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化組織工程骨修復獼猴脛骨缺損的實驗研究.pdf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9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目的:我們曾采用血管化組織工程骨修復大動物(山羊)20mm脛骨缺損,獲得了確切的修復效果。為了進一步為臨床試驗提供更詳細、可行的方法,我們選取獼猴為實驗動物,在進行解剖觀察后,提出了進一步的血管化方法,通過對支架外型的特殊設計,允許血管和筋膜兩種血管化方法的并存和協(xié)同,這樣不僅加快了組織工程骨的血管化進程,而且對成骨質(zhì)量的提高和時限的縮短等有了明顯的作用效果。 本實驗目的在于檢測獼猴骨髓基質(zhì)干細胞與β-磷酸三鈣的組織相容性,建立

2、可行的組織工程骨修復獼猴脛骨段性缺損的動物模型,檢測組織工程骨體內(nèi)血管化程度和成骨情況,探究血管化程度與成骨質(zhì)量的關系。 方法: 第一部分:取傳三代獼猴骨髓基質(zhì)細胞與材料復合培養(yǎng),將獼猴BMSC與β-TCP復合培養(yǎng),單純細胞組作對照。所取樣本使用倒置相差顯微鏡,掃描電鏡觀察兩組細胞形態(tài)及增殖情況,MTT法半定量檢測細胞增殖情況。 第二部分:對一只自然死亡的獼猴進行新鮮解剖,觀察其脛骨的形態(tài)及周圍知名血管束的解剖路

3、徑;將11只獼猴雙側脛骨(共22處)制成中段20mm骨-骨膜缺損,隨機平均分成2組(實驗組和對照組各9側),實驗組在缺損處填塞由骨髓基質(zhì)干細胞(BMSCs)和具有特殊外型(側槽和中空管)的β-磷酸三鈣(β-TCP)支架體外構建的復合物,在中空管內(nèi)移入隱動、靜脈束的一段,工程骨外被帶蒂深筋膜;對照組只填塞組織工程骨。另外2只獼猴的無填充物脛骨缺損作空白對照。鋼板螺釘固定。在4、8、12周時間點分別行放射線檢測,墨汁灌注標本,組織學檢測及標

4、本大體觀察。 第三部分:將20只獼猴雙側脛骨(共40處)制成中段20mm骨-骨膜缺損,隨機平均分成4組(一個實驗組和三個對照組,每組各9側),實驗組在缺損處填塞由骨髓基質(zhì)干細胞(BMSCs)和具有特殊外型(側槽和中空管)的β-磷酸三鈣(β-TCP)支架體外構建的復合物,在中空管內(nèi)移入隱動、靜脈束的一段,外被帶蒂深筋膜;其余3個對照組分別填塞組織工程骨并包裹筋膜、單純組織工程骨和單純支架組。另外2只獼猴的無填充物脛骨缺損作空白對照

5、。鋼板螺釘固定。在4、8、12周時間點分別行放射影像學評分和X射線阻射密度分析,以及血管面積和成骨圖像分析。得出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 結果: 第一部分:獼猴BMSCs體外增殖能力較強,在傳3代后的第6天達高峰。細胞經(jīng)誘導后,在第3天就可見良好的定向分化能力。該支架材料與獼猴BMSCs具有良好的相容性。但材料在加入培養(yǎng)基后會出現(xiàn)崩解,對細胞的初期附著有一定影響。 第二部分:本實驗以通過對組織工程骨材料外型的特殊設計

6、,采用血管植入和筋膜包裹的血管化方法修復獼猴雙側脛骨20mm缺損為實驗模型,進行了術后大體觀察、X線和組織學檢測,初步完成了模型的設計和檢測工作,認為模型是可行的,為進一步的臨床試驗提供了參考,但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第三部分: 一般觀察術后4周:4組標本無明顯差異,均在兩接觸面、材料后面和鋼板側有部分結締組織或軟骨樣組織形成,中空管及側槽為軟組織填塞,材料與骨接觸面能折動。A組材料中空管內(nèi)原植入血管腔內(nèi)充滿墨汁。材料本身

7、無明顯吸收。 術后8周:4組標本觀察有差異。A組植入物除前面外,其余各面及與骨接觸面均有骨樣組織包裹,側槽及中空管也有骨樣組織填塞,植入血管觀察不清,不易折斷,材料1/3吸收;B組在植入物內(nèi)側面、前面及中空管內(nèi)無骨樣組織形成,其余各面及與骨接觸面僅有少部分骨樣組織形成,易折斷,材料無明顯吸收。C和D組植入物與骨接觸面僅有少部分骨樣組織形成,易折斷,材料無明顯吸收。4組標本均有墨染,以A,B兩組最明顯。術后12周:4組標本觀察有明

8、顯差異。A組植入物各面及中央部完全被骨樣組織所包裹或替代,堅硬,折不斷,材料2/3被吸收;B組和C組植入物于內(nèi)側及前面仍有部分材料未被骨樣組織所包裹或替代,用力可以折斷,材料1/3被吸收。D組成骨罕見,材料無吸收,輕易彎折。 空白組(12 w)缺損處完全被肉芽組織填塞,無骨樣組織增生。 顯微鏡下觀察A組術后4周時在移植物邊緣、斷面及中央有少量新生骨組織——編織骨形成,臨近新骨處的材料孔隙內(nèi)也有新骨的形成和小“肺泡樣”墨染

9、結構,植入血管腔內(nèi)墨染,材料較完整,孔隙未見擴大。8周時新骨形成明顯增多,墨染血管樣結構明顯增多,多靠近外緣及中央,于新骨與材料交接處可見破碎的材料,小顆粒狀,植入血管腔內(nèi)未見墨染。12周時移植物完全被骨樣組織所包裹,形成的骨樣組織把材料分成幾小塊,有骨小梁樣結構形成。于新骨及剩下的材料中均能見到血管樣結構,密度明顯增大。新骨中的血管樣結構較粗大,走行直,少有分支;材料中的血管樣結構多呈“肺泡狀”,分支多,串珠樣,孔隙之間有交通。于新骨

10、與材料交接處可見較多破碎的材料,小顆粒狀,此處的墨染血管樣結構最多。 B組術后4周時在移植物邊緣、斷面有少量新生骨組織——編織骨形成,材料孔隙內(nèi)也有新骨的形成和小“肺泡樣”墨染結構,植入血管腔內(nèi)墨染,材料較完整,孔隙未見擴大。8周時新骨形成增多,墨染血管樣結構明顯增多,多靠近外緣,于新骨與材料交接處可見破碎的材料,植入血管腔內(nèi)未見墨染。12周時形成的骨樣組織把材料大部分包被,有骨小梁樣結構形成。于材料中央部少見血管樣結構。

11、 C組術后4周時在移植物邊緣和中央未見新生骨組織,僅在斷面處有少量編織骨形成,移植物僅有一面(后面)外緣有小“肺泡樣”墨染結構,移植物完整,孔隙未見增大。8周時在移植物邊緣、斷面有少量新生骨組織形成,僅在新骨與材料交接處可見較多墨染血管樣結構,余處少見。12周時可見移植物有少部分吸收,新骨及血管樣結構的形成量比同組8周的有所增加,但仍然很稀少。 D組4周時無成骨,移植物斷端處可見有少量墨染結構。8周時僅在斷端可見少量成骨,墨染

12、結構較4周時增加。12周時移植物斷端的成骨情況并未增加,墨染結構也未增加。 血管面積及成骨面積分析各時間點上A組中央部和周圍部的血管樣結構面積及成骨面積與B、C和D組比較有顯著差異(P<0.01)。而且隨時間的推移呈上升趨勢。B和C組中央部血管樣結構面積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B組周圍部的血管樣結構面積與C組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放射線觀察A組8周顯示移植物密度降低,兩斷面有連續(xù)性骨痂形成;12周

13、顯示移植物密度明顯降低,個別區(qū)域低于正常骨,連續(xù)性骨痂明顯。B和C組8周和12周移植物密度未見降低,斷面處有連續(xù)性骨痂。D組各時間點無明顯變化。 影像評分從正位X線片骨缺損部位阻射密度值中可以看出,4 w各組間無差異,B和C組各時間點間無差異;8、12 w A組與B和C間有差異,A組各時間點間有顯著差異(P<0.01)。A組各時間點阻射密度值呈減少趨勢,可能和材料被逐漸吸收有關。 結論: 本實驗以通過對組織工程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