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目的: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常見的內科急重癥,其致死率和致殘率長期以來居高不下,且有年輕化趨勢,治療費用高。我們對2007年診斷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對他們的治療情況、相關病史、服藥情況、飲食生活等情況做了詳實的記錄并加以分析,以利于我們采取針對性措施,為患者提供可行性的治療及健康教育措施,提高AMI的生存率,為改善其生存質量提供參考。
方法:
回顧中國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2007年1月
2、至12月住院確診為AMI的病例,記錄其一般情況、病史特征、檢查結果、治療方式、使用藥物情況。同時,通過電話訪問,查閱病例等方式對其完成了30天及5年回訪研究,了解患者的院外治療情況、飲食情況及生存情況,并進行統(tǒng)計分析。最后入選病例資料共160例。
結果:
患者30天累計死亡人數(shù)為17人,30天死亡率為10.69%,死亡組與存活組比較:院前延誤時間(PDT)大于12小時者較多(P<0.01),并發(fā)癥較多(P<0.01)
3、,心功能Killip分級較高(P<0.01),此外,年齡偏大,前壁心肌梗死及合并糖尿病者較多,WBC計數(shù)偏高以及LVEF較低,二者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上,存活組接受PCI,使用抗凝藥物,ACEI/ARB及β受體阻滯劑者較多(P<0.01)。5年累計死亡人數(shù)為38人,5年死亡率為23.75%。死亡組與存活組比較:年齡偏大、吸煙者、前壁心梗、合并糖尿病、血脂異常、血管疾病及并發(fā)癥較多(P<0.01),LVEF較低且心功能K
4、illip分級較高(P<0.01),合并高血壓者較多,WBC計數(shù)偏高(P<0.05),治療上,存活組接受PCI及ACEI/ARB者較多(P<0.01)。
結論:
Logistic分析后,30天死亡組患者主要特征包括:高齡、心功能Killip分級高,β受體阻滯劑使用率低、院前延誤時間(PDT)大于12h、心源性休克及WBC計數(shù)增高,可能是AMI患者30天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5年死亡組患者主要特征包括高齡、高血壓、吸煙、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重慶市52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遠期生存狀況及相關因素分析.pdf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因素分析.pdf
- 影響急性心肌梗死預后相關因素分析.pdf
- 19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相關危險因素分析.pdf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術無復流相關危險因素探討.pdf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預后影響因素分析
- 急性心肌梗死多因素分析.pdf
-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3年隨訪及相關因素分析.pdf
- 109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預后因素的分析.pdf
- ≤45歲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與-60歲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危險因素對比分析.pdf
- RAAS與急性心肌梗死預后及相關因素分析.pdf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術后冠脈無復流相關因素分析.pdf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支架植入后不同再發(fā)時間及相關因素分析.pdf
- 絕經(jīng)后女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危險因素分析.pdf
- 高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臨床特征分析.pdf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護理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室功能影響因素的相關臨床研究.pdf
-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臨床特征分析.pdf
- 急性心肌梗死院內死亡危險因素分析.pdf
- 我院急性心肌梗死治療狀況調查.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