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賞文庫
全部分類
  • 抗擊疫情 >
    抗擊疫情
    病毒認知 防護手冊 復工復產(chǎn) 應急預案 防控方案 英雄事跡 院務工作
  • 成品畢設 >
    成品畢設
    外文翻譯 畢業(yè)設計 畢業(yè)論文 開題報告 文獻綜述 任務書 課程設計 相關資料 大學生活 期刊論文 實習報告
  • 項目策劃 >
    項目策劃
    土地準備 規(guī)劃設計 開工開盤 項目綜合 竣工移交 售后移交 智慧方案 安全專項 環(huán)境影響評估報告 可行性研究報告 項目建議書 商業(yè)計劃書 危害評估防治 招投標文件
  • 專業(yè)資料 >
    專業(yè)資料
    人文法律 環(huán)境安全 食品科學 基礎建設 能源化工 農(nóng)林牧畜 綜合待分類 教育經(jīng)驗 行政人力 企業(yè)管理 醫(yī)學衛(wèi)生 IT技術 土木建筑 考研專題 財會稅務 公路隧道 紡織服裝
  • 共享辦公 >
    共享辦公
    總結匯報 調研報告 工作計劃 述職報告 講話發(fā)言 心得體會 思想?yún)R報 事務文書 合同協(xié)議 活動策劃 代理加盟 技術服務 求職簡歷 辦公軟件 ppt模板 表格模板 融資協(xié)議 發(fā)言演講 黨團工作 民主生活
  • 學術文檔 >
    學術文檔
    自然科學 生物科學 天文科學 醫(yī)學衛(wèi)生 工業(yè)技術 航空、航天 環(huán)境科學、安全科學 軍事 政學 文化、科學、教育、 交通運輸 經(jīng)濟 語言、文字 文學 農(nóng)業(yè)科學 社會科學總論 藝術 歷史、地理 哲學 數(shù)理科學和化學 綜合性圖書 哲學宗教
  • 經(jīng)營營銷 >
    經(jīng)營營銷
    綜合文檔 經(jīng)濟財稅 人力資源 運營管理 企業(yè)管理 內控風控 地產(chǎn)策劃
  • 教學課件 >
    教學課件
    幼兒教育 小學教育 初中教育 高中教育 職業(yè)教育 成人教育 高等教育 考研資源 試題真題 作業(yè)習題 課后答案 綜合教學
  • 土木建筑 >
    土木建筑
    專項施工 應急預案 建筑規(guī)范 工藝方案 技術交底 施工表格 圖片圖集
  • 課程導學 >
    課程導學
    醫(yī)學綜合 中醫(yī)養(yǎng)生 醫(yī)學研究 身心發(fā)展 醫(yī)學試題 影像醫(yī)學 醫(yī)院辦公 外科醫(yī)學 老年醫(yī)學 內科醫(yī)學 婦產(chǎn)科 神經(jīng)科 醫(yī)學課件 眼鼻喉科 皮膚病科 腫瘤科 兒科醫(yī)學 康復醫(yī)學 全科醫(yī)學 護理學科 針灸學科 重癥學科 病毒學科 獸醫(yī) 藥學
    • 簡介:背景與目的肌性斜頸MUSCULARTTICOLLISMT最早于1912年TUBBY描述臨床較為常見。文獻報導其發(fā)病率為032%男女比例為32。MT表現(xiàn)為一側胸鎖乳突肌THESTEMOCLEIDOMASTOIDMUSCLESCM纖維化、攣縮而導致頭頸部偏斜、功能受限、生長不對稱等并可有脊柱、骨盆等骨性改變。體格檢查可見“特征性歪頭、頸部旋轉受限、可觸及包塊”等三聯(lián)征。大多數(shù)文獻報導嬰幼兒MT患者的早期治療主要行非手術治療如按摩、局部藥物注射等。如果非手術治療失敗或者患者年齡較大>14歲手術治療是首選治療方式。傳統(tǒng)手術方式有SCM單極松解術、雙極松解術、Z成形術等。術中要在患側鎖骨上1CM處作34CM左右切口。傳統(tǒng)手術效果確切可以明顯改善頸部活動度、頭部傾斜等但不可避免的在頸部留下明顯的疤痕而影響美觀。如果患者有疤痕體質、特殊職業(yè)需要裸露頸部如演員等則要求疤痕更小、更隱蔽。隨著社會的進步擁有美頸也漸成為人們對美的追求之一。顯然傳統(tǒng)手術不能滿足這一要求。為解決這一問題國內外不少學者開展了內鏡下手術矯正肌性斜頸手術。BURSTEIN等報導的采用枕部發(fā)際線切口撐頂皮膚建腔后內鏡下手術在內鏡下辯認耳大神經(jīng)后于胸鎖乳突肌中部將其剪斷。SASAKI等用絲線懸吊皮膚充氣建腔后在直視及內鏡視野下分離皮下組織到胸鎖乳突肌胸骨頭及鎖骨頭并切斷之。國內李龍、徐建國等先后報導充氣建腔后再在頸下后、中部及腋前作小切口導入分離鉗等器械后在內鏡輔助下切斷胸鎖乳突肌胸骨、鎖骨頭。以往這些內鏡手術中存在一些不足如充氣后高碳酸血癥、操作空間不穩(wěn)定、仍要在頸部作小切口等。針對傳統(tǒng)手術及以往內鏡手術不足我科開展了經(jīng)腋切口免充氣提吊建腔內鏡輔助下斜頸矯正術。本文旨在研究新術式與傳統(tǒng)術式的治療效果與美學效果的對比以期為臨床矯正斜頸提供一種安全、有效且美學效果好的手術方式。研究方法自2001年2月到2009年8月我科共收治肌性斜頸患者53例失訪7例排除所有患者在醫(yī)生介紹傳統(tǒng)手術與內鏡下手術優(yōu)缺點后自行選擇術式。將獲隨訪的46例患者分為兩組即傳統(tǒng)組25例、內鏡組21例。對這兩組病例臨床資料如術中出血、住院日、頸部功能恢復情況、術后恢復時間、頭頸部美學判定及對疤痕滿意度等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結果兩組患者術后頸部功能均有明顯改善。2、兩組病例術中出血、住院日、頸部功能恢復情況、術后恢復時間無顯著差異。3、術后頭頸部美學主觀判定及疤痕的滿意度內鏡組明顯優(yōu)于傳統(tǒng)組。結論經(jīng)腋下切口免充氣提吊建腔內鏡輔助下肌性斜頸矯正術是一種安全有效且美學效果好的矯正肌性斜頸的手術方法。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2
      頁數(shù): 36
      8人已閱讀
      ( 4 星級)
    • 簡介:肝功能衰竭是影響人類健康的常見疾病。肝移植是唯一能根除終末期肝病的有效方法,三年生存率達70%~80%,但移植技術、圍手術期管理要求高,移植后可能發(fā)生并發(fā)癥,術后必需長期免疫抑制劑治療,更為不足的是肝源短缺,使肝移植惠及人群有限。骨髓間充質干細胞BONEMARROWMESENCHYMALSTEMCELLS,BMSCS是來源于骨髓的一類具有貼壁生長特性并具備多向分化潛能和自我更新能力的細胞,在一定條件下可分化為特定組織類型細胞,包括肝細胞,是治療肝衰竭的理想種子細胞?;铙w狀態(tài)下動態(tài)監(jiān)測植入體內BMSCS的存活、遷移乃至分化是BMSCS移植治療推廣至臨床必須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分子影像學的發(fā)展使活體監(jiān)測移植干細胞的歸巢及功能成為可能。目前用于干細胞活體示蹤的分子影像學技術主要包括光學成像、磁共振成像和核素顯像,各有優(yōu)缺點,因此,聯(lián)合多種影像可以取長補短,充分發(fā)揮分子影像學的作用,目前已取得一定成果。細胞的活體監(jiān)測離不開細胞標記,超順磁性氧化鐵SUPERPARAMAGICIRONOXIDE,SPIO是干細胞MR顯像的一種常用對比劑。增強型綠色熒光蛋白EGFP基因標記是光學成像的常用標記基因。細胞標記是否影響干細胞的多向分化能力特別是向目標細胞分化的能力是再生醫(yī)學必需關注的問題,目前尚未見系統(tǒng)全面介紹GFP和或SPIO標記對干細胞成肝分化能力影響的報道。研究目的實現(xiàn)骨髓間充質干細胞成骨、成脂和成肝多向分化誘導。通過對SPIO標記、增強型GFP標記和SPIOGFP雙標記干細胞進行成骨、成脂和成肝分化誘導,比較四種細胞誘導分化效果,探討SPIO標記、增強型GFP標記和SPIOGFP雙標記對于細胞成骨、成脂和成肝分化能力的影響作用,并為課題組后續(xù)實驗提供基礎。研究方法1、大鼠骨髓間充質干細胞的獲取和鑒定采用密度梯度離心法和貼壁法獲取大鼠骨髓間充質干細胞BMSCS,采用三代后BMSCS,苔盼藍染色測細胞活力,茜素紅染色檢測細胞成骨分化能力;油紅O染色驗證細胞成脂分化能力。2、大鼠骨髓間充質干細胞高效分化成具備一定肝功能的肝細胞用MATRIGEL包被培養(yǎng)皿,以215103CM2的密度種植BMSCS,在含有肝細胞生長因子、纖維母細胞生長因子4、表皮生長因子、ITS1、地塞米松、維生素C、胎牛血清等的誘導培養(yǎng)基中進行細胞培養(yǎng),每三天換液一次。對誘導培養(yǎng)細胞分別從細胞形態(tài)、基因水平、生化水平等進行鑒定。鑒定方法包括光學顯微鏡觀察形態(tài)學變化,RTPCR檢測骨髓干細胞標記骨髓間質細胞抗原1,BST1,肝細胞早期M2型丙酮酸激酶,M2PK;甲胎蛋白,AFP和晚期標記白蛋白,ALB基因變化,細胞免疫化學染色測AFP、ALB,放免法測上清液白蛋白濃度,生化分析測上清液尿素氮BUN濃度,糖原染色測誘導細胞糖原合成和儲存功能。3、SPIO、EGFP和SPIOGFP雙標記對MSC成骨、成脂和成肝分化能力的影響用帶EGFP基因的慢病毒感染干細胞96小時,病毒感染指數(shù)MULTIPLICITYOFINFECTION,MOI為20,熒光顯微鏡觀察干細胞熒光標記率,所得EGFP標記細胞記為GFPMSC;采用25UGMLSPIO聯(lián)合075UGML多聚賴氨酸PLL孵育48小時標記BMSCS和GFPMSC,所得標記細胞分別記為SPIOMSC和SPIOGFPMSC。分別對MSC、GFPMSC、SPIOMSC和SPIOGFPMSC進行成骨、成脂、成肝誘導,比較各指標的差異。除成肝分化鑒定采用實時熒光定量PCR檢測誘導兩周時各組細胞ALBMRNA表達量外,其余方法同第1和第2部分。研究結果1、密度梯度離心法和貼壁法獲得的骨髓間充質干細胞活性高大于98%,流式細胞儀檢測細胞表達CD298982%和CD447015%,不表達CD45369%和CD11B293%。成骨誘導23周茜素紅染色見呈橘紅色的鈣鹽沉積;成脂誘導59天,油紅O染色顯示誘導細胞內紅染的脂滴。2、成肝誘導后,MSCS增殖減慢,細胞由長梭型逐漸向類肝細胞形態(tài)轉變,變?yōu)轭悎A形、三角形、多角形。MRNA水平上,誘導細胞M2PK、AFP表達先增加后消失,ALB表達逐漸增高,誘導28天BST1無表達免疫細胞細胞化學鑒定誘導5天、8天細胞AFP染色陽性;誘導14天ALB蛋白染色陽性,隨時間延長陽性率增加;誘導1周起上清液可檢測到BUN和ALB,并有時間依耐性;誘導三周細胞糖原染色即見整個視野呈陽性,四周顏色加深。3、帶EGFP基因的慢病毒感染MSC標記率達98%普魯士藍染色顯示25UGMLSPIO聯(lián)合075UGML多聚賴氨酸PLL孵育48小時對MSC和GFPMSC標記率可達100%,三種標記細胞活力大于98%;對SPIOMSC,GFPMSC,SPIOGFPMSC和MSC四種細胞成骨誘導3周后茜素紅染色陽性,成脂誘導59天后油紅O染色陽性;對SPIOMSC,GFPMSC,SPIOGFPMSC和MSC四種細胞進行成肝誘導,細胞增殖速度減慢,形態(tài)學變化相似,誘導兩周時實時熒光定量PCR顯示ALBMRNA表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誘導8天AFP、誘導14天ALB免疫細胞化學染色結果均見大片胞漿染色陽性表現(xiàn),上清液白蛋白、BUN濃度均在第7天可檢測到,隨時間上升,2周后達平臺;誘導4周糖原染色均呈大片狀紅染。結論1、密度梯度離心法和貼壁法是大鼠骨髓間充質干細胞分離的良好手段,獲取的干細胞純度和活性高,具備成骨、成脂分化能力。2、本實驗中,骨髓間充質干細胞被高效誘導成具備白蛋白合成、尿素合成以及糖原合成與儲存功能的肝細胞。3、帶EGFP基因的慢病毒可高效標記MSCS,25UGMLSPIO聯(lián)合075UGMLPLL孵育48H可高效標記MSC和GFPMSC。SPIOMSC、GFPMSC和SPIOGFPMSC均具備成骨、成脂分化能力且不影響其成肝分化能力。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0
      頁數(shù): 84
      6人已閱讀
      ( 4 星級)
    •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0
      頁數(shù): 60
      5人已閱讀
      ( 4 星級)
    • 簡介:目的通過觀察補腎益氣方對家兔膝骨性關節(jié)炎軟骨中水通道蛋白1AQP1表達的影響和組織形態(tài)學改變,探究補腎益氣方防治膝骨性關節(jié)炎的療效機理,并觀察其療效。方法選取40只健康新西蘭長耳大白兔4月齡,體重為25±01KG,雄性,隨機分為4組空白組(A組)、模型組(B組)、鹽酸氨基葡萄糖對照組(對照組、C組)、補腎益氣方防治組(預防組、D組),每組10只。無差別條件下適應性飼養(yǎng)一周后,A組不做任何處理,B、C、D組均采用OKAZAKI伸直位制動法,采用石膏管形固定兔膝關節(jié)致兔膝骨性關節(jié)炎模型造模方法,制作膝骨性關節(jié)炎模型。從造模后的第一天開始,預防組給予相當于臨床成人劑量10倍的補腎益氣方灌胃,分早晚兩次灌服;對照組給予相當于臨床成人劑量5倍的氨基葡萄糖灌胃,分早晚兩次灌服;模型組每日以生理鹽水10MLD灌胃,分早晚兩次灌服;灌胃6周后,手術打開患膝關節(jié),肉眼觀察軟骨的變化,采集關節(jié)軟骨標本觀察光鏡下的病理變化及測定各組實驗指標。結果模型組、預防組、對照組均發(fā)生明顯的膝骨性關節(jié)炎改變,MANKIN評分和軟骨中水通道蛋白1的表達率顯著高于空白組、實驗組和對照組P<001;預防組及對照組的MANKIN評分和關節(jié)軟骨中水通道蛋白1的表達明顯低于模型組與其相比有顯著性差異P<001;預防組和對照組效果無明顯差異(P>005)。結論關節(jié)軟骨中的水通道蛋白1參與了骨性關節(jié)炎的病變發(fā)展,補腎益氣方可抑制關節(jié)軟骨中水通道蛋白1的上調表達,延緩骨性關節(jié)炎中軟骨的病變。其效果與氨基葡萄糖無明顯差異。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2
      頁數(shù): 38
      11人已閱讀
      ( 4 星級)
    • 簡介:碩士學位論文蛇床子素對人牙周膜干細胞和頜骨骨髓間充質干細胞膜片形成和生物學性能的影響蛇床子素對人牙周膜干細胞和頜骨骨髓間充質干細胞膜片形成和生物學性能的影響高麗娜培養(yǎng)類別全日制學位類型專業(yè)學位一級學科專業(yè)類口腔醫(yī)學二級學科專業(yè)口腔醫(yī)學研究方向牙周組織再生指導教師陳發(fā)明副教授(副主任醫(yī)師)培養(yǎng)單位口腔醫(yī)學院牙周黏膜病科二O一三年五月分類號R7814UDC61631密級公開第四軍醫(yī)大學THEFOURTHMILITARYMEDICALUNIVERSITY第四軍醫(yī)大學碩士學位論文目錄縮略語表1中文摘要3英文摘要8前言14文獻回顧16細胞治療在牙周組織再生中的應用16蛇床子素在骨相關性疾病中的應用進展20正文26實驗一PDLSCS和JBMMSCS的培養(yǎng)與鑒定261材料262方法273結果294討論32實驗二蛇床子素對PDLSCS和JBMMSCS增殖及ALP活性的影響341材料342方法343結果364討論38實驗三蛇床子素在不同時間點干預細胞膜片培養(yǎng)的實驗研究401材料402方法403結果454討論48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0
      頁數(shù): 68
      9人已閱讀
      ( 4 星級)
    • 簡介:基因轉染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對放療損傷咬肌組織新生血管生成影響的實驗研究摘要目的1.通過對大鼠咬肌組織進行放射損傷,觀察放療對大鼠的影響、放療損傷后咬肌組織的病理變化及放療后TGF.B1的表達情況;2.將血管內皮生長因子轉染至放療損傷的大鼠咬肌組織中,研究VEGF.A蛋白在各組的表達情況,以及基因轉染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對放療損傷咬肌組織血管生成的影響。方法1用直線加速器對WISTAR大鼠咬肌組織進行照射,總劑量40GY,照射結束后取大鼠咬肌組織行HE染色,在光鏡下觀察大鼠咬肌組織的病理變化情況;2.放療結束后1天,選一組作為VEGF治療組,進行PCDNA4.HISMAX.C/VEGFL65基因轉染50UG/只,另一組轉染空質粒50UG/只,作為治療對照組,共治療3次,間隔1周。于治療結束后2周行TGF131、VEGF蛋白免疫組化染色,檢測兩種蛋白的表達情況;同時在光鏡下觀察各組血管密度,以檢測VEGF基因轉染對放療損傷大鼠咬肌組織血管生成的影響。結果1.在光學顯微鏡下發(fā)現(xiàn)經(jīng)放射后的咬肌組織毛細血管中大量炎細胞浸潤,血管內皮腫脹,管腔內有血栓形成,表明放療使咬肌組織出現(xiàn)一定程度的病理損傷。2.免疫組化結果顯示放射損傷組TGF.B1的表達明顯高于正常對照組,重組質?;蜣D染后咬肌組織VEGF蛋白表達明顯高于放療損傷組、空質粒轉染組及正常對照組。3.經(jīng)VEGF基因轉染后,VEGF基因轉染組咬肌組織血管密度與正常咬肌組織血管密度差異無顯著性,與單純放療損傷組、空質粒組比較有顯著差異。結論1.經(jīng)放療后的大鼠咬肌組織出現(xiàn)病理損傷,并且血管密度明顯降低,咬肌組織損傷模型建立成功。2.TGF一131蛋白在放療組表達明顯升高,可以促進損傷組織的修復,VEGF蛋白表達在基因轉染組高度表達,可促進放療后組織血管的生成,從而促進放療損傷的修復。碩士研究生楊書芳口腔頜面外科學指導老師鄭建金教授關鍵詞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基因轉染;放射損傷;轉化生長因子.131;血管新生REPAIRMENT.VEGFGENETHERAPYCANRESUMETHEABILITYOFREVASULARIZATIONOFIRRADIATEDTISSUE.POSTGRADUATESTUDENTYANGSHUFANGORALANDMAXILLOFACIALSURGERYDIRECTEDBYPROF.ZHENGJIANJIN,KEYWORDS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GENETRANSFECTION;RADIATIONINJURY;TRANSFORMATIONOFGROWTHFACTORP1;ANGIOGENESIS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0
      頁數(shù): 51
      7人已閱讀
      ( 4 星級)
    • 簡介:目的通過電針頂顳前斜線復合康復訓練治療截癱,觀察患者脛骨前肌、腓腸肌肌力改善的情況,驗證電針頂顳前斜線方案的有效性,為臨床治療截癱探索一種有效新的方案。方法本研究采用隨機對照試驗設計,納入44例截癱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兩組均進行基礎治療常規(guī)康復訓練電針陽明經(jīng)穴,治療組采用電針頂顳前斜線上15基礎治療,對照組只采用基礎治療。電針、康復訓練1次日,30天為一個療程,連續(xù)治療3個療程。在治療開始時、治療1個療程后、治療2個療程后與治療3個療程后,均進行ASIA運動功能評定、改良BARTHEL指數(shù)評定和肌電積分值(IEMG)評測。通過治療前后指標對比,比較兩種治療方法對不完全性脊髓損傷患者脛骨前肌、腓腸肌肌力的影響。結果1兩組組內比較分析①從運動功能評分來看與治療前比較,治療組在治療1個月和2個月后,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治療3個月后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治療前比較,對照組不同時間點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②從改良BARTHEL指數(shù)評分來看與治療前比較,兩組在治療1個月和2個月后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3個月后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③從肌電積分值來看與治療前比較,兩組在不同時間點左、右脛骨前肌IEMG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治療前比較,治療組在治療2個月后左、右腓腸肌內側頭IEMG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在治療2個月后,右腓腸肌內側頭IEMG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在治療3個月后左、右腓腸肌內側頭IEMG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治療前比較,治療組在治療1個月后右腓腸肌外側頭IEMG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在治療2個月、3個月后左、右腓腸肌外側頭IEMG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兩組組間比較分析①兩組不同時間點運動功能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②兩組不同時間點改良BARTHEL指數(shù)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③兩組不同時間點肌電積分值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1電針頂顳前斜線復合康復訓練可提高截癱患者雙側脛骨前肌、腓腸肌的肌力;2采用IEMG定量分析,能在早期反映脛骨前肌、腓腸肌肌力的變化情況;3電針頂顳前斜線治療截癱的作用機制可能與針刺刺激大腦皮層運動區(qū),能使未受損傷的下行性傳導束發(fā)揮代償作用有關。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0
      頁數(shù): 64
      4人已閱讀
      ( 4 星級)
    • 簡介:目的聚醚醚酮(PEEK)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力學特性,但缺乏生物活性。本研究旨在提高PEEK的生物活性,將兩種納米級的生物陶瓷納米羥基磷灰石(NHA)和納米硅酸鈣(NCS)通過混合注射成型技術摻入PEEK制備NHAPEEK和NCSPEEK復合物,通過模擬體液(SBF)浸泡實驗、細胞學實驗及動物實驗研究復合物的骨生物活性。方法1通過混合注射成型技術合成陶瓷摻入比例為0、20%、40和60WT的NHAPEEK復合物和NCSPEEK復合物,研究材料的生物力學、表面形貌、化學組成、表面粗糙度、親水性、降解性能等,確定NHA和NCS的最佳摻入比例。2材料在SBF中浸泡,通過掃描電鏡(SEM)和能譜分析評估材料表面磷灰石的形成情況,間接評估材料的體外骨生物活性。3選用MC3T3E1細胞與材料共培養(yǎng),應用以下方法評估材料的體外骨生物活性通過CCK8比色法、DAPI染色、激光共聚焦掃描顯微鏡、SEM,研究細胞的粘附、增殖和鋪展能力;通過堿性磷酸酶(ALP)染色及其定量、茜素紅染色及其定量、成骨分化相關基因表達定量,研究細胞的成骨分化能力。4將材料植入兔子顱骨缺損處,通過MICROCT、組織學、熒光標記新骨形成、骨植入物界面SEM等,評估骨整合效果。結果1NHAPEEK復合物和NCSPEEK復合物表面有大量的NHA或NCS顆粒均勻分布;NHA和NCS的摻入都能提高PEEK的表面粗糙度和親水性;根據(jù)材料力學的測試結果,對NHAPEEK和NCSPEEK復合物來說,40WT都是納米無機顆粒的最佳摻入比例。2NHAPEEK和NCSPEEK復合物表面都可以形成磷灰石層,隨時間延長磷灰石層逐漸增厚。3與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和PEEK相比,NHAPEEK和NCSPEEK復合物可明顯促進MC3T3E1細胞的粘附、增殖、鋪展和成骨分化;但與微米HAPEEK復合物相比,NHAPEEK復合物并無明顯優(yōu)勢。4與PEEK相比,NHAPEEK和NCSPEEK復合物都可明顯促進骨植入物界面的骨整合。結論陶瓷摻入比例為40WT的NHAPEEK和NCSPEEK復合物兼具良好的力學特性和生物活性,能有效促進成骨細胞的粘附、增殖、鋪展和成骨分化,增強骨植入物界面的骨整合,有望作為新型骨科植入物材料應用于臨床。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0
      頁數(shù): 116
      5人已閱讀
      ( 4 星級)
    • 簡介:支架材料和種子細胞一直是組織工程學研究的重點,作為骨組織工程基礎的支架材料,需要滿足多方面的苛刻要求,現(xiàn)有的支架材料各有缺點,均不理想。通過改進制造工藝,將不同材料復合,有望開發(fā)出性能優(yōu)良的新型支架材料。骨髓中的間充質干細胞MSCS具有取材方便、增殖能力強、可向成骨細胞分化等多項優(yōu)點,是骨組織工程種子細胞的熱門之選。目的本實驗通過混合磷酸鈣骨水泥CPC和聚乳酸一聚乙醇酸共聚體PLGA兩種生物材料,加工制備出一種新型的支架材料CPCPLGA復合物。然后以人的MSCS為種子細胞體外初步構建出組織工程化骨,為進一步的動物體內實驗提供依據(jù)。方法此次實驗主要分為材料制備理化性能檢測、細胞培養(yǎng)鑒定成骨誘導、組織工程化骨種植構建三個步驟。材料制備及理化性能檢測低溫粉碎PLGA5050,篩選出100~300ΜM的PLGA微粒,然后按比例與CPC混合均勻,滴加固化液磷酸鹽緩沖液后填入模具,擠壓固化成型。制成后,利用試驗機檢測復合材料的力學性能,利用X射線衍射儀XRD分析固化產(chǎn)物的組成,利用掃描電子顯微鏡SEM觀察材料表面的降解情況。細胞培養(yǎng)鑒定成骨誘導征集并篩選健康志愿者,髂前上嵴穿刺抽取骨髓,分離后培養(yǎng)、擴增,溴化3一4,5一二甲基噻唑一2一2,5一二苯基四氮唑MTT比色法繪制細胞生長曲線,流式細胞分析儀FCM鑒定細胞表面標志物表達,混合化學誘導劑B一甘油磷酸鈉、抗壞血酸、地塞米松誘導細胞向成骨細胞方向分化4周,進行形態(tài)學觀察,鈣一鈷法堿性磷酸酶AKP染色,定量檢測試劑盒檢測AKP酶的活性改變和ABC免疫組化試劑盒檢測I型膠原、骨鈣素OC表達,采用VONKOSSA’S染色法進行鈣化結節(jié)染色。組織工程化骨種植構建制作成片狀的CPCPLGA復合材料,消毒處理后,表面種植對數(shù)生長期MSCS,培養(yǎng)7天后掃描電鏡觀察。結果力學儀檢測CPCPLGA復合材料的抗壓強度達到405MPA,彈性模量達到138GPA;XRD分析CPCPLGA復合材料與單一的CPC的固化產(chǎn)物主要物相均為羥基磷灰石HA;SEM觀察發(fā)現(xiàn)CPCPLGA復合材料表面僅有微孔;模擬體液RINGER’S液浸泡降解6周后材料表面出現(xiàn)大小約為100~300UM孔洞,分布均勻。MTT比色法檢測細胞1周生長情況,繪制生長曲線推算細胞倍增時間約為30小時;FCM檢測細胞表面標志物CD29陽性,CD34、CD45為陰性;使用化學誘導劑誘導4周,顯微鏡觀察細胞形態(tài)轉化為多邊形,有毛刺,生長趨于停滯;AKP染色陽性;AKP/ALP活性定量檢測約為誘導前4倍,統(tǒng)計學分析P005,差別有統(tǒng)計學意義;免疫組化染色發(fā)現(xiàn)I型膠原、OC表達陽性;鈣化結節(jié)染色發(fā)現(xiàn)有鈣化結節(jié)形成。種植后電鏡觀察細胞在支架材料表面粘附生長,材料表面開始降解。結論CPCPLGA復合材料制作方法簡易、可塑性強、理化性能優(yōu)良、降解性好,是較為理想的骨組織工程支架材料。將HMSCS種植于CPCPLGA復合材料上,體外環(huán)境下可初步構建組織工程化骨。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0
      頁數(shù): 36
      6人已閱讀
      ( 4 星級)
    •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0
      頁數(shù): 41
      7人已閱讀
      ( 4 星級)
    • 簡介:目的探討骨水泥表面粗糙度、組織部位(皮下,肌肉間,橈骨缺損)對誘導膜組織學特性的影響以及誘導膜輔助成骨的特點方法首先,將表面光滑和粗糙的兩種骨水泥分別植入12只兔子兩側皮下,肌肉內和橈骨缺損,6周后觀察誘導膜的形成,評估并比較不同骨水泥及不同組織部位形成的誘導膜的組織學特點。其次,在誘導膜形成期及降解期兩個階段評估并比較不同組織部位誘導膜的形成及降解特點。在形成期,對12只兔子的雙側皮下,肌肉內和橈骨缺損進行膜誘導。術后2、4、8周取出膜組織行組織學檢查。另外,對21只兔子進行三個部位單側膜誘導,6周后在每個部位的誘導膜腔內植入自體髂骨(此后為降解期,降解期定義為成熟的誘導膜腔內植入自體骨后的階段),術后2、4、8周取出膜及新生骨行組織學檢查。組織樣本均行HE染色。定量分析并比較不同部位誘導膜的厚度和微血管密度以及新生骨的皮質厚度。最后,對6只兔子行雙側橈骨缺損膜的誘導,6周后一側行誘導膜內植骨,另一側行膜切除后植骨(單純植骨),術后行定性的HE組織學及影像學觀察。結果表面粗糙度不同的骨水泥在相同組織內形成的誘導膜具有相似的厚度及微血管密度(P>005)。相同骨水泥在皮下、肌肉內和橈骨缺損誘導形成膜的厚度及微血管密度存在顯著差異。在膜形成期,皮下誘導膜形成最快,最厚,但微血管密度最低肌肉誘導膜形成最慢,最?。≒<001)橈骨缺損誘導膜的微血管密度最高(P<001)。在膜降解期,各部位膜的厚度及微血管密度均隨時間延長而逐漸降低。橈骨缺損的誘導膜能較好的維持其厚度及微血管密度。在橈骨缺損誘導膜內形成的新骨皮質均較肌肉間及皮下部位的厚P<001。誘導膜內植骨相比單純植骨,新骨形成快速均一且骨髓腔形成早。結論骨水泥表面粗糙度對誘導膜組織學特性的影響并不明顯。皮下,肌肉間,骨缺損形成的誘導膜的組織學特點有顯著差異。各部位的膜在接觸移植骨后均會逐漸降解。橈骨缺損的誘導膜具有適中的厚度,最高的微血管密度,較低的降解速率,最多的新骨形成量。誘導膜有利于新骨快速均一的形成。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0
      頁數(shù): 41
      6人已閱讀
      ( 4 星級)
    • 簡介:背景頸椎傷病的治療關鍵在于減壓以及減壓后頸椎的穩(wěn)定性重建,即根據(jù)患者具體病情,通過手術去除患者不同節(jié)段的頸椎致壓物,而后采用酌情選擇不同的植骨、融合技術,恢復維持手術節(jié)段的穩(wěn)定性,其中前者決定患者手術后近期療效,而后者是獲得良好遠期療效的保證。目前頸前路椎體次全切除減壓植骨融合術在臨床上被廣泛應用于頸椎退變、創(chuàng)傷、腫瘤等多種傷患。減壓后采用鈦網(wǎng)的原位植骨重建方式由于其操作相對方便,避免了供骨區(qū)并發(fā)癥,同時具有較高的植骨融合率,因此在臨床上使用較為普遍。然而,術后鈦網(wǎng)發(fā)生沉陷的比例相當高,并有可能導致原有頸椎生理曲度和椎間高度的丟失,造成術后患者出現(xiàn)頸肩部酸痛,神經(jīng)功能恢復停止或再次加重,甚至出現(xiàn)頸椎后突畸形,融合固定失敗等嚴重并發(fā)癥,需要再次手術。目前普遍認為鈦網(wǎng)其外形設計上的缺陷是造成沉陷發(fā)生的重要原因。因此,有必要對影響患者術后鈦網(wǎng)沉陷的相關因素及其臨床意義進行研究,并設計一種新型鈦網(wǎng)來避免術后沉陷,以提高手術療效。目的通過本課題的研究進一步明確影響頸前路鈦網(wǎng)植骨重建術后鈦網(wǎng)沉陷的相關因素及其臨床意義,在總結現(xiàn)有鈦網(wǎng)缺陷的基礎上,結合現(xiàn)代頸前路植骨融合材料的設計理念,設計和研制新型的全接觸式植骨重建鈦網(wǎng),并通過計算機模擬技術建立頸前路椎體次全切除鈦網(wǎng)植骨重建手術的三維有限元模型,與現(xiàn)有鈦網(wǎng)進行對比,通過相關生物力學分析,驗證新型鈦網(wǎng)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1收集120例采用頸前路椎體次全切除減壓鈦網(wǎng)植骨融合術治療的頸椎患者臨床及影像學資料,分析患者年齡、性別、融合節(jié)段、鋼板類型、墊片使用等因素對鈦網(wǎng)沉陷的影響;探討鈦網(wǎng)沉陷與患者頸椎曲度丟失、神經(jīng)功能改善不佳、頸肩痛、內固定失敗等問題的關系。2分析頸前路椎體次全切除減壓鈦網(wǎng)植骨融合術后鈦網(wǎng)沉陷的原因,在總結現(xiàn)有鈦網(wǎng)缺陷的基礎上,參考國人正常頸椎椎體上、下終板傾斜角等解剖數(shù)據(jù),設計并研制新型全接觸式植骨重建鈦網(wǎng),擴大鈦網(wǎng)椎體終板接觸面,以期避免術后鈦網(wǎng)沉陷;3以現(xiàn)有鈦網(wǎng)為研究對照,建立使用兩種不同鈦網(wǎng)的椎體次全切除植骨重建手術的三維有限元模型;比較其生物力學應力分布差異。結果1隨訪發(fā)現(xiàn)96例797%患者術后出現(xiàn)鈦網(wǎng)沉陷,其中包括73607%例輕度沉陷1~3MM和23190%例嚴重沉陷>3MM。雙節(jié)段椎體次全切除減壓鈦網(wǎng)植骨重建較單節(jié)段更易出現(xiàn)鈦網(wǎng)沉陷P<0001。嚴重的鈦網(wǎng)沉陷可降低患者手術療效,并導致患者出現(xiàn)頸肩痛、癥狀復發(fā)、內固定失敗等并發(fā)癥;2分析導致患者術后鈦網(wǎng)沉陷的原因可能包括患者自身骨質疏松、終板刮除過多、過度撐開、鈦網(wǎng)一終板接觸不貼附、接觸面小、鈦網(wǎng)修建不當,其中患者自身骨質疏松、終板刮除過多和過度撐開可通過術前病例篩選、改進手術技術等加以避免,然而目前現(xiàn)有鈦網(wǎng)外形上的固有缺陷難以解決。結合現(xiàn)代頸前路植骨融合材料的設計理念,設計了新型全接觸式植骨重建鈦網(wǎng),由鈦合金制成,由柱狀主體及上、下端面組成。拄狀主體設計與現(xiàn)有鈦網(wǎng)相似,兩端與上、下端面相連。上端面為環(huán)形,在矢狀面上向上拱起呈穹窿狀,外圈為一環(huán)形加厚結構,下端面同樣為環(huán)狀,矢狀面上呈向后上方傾斜,外圈為一環(huán)形加厚結構。設計上考慮到不同患者椎體大小、形態(tài)上的個體差異可制成不同規(guī)格型號的產(chǎn)品。在實際使用中,根據(jù)減壓槽的長度和寬度可選用不同型號的鈦網(wǎng),避免術中修剪造成鈦網(wǎng)終板接觸面銳利。新型鈦網(wǎng)通過擴大鈦網(wǎng)椎體終板接觸面,避免術后鈦網(wǎng)沉陷。3建立了兩種頸前路C5椎體次全切除減壓鈦網(wǎng)植骨重建手術的三維有限元模型,在屈曲、側屈及扭轉三種載荷工況下,采用新型鈦網(wǎng)可降低鈦網(wǎng)椎體終板接觸面及鋼板表明應力分布,減少C4、C6椎體相對位移。結論鈦網(wǎng)沉陷是頸前路椎體次全切除鈦網(wǎng)植骨重建術后常見現(xiàn)象,嚴重的鈦網(wǎng)沉陷可降低患者的手術療效,產(chǎn)生嚴重并發(fā)癥;由于目前臨床所使用的鈦網(wǎng)設計上的缺陷是鈦網(wǎng)沉陷的重要原因,并且難以完全解決,所設計的新型全接觸式植骨重建鈦網(wǎng)進一步擴大鈦網(wǎng)椎體終板接觸面,可有效增加手術節(jié)段的穩(wěn)定性,避免術后鈦網(wǎng)沉陷。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2
      頁數(shù): 104
      8人已閱讀
      ( 4 星級)
    • 簡介:目的觀察電針督脈百會穴、大椎穴以及頸夾脊穴對中風后肢體痙攣患者中樞神經(jīng)信號的影響,并觀察針刺對疾病及健康兩種不同機體狀態(tài)下激活腦區(qū)的異同,為針刺療效提供一定的科學依據(jù)。方法招募16名中風后肌痙攣患者及15名健康受試者,采用以電針督脈百會穴、大椎穴和頸夾脊穴的組穴刺激(BLOCKDESIGN)的設計。通過功能磁共振掃描采集腦內信號。應用MATLAB軟件分析采集到的數(shù)據(jù)后,將獲取的MNI坐標轉換為對應的TALAIRACH坐標,運用TALAIRACHCLIENT軟件將TALAIRACH坐標與大腦的標準解剖位置對應,從而對應于相關的具體的激活腦區(qū),并生成激活區(qū)圖像。結果電針患者組督脈腧穴主要激活了中央前回(PRECENTRAL)、緣上回(SUPRAMARGINAL)、頂下小葉(INFERIPARIETALLOBULE)、輔助運動區(qū)(SUPPLEMENTARYMOTAREA,SMA);電針健康受試組督脈腧穴主要激活了海馬回(HIPPOCAMPUS)、海馬旁回(PARAHIPPOCAMPAL)、顳中回(TEMPAL_)、顳上回(TEMPAL_SUP)。結論1電針督脈百會穴、大椎穴及頸夾脊穴可以廣泛激活中風后肢體痙攣患者的中央前回、緣上回、頂下小葉、輔助運動區(qū),這些腦區(qū)均與運動功能密切相關,該發(fā)現(xiàn)為“通督解痙針法”改善中風后肢體痙攣狀態(tài)的中樞機制提供了有意義的線索,值得進一步研究。2電針督脈百會穴、大椎穴及頸夾脊穴在中風后肢體痙攣病理狀態(tài)下的激活腦區(qū)與電針健康人該組穴位的激活腦區(qū)存在明顯區(qū)別,提示對相同穴位的電針刺激能夠根據(jù)機體所處的不同狀態(tài)產(chǎn)生特異性的調節(jié)作用,繼而發(fā)揮多樣化的治療效應,可能是針刺相同穴位治療多種疾病在中樞神經(jīng)層面的機制。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0
      頁數(shù): 56
      8人已閱讀
      ( 4 星級)
    • 簡介:碩士專業(yè)學位論文論文題目脊柱骨巨細胞瘤的手術治療及術后復發(fā)的相關因素分析研究生姓名周明指導教師姓名楊惠林教授專業(yè)名稱骨外科研究方向脊柱外科論文提交日期2013年5月脊柱骨巨細胞瘤的手術治療及術后復發(fā)的相關因素分析中文摘要I脊柱骨巨細胞瘤的手術治療及術后復發(fā)的相關因素分析中文摘要第一部分靶血管栓塞后手術治療脊柱骨巨細胞瘤的療效分析目的目的探討靶血管栓塞后手術治療脊柱骨巨細胞瘤的臨床療效。方法方法對1995年6月至2011年8月在我院接受手術治療的28名脊柱骨巨細胞瘤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其中男性12例,女性16例,平均年齡296歲(1158歲)。病變位于胸椎8例,腰椎5例,骶椎15例?;颊咝g前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疼痛癥狀,合并神經(jīng)功能受累者17例,8例有大小便功能障礙。所有患者術前均行靶血管栓塞,栓塞后1~2天內手術。記錄術中出血量、輸血量,并觀察術后神經(jīng)功能及腫瘤復發(fā)情況。結果結果所有患者未出現(xiàn)栓塞相關并發(fā)癥,栓塞后均行病灶內腫瘤切除,手術過程順利,無圍手術期死亡病例。術中平均出血量15286ML(400~5800ML),平均輸血量15143ML(400~6000ML)。28例手術患者中,前路手術8例,后路手術18例,前后聯(lián)合入路2例,14例(50)行內固定重建,6例(214)行術后輔助放療。平均隨訪時間865月(16~193月),復發(fā)8例(286),死亡2例(71)。8例(286)發(fā)生并發(fā)癥,其中6例傷口并發(fā)癥,1例腦脊液漏,1例胸椎后凸畸形。14例行內固定重建的患者術后均未出現(xiàn)內固定松動、移位或斷裂。24例(857)患者術后神經(jīng)功能正常,僅4例(143)骶骨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大小便功能障礙。結論結論靶血管栓塞后手術治療脊柱骨巨細胞瘤,能有效減少術中出血,使術野清晰,有助于腫瘤的徹底切除,是一項安全有效的技術。術前靶血管聯(lián)合病灶內腫瘤切除,手術創(chuàng)傷小,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患者術后神經(jīng)功能滿意。關鍵詞關鍵詞骨巨細胞瘤;脊柱;骶骨;手術;栓塞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0
      頁數(shù): 71
      7人已閱讀
      ( 4 星級)
    • 簡介:近期研究成果表明,在離體實驗中,多種苦味物質對于各類型預收縮的平滑肌具有極為顯著的舒張作用,甚至在部分人類和大鼠的在體實驗中還表現(xiàn)出了一定的降血壓作用。但是遺憾的是這些舒張和降血壓作用之下的基本機制尚未得到證實。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究以氯喹為代表的苦味物質在舒張由高鉀溶液預收縮的大鼠胸主動脈平滑?。≧TASM)組織時的作用機制。實驗中,我們使用張力換能系統(tǒng)、細胞鈣成像系統(tǒng)和膜片鉗系統(tǒng),分別在組織、細胞和離子通道三個層面進行研究。實驗結果表明,以氯喹(CHLOQUINE)和苦精DENATONIUM為代表的苦物質對由140MMOLL高鉀溶液預收縮的大鼠胸主動脈環(huán)具有極為顯著的舒張作用及劑量依賴效應。其中,氯喹不但可以降低由高鉀溶液引起的動脈平滑肌的細胞質鈣濃度升高,還具有和L型電壓依賴性鈣離子通道(VDLCC)特異性阻斷劑硝苯地平NIFEDIPINE相同的作用,即在預處理條件下,抑制由高鉀溶液引起的RTASM的胞質鈣濃度升高。在進一步的實驗中,通過G蛋白ΑOI亞基阻斷劑百日咳毒素(PTX)、Β和Γ亞基阻斷劑茜素紫GALLEIN及G蛋白廣譜阻斷劑GDPΒS的作用,我們證明這種舒張作用與經(jīng)典的苦味呈遞過程并不相同,它是不依賴于G蛋白而作用的。綜上所述,我們得知,濃度為3MMOLL的氯喹對可以通過抑制細胞膜上的VDLCC從而顯著舒張由高鉀溶液預收縮的RTASM組織,而且這種作用不經(jīng)過G蛋白的傳導。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0
      頁數(shù): 50
      3人已閱讀
      ( 4 星級)
    關于我們 - 網(wǎng)站聲明 - 網(wǎng)站地圖 - 資源地圖 - 友情鏈接 - 網(wǎng)站客服客服 - 聯(lián)系我們

    機械圖紙源碼,實習報告等文檔下載

    備案號:浙ICP備2001866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