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本文使用RFLP技術分析了南海海域石斑魚屬野生蜂巢石斑魚、鮭點石斑魚、青石斑魚、赤點石斑魚和七帶石斑魚的種內和種間遺傳多樣性、種間親緣關系和系統(tǒng)分化,構建了這五種魚的酶切物理圖譜,并建立了識別它們的分子遺傳標記。 用差速離心法從蜂巢石斑魚、鮭點石斑魚、青石斑魚、赤點石斑魚和七帶石斑魚五種魚的新鮮肝組織中提取線粒體DNA。純化后的mtDNA用識別5、6堿基序列的17種限制性內切酶,即BamH I,Bgl I,Bgl II,Dra
2、I,EcoR I,EcoR V,Hind III, Kpn I,Mlu I,Pst I,Pvu II,Sal I,Sca I,Sma I,Sty I,Xba I和Xho I進行單酶切和雙酶切,用凝膠成像分析系統(tǒng)檢測。根據各酶切片段的長度,測算出蜂巢石斑魚、鮭點石斑魚、青石斑魚、赤點石斑魚和七帶石斑魚的mtDNA分子大小分別為18.52±0.21kb、18.44±0.21 kb、18.56±0.18 kb、18.57±0.19 kb和
3、18.36±0.11 kb。 采用基因多樣性指數(h)、酶切類型間平均遺傳距離(P)和核苷酸多樣性指數(π)等指標對群體內的遺傳多樣性進行了描述。在蜂巢石斑魚、鮭點石斑魚、青石斑魚、赤點石斑魚和七帶石斑魚群體內分別檢出了8種、5種、8種、5種和2種酶切類型,基因多樣性指數(h)分別為:0.8943、0.6186、0.9242、0.6927和0.1820;酶切類型間平均遺傳距離(P)分別為:0.62±0.31%、0.64±0.37
4、%、1.12±0.55%、0.72±0.42%和0.45%;核苷酸多樣性指數(π)分別為:0.22%、0.13%、0.46%、0.17%和0.04%。這些結果說明湛江沿海野生石斑魚的遺傳變異水平較高,遺傳多樣性比較豐富。 蜂巢石斑魚、鮭點石斑魚、青石斑魚、赤點石斑魚和七帶石斑魚種間研究的結果是:種間凈遺傳距離(Pnet)分別為:0.0694(蜂巢-鮭點)、0.1337(蜂巢-青石斑)、0.1090(蜂巢-赤點)、0.1286(蜂
5、巢-七帶)、0.1590(鮭點-青石斑)、0.0825(鮭點-赤點)、0.1153(鮭點-七帶)、0.1131(青石斑-赤點)、0.0724(青石斑-七帶)和0.1336(赤點-七帶)。用NJ法和UPGMA法對這五種石斑魚進行聚類分析,兩種方法得出的分子聚類圖具有相同的拓撲結構。從結果可知,蜂巢石斑魚和鮭點石斑魚首先聚在一起,然后和赤點石斑魚聚類,最后再與青石斑魚和七帶石斑魚相聚。 通過單、雙酶切分析,分別構建了蜂巢石斑魚10種
6、酶共20個酶切位點、鮭點石斑魚9種酶共17個酶切位點、青石斑魚8種酶共16個酶切位點、赤點石斑魚7種酶共12個酶切位點和七帶石斑魚8種酶共13個酶切位點的酶切物理圖譜。 BglⅡ和XhoⅠ兩種內切酶的酶切帶型可作為鑒別這五種石斑魚的分子遺傳標記。 此外,本文還使用PCR-SSCP技術對這五種石斑魚進行了初步分析。使用通用引物L14841和H15149在這五種石斑魚的總DNA中均擴增出mtDNA Cyt-b基因編碼區(qū)中大小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云紋石斑魚與褐石斑魚的比較研究.pdf
- 石斑魚的介紹
- 赤點石斑魚和青石斑魚性分化過程中性腺發(fā)育的研究.pdf
- 斜帶石斑魚和赤點石斑魚線粒體基因組全序列研究.pdf
- 斜帶石斑魚和橙點石斑魚染色體核型及顯帶研究.pdf
- 石斑魚人工育苗技術
- 點帶石斑魚的種質研究.pdf
- 兩種石斑魚骨骼系統(tǒng)比較解剖研究.pdf
- 斜帶石斑魚♀與鞍帶石斑魚♂雜交及F1遺傳分析.pdf
- 斜帶石斑魚遺傳多樣性分析以及石斑魚類分子系統(tǒng)進化研究.pdf
- 3種石斑魚微衛(wèi)星標記的開發(fā)及跨種擴增.pdf
- 斜帶石斑魚兩種hepcidin基因的分子克隆和生物特性研究.pdf
- 點帶石斑魚精子種質保存研究.pdf
- 斜帶石斑魚對脂質利用的研究.pdf
- 斜帶石斑魚的礦物質營養(yǎng)研究.pdf
- 幾種常見環(huán)境因子對石斑魚早期生長發(fā)育影響的研究.pdf
- 26333.六種石斑魚核型特征比較和染色體進化研究
- 石斑魚病毒性神經壞死病研究.pdf
- 斜帶石斑魚哈氏弧菌疫苗研究.pdf
- 七帶石斑魚苗種繁育技術研究.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