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目前四川冬菜的研究水平較低、缺乏系統(tǒng)的理論體系支撐成為制約其工業(yè)化發(fā)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對其進行系統(tǒng)的理論研究顯得尤為迫切。本課題采用宏基因組或傳統(tǒng)純培養(yǎng)方法對不同腌制時期四川冬菜中的微生物群落結構進行了分析,探索了其在整個腌制過程中的動態(tài)變化規(guī)律,并鑒定出每個時期中的優(yōu)勢微生物種類和相對豐度;通過對不同腌制時期四川冬菜中亞硝酸鹽、蛋白質(zhì)、氨基酸、顏色以及微觀形貌等指標進行分析,較為全面的描述了四川冬菜整個腌制過程中的品相變化規(guī)律;采用固
2、相微萃取-氣相色譜-質(zhì)譜聯(lián)用(SPME-GC-MS)技術和電子鼻(E-nose)技術對不同腌制時期四川冬菜中的揮發(fā)性成分和風味輪廓進行分析,利用主成分分析(PCA)成功區(qū)分了不同腌制時期的冬菜樣品;結合宏基因組功能注釋結果,分析了腌制過程中的微生物與四川冬菜中亞硝酸鹽、氨基酸、顏色以及風味的關系。主要研究內(nèi)容和結果如下:
1.四川冬菜微生物群落結構分析
(1)為全面掌握四川冬菜腌制過程中微生物群落結構的動態(tài)變化規(guī)律,
3、采用宏基因組或傳統(tǒng)純培養(yǎng)方法進行分析,鑒定到的細菌的種類和相對豐度遠大于真菌的種類和相對豐度,表明冬菜腌制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微生物為細菌而不是真菌,且微生物總量隨腌制時間呈下降趨勢。
(2)四個冬菜樣品中總共鑒定到85種細菌和5種真菌。0#~3#樣品中細菌種類(包括亞種)分別為55種、36種、31種和4種,真菌種類分別為1種、2種、2種和1種。
(3)在0#~3#樣品中同時鑒定到的微生物有1種,即短乳桿菌(Lactob
4、acillusbrevis)。同時在三個樣品中出現(xiàn)的微生物有10種,都出現(xiàn)在0#~2#樣品中,且全部是細菌,包括3種乳桿菌、1種乳球菌、4種明串珠菌、1種嗜冷桿菌和1種魏斯氏菌。在兩個樣品中同時鑒定到的微生物有22種,包括19種細菌和3種真菌。
(4)1#和2#樣品中相同的微生物種類有24種,分別占各自微生物總種數(shù)的63%和71%,且各自樣品中相對豐度排名前十的微生物中有8種相同,表明1#和2#樣品的微生物菌群結構較為相似,微
5、生物種類在四川冬菜腌制1~2年期間變化較小。
(5)未腌制冬菜(0#樣品)中的優(yōu)勢菌群為假單胞菌和節(jié)桿菌,相對豐度分別達到21.98%和6.74%;腌制中期(1#和2#樣品)的優(yōu)勢菌群為乳桿菌,相對豐度分別達到87.88%和68.86%,其中短乳桿菌相對豐度最高,分別達到84.19%和65.97%;腌制后期(3#樣品)微生物種類極少,優(yōu)勢菌群可能為芽孢桿菌。
2.四川冬菜品相分析
(1)為了解四川冬菜的食用
6、安全性,選取腌制食品中常見的有害物質(zhì)亞硝酸鹽作為監(jiān)測指標,對其在腌制過程中的含量變化規(guī)律進行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四川冬菜腌制過程中亞硝酸鹽含量呈下降趨勢。腌制6個月時,亞硝酸鹽含量相比未腌制時下降了70%,腌制30個月以后,亞硝酸鹽含量只有1mg/kg干基~2mg/kg干基,遠低于國家相關標準限量。
(2)為了解四川冬萊的營養(yǎng)價值變化,以粗蛋白和氨基酸含量為指標,對其在腌制過程中的變化規(guī)律進行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四川冬菜腌制過程中粗蛋
7、白含量、總氨基酸含量和必需氨基酸含量均呈下降趨勢。未腌制冬菜中粗蛋白含量達到30g/100g干基,到36個月時僅為6.6g/100g干基,相對于未腌制樣品降低了78%;必需氨基酸在未腌制樣品中占比約23%,但腌制6個月后其占比上升到33%~36%,且基本維持穩(wěn)定;未腌制樣品中谷氨酸和脯氨酸(非必需氨基酸)含量均高于必需氨基酸總量,而其在前6個月中分別降低了48%和89%,直接導致了非必需氨基酸比例下降。
(3)為了解四川冬菜的
8、外觀及形貌變化,對四川冬菜腌制過程中的顏色和微觀形貌進行觀察。結果發(fā)現(xiàn),四川冬菜腌制過程中莖內(nèi)側(cè)、莖外側(cè)和葉片三個部位的初始顏色不一樣,但經(jīng)過長時間腌制后,整個冬菜的顏色都較為均勻,顏色經(jīng)過一個由明轉(zhuǎn)暗、從綠變紅和自黃而藍的過程轉(zhuǎn)變,這與肉眼觀察到的情況比較一致;冬菜腌制中后期(24~39個月),對顏色變化不太敏感的人(△Eab*>5.0才能分辨出顏色變化)會認為各部位之間的顏色沒有差別,即使對顏色變化較為敏感的人(△Eab*>3.0就
9、能分辨出顏色變化),也會認為腌制39個月時各部位間的顏色沒有差別。微觀形貌觀察到四川冬菜的組織結構由清晰逐漸變得模糊,由完好逐漸變?yōu)槠茡p。
3.四川冬菜風味分析
(1)為明確四川冬菜中與其獨特風味相關的特征物質(zhì),采用SPME-GC-MS方法對四川冬菜腌制過程中的揮發(fā)性成分進行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四個不同時期冬菜中共檢測出70種不同的揮發(fā)性成分。0#~3#樣品中揮發(fā)性成分分別有21種、8種、32種和38種,總含量分別為37
10、9μg/g干基、44μg/g干基、968μg/g干基和325μg/g干基。
(2)至少在兩個不同腌制時期中出現(xiàn)的揮發(fā)性成分有21種,在四個不同時期中的含量分別占到總揮發(fā)性成分含量的77.3%、96.5%、89.9%和78.9%,這些成分可能對四川冬菜的風味具有重要影響。其中,在四個不同時期樣品中均檢測到的揮發(fā)性成分有3種,分別是異硫氰酸烯丙酯、苯乙醇和苯甲醛;在三個不同時期樣品中檢測到的揮發(fā)性成分有2種,分別是檸檬烯和壬醛;在
11、兩個不同時期檢測到的揮發(fā)性成分有16種,它們是甲苯、(Z)-β-羅勒烯、α-蓽澄茄油烯、石竹烯、β-古蕓烯、δ-蓽澄茄烯、苯酚、丁香酚、己酸-4-十六酯、草蒿腦、茴香腦、己醛、(E,E)-2,4-二烯醛、苯乙醛、苯乙酮和β-紫羅酮。
(3)為明確各腌制階段四川冬菜中與風味相關的特征成分,分別對檢測到的70種揮發(fā)性成分和21種共有成分進行PCA。結果發(fā)現(xiàn),兩組揮發(fā)性成分都可以較好的區(qū)分不同腌制時間的冬菜樣品。0#樣品的風味特征主
12、要取決于硫氰化合物、醇類和醛類物質(zhì),1#樣品的風味特征主要取決于甲苯和4-氧-戊酸丁酯,2#樣品的風味特征主要取決于烴類,其中大部分為萜烯類化合物,而3#樣品的風味特征主要取決于醛類物質(zhì)和雜環(huán)化合物。
(4)為區(qū)分不同腌制時期的四川冬菜樣品,采用E-nose對不同腌制時期樣品的風味輪廓進行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可以利用風味差異來判斷四川冬菜的腌制程度;E-nose主要依靠第一組傳感器區(qū)分不同腌制時期的冬菜樣品,尤其依靠LY2/gCT
13、L、LY2/GH、LY2/AA和LY2/G四個傳感器進行區(qū)分。
4.微生物宏基因組分析
(1)為深入分析四川冬菜微生物宏基因組注釋信息,分別對KEGG和eggNOG注釋結果進行了統(tǒng)計。結果顯示,0#、1#和2#樣品中在KEGG中分別注釋上256、197和215條代謝路徑,其中三個樣品中同時注釋上的代謝路徑有178條;注釋到KEGG路徑上的主要微生物為乳桿菌和假單胞菌。0#、1#和2#樣品中通過eggNOG注釋上的CO
14、G功能分類分別有23、20和21類,三個樣品中有20個功能分類都相同。
(2)為了研究四川冬菜中微生物與亞硝酸鹽降解之間的關系,對亞硝酸鹽降解途徑及其基因注釋結果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與四川冬菜中亞硝酸鹽代謝相關的微生物有羅伊氏乳桿菌(Lactobacillus reuteri)、無乳鏈球菌(Streptococcusagalactiae)、泊庫島食烷菌(Alcanivorax borkumensis)和莫拉鹽單胞菌(Halo
15、monasmaura)。亞硝酸鹽的降解途徑為:1#和2#樣品中,胞外亞硝酸鹽轉(zhuǎn)運到胞內(nèi)后在還原酶的作用下轉(zhuǎn)變成氨;或者進一步在谷氨酰胺合成酶或谷氨酸合成酶的作用下,轉(zhuǎn)變?yōu)楣劝滨0坊蚬劝彼?,再參與到谷氨酸的代謝中,進一步在不同酶的作用下轉(zhuǎn)變?yōu)殓晁帷?-吡咯啉-5-羧酸和磷胺類物質(zhì)等,最后又參與到其它代謝途徑中。0#樣品中亞硝酸鹽的代謝除了上述途徑外,還會在一系列還原酶的作用下降解為一氧化氮和一氧化二氮。
(3)為了研究四川冬菜
16、中微生物與氨基酸代謝之間的關系,對氨基酸代謝途徑及其基因注釋結果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與四川冬菜中氨基酸代謝相關的微生物種類較為多樣,除了乳桿菌與假單胞菌外,還有其它桿菌、球菌等。微生物主要參與氨基酸降解活動,而對氨基酸合成的貢獻相對較小;氨基酸之間的相互轉(zhuǎn)化可能是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比例發(fā)生變化的原因之一。
(4)為了研究四川冬菜中微生物與顏色之間的關系,對可能與顏色代謝相關的途徑及其基因注釋結果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注
17、釋上的與顏色相關的微生物僅有門多薩假單胞菌(Pseudomonas mendocina),出現(xiàn)在0#樣品的KO00860路徑上;在該路徑上,2#樣品比0#和1#樣品中多注釋上一種氧依賴性前卟啉原氧化酶(EC:1.3.3.4),該酶可以將無色的原卟啉原IX氧化成紫褐色的原卟啉Ⅸ,這可能是2#冬菜比1#冬菜的顏色看起來更暗的原因之一。
(5)為了研究四川冬菜中微生物與風味之間的關系,對可能與風味相關的代謝途徑及其基因注釋結果進行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寄養(yǎng)金華仔豬腸道微生物的宏基因組研究.pdf
- 山羊瘤胃微生物宏基因組文庫的構建及功能基因的篩選.pdf
- 基于宏基因組的海綿及其共附生微生物功能基因(簇)研究.pdf
- 乙肝肝硬化患者腸道微生物宏基因組學的研究.pdf
- 腌制大黃魚品質(zhì)及微生物菌群變化研究.pdf
- 24931.中國南海海綿共生微生物的宏基因組研究
- 太湖藍藻藻塊宏基因組及微生物在其聚集過程中作用機制研究.pdf
- 基于宏基因組序列的黑熊腸道微生物組的應用基礎研究.pdf
- 太湖入水口底泥微生物宏基因組及聚磷菌多樣性研究.pdf
- 森林紅壤微生物的功能生態(tài)學分析及宏基因組文庫構建.pdf
- 宏基因組學方法在環(huán)境微生物生態(tài)及基因查找中的應用研究.pdf
- 太湖不同區(qū)域底泥微生物宏基因組及氮轉(zhuǎn)化菌多樣性研究.pdf
- 荷斯坦奶牛瘤胃微生物宏基因組bac文庫的構建與分析
- 利用宏基因組方法分析堆肥生境中微生物區(qū)系的變化.pdf
- 南海海洋微生物宏基因組文庫中酯酶基因的篩選與鑒定.pdf
- 宏基因組文庫高通量篩選古鹽井中嗜鹽微生物耐鹽基因.pdf
- 東沙群島深海微生物多樣性及宏基因組文庫構建與篩選.pdf
- 基于宏基因組技術發(fā)掘動物消化道微生物新型木聚糖酶基因.pdf
- 基于宏基因組學的豬-腸道微生物互作靶點發(fā)掘及其微生物源追溯(MST)研究.pdf
- 長遠航作業(yè)人員頰粘膜和臍周微生物宏基因組學研究.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