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鏡下黏膜剝離術并發(fā)癥及其危險因素分析.pdf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4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目的:
  探討胃黏膜病變經內鏡下黏膜剝離術(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發(fā)生術中穿孔和術后出血情況,并分析相關危險因素。
  方法:
  對2013年12月至2016年10月,于青島大學附屬醫(yī)院因胃黏膜病變行內鏡下黏膜剝離術患者的臨床、內鏡及病理資料進行核對記錄。排除不符合納入要求的患者資料,對符合納入要求的患者手術相關資料進行統(tǒng)計,并分析以下相關因素:
  1.患

2、者相關因素:性別、年齡、是否伴發(fā)高血壓,糖尿病,及其他慢性病史(慢性肺炎、慢性腎病、肝硬化等)、既往是否服用抗凝藥等。
  2.病變相關因素:病變直徑、病變部位、病變數量、內鏡下分型、表面伴有潰瘍或瘢痕情況、是否合并幽門螺旋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及病理類型等。3.操作相關因素:手術時間、手術者經驗、病變切除情況(整塊或分塊)、術中放置鈦夾或縫合情況。采用SPSS19.0統(tǒng)計軟件,對上述相關因素進行

3、單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由此確定ESD術中穿孔及術后出血的相關危險因素。
  結果:
  1.共有18例患者(含18處病變)發(fā)生ESD術中穿孔,均為微小穿孔,術中穿孔發(fā)生率為3.6%。
  2.病變位置、病變直徑在穿孔組與未穿孔組兩組之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進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病變直徑≥2 cm(OR值6.87,95%CI為1.66-28.44),病變位于賁門胃底(OR值18.31,95

4、%CI為4.31-78.04)是術中穿孔的獨立危險因素。
  3.患者性別、年齡、是否伴有合并癥、既往服用抗凝藥、是否伴有HP感染、是否伴有潰瘍或瘢痕、病理類型、內鏡下分型及是否整塊切除等在在穿孔組與未穿孔組兩組之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4.共有12例患者(含12處病變)發(fā)生ESD術后出血,發(fā)生率為2.4%,所有發(fā)生出血或穿孔的患者均經內鏡下保守治療成功后出院,無死亡病例發(fā)生。
  5.病變直徑在出血

5、組與未出血組兩組之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進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病變直徑≥4cm(OR值8.98,95%CI為1.59-50.53)是術后出血的獨立危險因素。
  6.患者性別、年齡、是否伴有合并癥、抗凝藥物服用史、是否伴有HP感染、是否伴有潰瘍或瘢痕、病理類型、內鏡下分型、病變部位及是否整塊切除等在出血組與未出血組兩組之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結論:
  1.胃黏膜病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