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b> 目 錄</b></p><p><b> 一、蕭紅其人1</b></p><p> ?。ㄒ唬┦捈t的祖父2</p><p> ?。ǘ┩醵骷缀投四巨?</p><p><b> ?。ㄈ┦捾?</b></p><
2、p> 二、蕭紅的文本敘述4</p><p> (一)《生死場》4</p><p><b> 1.女性群像5</b></p><p> 2.悲劇式的人生6</p><p> ?。ǘ渡淌薪帧泛褪捈t的散文8</p><p><b> 1.小女兒性情8</b
3、></p><p><b> 2.青春的哀嘆9</b></p><p> (三)《呼蘭河傳》與兩個人物——有二伯與馮歪嘴子10</p><p><b> 1.有二伯10</b></p><p><b> 2.馮歪嘴子11</b></p>&l
4、t;p><b> 結語13</b></p><p><b> 參考文獻13</b></p><p> 致謝錯誤!未定義書簽。</p><p> 【摘要】蕭紅是現(xiàn)代文學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女性作家,她堅持運用女性的獨特視角去感悟反觀人類生存的狀況,用自我的語言和真實的思考在歷史的言說中創(chuàng)作出了具有鮮明個性的文
5、學作品。其反應了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到二十年代人們的生存狀態(tài)。她始終忠實于自身的生存體驗與情感思考,不斷的回憶與不斷的前行是蕭紅的寫作狀態(tài)和生存狀態(tài)。回憶帶給蕭紅創(chuàng)作題材和靈感之外,也在不斷地加深她的自我意識:幸福已不再,但痛苦卻在與日俱增。童年無法擺脫的痛苦經(jīng)歷成為了蕭紅繼續(xù)成長的障礙,對幸福的追求已變得滿目瘡痍。</p><p> 【關鍵詞】 自我意識,《生死場》,《商市街》,《呼蘭河傳》</p>
6、<p> 【Abstract】Xiao Hong is an representative writer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 .She reflects the human real exist conditions by her unique female perspective. And her works have a distinct personali
7、ty because she insisted on write fiction by her own language which all the thinking belong to herself. Xiao’s works mainly talked about the people’s life who living from 1930’ to1940’.Xiao Hong always remained loyal to h
8、er experiences and feeling. Xiao consistent in the way she was write fic</p><p> 【Key words】self-consciousness, Field of Life and Death , The street of Shang, Hu Lan He zhuan</p><p> 蕭紅在《永久的憧憬
9、和追求》中寫道:“可是從祖父那里,知道了人生除掉了冰冷和憎惡而外,還有溫暖和愛。所以我就向這‘溫暖’和‘愛’的方面,懷著永久的憧憬和追求。”確實如此,縱觀蕭紅留下的作品和信件,她并非像張愛玲一般具有人生薄涼,就近求得安好的生存體驗;她也并非能如丁玲一般投身社會革命,尋求社會救贖和永恒的人生真理;她更不可能像冰心般歌頌愛和大自然。蕭紅所體會到的生命情感要比這些更為“卑微”,更為平凡。</p><p><b&g
10、t; 一、蕭紅其人</b></p><p> 蕭紅的生平如同一部女性奮斗史的小說,她19歲離家出走,后又被迫回到家中,拒絕</p><p> 包辦婚姻卻在無奈中和包辦婚姻對象王恩甲同居,和蕭軍在一起似情人又似妻子,幾次欲離開又終究妥協(xié),最后跟隨端木蕻良卻最終被拋棄。在蕭紅人生三十一年中,嘗盡曲折屈辱。我將蕭紅的人生分為以下幾個時期:第一個時期:“逃離時期”,在這一時期,蕭
11、紅主要受到新思想的影響,想要離開家,完成學業(yè)到北平求學,祖父的過世使她這種意識更加的堅定。蕭紅認為家不能帶給她溫暖和愛,蕭紅不愿呆在一個封建鄉(xiāng)鎮(zhèn)中,而此時的中國,“娜拉出走”也確是作為一種新思想的表現(xiàn)方式而受到追捧;第二時期:“承受時期”,此時期從蕭紅最后一次離家開始,此時的蕭紅可謂是貧困交加,但她離家出走的意志十分堅定,蕭紅生育后跟隨蕭軍,住到商市街,之后又輾轉青島、上海、武漢等地,并且自己獨自到東京、北平生活,蕭紅開始承受離家之后的
12、困苦、體驗到女性命運的不公和個人生存的艱辛。在這一段時期中,蕭紅開始文學創(chuàng)作,有了自己的追求,但她的精神還是軟弱的,她還在依靠蕭軍照顧并且她的社會活動主要在蕭軍建立起的人脈中進行。而這時期的散文、小說主要集中在講述人類生存的痛苦與愚昧。第三時期,這一時期實際上沒有明確的界限,我認為從蕭紅與蕭軍正式分開直到蕭紅過世,她最后的一段</p><p> 蕭紅曾言:“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都是因為我是一個女人。”在蕭紅
13、生命中出現(xiàn)的幾個重要人物都對蕭紅的自我意識及其創(chuàng)作的文學作品有著重要的影響。</p><p><b> ?。ㄒ唬┦捈t的祖父</b></p><p> 根據(jù)蕭紅的作品,蕭紅的祖父在蕭紅的童年及其一生都有著重要的影響。蕭紅并非像冰心一般能夠得到父母及兄弟姐妹的親情之愛,因此,祖父的愛對于蕭紅情感上的安慰便使得她記憶深刻,至死不忘。并且,蕭紅也并非如張愛玲一般能夠冷眼旁觀
14、人生百態(tài),她對于感情的夢想是自己付出的愛能得到回應。蕭紅生長于東北這樣的古中國中,西方的文化直至她成年才有所接觸,她自小所受到的教育就是“少小離家老大回,鄉(xiāng)音無改鬢毛催”的以家族為中心式的教育,而非是能看透紅樓夢人生的興衰變遷。因此,蕭紅從祖父處得到的人生之愛便成為她人生中為數(shù)不多的幸福時光,并且祖父式的愛深深刻在蕭紅的潛意識中,在她以后的人生流離中,這種祖父式的寵溺的溫暖也就成為蕭紅所尋求的。</p><p>
15、 在蕭紅的意識中,祖父、母親、繼母、仆人和她是處于同等地位的:“父親對我沒有好面孔,對于仆人也是沒有好面孔的,他對于祖父也是沒有好面孔的。因為仆人是窮人,祖父是老人,我是個小孩子,所以我們這些完全沒有保障的人就落到他的手里?!边@樣的生活情景,恐怕是蕭紅最初想要離家獨立的苗頭之一,而她在意識中從一開始便把自己歸屬于仆人、窮人、沒有保障的人了。這實際上證明了蕭紅安全感的缺失。</p><p> ?。ǘ┩醵骷缀投四?/p>
16、蕻良</p><p> 接受王恩甲的幫助并非是蕭紅第一次妥協(xié)。蕭紅二十歲時在表兄陸振舜的幫助下曾到北平求學,她是不告而別出走到北京的,然而決定出走的她所依靠的卻是家里提供的錢和一個仍在依靠家里的表兄。因此,當雙方經(jīng)濟被制裁后,蕭紅無奈回到家中。再次從家里逃出的她依舊沒有經(jīng)濟保障,因此蕭紅找到了王恩甲并和他同居在一起。蕭紅似乎想借助王恩甲的經(jīng)濟幫助完成學業(yè),從而獲得獨立的能力,然而她并沒有達到目的。這樣的選擇在蕭
17、紅的生命旅途中出現(xiàn)了兩次,第二次就是蕭紅對端木蕻良的選擇。蕭紅離開蕭軍和端木蕻良在一起,以求得到獨立和愛,蕭紅認為與端木蕻良在一起可以得到平等的地位,也可以得到忠誠的愛,而端木蕻良自喻“賈寶玉”式的生活使得蕭紅的付出又一次付諸東流,而獲得的又是一次“王恩甲選擇”的結果。</p><p> 蕭紅與王恩甲的關系雖沒有在蕭紅的情感中占有多大的地位,但我們由此可以窺測到蕭紅自我意識。很顯然,二十歲的蕭紅并沒有成人一樣的
18、謹慎和成熟,她甚至并沒有準備好全面的接受處理自己的人生。蕭紅想要利用王恩甲,但單純的她卻被騙了。這次的經(jīng)歷使得蕭紅體驗到了情人、孕婦、棄婦、窮人、母親的人生角色,未受過苦難的她當所有的苦難一次性的排山倒海的到來之后,蕭紅清楚的記憶了每一種感受,這些感受在蕭紅小說創(chuàng)作中的形態(tài)是碎片式的,卻也是極為深刻的。這些逼真深刻的人生體驗日后都在她的小說中出現(xiàn)。在蕭紅承受時期創(chuàng)作的小說文本敘述中,厄運總是突然而至,而這些卑微的人物們對于這些厄運從來沒
19、有一點招架之力,只能任憑它的處置擺弄,恍如此時的蕭紅一般,面對排山倒海來的厄運蕭紅無招架之力,只得無頭緒的到處求助。</p><p><b> (三)蕭軍</b></p><p> 在蕭紅的傳記中,蕭軍的出現(xiàn)總是被描寫成英雄或是愛神從天而降的效果。這種描寫正是符合蕭軍的性格的:暴烈的。在他那里,占統(tǒng)治地位的欲望是榮譽欲,表面上是寬宏大量的,但不是出于愛,而是出于驕
20、傲,因為他更愛的是他自己。這是蕭紅所深惡痛絕的。蕭軍“是一個混合了流浪漢和武士性格的人”,當蕭軍仗義勇敢?guī)椭捈t的時候就注定了蕭軍是一個魯莽隨性的人,而這種性格雖在蕭紅的作品中被多次描寫到,卻不能為蕭紅所容納承受,并構成了蕭紅暗自神傷的原因。</p><p> 蕭紅作為生在亂世的女性所能擁有的東西太少,然而她又受到了“五四”新文化的影響,使得她不能如她身邊的民眾一樣妥協(xié)于壓抑的封建生活。因為蕭紅擁有的東西太少,
21、因此來自祖父或蕭軍的一點點“愛”便可讓她“永久的憧憬和追求”。蕭紅獲得了自由,但她并沒有獨立,并且,自由并不代表著幸福和溫暖,在蕭紅這里,它是饑餓、寒冷甚至卑微。蕭紅還是依靠著蕭軍,她將蕭軍作為祖父一樣依靠,像共同革命的愛人一樣的尊敬,又像對待自己的子女一樣妥協(xié)。但蕭紅并非丁玲一般堅強,她保持著女性的敏感的纖弱,她渴望獨立自由卻又總在尋找一個男性的依靠對象。因此,蕭紅總是被動的,“女人的依附性是內(nèi)在化的:即使她的行動有表面上的自由,她也
22、還是個奴隸?!笔捈t雖不曾在意識中認為自己是奴隸,但她在有意無意中將自己看作客體,在《廣告員的夢想》中,蕭紅想要做廣告員,和蕭軍一起去接洽時受到冷遇于是吵了起來,走路時,蕭軍故意走快,“好像我對事情沒有眼光,使他討厭的樣子”,當沖突加大后,蕭紅的決定是“我再不去了。我再也不提那事,仍是在火爐板上烘著手?!笔捈t對于蕭軍存在著一種怨恨,并且她也曾說:“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都是因為我是一個女人”,蕭紅似乎要控</p><
23、p><b> 二、蕭紅的文本敘述</b></p><p> 蕭紅的文學創(chuàng)作與她的生存狀況有著高度的一致性。蕭紅的大部分小說多為回憶性的,她在腦中不斷的回憶以呼蘭河為中心的廣闊的鄉(xiāng)土空間。離開家的蕭紅從未想過再回到自己的家庭中。她不斷的前行,卻也不斷地在心中回想著過去的生活,蕭紅腦中永久帶著對呼蘭審查和重構,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因此,以呼蘭為母本的兩部小說孕育而生,分別是《生死場》和《呼蘭
24、河傳》。這兩部小說剛好可以代表蕭紅對家鄉(xiāng)的情感體悟和心理空間。而《商市街》介乎兩者中間,作為蕭紅自敘散文真實記錄了蕭紅的感情和生活。</p><p><b> ?。ㄒ唬渡缊觥?lt;/b></p><p> 《生死場》是在蕭紅創(chuàng)作初期完成的,此時的蕭紅剛從家中出走,雖受到被拋棄、生育、貧窮之苦,但也并非像后期的蕭紅一般已飽嘗人世冷暖。此時的蕭紅仍對于人生懷著美好的想象
25、,這種想象的力量十分強大,同時蕭紅和蕭軍的關系在此時仍是升溫時期。因此,蕭紅《生死場》的創(chuàng)作充滿了“湍急”的情感抒發(fā),所有的苦難仿佛一瞬之間而至,對苦難源頭的描寫主要集中在男性身上。仿佛金枝在最后所訴說的一樣,“從前恨男人,現(xiàn)在恨小日本子”“我恨中國人呢,除外我什么也不恨?!边@與蕭紅后期的《呼蘭河傳》有很大的不同,《生死場》的描寫主要集中在人們悲慘不能自主的命運的描摹,尤其是對女性苦難的描述。而在《呼蘭河傳》中,小團圓媳婦、有二伯、馮歪
26、嘴子以及呼蘭河的風俗等描寫都成為了作者主要刻畫的對象,經(jīng)過人生歷練,作者的情感意識已經(jīng)不同于《生死場》時的創(chuàng)作狀態(tài)?!逗籼m河傳》創(chuàng)作,作者對于記憶的思索更加悠遠,意象式的碎片更加集中,最重要的是,此時的作者經(jīng)歷了的人生歷程對她的影響更為深刻。因此,《呼蘭河傳》的描寫已成為了作者純個人的傷痛記錄,一邊描繪和欣賞,一邊觀察和批評。文字的基調(diào)既是熱烈酣暢,也會有溫潤而悲涼的抒情,卻也不時切入諷刺。這反</p><p>
27、 人們對過去的記憶保留是碎片式的,這也正是蕭紅小說創(chuàng)作呈現(xiàn)散文化的原因。在《生死場》創(chuàng)作中,蕭紅以對家鄉(xiāng)的記憶和自己的身世經(jīng)歷構成小說人物、情節(jié)和情感的主要因素。《生死場》共有十七章,分別是:麥場、菜圃、老馬走進屠場、荒山、羊群、刑罰的日子、罪惡的五月節(jié)、蚊蟲繁忙著、傳染病、十年、碾盤轉動了、黑色的舌頭、你要死滅嗎、到都市去、失敗的黃色藥包、尼姑和不健全的腿,幾乎每一章都是由一個意象作為源頭綿延而去,這正是蕭紅記憶中原點,更是蕭紅記憶
28、中保存的碎片的聯(lián)系之處。這種創(chuàng)作方法一直為蕭紅保留并在《呼蘭河傳》中得到最大化應用。</p><p> 《生死場》是在蕭紅視域投射下的“平等”世界,在這里,人、動物和植物被搬上同一個舞臺,蕭紅是《生死場》的“上帝”,在作品中,經(jīng)??梢钥吹阶髡哌@樣的描寫:“農(nóng)家好比雞籠,向著雞籠投下火去,雞們會翻騰著?!薄芭;蚴邱R在不知不覺中忙著栽培自己的痛苦?!弊罱K,作者寫道:“在鄉(xiāng)村,人和動物一切忙著生,忙著死·&
29、#183;····”這種將人比作動物一方面突出了生死場中人們的麻木愚蠢,另一方面,也突顯了作者作為“上帝”對生死場上人物的悲憫和嘲弄。然而即使在作品中,蕭紅也始終擺脫不了窮苦女人的弱勢角色,她說“我不配悲憫他們,恐怕他們倒應該悲憫我呢!悲憫只能從上到下,不能從下到上,也不能施與同輩之間。我的人物比我高?!蔽膶W作品是作者的心理鏡像的顯現(xiàn),《生死場》是蕭紅自身心理的投影。由麥場、菜圃、荒山、羊群、傳染
30、病等構成的時空就是蕭紅內(nèi)心中的一種時空。</p><p><b> 1.女性群像</b></p><p> 月英、金枝、成業(yè)嬸嬸、麻面婆和老王婆分別代表著“生死場”中不同年齡的女性的遭遇,也在共時上代表了女人的一生。月英和金枝仿佛是成業(yè)嬸嬸的前身,尤其是金枝,她與成業(yè)相戀,這與成業(yè)嬸嬸和福發(fā)年輕時候相戀的過程極其相似。月英又可以作為金枝的比較對象來評斷,月英健康時
31、像金枝一樣的年輕美麗,然而,一場病使得月英癱瘓,得不到正確的醫(yī)療幫助,月英只能一步步向“鬼”樣的人生走去,做過了鬼才能死亡。人與動物的互喻在此顯現(xiàn),人之所以能區(qū)別于動物在于他的社會性。然而在《生死場》中,這個小村落構成的社會只有人的單項活動,當個人出現(xiàn)意外不能構成有益于的家庭群體的因素時,人就會像動物一樣,遭到同伴的遺棄,同類之間的情感、夫妻之間的情誼都因自身的生存利益而消失。因此在生死場中,個人出不得半分差錯,喪失了行動,就等于喪失了
32、生命,因為別人沒有多余的能力或感情幫助你。生死場中的人物仿佛被放置在了羅馬競技場中,人與動物共同搏斗,人像動物和植物一樣,出于本能的求取生存,用自己的蠻強毫無感情的掠奪身邊一切的生命給養(yǎng)。生死場中的生存法則是勞力的,本能的,作為身體生理水平本身就弱于男性的女性,其更好生存的可能就是依靠男性,女人、老人</p><p> “弒嬰的欲望”充斥在《生死場》中,蕭紅并不愛自己的孩子,作為一個離家出走,身無分文并且遭到孩
33、子父親拋棄的蕭紅,懷孕,生產(chǎn)以及生產(chǎn)后的經(jīng)歷使得蕭紅“憎恨”自己的孩子。在《生死場》中,母親有著強力的“弒嬰”傾向,王婆瘋狂的講述:“這莊上誰家養(yǎng)小孩,一遇到孩子不能養(yǎng)下來,我就去拿著鉤子,也許用那個掘菜的刀子,把孩子從娘的肚里硬攪出來?!苯鹬Φ哪赣H對待金枝,“她吐痰,可是她并不把痰吐到地上;她愿意把痰吐到女兒的臉上?!蓖跗潘屠像R進屠宰場的途中,看到“一個小廟前躺著個死了的小孩·····
34、·他是誰家的孩子睡在這荒野的小廟前?”小金枝在父母的吵架中被摔死,女性生育過程的疼痛及因周圍人帶來的恥辱。蕭紅自身的經(jīng)歷使她在肉體記憶和精神恐懼中無法親近自己的孩子。同時,另一個重點在于蕭紅從小就沒有得到足夠的母愛,親生母親雖也打罵她,但繼母對她的不聞不問甚至唆使她父親教訓她給敏感的蕭紅留下了痛苦的回憶。因此,“扭曲的父母形象”始終存在在蕭紅的人格心理中,蕭紅始終無法坦然面對因父母不愛她而給她心理造成的傷害。即使離家出走了,距
35、離家鄉(xiāng)已經(jīng)十幾千里之外了,這種親情上的傷害依然在蕭紅的潛意識及意識中叫囂。一次次對童年及</p><p><b> 2.悲劇式的人生</b></p><p> 蕭紅是自卑而悲觀的,她雖然深知女性的生存處境,也受到了“五四”新思想的影響,但她始終無力走出女性悲觀的生存處境。蕭紅的力量好像使得她能夠走出封建家庭,卻不夠走出女人依靠男人的命運。這種生存方式使得蕭紅總是缺
36、乏安全感,從而使她處于悲觀之中。這種女性式的悲觀在《生死場》中被演繹的淋漓盡致。</p><p> 首先,變化之下的悲劇情緒。《生死場》第十一節(jié)“年盤轉動了”是生死場中人們命運的轉折點,然而,卻沒有改變悲劇式的氛圍。在十一節(jié)之前,人們是按照千百年來的生存方式生存著。十一節(jié)之后,人們突然開始意識到地理、時間的存在。十年前后開始有了變化,但人們并不明白這種變化是怎樣的,只是突然開始恍惚意識到時間是流逝著的?!拔逶鹿?jié)
37、,晴朗的藍空。老趙三看這不像個五月節(jié)的樣:麥子沒長起來,嗅不到麥香,家家門前沒掛紙葫蘆。他想這一切是變了!變得這樣速!”“他坐在門前一棵倒折的樹干上。憑吊這已失去的一切?!边@是一種處在變化之中的茫然無措之感,老趙三抓不到過去,找不到未來,身邊熟悉的人一個個沒有了。人們終于體會到變化了,可這種變化的代價是失去了以往的人、地、動物、習慣。而彌漫在人們心頭的只有缺失,沒有得到。</p><p> 其次,人物的死亡命運
38、。生死場中的人本身就是悲劇的,住的房子像“洞”,人的狀態(tài)像“幽靈”,嬰兒像植物一樣供人們隨意處置生死。但是人們已經(jīng)習慣了這種生死方式,而“年盤轉動了”,人們的死亡方式也變動了,國家、社會的強大波動沖擊到生死場中的人,他們有了不同的死亡方式,但他們死的還是無知無覺,沒有自我。不明白為了什么生,為了什么死,猶如被組織起來的動物農(nóng)場,生存的命運變得更加莫測,生死的權利不由自己掌握。如果說,之前的生死場上的人們由于習慣了原有的生存方式而具有一定
39、的自主性的話,那么,“年盤轉動后”的人們就更加的缺少自己生命的自主性。面對原有的生活方式,他們掌握一定的動物,有著一定的勞力,便可按部就班的有機會活到老。面對現(xiàn)在的生活方式,他們就是被拋到汪洋中的木板,他們所有的知識、勞力是不堪一擊。金枝被命運拋到都市去,但她的命運被更加低賤的擺弄,她想念母親回到家中,但母親面對從未有過的來自都市的金錢而改變了觀念,更加催促金枝返回都市,金枝無奈想要出家當尼姑,但這種原有的自救方式已經(jīng)不存在了。變化給人
40、們帶來的死亡比原來的封閉的生死場上的死亡是更加低賤無意義的。</p><p> 最后,女性恥辱的刑罰。蕭紅筆下女性的生育、病痛的文本意義被許多學者論述過。它們是女性生存處境的直接表現(xiàn),是蕭紅短短三十年生命經(jīng)驗的吟詠,也是蕭紅出于獨立意識下的對命運殘暴的揭露。蕭紅自身的經(jīng)歷使得她對這些女性人物身體上的隱秘體驗的描寫生動深刻,通感的使用使得描畫具有刻骨銘心個體性特征。在《生死場》中,蕭紅到開辟一節(jié)描寫女人的生育情景
41、,名字叫做“刑罰的日子”。</p><p> 無疑,蕭紅的第一次生育經(jīng)驗給她留下的印象就是痛苦,當蕭紅生下女兒時,看護婦把女兒的小床推近蕭紅,而她卻“伸出手來,大力搖動,神經(jīng)質(zhì)地叫著:‘不要!不······不要······我不要呀!’”過些天,蕭紅就將女兒送人了。蕭紅在《棄兒》中表達了自己對孩
42、子的情感。而在她的小說中,生育永遠是極其痛苦并伴有“刑罰”的恥辱感。這種恥辱感被表現(xiàn)在生育過程的敞開性和來自丈夫的厭惡?!胺亢蟛荻焉?,狗在那里生產(chǎn)?!蔽骞霉玫慕憬愕纳a(chǎn)就是在這樣的一個暖和的季節(jié)中。五姑姑的姐姐躺在土炕上的灰塵中。她的生育像是被展覽一般,供人觀看,女性應享有生育的隱秘性毫無可言。她生育的過程人們忙著為她準備壽衣,她隨時有著死亡的危險,她疼痛的想要“鉆進洞,吞下毒,弄斷腿”,并且“每年是這樣,一看見妻子生產(chǎn)他便反對”,伴有
43、丈夫的詛咒,毆打。金枝生下的女兒被丈夫摔死了。女性生育過程中,隱秘條件的喪失和人們隨時準備她的死亡態(tài)度造成了女性的一種羞辱的展覽,而丈夫的詛咒和摔死孩子造成在女性意識中,生育就是恥辱的刑罰。而這就輕而易舉的使得女性產(chǎn)生自卑、低人一等的感覺</p><p> ?。ǘ渡淌薪帧泛褪捈t的散文</p><p> 《商市街》詳細的記錄了蕭紅和蕭軍同居后的生活狀況,我認為蕭紅這段時期的散文很好的反
44、映了她當時的心理狀態(tài)。并且,這段經(jīng)歷對于蕭紅的人格成長有很大的影響,貧窮、饑餓、寒冷、病痛、與蕭軍的戀情、工作等等生活內(nèi)容都被蕭紅描寫了下來。</p><p><b> 1.小女兒性情</b></p><p> 與蕭軍在一起的這段時間是蕭紅離家出走之后比較穩(wěn)定的一段時期,這使蕭紅可以穩(wěn)定的創(chuàng)作,蕭軍在感情上成為了蕭紅的依靠,蕭紅對蕭軍的依賴就像是她對祖父的依賴,曾
45、經(jīng)蕭紅因感情問題離開了蕭軍一段時間,但蕭紅感到:“我留在家里想寫點什么,但哪里寫得下去,因為我聽不到你那登登上樓的聲音了。”蕭紅的童年是沒有得到父母足夠的關愛的,這使得蕭紅對祖父的依賴的感情更加強烈,雖然蕭紅曾經(jīng)試圖通過讀書獲得獨立,但當時的中國的社會環(huán)境極差,沒有經(jīng)濟和家庭為支撐的女性生存是極為艱難的。因此,沒有經(jīng)濟支持又沒有任何獨立經(jīng)驗的蕭紅面對的只有妥協(xié),無法離家的失敗只加重了蕭紅對別人的依賴。如果因沒有別人的關心和照顧,就認為人
46、生不夠完整,以致無法正常生活,這就會構成心理學上的“依賴性”病癥。從內(nèi)心深處講,人人都會有依賴的需求和渴望,都希望更強大,更有力的人關心自己。然而,對于蕭紅來說,這種依賴性已經(jīng)不再是單純的渴望,而是被它控制了一切的感受和需要,這就形成了過分依賴的心理問題。對于蕭軍如此,對于自己并不喜歡的端木蕻良也是如此,甚至,蕭紅因為端木蕻良曾對她說過可以送她到他的三哥那里去養(yǎng)病,從而就能獲得健康和安靜的寫作環(huán)境而沒有</p><p
47、><b> 2.青春的哀嘆</b></p><p> 有人將《商市街》同奧威爾自傳性作品《巴黎倫敦落難記》相比,但《商市街》的創(chuàng)作蘊含了大量獨特的女性情感,尤其是獨自在家等待丈夫歸來的情感,女性因貧窮而感受到的寒冷、屈辱以致孤獨、寂寞的情愫都被蕭紅描寫了出來。這些描寫之中,充斥了蕭紅對于青春消逝的哀嘆。《餓》中寫道:“只曉得的青春最重要,雖然現(xiàn)在我也并沒老,但總覺得青春是過去了!過
48、去了!”,《搬家》中寫道:“這是說我做了‘婦人’,不做婦人,哪里會燒飯?不做婦人,哪里懂得燒飯?”《最末的一塊木柈》:“火焰仍是從爐門噴射,我對著火焰生氣,女孩子的嬌氣畢竟沒有脫掉”。女人都會希望自己的青春能夠長久、熱鬧,尤其是對于來自東北且有受過新思想教育的蕭紅,東北土地給予蕭紅熱烈熱情的性格,新文學的傳播給予蕭紅浪漫的想象。然而,現(xiàn)實的寒冷、饑餓、貧窮以及病痛是蕭紅時刻擺脫不了的夢魘,它們不斷摧毀著蕭紅的身體,也摧毀著蕭紅的心理健康
49、。《夏夜》中蕭紅描寫道:“遠遠近近的那一些女人的陽傘,這一些船,這一些幸福的船呀!滿江上是幸福的船,滿江上是幸福了!人間,岸上,沒有罪惡了吧!”這段“快樂”的文字很少出現(xiàn)在《商市街》中,但通篇看來其實是蕭紅無法融入進人群的快樂,實</p><p> (三)《呼蘭河傳》與兩個人物——有二伯與馮歪嘴子</p><p> 如果說,《生死場》是蕭紅內(nèi)心中“黑暗”、痛苦的鏡像反射,那么,《呼蘭河
50、傳》就是蕭紅“光明”、快樂的所在。上文已經(jīng)論述,祖父在蕭紅的童年及一生有著重要的影響。在祖父的照顧下,蕭紅的童年是快樂的,隨著蕭紅祖父的過世,蕭紅的心理便進入了“孤苦無依”的世界,這世上再也無人能使她依靠和信任。之后的蕭紅輾轉曲折的命運更加加深了蕭紅對童年幸福生活的印象和懷念。因此,當蕭紅創(chuàng)作《呼蘭河傳》的時候,祖父在想象界中復活了,在整部《呼蘭河傳》中,蕭紅一直處在祖父的蔭庇下,她可以無憂無慮的在后花園玩耍,吃烤豬,逛廟會,看野臺子戲
51、,旁觀有二伯的生活,透析馮歪嘴子的人生,可憐團圓媳婦等等。因此在《呼蘭河傳》里蕭紅不會沒有安全感,不會流離失所,她在潛意識中是被保護和照顧的,這是在祖父去世之后蕭紅所喪失的和最懷念的感覺。</p><p><b> 1.有二伯</b></p><p> 在《呼蘭河傳》的第六章描述了有二伯的生活,而在《家族以外的人》這篇文章中,又以非虛構的自述形式描寫了有二伯。這兩
52、組文字中,有著相似性,也有差異性,這使我們可以很清晰的看到蕭紅的自我意識和文本敘述的關系。</p><p> 自我體驗實質(zhì)上就是自我觀照式的審美體驗。情感因子我體驗的超越性而成為被關照體味的對象。蕭紅對有二伯的觀照便有自我體驗的這種性質(zhì)。在蕭紅的潛意識中,她與有二伯都可能屬于這種“家族以外的人”,即是隨時有被“遺棄”的可能性。有二伯隨時打包好自己的行李,每日尋找居所,其實是一種內(nèi)心不安、懼怕的情緒的外露。他如同
53、蕭紅一樣,在這個家庭里依附于祖父,只有面對祖父時,有二伯才能將自己膽小、怯懦的一面展現(xiàn)出來,他將自己的恐懼經(jīng)歷一遍遍向祖父訴說,而在別人面前卻要做出勇敢、無所謂的樣子,他害怕展現(xiàn)自己,原因之一在于他心無所依。蕭紅較有二伯的優(yōu)勢在于她可全身心信賴祖父,以祖父為家,但有二伯沒有這種安全感,他是遠親。有二伯反復地向祖父訴說自己被一個人留在宅中看家,當“毛子”來時他是如何的害怕,然而,當他與“我”講述時又說自己如何的勇敢。這兩種行為的反差證明了
54、有二伯既想像家里人一樣在這個家庭中得到安全感,卻又不得不在別人面前樹立自己勇敢的形象來得到安全感。在宗法制農(nóng)村中,血緣關系具有很重要的意義。有二伯如同寄居蟹一般游蕩在這所房子里,他無法走出去,也無法走進來。這是有二伯的生存狀態(tài)。</p><p> 在《呼蘭河傳》中,蕭紅對有二伯的描寫還著重在他的外貌服飾,有二伯偷東西和因被蕭紅父親打罵而尋死。這實質(zhì)上在從外表到內(nèi)心刻畫有二伯的靈魂。</p><
55、;p> 有二伯偷東西,這段描寫也伴隨著“我”偷東西的描寫過程,而“我”與有二伯各自偷東西的狀態(tài)卻不一樣。“我”偷東西是為了好玩,拿家里的雞蛋、饅頭和黑棗之類的和小伙伴分享。有二伯偷東西,偷銅酒壺、紅椅墊子、偷米是為了拿出去換錢,至于換來的錢做什么用,作者并沒有交代,只是有二伯拉著“我”一起到公園玩的時候依然沒有錢。當老廚子和有二伯爭吵起來,老廚子罵有二伯是個老“絕后”時,這兩個字就甚于一切別的語言,有二伯開始哭了起來。在有二伯看
56、來,他在這個家中是懸空的,對于長輩,祖父就像是他的“皇上”,他認為自己應該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而“我”的父親,卻對他任意打罵,有二伯的地位從心里到現(xiàn)實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對于后輩,有二伯沒有子女,這對于封建傳統(tǒng)的人來說,就是“人活一輩子是個白活,到了歸終是一場空”。因此,在這個家中有二伯沒有精神寄托,他的精神狀態(tài)慢慢走向萎縮、空虛。</p><p> 在有二伯精神萎縮的進程中,被父親打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
57、它徹底摧毀了有二伯在這個家庭里僅剩的自尊,揭開了他以往用來掩蓋自己尷尬地位的說辭。被父親打后,有二伯開始上吊、跳井的自殺,但是這引起的只是周圍人的圍觀與嘲弄,有二伯并沒有真的想自殺,他引起了周圍人的注意,仿佛就是在對父親打他的反抗,仿佛就可因此獲得自尊,走了這一場形式,有二伯仿佛就可以在家中繼續(xù)呆下去。有二伯成為了這個家庭中的游魂,沒有長輩的庇佑,沒有子女的寄托,沒有經(jīng)濟的獨立,有二伯在家中受到所有人的忽視,受到父親這樣強勢的掌權者的欺
58、凌,因此有二伯代表了真正的一無所有的人的精神狀態(tài)。</p><p><b> 2.馮歪嘴子</b></p><p> 《呼蘭河傳》的第七章記錄了一個住在磨坊里的馮歪嘴子的故事,這與《后花園》的馮二成子是同一個人。但《呼蘭河傳》里的馮歪嘴子明顯是作者美好愿望的寄托,而《后花園》的描寫更近乎真實。這兩部作品都表現(xiàn)了蕭紅意識中的美好愿望,但最終都沒有擺脫她潛意識中夢魘—
59、—女性擺脫不了的生育、死亡的威脅。</p><p> 事實上,在這兩部作品中,對于女性的正面描寫都很少,關于她們的認知都是從馮歪嘴子或馮二成子的描寫中得知?!逗籼m河傳》中,“我”也參與到馮歪嘴子的故事中,透過“我”的視角看到了王大姐的生存狀況,以及在她的自主選擇婚姻的前后周圍人對她的評價差異。王大姐是《后花園》中馮二成子暗戀的對象,這篇具有田園敘述詩風格的小說充滿著鬼魅的籠罩。</p><p
60、> 《呼蘭河傳》中關于磨坊的描寫:“黃瓜秧就像它們彼此招呼著似的,成群結隊的就都一齊把那磨房的窗給蒙住了。”“從此那磨坊里邊的磨倌就見不著天日了。磨坊就有一張窗子,而今就被黃瓜掩遮得風雨不透。從此那磨坊里黑沉沉的,園里、園外,分成兩個世界了?!薄昂淖右贿吪苤€一邊吱吱喳喳地叫著?!薄熬驮诳谎厣弦呀?jīng)像小冰山似的凍得鼓鼓的了。于是我想起這屋的冷來了?!比绻f,黑暗、寒冷還可以讓人忍受的話,那么,隨處跟隨你的那些人們便是擺脫不了的夢魘
61、了。那些老太太們、媳婦們和鄰居們“吹風的,把眼的,跑線的,絕對的不辭辛苦,在飄著白白的大雪的夜里,也就帶著皮帽子,穿著大氈靴,站在馮歪嘴子的窗戶外邊,在那里守著,為的是偷聽一點什么消息。”這群人,就像是如影隨形的那些壓迫人性的“強權”一般揮之不去。正像蕭紅離開蕭軍與端木蕻良在一起而受到人們蜚語時的情景。在此之前一直受到這些人稱頌的王大姐終于越加瘦弱,直至生完第二個小孩后死去。馮歪嘴子的人生有了一點的“意外”之后,終又步入周圍人認為他應該
62、走的道路上。他不值得王大姐這樣好的妻子,他不應該發(fā)財,最終他要獨自照顧兩個幼子生存下去。</p><p> 《后花園》中,馮二成子暗戀著鄰家的女兒,此時他心里生著“一陣莫名其妙的悲哀”。在鄰家女兒出嫁,趙老太太走后,馮二成子看著周圍勞動的人,開始思考為什么活著,“他看了一看,他不能明白,這都是在做著什么;他不明白,這都是為著什么。他想,你們那些手拿著的,腳踏著的,到了終歸,你們是什么也沒有的。你們沒有了母親,你
63、們的父親早早死了,你們該娶的時候,娶不到你們所想的;你們到老的時候,看不到你們的子女成人,你們就先累死了?!边@實際上是馮二成子在他失戀之后,第一次開始反思自己的人生,想到自己過去的經(jīng)歷和未來,開始思考他生存的意義。這是馮二成子開始覺醒的時刻,然而,生存的狀況并沒有使這種覺醒給予他以不同的人生,反而,“他好像失了魂魄的樣子,回到了磨坊。”開始思考他自己的人生只會讓他更痛苦。當馮二成子被王寡婦告知:“人活著就是這么的,有孩子的為孩子忙,有老
64、婆的為老婆忙,反正做一輩子牛馬。”而王寡婦也理解馮二成子的心情。在馮二成子覺得就好像沉到深淵里邊去的時候,他“抓”了王寡婦,和她成親。但不久,王寡婦死了,孩子也死了。馮二成子又恢復到了一無所有的樣子。</p><p> 實際上,馮二成子與有二伯有著相似的特點:他們都是沒有了親人,寄居別人家里,有二伯抱著自己的包裹哪有空房住哪里,馮二成子為主人家工作,住在一個四處漏風的房子里。在他們的周圍,沒有與自己有血緣關系的
65、親人,于是生存在宗法制社會的他們有了兩種生存狀態(tài),有二伯六十幾歲了,住在“我”家,變成了一個類似乞丐的游蕩者;馮二成子三十幾歲,娶妻生子有了親人,卻又最終失去了。</p><p> 蕭紅描述了在宗法制的農(nóng)村個人失去了家族的依傍后的生存處境。蕭紅觀察生活或在現(xiàn)實生存中,是站在一個先天弱勢的女性群體中的,這種先天的弱勢地位使她產(chǎn)生了一種眾人皆此的心理狀態(tài)。馮二成子和有二伯在世界上孤立的生存處境實際上是蕭紅的現(xiàn)實處境
66、,也是蕭紅內(nèi)心中所恐懼的生活狀態(tài),當作者感嘆馮二成子宿命的不可抗拒性時,也在嘆息自己的命運。</p><p><b> 結語</b></p><p> 在蕭紅一生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自身經(jīng)歷和創(chuàng)作內(nèi)容是分不開的。蕭紅一生追求幸福,終其一生也沒有得到。然而,在創(chuàng)作《呼蘭河傳》時,作者對語言和情感的控制把握明顯高于《生死場》的文本敘述,這表明蕭紅的自身意識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有了一
67、定的提高。</p><p> 離開家鄉(xiāng)的蕭紅一直在心中回憶家鄉(xiāng),相信作者在講述呼蘭河的故事時,心靈已經(jīng)回到自己記憶中的家鄉(xiāng)了。</p><p><b> 參考文獻:</b></p><p><b> 著作類:</b></p><p> [1] 蕭紅,1932——1942蕭紅十年集[M].北京
68、:人民出版社,2009,林賢治編注</p><p> [2] 林賢治,漂泊者蕭紅[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p><p> [3] 駱賓基,蕭紅小傳[M].1981</p><p> [4] 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陶鐵柱譯.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8.2</p><p> [5] M&
69、#183;斯科特·派克,少有人走的路[M].于海生譯.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2</p><p> [6] 弗吉尼亞·伍爾夫,一間自己的房間[M].田翔譯.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10.6</p><p> [7] 葛浩文,蕭紅評傳[M].1985.11</p><p> [8] 黃子平,“灰闌”中的敘述[M].上海文藝出版社,2
70、001.4</p><p> [9] 陳順馨,中國當代文學的敘事與性別[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p><p> [10] 肖鳳,悲情女作家蕭紅[M].北京:文化文藝出版社,2003.11</p><p> [11] 李歐梵,中國現(xiàn)代文學與現(xiàn)代性十講[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p><p> [12]楊義,
71、《楊義文存》第二卷,中國現(xiàn)代小說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p><p> [13] 洪子成,作家姿態(tài)與自我意識[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1</p><p><b> 期刊網(wǎng)論文類:</b></p><p> [1] 張艷梅,胡玉偉.愛與痛的歌哭——冰心、丁玲、蕭紅、張愛玲筆下的生命意識[D].長春師范學院學報,
72、2001(12)</p><p> [2] 劉志剛,論蕭紅的死亡意識[D].[東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12)</p><p> [3] 王丹,門外的世界與窗里的人生——解讀蕭紅作品中的門窗意象[D].[碩士學位論文].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6</p><p> [4] 趙琴,論蕭紅小說創(chuàng)作中的女性意識[D].[西北大學碩士學文論文].2006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蕭紅的自我意識與文本敘述【文獻綜述】
- 學生自我意識情況調(diào)查研究畢業(yè)論文
- 新聞與自我意識根據(jù)自我意識分析自己
- 就業(yè)難與自我意識
- 習題—自我意識
- 幼兒自我意識的發(fā)展;
- 論自我意識的構建
- 自我意識與心理健康
- 圖書編輯自我意識與大眾意識的融合
- 畢業(yè)論文蕭紅
- 自我意識培養(yǎng)——教案
- 自我意識與個人成長
- 小學生自我意識發(fā)展現(xiàn)狀調(diào)查研究--小學教育畢業(yè)論文
- 中班自我意識活動
- 自我意識教案模版
- 學前兒童氣質(zhì)與自我意識的發(fā)展
- 自我意識相關理論
- Agent自我意識的研究.pdf
- 弱視兒童的自我意識研究
- 自我意識的覺醒與重返母體的歸宿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