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1科學證據認識論初探科學證據認識論初探?張南寧((?摘要:科學證據的認識論是科學證據運用中的重要然又被理論界忽略了的問題。本文從科學證據認識論的理論背景出發(fā),探討了科學證據認識論的邏輯框架。根據科學證據在真相發(fā)現中的功能,可以從內在方法和外在方法兩個方面來審視科學證據認識論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內在的認識論由科學證據本身的屬性所決定,旨在從科學原理和科學方法認識科學證據的有效性,從可再生性、因果關系、不確定性和錯誤率來認識科學證據的可靠性;
2、外在的認識論是由在真相發(fā)現過程中科學證據自身以外的因素決定,包括科學專家的可信性以及認識主體對科學證據的信念與確證。因此,文章認為基于科學證據的真相發(fā)現是對認識主體的合理信念進行確證的過程。關鍵詞:科學證據、內在認識論、外在認識論伴隨著人類社會驚人的科學技術進步,新的事實確認方式已經開始在社會各個領域挑戰(zhàn)傳統(tǒng)的事實認定法:大到汶川地震遇難人員的身份識別、三鹿奶粉事件的調查等社會問題,小到日常生活中的筆跡鑒定,無不涉及科學證據??茖W證據把
3、很多用人類自身方法不能知悉的事實真相呈現在我們面前。但是,科學證據在帶給我們真相過程中,隨之也帶來了許多的困惑和爭議。這些困惑向人們提出一個問題:我們應該如何認識科學證據?科學證據認識論為回答這一問題提供了理論基礎。如果說“對科學證據進行的任何研究都不可避免地成為多學科研究”,1那么,科學證據的認識論研究就是科學、哲學(主要是科學哲學和認識論哲學)以及社會科學(如法律)等多學科的跨學科研究。本文從科學證據認識論的理論淵源出發(fā),根據科學證
4、據生成的特征提出了科學證據認識論的邏輯框架,并從內在和外在兩個方面對科學證據認識論進行了系統(tǒng)構建,旨在為評價科學證據提供一個認識論上的分析框架。一、科學證據的認識論淵源科學被定義為使用證據構建自然現象可試驗的解釋和預測,以及通過這一過程產生知識。2科學活動源于觀察,但只有對世界的觀察并不能導致科學知識。科學知識的形成是通過對科學事實的發(fā)現而不是構造來實現的。“認識論”一詞來源于希臘語pistm和logos,前者的意思是“科學”,后者表示
5、對某事物的理論和批判研究。3這說明認識論生來?本文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事實調查模式下的證據管理研究”(項目批準號:70873134),教育部社會科學重大課題攻關項目“證據科學的理論體系與應用研究”(項目批準號:06JZD0011)的階段性成果。??中國政法大學博士后流動站、證據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中國政法大學)。作者在倫敦學院大學(UniversityCollegeofLondon)作訪問學者期間曾與WilliamTwining教
6、授、劍橋大學(UniversityofCambridge)的PhillipDawid教授以及牛津大學(OxfdUniversity)的DirdreDwyer博士,就科學證據認識論問題進行過多次討論,本文的許多觀點的形成得益于與他們的交流;韋恩州立大學(WayneStateUniversity)的EricaBeecherMonas教授和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UniversityofCalifnia,Davis)的EdwardJ.Imwink
7、elried教授閱讀了文章的初稿,并提出了許多修改建議,在此一并特并表示感謝。1EricaBeechermonasEvaluatingScientificEvidence:AnInterdisciplinaryFramewkFIntellectualDueProcess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7)2.2NationalAcademyofSciencesInstituteofMedicine(NASIM)S
8、cienceEvolutionCreationism(2008)10.3論不應當從自然科學外部,而應當從自然科學的內部,即利用自然科學的發(fā)現運用自然科學的方法去說明科學認識的合理性。我們認為,自然化認識論關于認識論不應該從自然科學外部,而應該從自然科學內部利用自然科學的發(fā)現運用自然科學的方法去說明科學認識的合理性的觀點,為科學證據的理解評估提供了認識論上的路徑,尤其是為科學證據認識論的內在方法提供了理論依據。然而,由于人類的認識活動無法
9、脫離社會環(huán)境,因此在自然化認識論之后,關注認識主體之間協(xié)作與互動的社會認識論就應運而生。這就催生出了科學證據認識論的第四個淵源。有學者認為社會認識論僅僅是自然化認識論的一個分支,它不僅關注個體認知者,還關注灌輸信念的社會過程和實踐。自然化的個人認識論主要取決于關于人的感知器官的經驗科學,而自然化的社會認識論必須考慮對信念灌輸的社會機制加以審視的經驗科學。1我國有學者認為社會認識論是相對自然化認識論而言的,是對認識論的社會學研究。2這種看
10、法有待商榷。我們認為,更清晰地說,自然化認識論和社會認識論是認識論的兩個層次,就像微觀經濟和宏觀經濟從不同側面反應經濟運行規(guī)律一樣。自然化認識論為我們從內部認識科學證據提供了路徑,自然化認識論的社會化在運用科學證據認定事實過程中從外部為我們提供了認識論方法。二、科學證據認識論的框架在科學探究領域,科學家們也使用科學證據:他們通過觀察和經驗證據,運用科學的方法發(fā)現或提煉科學理論或科學知識。但本文的科學證據主要是指在科學應用領域中,基于科學
11、理論、采用科學方法或運用科學儀器設備獲得的用于證明個案中某一具體科學主張的科學結論。在科學應用領域,科學家們利用科學研究領域得出的科學理論,運用科學儀器或設備對具體個案中的證據材料進行科學分析,形成一個意見或結論(如圖1所示)。這一結論就是科學證據的最主要的表現形式。根據這一界定,我們可以歸納科學證據的內涵或要素為以下四個方面:(1)所有科學證據必須基于某一科學原理或者科學知識;(2)必須運用具體的材料或對象;(3)必須運用科學方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