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時廣東省麻疹流行特征及消除策略研究.pdf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11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本文主要從以下幾個部分展開論述:
  第一部分:廣東省麻疹流行特征研究
  目的:通過分析2010-2014年廣東省麻疹病例的時間、地區(qū)、人群分布等流行病學特征和臨床表現、免疫史等,全面掌握廣東省人群麻疹流行特征,為下一步的專題研究明確方向。
  方法:以2010-2014年廣東省麻疹專報系統(tǒng)報告的病例為研究對象,醫(yī)療衛(wèi)生機構醫(yī)務人員發(fā)病例后,填寫病例報告卡,報告疾控機構;疾控機構專業(yè)人員對病例進行詳細的流行病學調查,

2、采集急性期病人血清(出疹后7-28天)檢測麻疹IgM抗體,采集病人咽拭子、尿液等標本進行麻疹抗原檢測。
  結果:1.近年來廣東省麻疹病例的發(fā)病季節(jié)高峰為4-7月,2010-2014年全省報告的16540例病例中,珠三角7個地市報告的病例占58.5%;超過60%的病例集中在前20位的縣區(qū)。
  2.病例主要集中在0-4歲組(占66.2%),其次為20-29歲組(占14.1%);0-4歲組人群主要集中在<2歲人群(占55.6%

3、)。
  結論:現階段廣東省麻疹發(fā)病高峰季節(jié)仍然為4-7月份,病例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區(qū),具有較強的地區(qū)聚集性。發(fā)病年齡呈現“雙峰”分布特征,<8月齡嬰幼兒和>14歲人群發(fā)病呈明顯的升高趨勢。外地戶籍人群是發(fā)病高風險人群,散居兒童是發(fā)病高風險人群。臨床表現符合麻疹病例的主要癥狀,有不典型化趨勢。近50%的麻疹病例未接種過麻疹疫苗,年齡越小麻疹疫苗接種率越低,流動人口的麻疹疫苗接種率低。小年齡組人群未及時接種麻疹疫苗,流動人口漏種麻疹

4、疫苗,仍然是麻疹疫情高發(fā)的重要原因。
  第二部分:廣東省人群麻疹病毒感染影響因素研究
  目的:為了深入分析現階段廣東省麻疹病例發(fā)病影響因素,首先利用麻疹大疫情數據初步分析了廣東省全人群麻疹病例發(fā)病前就診情況,再針對<1歲兒童和<8月齡兒童麻疹高發(fā)的實際情況,利用一個醫(yī)院兒童麻疹病例暴發(fā)現場和一項針對<8月齡社區(qū)兒童麻疹發(fā)病的專題研究,深入分析兒童麻疹病例發(fā)病的危險因素。
  方法:通過麻疹專報系統(tǒng)對廣東省2010-

5、2014年麻疹病例進行分析。以W醫(yī)院的麻疹暴發(fā)為現場,采用1∶4病例-對照研究的方法,以2013年11-12月到W醫(yī)院兒科門診就診的<1歲麻疹患兒為病例組,隨機選擇同月到該醫(yī)院就診的非麻疹患兒為對照組,共調查42名病例和168名對照。
  結果:2010-2014年廣東省16540例麻疹病例中,29.9%的病例在潛伏期內(發(fā)病前7-21天)有醫(yī)療機構就診史,且呈逐年上升趨勢,由2010年的13.8%上升到2014年的29.6%。<

6、br>  結論:廣東省麻疹病例中有較高比例者(占30%)在潛伏期內到醫(yī)療機構就診,提示在醫(yī)療機構就診可能感染麻疹病毒。進一步通過醫(yī)院麻疹暴發(fā)現場和以社區(qū)為基礎的病例對照研究進行深入分析,發(fā)現到醫(yī)療機構就診是兒童感染麻疹病毒的危險因素,在輸液室輸液是感染的高風險環(huán)節(jié),且輸液時間越長發(fā)病風險越高。未接種麻疹疫苗、接觸發(fā)熱出疹病人也是麻疹發(fā)病的危險因素。建議:一方面醫(yī)療機構要強化傳染病預檢分診制度,及時對麻疹患者隔離治療,防止醫(yī)源性感染;另一

7、方面,要強化宣傳教育,麻疹病人發(fā)病期間盡量住院或居家隔離治療,避免感染他人;易感者在麻疹流行季節(jié)減少到人群密集場所,避免與麻疹病人的接觸,加強個人防護,降低暴露風險。
  第三部分:廣東省人群麻疹血清學研究
  目的:在初步分析到嬰幼兒尤其是<8月齡嬰幼兒、24-35歲人群尤其是育齡婦女的麻疹發(fā)病水平比較高的現狀后,進一步研究廣東重點人群的麻疹抗體水平及其影響因素。本章首先分析了廣東省戶籍人群的麻疹抗體水平及影響因素,再全面

8、分析了東莞市全人群(包括戶籍和流動人口)的麻疹抗體水平及其影響因素,重點分析了<1歲嬰幼兒的麻疹抗體水平,最后對東莞市315對母親及新生兒的麻疹抗體水平及相關性進行了分析。
  方法:1.采取多階段分層隨機抽樣的方法調查廣東省戶籍人群麻疹抗體水平。
  2.采取多階段分層隨機抽樣的方法調查東莞市全人群麻疹抗體水平。
  3.選取東莞市某醫(yī)院2013年7-10月分娩的315位產婦及新生兒為研究對象,分別抽取母親外周血和新

9、生兒臍帶血進行麻疹抗體水平檢測。
  結果:1.廣東省戶籍人群麻疹抗體水平:共抽取檢測廣東省戶籍人群1323人,麻疹抗體陽性率為97.4%,不同年齡人群陽性率均在91%以上,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麻疹抗體保護率為81.4%,15-20歲組最低(72.0%),其次為1-歲組(75.7%),其他年齡組在82%-88%之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不同性別、職業(yè)、城鄉(xiāng)人群麻疹抗體陽性率和保護率均無顯著性差異。
  2.東莞市全人群麻疹抗體水

10、平。
  3.對東莞市315對母親和新生兒檢測。
  結論:廣東省戶籍人群麻疹免疫水平較高,所有年齡組抗體陽性率均在90%以上,但1歲組人群和15-30歲組人群麻疹抗體保護率較低。東莞市全人群的麻疹抗體水平低于廣東省戶籍人群,外地戶籍人群麻疹抗體水平較低;20-24歲人群麻疹抗體水平較低,<8月齡嬰幼兒最低,且0-7月齡嬰兒隨著月齡增大抗體水平迅速下降。接種麻疹疫苗后抗體陽性率升高,接種劑次越多,陽性率越高。母親和新生兒的麻

11、疹抗體陽性率顯著相關,但陽性率都比較低,保護率更低。建議根據麻疹流行特征適當調整疫苗免疫策略,流動人口眾多地區(qū)可通過對工廠工人群體性接種麻疹疫苗等,提高成人麻疹抗體水平;可考慮將第一劑次的麻疹疫苗接種月齡提前,使嬰幼兒提前獲得保護;也可對育齡婦女進行群體性接種,提高母親自身免疫水平及分娩新生兒的胎傳抗體水平。
  第四部分:廣東省麻疹疫苗相關病例研究
  目的:通過對廣東省麻疹專報系統(tǒng)報告的麻疹病例分析,掌握我省報告麻疹病例

12、中的疫苗相關病例發(fā)生情況、影響因素及臨床表現,采集病原學標本進行病毒核酸檢測和序列測定,探索科學校對廣東省麻疹發(fā)病水平的方法。
  方法:以2010-2014年廣東省大疫情系統(tǒng)報告的麻疹病例為研究對象,根據WHO確定的定義進行疑似麻疹疫苗相關病例診斷,分析影響因素;采集病原學標本進行麻疹病毒N基因羧基端450bp核酸檢測,與標準疫苗株比對進行A基因型鑒定。
  結果:1.16540例麻疹病例中280例被診斷為疑似麻疹疫苗相關

13、病例,發(fā)生率為1.7%;2010-2014年發(fā)生率分別為6.8%、6.8%、2.1%、1.4%和1.2%,呈逐年下降趨勢。
  2.不同性別、不同戶籍人群的疫苗相關病例發(fā)生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不同年齡人群有顯著性差異,8月齡-2歲組人群疫苗相關病例占總病例數的90%,8月-、1歲-、2歲-、3歲-、4歲-年齡組人群的發(fā)生率分別為2.7%、2.3%、1.7%、0.9%和0.5%,呈逐漸下降趨勢。
  結論:近年來廣東省報告的麻

14、疹病例中,一定比例(占1.7%)可能為麻疹疫苗相關病例,主要為8月齡-2歲兒童病例(占90%),對麻疹的消除產生一定影響,分析發(fā)現使用單麻疹疫苗時發(fā)生疫苗相關病例的風險高于復合麻疹疫苗。麻疹疫苗相關病例的臨床表現比野毒株病例輕,但仍然難以根據臨床表現區(qū)分,一定程度上會高估麻疹的發(fā)病水平。本研究檢測到18例A基因型麻疹疫苗株病例,采用病原學方法確診了疫苗相關病例,為校對麻疹真實發(fā)病水平提供了科學依據。結果也提示我們,要廣泛使用麻風、麻腮、

15、麻風腮等復合型麻疹疫苗,既可以同時預防多種疾病,又可以減少麻疹疫苗相關病例的發(fā)生風險。
  第五部分:廣東省人群麻疹病毒病原學研究
  目的:通過對廣東省近年來報告的麻疹病例進行病原學檢測和序列分析,掌握麻疹病例基因型特征,深入分析麻疹病毒基因變異情況,縱向比較2011-2013年廣東省麻疹病例基因型變化趨勢,橫向與國內其他地區(qū)比較麻疹基因同源性,并對廣東新基因型病毒進行朔源分析。
  方法:以2010-2013年廣東

16、省麻疹專報系統(tǒng)報告的麻疹病例為研究對象,采集病例的病原學標本進行核酸檢測或病毒分離,采用RT-PCR方法,用麻疹病毒N基因601、603引物對麻疹野毒株N基因羧基末端450bp片段進行擴增,進行純化和序列測定;用BioEdit軟件與GeneBank數據庫的麻疹23個基因型代表株進行對比分析,鑒定基因型。
  結果:2010-2013年共對723例麻疹病例樣本進行麻疹病毒N基因羧基末端450bp序列測定,共檢測出519例陽性,陽性率

17、為71.8%(519/723);測序發(fā)現498例H1a基因型(占96%)、18例A基因型、1例B3、1例D8和1例D9基因型。對148份標本分離出麻疹病毒,測序分析發(fā)現147株H1a基因型、1株D8基因型。
  結論:近年來廣東省麻疹病毒H1a基因亞型仍為優(yōu)勢株,占總數的96%;不同年份縱向分析發(fā)現,H1a亞型沒有發(fā)生明顯的變異,基因序列同源性高;與國內其他地區(qū)比較,H1a亞型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也很高。廣東省首次檢測到B3、D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