示DH組在骨腱結合部的骨生長速度明顯減慢。DH組的BMD和BMC在第8周時比對照組低560%但是這一差距在第12周時減小。DH組骨腱結合部的愈合質量明顯差于對照組拉斷載荷在第8和12周時比對照組低了229和242。修復和重建過程在DH組不論是第8還是第12周均明顯慢于CON特別表現(xiàn)在纖維軟骨帶的厚度在第8和12周時僅為CON的397和578。拉斷載荷結果在第8和12周時僅為CON的7677和7526。放射學測量結果提示ESWT組的新骨面積在第8和12周時為DH組的29337和18577。DH組和ESWT組之間BMD和BMC的顯著性差異在第12周時才顯現(xiàn)出來。組織學觀察結果顯示ESWT組表現(xiàn)出更好的膠原纖維排列、更厚和成熟的纖維軟骨帶厚度說明其重建得更好。力學測試顯示ESWT組的拉斷載荷在第8和12周時為DH組的16766和14514。結論1第一次通過在部分髕骨切除術后的肌腱與骨之間植入無菌橡膠片4周的方法建立了具有可重復性的骨腱結合部延遲性損傷愈合動物模型2一次體外沖擊波治療可以加速骨腱結合部延遲性愈合損傷的新骨形成、纖維軟骨帶重建和力學特性的改善證實了該療法的有效性和作用機理。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2
      頁數: 80
      7人已閱讀
      ( 4 星級)
    • 簡介:富血小板血漿PLATELETRICHPLASMAPRP是通過離心自體全血而得到的含高濃度血小板的血漿現(xiàn)己證實PRP中含有多種生長因子如血小板源性生長因子PLATELETDERIVEDGROWTHFACTPDGF轉化生長因子Β1TRANSFMINGGROWTHFACTΒ1TGFΒ1和TGFΒ2類胰島素生長因子INSULINLIKEGROWTHFACTIGF、表皮生長因子EPIDERMA1GROWTHFACTEGF和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V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VEGF等這些生長因子在PRP中的濃度約為體內正常濃度的317倍1995年SLATER在體外培養(yǎng)人骨髓基質細胞用自體PRP干預發(fā)現(xiàn)PRP加速了基質細胞的生長并且PRP作用骨髓基質細胞定向分化為成骨細胞后其成骨活性較單純培養(yǎng)細胞高最早用PRP修復骨缺損的研究開始于WHITMAN和MARX利用PRP復合移植骨修復下頜骨缺損二者均發(fā)現(xiàn)PRP可促進骨修復MARX的實驗顯示復合PRP的移植骨修復速度比單用移植骨修復速度快162至216倍近幾年的許多研究也證明了PRP不僅能加速骨愈合還可加速軟組織的愈全然而也有人對PRP的作用持反對意見如AGHALOO用PRP復合自體骨修復免顱骨缺損時觀察到PRP并沒有顯著促進骨修復CHOI的實驗顯示PRP抑制組織修復并提出這可能和PRP的濃度有關PRP的制作方法有很多種不同的制作方法其PRP中有效成份濃度亦不同從而可能影響PRP對組織修復的作用我們擬采用對比研究PRP復合人工骨與單純人工骨修復兔橈骨缺損探討PRP對長骨缺損的修復作用并對PRP的制作方法進行研究探討其制作方法的原理我們期望通過這些研究能初步闡釋PRP作用于骨缺損修復的機制由于PRP具有制作方便、對機體損傷小、無免疫排斥等優(yōu)點如能確定PRP促進骨修復的條件我們推測利用PRP治療骨缺損不愈合或延遲愈合將是一個簡便、安全、價廉的方法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1
      頁數: 76
      9人已閱讀
      ( 4 星級)
    • 簡介:骨缺損是骨科常見疾病,很多骨缺損由于間隙大而不能自然愈合。到目前為止,修復這些骨缺損的主要方法是骨移植。骨移植有自體骨移植、異體骨移植和異種骨移植三種。自體骨移植取骨區(qū)域有限及并發(fā)癥的存在以及異體骨同樣存在來源有限并有感染疾病的危險,因此人們把目光轉向異種骨。異種骨來源廣泛,但是未經處理的異種骨不僅有傳染疾病的可能性而且有較嚴重的免疫排斥反應。為此,人們已經并正在研究異種骨用于骨缺損修復的較好的處理方法。目前研究較多的是采用氧化劑的方法來處理異種骨以消除其中的抗原性,并取得一定進展。但是采用氧化劑的方法造成了異種骨力學性能變差以及經處理后的異種骨生物功能性不佳的缺點。所以,有必要尋找更好的處理方法以適應骨修復的需要。經過異種骨成分分析以及考慮骨缺損修復對材料的要求,選擇用酶去除異種骨中非膠原蛋白而保留膠原蛋白和無機質,從而既消除異種骨的抗原性又保證經處理后的異種骨有較好的力學性質和生物學性能。選擇豬股骨密質骨作為研究對象,異種骨的處理包括前處理、脫脂、酶處理三個過程。以骨中氮的含量為指標分析脫脂條件對異種骨脫脂的影響,當異種骨中含氮量基本不變時為最佳脫脂條件。實驗發(fā)現(xiàn)脫脂48小時即能夠脫除異種骨中的大部分脂肪。通過測定酶解溶出的羥脯氨酸量以確定酶處理中骨膠原蛋白的損失,實驗發(fā)現(xiàn)酶處理對異種骨中膠原破壞較小,溶出的羥脯氨酸不超過055%。同時,酶處理后的異種豬骨拉伸強度沒有降低,表明酶處理對異種豬骨中膠原及膠原與無機質的結合不造成有害影響。以色氨酸含量為指標分析酶解條件對去除非膠原蛋白的影響,發(fā)現(xiàn)濃度1%、PH80的酶溶液有較好效果。研究還發(fā)現(xiàn),1%的低溫軟化酶作用時間應至少在18小時以上才能較好地除去異種骨中非膠原蛋白。用紅外光譜檢測了解異種骨經各次處理后的成分的變化,并用X射線衍射分析處理過程骨鹽結晶的破壞情況,發(fā)現(xiàn)異種骨經處理后脂質減少,羥基磷灰石結晶狀態(tài)變化不大。為了了解異種骨經處理后是否還存在強烈的抗原性,設計家兔橈骨中段15CM缺損,將酶處理后的異種骨植入。經酶聯(lián)免疫吸附染色,證實經酶處理后的異種骨去除抗原性效果良好。結合理化性質的測試,表明異種骨經酶處理后具有優(yōu)良的綜合性能,是一種有潛力的骨缺損修復材料。本課題的創(chuàng)新在于采有酶處理的方法,不破壞異種骨中膠原與骨鹽的天然狀態(tài),從而使異種骨免疫反應輕而且有利于骨細胞的粘附、生長和功能表達;同時,加工中不破壞異種骨的框架結構,從而使加工后的異種骨有較好的力學強度。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0
      頁數: 59
      6人已閱讀
      ( 4 星級)
    • 簡介:目的通過建立微小種植體及其支持骨組織的三維有限元模型,對微小種植體及其支持骨組織的生物力學進行精確的定量分析。分析不同方向載荷、不同螺紋深度對微小種植體骨界面的生物力學變化,以期為微小種植體的設計和臨床應用提供科學的理論依據。方法本研究采用SOLIDWKS專業(yè)三維制圖軟件和ANSYSWKBENCH有限元軟件,建立不同方向載荷、不同螺距深度的十一個三維有限元模型,分別在模型上計算出不同方向載荷、不同螺紋深度的微小種植體一骨界面的VONMISES應力及位移分布狀況。結果1、在不同載荷方向150G畸力下,微小種植體VONMISES應力及位移的分布均集中于種植體頸部骨皮質區(qū),種植體的VONMISES應力值及位移值均較小,隨著與種植體長軸央角角度的增大,種植體的VONMISES應力峰值分別為0612MPA、3118MPA、4103MPA、4809MPA、5159MPA,呈明顯的增加趨勢,位移峰值分別為0695UM、0126UM、0137UM、0142UM、0158UM。2、不同螺紋深度的微小種植體VONMISES應力及位移的分布均集中于種植體頸部骨皮質區(qū),種植體的VONMISES應力值及位移值均較小。隨著微小種植體螺紋深度的增大,種植體的VONMISES應力峰值分別為4988MPA、5075MPA、4809MPA、5399MPA、5428MPA、6271MPA。種植體的位移峰值分別為0157UM、0154UM、0142UM、0147UM、0153UM、0167UM。說明螺紋深度的不同對微小種植體骨界面VONMISES應力值、位移值有影響,螺紋深度為02MM的微小種植體VONMISES應力峰值、位移峰值最小。結論1、用本實驗建立的微小種植體骨組織三維有限元模型可以對微小種植體及其支持骨組織進行精確的生物力學分析和為優(yōu)化微小種植體設計提供研究手段。2、在不同載荷方向150G正畸力下,微小種植體VONMISES應力及位移的分布均集中于種植體頸部骨皮質區(qū),種植體的VONMISES應力值及位移值均較小,微小種植體可以安全地承載不同方向150G正畸力作用,特別是與種植體長軸夾角較小方向的力。螺紋深度為02MM的微小種植體具有較好生物力學特性。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0
      頁數: 45
      8人已閱讀
      ( 4 星級)
    • 簡介:目的MIRNAMICRIBONUCLEICACID,微小核糖核酸是一種單鏈非編碼小分子RNA(RIBONUCLEICACID,核糖核酸),在基因表達調控方面具有廣泛和普遍的作用,但目前對其在骨折愈合與不愈合中的調控作用尚知之甚少。本研究擬首先篩選萎縮性骨不連修復組織中異常表達的MIRNA種類,并通過生物信息學方法預測表達上調MIRNA的成骨功能相關靶基因,再從細胞水平驗證萎縮性骨不連組織中表達上調MIRNA對預測靶基因的調控作用,從而闡明MIRNA在萎縮性骨不連發(fā)病過程中的調控作用及其分子生物學機制,為骨不連的基礎和臨床研究提供理論和實踐依據。方法(1)以臨床患者萎縮性骨不連修復組織(A組,3例)與正常骨折愈合后內固定鋼板取出時鋼板周圍骨痂組織(B組,3例)為研究對象,采用EXIQONMIRCURYLNAMICRNA芯片110版對各組織中提取的RNA進行MIRNA篩選分析。在篩選出萎縮性骨不連組織中異常表達的MIRNA后,采用熒光QRTPCR(QUANTITATIVEREALTIMEPOLYMERASECHAINREACTION,實時定量聚合酶鏈反應)對芯片結果中A組表達上調的MIRNA在兩種組織的表達水平進行驗證,并采用瀏覽計算機預測數據庫的生物信息學方法預測其可能的靶基因,探尋MIRNA可能參與的骨折愈合和萎縮性骨不連相關病理生理過程。(2)上調MIRNA與預測靶基因關系的驗證取人骨髓全血,離心分離HBMSCS(HUMANBONEMESENCHYMALSTEMCELLS,人骨髓基質干細胞),傳代培養(yǎng)。將人工合成的四種表達上調MIRNA的雙鏈小RNA轉染入第四代HBMSCS,48小時后提取細胞總RNA,采用QRTPCR、WB(WESTERNBLOTTING,蛋白印跡)、雙熒光素酶報告基因檢測等多種方法,驗證MIRNA對預測靶基因的作用,確認MIRNA在萎縮性骨不連中的具體調控作用和分子生物學機制。(3)MIRNA和相應靶基因在誘導HBMSCS成骨分化過程中表達水平及功能的相關研究采用成骨誘導培養(yǎng)液誘導HBMSCS成骨分化的方法,觀察在誘導HBMSCS成骨分化過程中不同時間點(012H1D2D4D7D14D)相應MIRNA、靶基因MRNA(MESSENGERRIBONUCLEICACID,信使核糖核酸)與蛋白表達水平的變化趨勢,進一步驗證這些上調MIRNA在誘導成骨分化中的調控作用并探討成骨誘導培養(yǎng)液的誘導成分在此過程中促進成骨分化的作用。結果(1)萎縮性骨不連修復組織相對鋼板周圍骨痂組織有9種MIRNA發(fā)生15倍以上表達上調(HSAMIR149,HSAMIR221,HSAMIR6283P,HSAMIR6545P,以及5種HSAMIRPLUS),9種MIRNA發(fā)生15倍以上表達下調(HSALET7B,HSAMIR220B,HSAMIR513A3P,HSAMIR551A,HSAMIR5765P,HSAMIR1236,KSHVMIRK1265P,以及2種HSAMIRPLUS)。QRTPCR結果提示,數據庫中收錄并在A組表達上調的四種MIRNA在組織水平的表達變化趨勢與芯片結果一致。生物信息學分析發(fā)現(xiàn),四種表達上調MIRNA的預測靶基因包括多種成骨功能相關基因。(2)分離培養(yǎng)的HBMSCS具有典型的干細胞形態(tài)特征,貼壁時間短,細胞融合快,體外擴增容易,可以向成骨細胞誘導,適合作為種子細胞用于后續(xù)的實驗研究。在成功將上調MIRNA的合成雙鏈小RNA轉染進第四代HBMSCS48H后,提取細胞總RNA,QRTPCR檢測表明,三種預測靶基因(HSAMIR149的預測靶基因ALPL、HSAMIR221的預測靶基因PDGFA和HSAMIR6545P的預測靶基因BMP2)的MRNA表達量受到明顯抑制,其余預測靶基因的MRNA無明顯下降;WB則表明上述三種預測靶基因的蛋白表達量均受到明顯抑制。雙熒光素酶報告基因檢測則證明三種預測靶基因的預測靶位點分別直接受到HSAMIR149、HSAMIR221和HSAMIR6545P的靶向調控,其中ALPL的兩個預測靶位點只有第二個受到HSAMIR149的直接調控。(3)誘導HBMSCS成骨分化過程中,得到確認的成骨性靶基因ALPL、PDGFA和BMP2的MRNA和蛋白表達量在多數時間點有明顯增加,尤其以誘導分化后2~7天變化最為顯著(ALPL蛋白為1~7天),第14天時又有所下降。不同時間點的MIRNA、靶基因MRNA和蛋白水平存在表達差異,其中HSAMIR149和HSAMIR6545P的變化趨勢與各自靶基因ALPL和BMP2的MRNA及蛋白表達水平總體上呈負相關,而HSAMIR221與PDGFA的變化趨勢無明顯負相關關系,兩者的關系有待進一步研究。結論(1)萎縮性骨不連修復組織中存在MIRNA的異常表達;四種在該組織中上調的MIRNAHSAMIR149、HSAMIR221、HSAMIR6283P和HSAMIR6545P有可能通過抑制多種成骨功能相關靶基因的表達,在調控骨折向萎縮性骨不連發(fā)生發(fā)展中發(fā)揮重要作用。(2)細胞水平驗證表明四種在組織水平上調的MIRNA中,HSAMIR149與其預測的靶基因ALPL、HSAMIR221與其預測的靶基因PDGFA、HSAMIR6545P與其預測的靶基因BMP2之間存在直接調控作用,異常上調的MIRNA通過抑制成骨功能相關靶基因ALPL、PDGFA和BMP2的表達而限制其生物學功能,引起了萎縮性骨不連的發(fā)生發(fā)展。(3)多種成骨功能相關靶基因的MRNA和蛋白表達水平在誘導HBMSCS成骨分化過程中大多數時間點發(fā)生了表達上調,HSAMIR149和HSAMIR6545P與其相應靶基因ALPL和BMP2的MRNA及蛋白表達變化趨勢呈負相關,說明這兩種MIRNA在誘導成骨分化過程中與其靶基因MRNA和蛋白表達水平的調控密切相關。簡述之,本研究從萎縮性骨不連修復組織中找到具有關鍵調控作用的MIRNA,發(fā)現(xiàn)有三種表達異常上調的MIRNA通過抑制成骨功能相關靶基因引起了萎縮性骨不連的發(fā)生發(fā)展,其中兩種MIRNA的表達水平與成骨功能相關靶基因的MRNA和蛋白表達水平密切相關。本研究可能將為萎縮性骨不連的診斷和治療提供新的理念。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0
      頁數: 114
      4人已閱讀
      ( 4 星級)
    • 簡介:目的通過中西醫(yī)結合的臨床對比觀察研究,比較骨性關節(jié)炎患者膝關節(jié)腔內單獨注射透明質酸鈉或加用正清風痛寧注射液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方法全部病例均來自武漢市一醫(yī)院骨科門診,自2005年3月至2007年3月,根據病例納入標準和病例排除標準,選擇84例骨性關節(jié)炎患者。隨機平均分成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第1、3、5周膝關節(jié)腔內注射透明質酸納注射液每次2ML,每周1次。第2、4周膝關節(jié)腔內注射正清風痛寧注射液每次2ML,每周1次。對照組膝關節(jié)腔內僅注射透明質酸鈉每次2ML,每周1次。5周一療程。隨診時間812月,記錄和比較治療組及對照組患者膝關節(jié)癥狀的改善情況,數據采用SPSS1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結果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后各項指標均有明顯的改善,治療前后差異明顯P005。兩組病例治療后的遠期療效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病例治療后用藥安全性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透明質酸鈉聯(lián)合正清風痛寧注射液關節(jié)腔內注射,對治療膝關節(jié)骨性關節(jié)炎疾病療效確切,與單獨使用透明質酸鈉療效相當,且費用相對較低,值得臨床應用。但本組病例數略少,在反映結果的準確性及全面性上存在一定局限。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2
      頁數: 32
      8人已閱讀
      ( 4 星級)
    • 簡介:目的晚期糖基化終末產物ADVANCEDGLYCATIONENDPRODUCTS,AGES可引起體內組織一系列病理生理改變,是導致糖尿病慢性并發(fā)癥的重要致病因素。此外,在健康人群中AGES也隨年齡增加在組織中持續(xù)積累,并參與衰老過程。AGES通過與其受體或AGES結合蛋白相互作用,干擾骨重建過程,導致糖尿病骨代謝紊亂的發(fā)生發(fā)展。但AGES在糖尿病血清或骨組織內的表達水平如何,及其與骨代謝指標的相關性,目前有關的研究甚少。本研究主要目的是利用高糖高脂飲食加小劑量鏈脲佐菌素誘導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結合離體骨密度BMD、骨組織形態(tài)計量學和生物力學試驗等指標,并測定骨轉換血清生化指標和炎性因子,觀察大鼠血清AGES含量及其與上述指標的相關性。方法3月齡健康雄性WISTAR大鼠30只,實驗前大鼠適應性喂養(yǎng)1周,按體重編號,隨機取出6只作正常對照組,喂以普通飼料。余24只大鼠作糖尿病造模組,高糖高脂飼料喂養(yǎng)8周不限每日熱量,禁食12H后一次性左下腹腔注射STZ30MGKG,正常對照組注射等量檸檬酸鹽緩沖液。每周固定時間大鼠尾靜脈采血測血糖,做腹腔內葡萄糖耐量INTRAPERITONEALGLUCOSETOLERANCETEST,IPGTT。對于血糖值≥30MMOLL者,皮下注射小劑量長效胰島素04U100G體重作為基礎胰島素量以維持生命,但不明顯影響血糖水平。成模20周后對大鼠體重BW、空腹血糖FBG、胰島素水平INS進行檢測,并計算胰島素抵抗指數HOMAIR、胰島素敏感性指數IAI。頸動脈取血處死所有大鼠,測定血清CA、P、TG、TC、骨鈣素BG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白細胞介素6IL6、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IGF1水平以及抗凝血糖化血紅蛋白A1CHBA1C水平。留取腰椎、股骨、脛骨等骨標本,用DEXA法測定腰椎L1L6及股骨BMD,用萬能材料分析儀行腰椎L5壓縮試驗及股骨三點彎曲試驗,取右側脛骨上端制備不脫鈣骨切片做骨組織形態(tài)計量學分析。同時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測定大鼠血清AGES含量,以此血清AGES含量間接反映骨組織AGES含量。所有數據均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SPSS1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樣本均數組間的比較用獨立樣本T檢驗。并分別對2型糖尿病大鼠血清AGES與BMD、骨生物力學、骨組織形態(tài)計量學指標及TRAP、HBA1C、IL6、IGF1、BGP等血清生化標志物進行相關性分析,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果1、體重與血糖的變化與普通飼料喂養(yǎng)的正常對照組大鼠比較,糖尿病組大鼠高脂飲食8周后體重為44545±1545G、39410±1315G,明顯增加P<001,注射STZ后體重漸下降,最終在一定范圍內穩(wěn)定44837±5602G、63785±4563G,有顯著差異P<001;單純高脂飲食兩組大鼠血糖沒有顯著性差異,注射STZ后糖尿病組大鼠血糖為947±068MMOLL、592±031MMOLL,明顯升高P<001。2、血清AGES含量、胰島素與胰島素抵抗糖尿病組大鼠血清AGES為580±113UML、129±038UML,F(xiàn)PG為947±068MMOLL、592±031MMOLL,F(xiàn)INS為1745±314ΜIUML、1227±270ΜIUML,HOMAIR為367±109、138±014,均顯著高于正常對照組P<001。3、BMD與骨生物力學特性糖尿病組骨灰干重比為0469±0011、0511±0026,腰椎L1BMD為0147±0012GCM2、0181±0014GCM2,L2BMD為0142±0011GCM2、0172±0014GCM2,L3BMD為0134±0013GCM2、0163±0013GCM2,L4BMD為0132±0014GCM2、0154±0012GCM2,L5BMD為0118±0012GCM2、0157±0014GCM2,LGBMD為0106±0014GCM2、0136±0013GCM2,股骨BMD0186±0025GCM2、0213±0013GCM2,腰椎最大載荷15761±3532N、23473±1836N,彈性模量5864±1086MPA、7915±782MPA,股骨最大載荷13713±1170N、20678±3342N,彈性模量652±148GPA、956±234GPA,最大彎曲應力15715±2776MPA、20734±3417MPA,均顯著降低P<005或P<001,證明2型糖尿病大鼠存在骨質疏松。4、骨組織形態(tài)計量學糖尿病組骨小梁相對體積2209±064%、3072±326%,骨小梁厚度6807±527UM、7913±547UM,骨小梁數量0258±0056個MM、0316±0043個MM,骨礦化沉積率064±011UMD、092±021UMD,骨形成率0014±0001%YEAR、0073±0003%YEAR,均顯著降低P<001,而骨小梁分離度20813±2043UM、15569±783UM,單位骨小梁面積上破骨細胞數12586±342NMM、7347±043NMM,均顯著升高P<001。5、血清生化指標與正常對照組相比,糖尿病組血清鈣237±011MMOLL、245±013MMOLL,磷224±051MMOLL、250±073MMOLL,水平均降低,但無明顯差異;血清TRAP為1676±354G、874±364G,TG為158±036MMOLL、078±024MMOLL,TC為169±013MMOLL、148±011MMOLL,HBALC為86291238每10GGHB吸光度、45531093每10GGHB吸光度,尿羥脯氨酸肌酐為00176±00076、00063±00024,均升高,血清BGP為549±139ΜGL、694±059ΜGL,降低,差異均有顯著性P<005或P<001。6、血循環(huán)中細胞因子的水平IL6為18235±1963PGML、12262±1013PGML,水平較正常組明顯升高,IGFI33464±2673NGML、44354±2734NGML,水平較正常組明顯降低,均有顯著性差異P<001。7、相關分析血清AGES與體重、灰干重比、股骨BMD、股骨最大彎曲應力、股骨彈性模量、腰椎BMD、腰椎最大載荷、骨小梁相對體積、骨小梁數量、骨小梁厚度、骨礦化沉積率、骨形成率、BGP、IGFI成顯著負相關R0712,P<001;R0618,P<005;R0618,P<005;R0710,P<001;R0699,P<001;R0693,P<001;R0847,P<001;R0631,P<005;R0713,P<001;R0674,P<001;R0687,P<001;R0703,P<001;R0604,P<005;R0542,P<005,而AGES與FPG、HBA1C、IL6、骨小梁分離度、單位骨小梁面積上破骨細胞數成顯著正相關R0895,P<001R0964,P<001;R0534,P<005;R0763,P<001;R0836,P<001。結論1、高脂飼料喂養(yǎng)加小劑量STZ注射,成功建立了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與人類2型糖尿病代謝特征相似,是研究人類2型糖尿病較理想的動物模型。該模型大鼠具有高血糖、脂質代謝紊亂和胰島素抵抗特點。2、糖尿病大鼠BMD、生物力學指標、骨組織形態(tài)計量學反映成骨活性的參數均降低,表明糖尿病模型存在骨質疏松現(xiàn)象。3、糖尿病大鼠血清AGES含量顯著增高,并且AGES與BMD、力學指標、形態(tài)計量學反映成骨活性的參數有顯著負相關,說明AGES參與糖尿病骨質疏松的發(fā)生發(fā)展。其潛在機制可能是AGES與其受體結合后,可誘導產生氧化應激,生成大量氧自由基,從而激活對氧自由基敏感的轉錄因子核因子NFKB,從而誘導細胞因子IGF1、IL6、FNFΑ和黏附分子的產生,導致成骨細胞、破骨細胞的分化、生成和作用受損,從而干擾骨重建,進而導致骨質疏松。因此,有效的血糖控制,減少AGES生成,可以延緩糖尿病性骨質疏松的發(fā)生和發(fā)展。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1
      頁數: 70
      7人已閱讀
      ( 4 星級)
    • 簡介:L812029河北醫(yī)科大學學位論文使用授權及知識產權歸屬承諾本學位論文在導師或指導小組的指導下,由本人獨立完成。本學位論文研究所獲的研究成果、其知識產權歸河北醫(yī)科大學所有。河北醫(yī)科大學有權對本學位論文進行交流、公開和使用。凡發(fā)表與學位論文主要內容相關的論文,第一署名單位為河北醫(yī)科大學,試驗材料、原始數據、申報的專利等知識產權均歸河北醫(yī)科大學所有。否則,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研究生簽名魂縫聊簽章白州二霉毒、0‘YPF礦年。吆I懇毒,臼√‘。河北醫(yī)科大學研究生學位論文獨創(chuàng)性聲明本論文是在導師指導下進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別加以標注等內容外,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經發(fā)表或撰寫的研究成果,指導教師對此進行了審定。本論文由本人獨立撰寫,文責自負。研究生簽名礎,也導師簽章/L以刎Ⅵ/P年‘月1日目錄IIIJIIIIIIIIIIIIIIIIII\1800565中文摘要1英文摘要3研究論文顳下頜關節(jié)上腔灌洗術輔助咬合板治療不可復性盤前移位前言一5和舌“““““””一”””””””””一”””““”“””””””””””””””B材料與方法5結果10附圖11附表14討論16參考文獻20綜述顳下頜關節(jié)不可復性盤前移位及其治療方法概況24致謂47個人簡歷48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1
      頁數: 52
      18人已閱讀
      ( 4 星級)
    • 簡介:目的構建骨保護素植物表達載體PZP211UBIOPG,將PZP211OPG轉入優(yōu)良玉米自交系昌72和18599,以玉米作為生物反應器大量生產骨保護素。方法OPG位于克隆載體PMD18T的ECV處,兩端設計帶有BAMHI和SACI酶切位點的引物,提取的含PMD18T的大腸桿菌的質粒作為PCR擴增的模板擴增OPG序列,用BAMHI和SACI分別雙酶切表達載體PZP211和擴增產物,回收大小片段并連接,將OPG定向克隆到表達載體PZP211UBI啟動子的下游,經酶切、PCR以及測序驗證克隆正確。以優(yōu)良玉米自交系昌72和18599誘導出的愈傷組織為試材,通過基因槍轟擊法完成了PZP211UBIOPG基因的遺傳轉化,轉化后的愈傷組織經巴龍霉素25MGL、50MGL、25MGL三輪篩選后分化成抗性苗,通過PCR、RTPCR分子檢測獲得了轉基因植株。結果通過PCR方法將目的基因OPG從克隆載體PMD18T上擴增出來,利用酶切和連接技術成功將目的基因與表達載體連接,構建了人OPG的植物表達載體PZP211UBIOPG;通過基因槍轟擊法將該表達載體成功地導入玉米自交系18599和昌72的愈傷組織中,經篩選分化獲得抗性苗;分子檢測初步證明OPG已整合入玉米基因組中。結論成功構建了植物表達載體PZP211UBIOPG,完成了玉米的遺傳轉化,初步檢測確定目的基因已整合到玉米基因組中,獲得了含OPG的18599和昌72兩種玉米材料,為以玉米作為生物反應器生產骨保護素奠定了實驗基礎。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0
      頁數: 53
      6人已閱讀
      ( 4 星級)
    •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1
      頁數: 42
      4人已閱讀
      ( 4 星級)
    • 簡介:研究背景全髖人工關節(jié)置換術成功開展數十年,用于治療多種晚期髖關節(jié)疾病包括骨關節(jié)炎、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股骨頭缺血性壞死、髖臼發(fā)育不良等,手術技術日臻成熟,大宗病例證實療效肯定,已成為臨床常用的標準手術之一。1971年HARRIS首次采用模塊化假體,促進了各類材料、界面組合的發(fā)展,為關節(jié)外科醫(yī)師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同時也帶來了內襯磨損、分離、假體不穩(wěn)等并發(fā)癥。過去20年多數人工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采用金屬或陶瓷對聚乙烯界面,由于傳統(tǒng)聚乙烯的特點,容易發(fā)生聚乙烯磨損,磨損顆粒引起假體周圍骨溶解,隨之人工假體無菌性松動、下沉、移位。骨溶解和假體松動是影響人工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遠期療效的主要原因。磨損及其引起的一系列生物學反應是造成骨溶解和假體松動的主要因素及機制。源于聚乙烯內襯磨損導致的假體松動是髖臼翻修的主要原因之一。人工髖臼翻修術主要有兩種方式髖臼假體松動時行全髖臼翻修,在骨缺損處植骨已成為共識對于金屬髖臼穩(wěn)定伴有聚乙烯內襯磨損和髖臼假體周圍程度不一的骨溶解的病例,選擇取出金屬髖臼還是單純更換內襯仍存在爭論。后者主要適用于金屬髖臼穩(wěn)定、聚乙烯內襯磨損伴骨溶解或內襯失敗的病例,優(yōu)點是手術損傷較小、出血少、手術時間短、保留患者髖臼骨量,可同時行清除磨損碎屑及界膜組織,并通過髖臼螺釘孔植骨或者在患者髖臼開窗植骨治療骨溶解,避免全髖臼假體翻修可能導致的患者髖臼骨缺損、骨盆不連續(xù),降低患者費用、減少手術致殘、致死率。更換聚乙烯內襯有兩種方式1、單純更換新聚乙烯內襯2、用骨水泥將新聚乙烯內襯固定于原金屬髖臼內,可稱為骨水泥聚乙烯內襯技術,亦有作者稱之為“雙杯”技術(DOUBLESOCKETTECHNIQUE)。前者常由于鎖定裝置損壞、新聚乙烯內襯不匹配、難以找到原型號內襯等原因而難以實現(xiàn)而后者用骨水泥將新內襯固定于原金屬髖臼內解決上述問題,此外可使用含抗生素骨水泥減少翻修術后感染,可改變假體界面,例如使用金屬內襯,還可以在原金屬髖臼允許范圍內選擇不同大小的內襯,但其選擇由于對內襯厚度及股骨頭直徑的要求而有所限制。骨水泥聚乙烯內襯技術在患者的應用由HECK與MURRAY于1986年首次報道,此后得到廣泛應用與研究。生物力學研究表明聚乙烯內襯骨水泥金屬髖臼界面的固定強度優(yōu)于或相當于髖臼標準鎖定裝置,骨水泥金屬髖臼界面未見失敗記錄,對聚乙烯內襯外表面的處理及水泥層厚度有較一致的結果。臨床病例經過中短期隨訪,臨床及影像學結果良好。更換聚乙烯內襯及股骨頭可以減少磨損,減緩骨溶解進展,更換內襯尤其是使用高交聯(lián)聚乙烯內襯替換原傳統(tǒng)聚乙烯內襯后,高交聯(lián)聚乙烯磨損率降低,陶瓷對聚乙烯或金屬對聚乙烯界面產生磨損顆粒減少,骨溶解進展減緩,聯(lián)合金屬髖臼螺釘孔或者開窗骨溶解區(qū)病灶清除異體骨植骨可以清除骨溶解區(qū)域界膜組織、減少局部磨損顆粒、填充骨溶解區(qū)域,恢復患者髖臼周圍骨量。但該手術技術并發(fā)癥不容忽視15%30%的脫位發(fā)生率骨水泥聚乙烯內襯技術不能改變金屬髖臼外傾、前傾角度,對于位置不良的金屬髖臼,如后傾或者過度外傾的金屬髖臼,更換聚乙烯內襯術后可能出現(xiàn)關節(jié)不穩(wěn)該手術技術增加了聚乙烯內襯骨水泥金屬髖臼界面,可能增加界面分離的風險手術入路對術后關節(jié)脫位的發(fā)生有一定的影響。對合適的患者選擇合適的手術方式是取得手術成功的關鍵。目前骨水泥聚乙烯內襯技術主要應用于聚乙烯內襯磨損、股骨頭穿透內襯、金屬髖臼鎖定裝置損壞、沒有匹配原金屬髖臼聚乙烯內襯的病例,對于伴有髖臼假體周圍骨溶解的病例,要制定個體化的治療策略。如局限性骨溶解病灶,可以更換聚乙烯內襯聯(lián)合骨溶解病灶清除加異體骨植骨廣泛的骨溶解或連續(xù)的髖臼假體周圍透亮線應考慮全髖臼翻修如髖臼假體使用時間較長,需查閱關于該種假體壽命的記錄作為參考如患者有人工髖關節(jié)不穩(wěn)定的歷史,聚乙烯內襯更換需慎重而對于髖臼假體位置不良但穩(wěn)定的病例,由于單純更換聚乙烯內襯術后脫位風險較高,目前認為以全髖臼翻修為佳。人工髖臼位置不良并不少見,如中立位或后傾放置、過度外傾,人工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中過分追求髖臼外上方的骨性包容,雖然骨組織對金屬髖臼覆蓋滿意,但容易發(fā)生髖臼外傾角過大,導致聚乙烯內襯外上方的磨損。對于這類病例,采用骨水泥聚乙烯內襯技術將新的聚乙烯內襯放置于較佳的髖臼外翻角度是否可行與可靠,是一個非常實用的研究課題。在這種情況下,聚乙烯內襯非高邊赤道面與金屬髖臼的赤道面出現(xiàn)交角,兩者之間的水泥層能否提供足夠的固定強度,目前尚無報道。人工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金屬髖臼外傾角度過大的發(fā)生率也需要進一步調查。能否將骨水泥聚乙烯內襯技術指征擴大,使金屬髖臼固定牢固、外傾角度過大的患者避免全髖臼假體翻修,為遠期翻修手術保留骨量,令這部分患者受益呢有必要對骨水泥聚乙烯內襯技術作進一步的研究。目的1、對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患者進行隨訪,了解髖關節(jié)HARRIS評分由患者自評的結果與醫(yī)師評分有無差異。調查人工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髖臼假體外傾角≥50°與≥55°的發(fā)生率及髖臼外傾角與聚乙烯內襯線性磨損的關系,探討固定穩(wěn)定、位置不良的金屬髖臼應用骨水泥聚乙烯內襯技術的必要性。2、了解骨水泥聚乙烯內襯技術應用于聚乙烯內襯翻修時聚乙烯內襯骨水泥金屬界面的生物力學強度評估金屬髖臼與聚乙烯內襯存在交角時,聚乙烯內襯骨水泥金屬界面能否提供與標準鎖定裝置相當或更大的固定強度。使聚乙烯內襯外表面“紋理化”處理簡單化,并對簡單“紋理化”的聚乙烯骨水泥界面力學強度作出評價。評估聚乙烯內襯中心化的效果。3、初步探討骨水泥聚乙烯內襯技術用于聚乙烯髖臼翻修的技術要點、可行性,并觀察手術早期效果。方法1、臨床調查對1993年1月至2006年5月在廣醫(yī)一院所行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147例165髖進行隨訪,醫(yī)生對獲得隨訪的32例36髖進行HARRIS評分,并由患者對自身做HARRIS評分,兩組資料作配對T檢驗。選取2011年5月前我院骨外科所行126例145髖人工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的末次隨訪骨盆前后位X線片,由放射科醫(yī)師及骨科醫(yī)師測量髖臼外傾角,采用配對T檢驗比較兩者測量結果有無差異統(tǒng)計外傾角≥50°及≥55°的發(fā)生率。測量聚乙烯內襯線性磨損值,采用線性回歸分析評估外傾角大小與聚乙烯內襯線性磨損值的相關性,比較外傾角<50°與≥50°時聚乙烯內襯線性磨損值的差異,比較內襯使用時間<5年與大于5年聚乙烯內襯線性磨損值的差異。2、生物力學實驗抗杠桿力實驗組25對金屬髖臼及聚乙烯內襯假體隨機平均分為5組,以標準鎖定裝置組作為對照組,其余4組應用骨水泥聚乙烯內襯技術在聚乙烯內襯與金屬髖臼不同交角0°,10°,20°下固定聚乙烯內襯,分為無鋼珠聚乙烯內襯與金屬髖臼0°交角組、帶鋼珠聚乙烯內襯與金屬髖臼0°交角組、帶鋼珠聚乙烯內襯與金屬髖臼10°交角組、帶鋼珠聚乙烯內襯與金屬髖臼20°交角組(分別簡稱為無鋼珠0°組,0°交角組,10°交角組,20°交角組)。部分組別在固定聚乙烯內襯時在聚乙烯內襯外表面放置4個2MM直徑球形鋼珠,使骨水泥層厚度均勻。通過生物力學杠桿實驗,測定各組界面抗杠桿力強度??古まD力實驗組25對金屬髖臼及聚乙烯內襯假體隨機平均分為5組,以標準鎖定裝置組做為對照組,其余4組應用骨水泥聚乙烯內襯技術在聚乙烯內襯與金屬髖臼不同交角0°,10°,20°下固定聚乙烯內襯,分為無鋼珠聚乙烯內襯與金屬髖臼0°交角組、帶鋼珠聚乙烯內襯與金屬髖臼0°交角組、帶鋼珠聚乙烯內襯與金屬髖臼10°交角組、帶鋼珠聚乙烯內襯與金屬髖臼20°交角組(分別簡稱為無鋼珠0°組,0°交角組,10°交角組,20°交角組)。部分組別在固定聚乙烯內襯時在聚乙烯內襯外表面放置4個2MM直徑球形鋼珠,使骨水泥層厚度均勻。通過生物力學扭轉實驗,測定各組界面抗扭力強度?!凹y理化”聚乙烯內襯組5對金屬髖臼與聚乙烯內襯假體以骨水泥固定,進行生物力學扭轉實驗。對本組聚乙烯內襯的開孔填充部分骨蠟,在聚乙烯內襯外表面形成榫孔,使骨水泥溢入,形成聚乙烯內襯與骨水泥之間的“咬合”。測定其界面抗扭力強度與扭轉實驗中標準鎖定裝置組比較,評估簡單“紋理化”聚乙烯內襯采用水泥固定后的抗扭力強度。3、對2例髖臼翻修術采用骨水泥聚乙烯內襯技術更換內襯,進行短期隨訪,觀察臨床及影像學結果。結果1、末次隨訪醫(yī)師HARRIS評分為9001±775分(685~100分),排除“體征”及“活動范圍”兩部分內容后的醫(yī)師評分為8339±759162~91分,患者自評為8436±6974(66~91分),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T01567,P0126,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關節(jié)外科與放射科醫(yī)師所測髖臼外傾角均數分別為4756°±8826°、4841°±9395°,配對樣本T檢驗顯示T2978,P000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髖臼外傾角≥55°的百分率為221%32145,153%~289%,髖臼外傾角≥50°的百分率為421%61145,341%~501%。所有聚乙烯均可見不同程度的磨損,剔除雙髖置換病例后,107個單側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聚乙烯內襯線性磨損均值為0832±07069MM。對107個髖的髖臼外傾角與聚乙烯線性磨損值做散點圖及簡單線性回歸分析,采用曲線擬合的方法,結果顯示,二次多項式曲線擬合效果較好,擬合優(yōu)度RSQUARE為0697,聚乙烯線性磨損值與髖臼外傾角同向相關,其回歸方程為Y4431021X0003X2。2、生物力學實驗抗杠桿力實驗組各組抗杠桿力分別為無鋼珠0°交角組91504±19749N、0°交角組44902±11978N、10°交角組81468±5389N、20°交角組103305±22644N、標準鎖定組62668±20612N,各組樣本的總體方差齊性一致,單因素方差分析顯示F為8989,P<0001,提示各組間抗杠桿力存在差異。20°交角組、10°交角組、無鋼珠0°交角組抗杠桿力均大于標準鎖定組。LSD法以標準鎖定組為對照組比較與其他各組的差異,發(fā)現(xiàn)標準鎖定組與20°交角組P0001、無鋼珠0°交角組之間P0016的比較有統(tǒng)計學差異,P值均小于005。與10°交角組比較,P0102,無統(tǒng)計學差異。與標準鎖定組比較,0°交角組的抗杠桿力較弱,P值為0121,兩組間沒有統(tǒng)計學差異??古まD力實驗組各組最大扭矩分別為無鋼珠0°交角組639±103NM,0°交角組760±173NM、10°交角組701±225NM、20°交角組732±156NM、標準鎖定組2382±378NM。LEVENE檢驗各組樣本的總體方差不齊,單因素方差分析顯示F50859,P<0001,提示各組間抗扭力扭矩存在差異。采用GAMSEHOWELL法比較兩兩組間差異,顯示標準鎖定組與其他各組比較有統(tǒng)計學差異,P值均等于0001,其余各組間兩兩比較沒有差異。標準鎖定裝置顯示了較強的抗扭轉性能?!凹y理化”聚乙烯內襯組紋理化組3103±158NM,標準鎖定組2382±378NM,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比較兩組均值,兩組間方差不齊,F(xiàn)6277,P0037,獨立樣本T檢驗顯示T394,P001,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3、2個采用骨水泥聚乙烯內襯技術更換內襯的全髖關節(jié)翻修病例,其髖關節(jié)HARRIS評分分別由術前的53分、66分提高到隨訪時的97分、975分,手術效果滿意,無并發(fā)癥。骨盆及髖關節(jié)照片未見髖臼松動及新骨溶解區(qū),植骨生長良好。結論1、HARRIS評分表可制作成臨床問卷調查,作為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臨床隨訪工作的有益補充。人工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髖臼外傾角角度過大有一定的發(fā)生率,髖臼外傾角過大是聚乙烯內襯磨損的重要因素之一,初次手術中需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髖臼假體外傾角過大。由于髖臼前傾角沒有統(tǒng)計,結合髖臼假體外傾角過大的發(fā)生率,金屬髖臼假體位置不良的發(fā)生率不能低估,對其中金屬髖臼穩(wěn)定者行更換聚乙烯內襯翻修,并將聚乙烯內襯以骨水泥固定于正常位置是否可行及可靠,需要進一步研究。2、生物力學實驗抗杠桿力實驗組與標準鎖定裝置相比,聚乙烯內襯與金屬髖臼之間存在交角時用骨水泥固定,能夠提供足夠的早期固定強度??古まD力實驗組與標準鎖定裝置相比,聚乙烯內襯與金屬髖臼之間以骨水泥固定強度減弱,這與研究采用的聚乙烯內襯外表面光滑、沒有紋理化有關,需要對聚乙烯內襯外表面做“紋理化”提高其抗扭轉性能。聚乙烯內襯外表面簡單的“紋理化”處理加強了聚乙烯骨水泥界面的抗扭轉能力,結果優(yōu)于標準鎖定裝置的固定強度。本研究中對聚乙烯內襯外表面紋理化的簡單處理可作為研制新型聚乙烯內襯的參考。3、骨水泥聚乙烯內襯技術上是可行的,手術效果顯著,手術操作有其特點,相對于全髖臼翻修創(chuàng)傷小,恢復快,可保留宿主髖臼骨量,延緩全髖臼翻修,是髖臼翻修術中一個可選擇的術式。主要創(chuàng)新點提出骨水泥內襯改向技術理念,應用于金屬髖臼穩(wěn)定、位置不良時的內襯改向翻修,并對內襯改向翻修的固定強度進行生物力學研究,目前尚未見報道。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1
      頁數: 111
      6人已閱讀
      ( 4 星級)
    • 簡介:目的1通過ADEASY系統(tǒng)和PIGGYBAC系統(tǒng)構建腺病毒載體和基因穩(wěn)定高表達細胞株,從而建立起穩(wěn)定、高效的目的基因調控方法。2通過腺病毒載體和基因穩(wěn)定高表達細胞株研究BMP9和NELL1基因在成骨、成脂肪方面的相互作用,從而明確NELL1基因對由BMP9誘導的成骨和成脂肪作用的影響。3通過腺病毒載體調節(jié)CRELD2基因表達,通過觀察成骨指標的改變明確CRELD2在BMP9誘導的成骨過程中的調節(jié)作用。方法1構建NELL1基因腺病毒載體通過HIFIPCR擴增NELL1基因全序列后將其包裝入質粒,隨后利用ADEASY系統(tǒng)在HEK293細胞中包裝NELL1基因相關腺病毒載體,利用熒光、RTPCR以及功能檢測明確其作用。2構建NELL1基因穩(wěn)定高表達細胞株利用PIGGYBAC系統(tǒng)將質粒中的NELL1基因全序列轉座進間充質干細胞基因組中,通過RTPCR和相關功能檢測明確NELL1基因表達上調。3NELL1基因對BMP9功能影響通過腺病毒載體和穩(wěn)定高表達細胞株進行RTPCR分析成骨和成脂肪相關基因的表達,測定堿性磷酸酶活性和鈣結節(jié)染色、油紅0染色以及動物實驗與細胞周期分析檢測NELL1基因對BMP9誘導成骨、成脂肪作用的影響。4CRELD2基因對BMP9成骨功能的調節(jié)通過腺病毒載體改變CRELD2基因的表達,并對堿性磷酸酶活性、成骨標志基因的表達以及鈣鹽沉積等方面進行檢測,最后利用動物實驗分析CRELD2對BMP9誘導的成骨作用的影響。結果1腺病毒載體和穩(wěn)定細胞株腺病毒載體能夠感染細胞并表達相應熒光,通過收集腺病毒載體感染后的細胞總RNA以及穩(wěn)定高表達細胞株的總RNA,進行RTPCR后證實目的基因表達能夠被有效調節(jié),同時進行ALP染色等功能試驗與對照組也有明顯差異。2NELL1基因對BMP9的功能影響1在體外實驗中NELL1基因無法有效誘導間充質干細胞分化,但與BMP9聯(lián)合作用后,能夠抑制由BMP9誘導的ALP表達,但鈣鹽沉積明顯增強并能抑制由BMP9誘導的成脂肪作用,當NELL1基因受到抑制時BMP9誘導的成脂肪作用明顯加強。2在動物實驗中NELL1無法有效誘導異位成骨,但與BMP9合用后較BMP9單獨作用雖然包塊體積略小但密度更高,染色顯示骨小梁更為粗壯、成熟,同時脂肪組織更少。3CRELD2基因對BMP9成骨功能的調節(jié)1在體外實驗中當CRELD2基因表達上調時,由BMP9誘導的成骨標志明顯表達明顯上升,但當CRELD2表達受到抑制時,成骨作用明顯減弱。2在動物實驗中,CRELD2與BMP9聯(lián)合組包塊較BMP9單獨組更大且骨小梁成分更多,當CRELD2被抑制由BMP9誘導的成骨效果明顯變差。結論1通過ADEASY系統(tǒng)和PIGGBAC系統(tǒng)制作腺病毒載體和穩(wěn)定高表達細胞株能夠有效調節(jié)目的基因的表達。2NELL1基因能夠增強由BMP9誘導的成骨作用,并能抑制其誘導的成脂肪作用。3CRELD2對BMP9誘導的成骨起關鍵調節(jié)作用。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2
      頁數: 100
      3人已閱讀
      ( 4 星級)
    •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1
      頁數: 34
      4人已閱讀
      ( 4 星級)
    • 簡介:一、背景心房顫動ATRIALFIBRILLATION,AF,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心律失常。流行病學統(tǒng)計資料提示心房顫動大約占因心律失常住院患者的1/3;心房顫動患者的腦栓塞事件發(fā)生率明顯高于無心房顫動患者,致殘率高、死亡率也高、由此造成較大的社會經濟負擔;研究發(fā)現(xiàn),心房顫動的發(fā)生率約占總體人群的04%~1%,并且隨年齡增長而增加,交叉一分層研究發(fā)現(xiàn),80歲則6%。心房顫動是在各種病理因素的作用下,心房組織的重塑,心房細胞的肥大、凋亡、心房肌數量的絕對減少,細胞排列紊亂及間質的纖維化構成的病理基礎。在心房肌重塑的同時,心房肌細胞的離子通道也經歷著重塑過程,由此導致心房肌的電生理特性改變,包括不應期等電生理特征性的改變。已經歷過組織重塑、離子通道重塑、電重塑乃至神經重塑的心房運動不協(xié)調、電生理特征性的改變等往往是心房收縮功能障礙、和各種心律失常發(fā)生的基礎。一直以來對心房顫動發(fā)生、發(fā)展機制的研究是醫(yī)學界關注的課題。當今世界,隨著經濟的發(fā)展,人口的老化,心房顫動的發(fā)生率必然越來越多,預期是我們心血管界在21世紀必須面對的重大問題。研究心房顫動發(fā)生、發(fā)展、維持機制,深入認識心房顫動的電生理特性,以及心房組織重塑、離子通道重塑乃至電重塑的基本特性,針對性的進行干預,為未來控制與治療心房顫動提供理論基礎凸顯重要。二、目的心房顫動機制的研究,關鍵在于心房顫動模型的制作。而心房顫動治療效果的提高有賴于對其電生理機制的深入了解。探索、建立有效、穩(wěn)定、持久、重復性好且病理生理過程與人類臨床心房顫動相似的動物模型,以便作進一步的研究。本實驗的目的是探索、建立家兔右心房梗死加左心房高頻起搏后心房顫動模型,并采用程序起搏技術對心房顫動動物模型的心房肌電生理特性進行測定,研究其電生理異常的特點,為未來控制與治療心房顫動提供理論基礎。三、方法24只健康新西蘭大白兔隨機分為3組,對照組假手術組、起搏組、心房梗死加起搏組。對照組僅進行假手術,不進行起搏;起搏組在左心房外膜縫合固定一起搏電極并以1000次/MIN頻率進行高頻起搏;起搏加心房梗死組結扎右冠狀動脈心房分支的基礎上加左房1000次/MIN高頻起搏,誘發(fā)心房顫動的動物模型。采用心外膜程序起搏技術測定心房肌的電生理特性,觀察指標包括①心電圖P波時限;②基本起搏周期PCL;為S1S2時的S1S1起搏周長;③心房有效不應期ERPA為S2后無A波時的最長S1S2問期;④心房總不應期TRPA出現(xiàn)S2A2S1A1的最長S1S2間期;⑤心房相對不應期RRPATRPAERPARRPA。⑥早搏刺激的心房間傳導時間IACDIACDS2A2MAXS1A1;S2A2MAX為早搏刺激的最長房間傳導時間;S1A1為基礎刺激的房間傳導時間。⑦心房顫動的誘發(fā)率并行心房肌病理學檢查。四、結果1本研究首次成功建立了右心房梗死加左心房高頻起搏家兔慢性心房顫動模型。與傳統(tǒng)的單純心房起搏相比,心房顫動誘發(fā)成功率有所提高,起搏3周后心房顫動誘發(fā)成功率高達100%。2起搏1小時和1周后起搏組、心房梗死加起搏組與對照組比較心房有效不應期均呈有統(tǒng)計意義的縮短分別P005,P001見表2~4;起搏組與心房梗死加起搏組兩組無差別;起搏三周后,在基本起搏周期為160MS時心房梗死加起搏組有效不應期延長與單純起搏組比較差別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提示缺血在該動物模型中的比重。3在頻率適應性方面,起搏組、心房梗死加起搏組與對照組比較均表現(xiàn)為頻率適應不良分別P005;P001直到3周時,心房梗死加起搏組與單純起搏組比較才顯示頻率適應不良的差別。提示缺血加重的電重構在3周時已表現(xiàn)明顯。4代表大體心房傳導時間的P波時限,心房梗死加起搏組3周后表現(xiàn)為有意義的延長,與單純起搏組比較差別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5以基本起搏周期200MS起搏刺激后各組的各項電生理指標均呈有意義的改變見表57。但在本研究中有特征性意義的改變是①在不同時段,起搏組、心房梗死加起搏組的ERP縮短表現(xiàn)突出,而RRP在心房梗死加起搏組缺血1小時后表現(xiàn)為略有縮短,1周時與單純起搏組比較無差別,3周時則表現(xiàn)有意義的延長P005。提示相對不應期的延長,絕對不應期的縮短可能是本組動物經歷3周的電重塑的結果或基本特征。五、結論1右心房梗死加左心房高頻起搏家兔慢性心房顫動模型與傳統(tǒng)的單純心房起搏相比,心房顫動誘發(fā)成功率有所提高且穩(wěn)定,值得推廣。2頻率適應不良,P波時限的延長,心房內傳導時間延長在心房梗死加起搏組起搏3周內的不同時期均表現(xiàn)明顯異常,這可能是起搏和缺血雙重作用的表現(xiàn)。3相對不應期的延長,絕對不應期的縮短是本組研究動物缺血及起搏晚期較突出的表現(xiàn),也可能是心房肌經歷了一定時間的電重塑后的結果。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2
      頁數: 45
      8人已閱讀
      ( 4 星級)
    關于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資源地圖 - 友情鏈接 - 網站客服客服 - 聯(lián)系我們

    機械圖紙源碼,實習報告等文檔下載

    備案號:浙ICP備2001866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