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谷胱甘肽 S-轉移酶(Glutathione-S-transferase,GST)是一種具有解毒功能的酶,對各種有害的外源性化合物(如致癌物質和誘變劑)與細胞內源性化合物(如脂質過氧化合物)均有分解功能。GST在寄生蟲的抗氧化系統(tǒng)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它可以除去大部分的外源性和內源性的親電子化合物,有助于寄生蟲在宿主內的生存。GST蛋白酶在一些寄生蟲中已被鑒定并有所研究,如犬惡絲蟲、馬來絲蟲、日本血吸蟲、曼氏血吸蟲、肝片吸蟲及豬帶絳蟲等,
2、但關于旋毛蟲GST的研究目前尚未見報道。
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學分析了 TsGST與其它寄生蟲及模式生物 GST的進化關系,應用分子克隆基因技術表達并純化了一種旋毛蟲谷胱甘肽轉移酶TsGST,獲得rTsGST蛋白及其免疫血清。通過SDS-PAGE和Western blot分析了該重組蛋白的抗原性及免疫原性,RT-PCR、Western blot及免疫熒光試驗(IFA)鑒定了TsGST基因在旋毛蟲不同發(fā)育蟲期的轉錄、表達及其在蟲體
3、的定位;觀察了rTsGST免疫小鼠后的抗體應答類型及對宿主的免疫保護作用、免疫血清對旋毛蟲侵入腸上皮細胞(IEC)的影響及免疫血清介導的巨噬細胞對旋毛蟲的殺傷作用(ADCC)。運用生物化學方法分析了rTsGST的酶活性及其最佳反應條件。本研究鑒定了rTsGST的性質及其功能,為闡明旋毛蟲的侵入、生存及其與宿主小腸上皮細胞的相互作用和致病機制奠定基礎。
材料與方法:
1.旋毛蟲蟲種、實驗動物及細胞系
旋毛蟲(
4、Trichinella spiralis)由鄭州大學基礎醫(yī)學院寄生蟲教研室昆明小鼠傳代保種。BALB/c小鼠、4-6周齡,購自河南省實驗動物中心。所用細胞系為小鼠腸上皮細胞(intestinal epithelial cells,IEC),是由本教研室分離培養(yǎng)。
2. rTsGST的免疫學分析
將rTsGST免疫BALB/c小鼠,獲得rTsGST免疫血清,應用旋毛蟲感染小鼠血清及rTsGST通過ELISA及Weste
5、rn blot鑒定rTsGST的抗原性。
3. TsGST基因的轉錄、表達及定位
收集旋毛蟲的感染性幼蟲、成蟲、新生幼蟲及肌幼蟲,提取總 RNA進行RT-PCR,擴增TsGST基因及內參基因GAPDH,檢測TsGST基因的表達時相。收集小鼠感染旋毛蟲后3d與7d的成蟲,新生幼蟲及肌幼蟲,制備可溶性抗原進行Western blot,用rTsGST免疫血清對不同蟲期的可溶性抗原進行識別,檢測TsGST蛋白在不同蟲期是否有
6、表達。
收集旋毛蟲感染性幼蟲、3d與7d成蟲、新生幼蟲及肌幼蟲,IFA檢測rTsGST免疫血清與旋毛蟲不同發(fā)育時期蟲體的反應性,觀察TsGST蛋白在蟲體的定位。將收集的不同期蟲體進行石蠟包埋組織切片,通過IFA觀察TsGST蛋白在不同時期蟲體的具體定位。
4. rTsGST蛋白的免疫保護性分析
將60只BALB/c小鼠隨機分為3組(每組20只):分別為rTsGST蛋白免疫組、佐劑及PBS對照組。按20μg蛋
7、白/只小鼠的劑量進行皮下多點注射,每隔10 d免疫1次,共3次,末次免疫后10 d,每只小鼠經口攻擊感染300條旋毛蟲肌幼蟲。攻擊感染后7d每組各剖殺10只小鼠,回收腸道期成蟲并計算成蟲減蟲率,剩余小鼠感染后42 d剖殺,收集肌幼蟲并計算肌幼蟲減蟲率。同時收集小鼠免疫后不同時間血清,利用ELISA分析rTsGST蛋白免疫小鼠所引起的免疫反應類型。
5. rTsGST免疫血清對旋毛蟲侵入IEC的影響及ADCC作用
為了
8、觀察rTsGST免疫血清體外對旋毛蟲侵入IEC的影響,將rTsGST免疫血清、感染后42 d小鼠血清及正常小鼠血清分別與半固體培養(yǎng)基按1:10混合,加入感染性幼蟲,覆蓋到IEC細胞表面,37℃、5% CO2條件下培養(yǎng)2 h,觀察幼蟲侵入 IEC細胞的情況,計算侵入率。將旋毛蟲肌幼蟲與小鼠腹腔巨噬細胞共同培養(yǎng),并加入不同濃度的重組蛋白免疫血清(1:5、1:50、1:100、1:200及1:500),37℃、5% CO2條件下培養(yǎng)至30h,
9、觀察肌幼蟲存活的情況,計算死亡率,觀察rTsGST免疫血清介導的抗體依賴的細胞毒作用(ADCC)。
6. TsGST與寄生蟲及模式生物GST的進化關系分析
在GenBank搜索并保存其它生物GST的氨基酸序列,利用MEGA6.0軟件構建進化樹,構建進化樹遵從最佳簡約原則,根據(jù)進化樹分析TsGST與其他物種的進化關系。選取旋毛蟲屬中的本土旋毛蟲(T. nativa)和偽旋毛蟲(T. pseudospiralis)以及血
10、吸蟲屬中的曼氏血吸蟲和日本血吸蟲的GST氨基酸序列,利用Clustal W軟件對氨基酸序列進行氨基酸序列的相似性分析。
7. rTsGST的酶活性及其性質分析
GST具有催化還原性谷胱甘肽GSH與2,4二硝基苯CDNB結合的能力,其結合產物的光吸收峰值波長為340nm,通過測定340nm處吸光度上升速率,計算出GST的酶活力。rTsGST酶在不同溫度和不同pH值的反應條件下,觀察該酶反應的最佳溫度和pH值,以及金屬離
11、子與其他試劑對酶活性的影響。
結果:
1. ELISA結果顯示,rTsGST免疫血清與旋毛蟲可溶抗原產生陽性反應;Western blot發(fā)現(xiàn),抗rTsGST血清可識別旋毛蟲可溶性抗原及純化的rTsGST,均在24 kDa處顯示明顯條帶,表明rTsGST具有較強的抗原性,且TsGST是旋毛蟲可溶性抗原的組分。
2. RT-PCR分析結果表明,TsGST基因在旋毛蟲感染性幼蟲、成蟲、新生幼蟲和肌幼蟲4個時期均
12、有表達;Western blot顯示TsGST蛋白在旋毛蟲各個蟲期都有表達。IFA結果顯示,rTsGST免疫血清能夠與旋毛蟲不同發(fā)育時期的蟲體發(fā)生陽性反應(顯現(xiàn)黃綠色熒光);蟲體組織切片IFA結果顯示TsGST主要位于蟲體的皮層、桿狀體和生殖原基部位。
3. rTsGST蛋白免疫小鼠后可以產生抗TsGST的高滴度抗體,誘導產生了以Th2免疫反應為主的免疫反應(表現(xiàn)為高水平的IgG1)。旋毛蟲攻擊感染后, rTsGST免疫小鼠的
13、成蟲和肌幼蟲減蟲率分別為35.71%和38.55%。
4. rTsGST免疫血清體外對旋毛蟲侵入 IEC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rTsGST免疫血清、感染血清及正常血清3組的幼蟲侵入率分別31.0%,11.36%及78.96%(χ2=46.4,P<0.05)。ADCC實驗結果顯示,免疫血清組的蟲體死亡率70%,明顯高于正常血清組的12%(χ2=69.048,P<0.001),蟲體死亡率具有抗體劑量依賴性(χ2=173.332,P<
14、0.001)。
5.進化樹分析發(fā)現(xiàn),TsGST與旋毛蟲屬中的本土旋毛蟲和偽旋毛蟲 GST的進化最近,與人類GST的進化關系最遠。氨基酸序列相似性比對結果顯示, TsGST氨基酸序列與本土旋毛蟲、偽旋毛蟲、曼氏血吸蟲及日本血吸蟲的 GST氨基酸序列的相似度分別為60%、65%、31%、30%。
6. rTsGST生化性質分析結果顯示,純化后的rTsGST蛋白具有GST酶活性,最適反應條件是溫度為40℃,pH6.3–7.
15、2。H2O2可完全抑制酶的活性,Mn2+和Na+離子可部分抑制酶的活性, Ca2+、Mg2+和K+離子對GST酶活性無明顯影響,但Ni2+離子可將酶活性增加54.7%。
結論:
1.重組的TsGST蛋白具有良好的抗原性及GST的酶活性;
2. TsGST在旋毛蟲不同發(fā)育期均有轉錄與表達,主要定位在蟲體的皮層、桿狀體和生殖原基;
3. rTsGST免疫血清在體外對旋毛蟲侵入 IEC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旋毛蟲水孔蛋白基因的克隆、表達及鑒定.pdf
- 旋毛蟲Nudix水解酶的克隆表達與功能鑒定.pdf
- 棉鈴蟲谷胱甘肽S-轉移酶的誘導表達及其基因克隆.pdf
- 家蠶谷胱甘肽-S-轉移酶BmGSTe3基因的克隆和真核表達.pdf
- 家蠶谷胱甘肽-S-轉移酶BmGSTe4基因的克隆和真核表達.pdf
- 松江鱸(Trachidemus fasciatus)谷胱甘肽S-轉移酶基因的克隆、表達與功能分析.pdf
- 谷胱甘肽-S-轉移酶抑制劑設計、合成及篩選.pdf
- 家蠶谷胱甘肽S-轉移酶BmGSTe2基因的克隆及功能性研究.pdf
- 家蠶雄蛾觸角特異谷胱甘肽-S-轉移酶BmGSTD4的基因克隆、表達及功能研究.pdf
- 蕓香苷對家蠶谷胱甘肽-S-轉移酶基因的誘導表達研究.pdf
- 旋毛蟲與偽旋毛蟲肌幼蟲抗原的研究.pdf
- 旋毛蟲、絲蟲
- 家蠶谷胱甘肽-S-轉移酶基因轉錄水平定量研究.pdf
- 胸苷酸合成酶和谷胱甘肽-S-轉移酶π在食管鱗癌中的表達及意義.pdf
- 家蠶谷胱甘肽S-轉移酶(GSTs)的組織分布、變化規(guī)律及酶學性質研究.pdf
- 柑橘全爪螨谷胱甘肽S-轉移酶解毒代謝功能研究.pdf
- 谷胱甘肽S-轉移酶P1調控細胞凋亡機制的研究.pdf
- 旋毛蟲成蟲cDNA文庫構建及特異性基因PCNA的克隆、表達及功能鑒定.pdf
- 旋毛蟲肌幼蟲排泄分泌抗原單克隆抗體的制備及鑒定.pdf
- 膽汁淤積時肝臟谷胱甘肽s-轉移酶A1-A4表達下調的分子機制研究.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