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研究背景及目的:
枕下深層肌群是頭頸部最復雜的區(qū)域,在頭部的運動中起重要作用,已日益引起臨床工作者的重視。枕下深層肌群主要包括頭后大直肌、頭后小直肌、頭上斜肌和頭下斜肌。以往研究發(fā)現,在寰枕間隙,頭后小直肌發(fā)出的肌纖維和硬膜緊密相連,這種存在于肌肉和硬脊膜之間的連接結構稱之為肌硬膜橋。在寰樞間隙,頭后大直肌、頭下斜肌和項韌帶等也發(fā)現了肌硬膜橋結構的存在。本課組在前期的研究工作中,通過解剖學觀察到,項韌帶在寰樞間隙內加入到肌硬膜
2、橋的纖維走行具有不同的形態(tài)特征,并把這部分纖維暫時命名為待命名韌帶;在寰枕關節(jié)和寰樞關節(jié)也發(fā)現了肌硬膜橋復合體的存在。枕下區(qū)這種復雜的結構主體,存在著廣泛的纖維連接來保持椎間功能的多樣性。在影像學中觀察到,人寰樞上水平在轉頭的過程中,腦脊液循環(huán)的流速及流量均發(fā)生了改變。以往的國外研究認為,頭后小直肌和肌硬膜橋的病變可能與慢性頭痛的發(fā)生發(fā)展有關,但其具體機制尚不明確。本課題組推測,枕下肌群形態(tài)的病理改變,通過肌硬膜橋纖維的收縮對周圍結構產
3、生影響,改變了枕下區(qū)局部的腦脊液循環(huán),這種腦脊液循環(huán)的異常導致了慢性頭痛的發(fā)生。本實驗通過組織學和臨床影像學,為肌硬膜橋受力的改變提供一定的形態(tài)學基礎,探索枕下區(qū)肌肉的形態(tài)改變與慢性頭痛之間的關系;通過大鼠頭后小直肌注射肉毒毒素的行為學研究,觀察改變頭后小直肌形態(tài)是否引起慢性頭痛動物的類頭痛反應,旨在將來對慢性頭痛的發(fā)病機制進一步探討。
材料和方法:
大體解剖中,對35例福爾馬林固定成人頭頸部標本(男性23例,女性1
4、2例)進行觀察。詳細觀察和記錄頭后小直肌、頭后大直肌和頭下斜肌在枕下區(qū)肌肉的附著情況。頭后小直肌、頭后大直肌和頭下斜肌各肌的附著點分別為寰椎后結節(jié)或樞椎棘突。如果有肌束止于其它部位,即記為出現第二止點。繼續(xù)觀察項韌帶內待命名韌帶的類型。待命名韌帶指的是項韌帶的固有纖維成分,起自于項韌帶的外側緣下方,穿過寰椎和樞椎之間的寰樞后間隙,繼續(xù)向腹內側延伸,最后和硬脊膜相連。根據待命名韌帶起始位置的不同區(qū)分待命名韌帶是弓型或者輻射型。弓型纖維的起
5、始點主要起自于C3以下項韌帶,向前向上方走行,在樞椎棘突的后緣呈弓形跨過樞椎上方,終止于寰樞后間隙。輻射型纖維主要起自于第2、3頸椎水平位置的項韌帶,向前方走行直接進入到寰樞后間隙,最后和硬脊膜相連。觀察枕下肌群第二止點的發(fā)生對待命名韌帶形態(tài)的影響。
在臨床影像學中,對235例志愿者(包括120例正常志愿者和115例慢性頭痛患者)的正中偏30°進行 MRI掃描圖像,對頭后小直肌截面積進行統計,分析頭后小直肌形態(tài)的改變與慢性頭痛
6、之間的關系。
在對慢性頭痛動物的行為學觀察中,采用80只雄性SD大鼠,隨機分為生理鹽水空白組(NS組),A型肉毒毒素組(A組)和實驗對照組(EC組)。NS組和A組的每只大鼠分別在雙側頭后小直肌進行5uL的生理鹽水和A型肉毒毒素的肌肉注射,EC組采用A型肉毒毒素注射大鼠腿部雙側股二頭肌進行實驗對照。分別在第24h,1w,2w,3w和第4w時間內對大鼠的行為學(撓頭、爬籠和往返運動的次數)和生命指征(呼吸、血壓和心率)進行觀察和統
7、計。
結果:
1.枕下肌普遍存在第二止點及第二止點與待命名韌帶分型的關系
經過對35例標本共70側枕下區(qū)的解剖觀察發(fā)現,有24側標本出現了第二止點并全部止于待命名韌帶,發(fā)生率為34.29%。在這24側存在第二止點的例數中,頭后大直肌第二止點在24側中出現20側;頭后小直肌在24側中出現8側;頭下斜肌在24側中出現6側。頭后大直肌和頭下斜肌第二止點同時出現有4側,頭后大直肌和頭后小直肌第二止點共同存在有6側。
8、
70側的待命名韌帶中,弓型待命名韌帶有20側,占28.57%;輻射型待命名韌帶有50側,占71.43%。枕下肌的第二止點與待命名韌帶的分型聯合觀察發(fā)現,20側弓型的待命名韌帶中有19側存在枕下肌第二止點;50側輻射型中有5側伴有枕下肌第二止點。統計分析結果顯示:弓型待命名韌帶和輻射型待命名韌帶比較,枕下肌第二止點的發(fā)生率具有顯著性差異(P<0.001)。
2.枕下區(qū)頭后小直肌形態(tài)改變和慢性頭痛的關系
對照
9、組(45名男性和75名女性)平均年齡為42.50±15.20,慢性頭痛組(45名男性和70名女性)平均年齡為43.63±15.69。通過對235名志愿者MRI圖像的比較和分析,頭后小直肌對照組的截面積為84.48±26.94 mm2,慢性頭痛組的截面積為110.95±44.08 mm2。統計分析結果顯示,頭后小直肌的截面積在男性組明顯大于女性組(P<0.001)。對同性別不同組別之間的數據統計分析發(fā)現,無論是在男性組(P<0.001)還
10、是女性組(P=0.001),慢性頭痛組頭后小直肌的截面積均明顯大于對照組。慢性頭痛組和對照組之間的截面積比較,差異具有顯著性統計學意義。
3.頭后小直肌注射A型肉毒毒素對大鼠的行為學觀察
在行為學的觀察結果中發(fā)現,NS組和EC組的行為學各項指標在各個時間段內(24h,1w,2w,3w和4w)比較均無統計學意義。A組在第24h,1w和2w的時間段內,撓頭、爬籠和往返運動在注射前后比較均無統計學意義。在第3w內,大鼠的撓
11、頭、爬籠的次數明顯增多,在組內和組間比較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第4w內,大鼠的撓頭次數明顯增多,在組內和組間比較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生命體征測量后發(fā)現,NS組和EC組的生命體征包括呼吸、血壓和心率在注射前后比較,各個時間周期均無統計學意義。A組在注射后第24h,1w,2w和第4w的時間段內,呼吸、血壓和心率在注射前后比較均無統計學意義。在第3w內,大鼠的收縮壓升高,心率明顯加快,在組內和組間比較均有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岡上肌的解剖學研究及其臨床應用.pdf
- 肩胛下肌的解剖學特點與臨床意義.pdf
- 枕下遠外側入路的顯微解剖學、影像學和臨床研究.pdf
- 肱肌止點的解剖學研究及其臨床意義.pdf
- 旋前方肌的影像解剖學研究及其臨床意義.pdf
- 臀部肌筋膜痛的臨床與相關解剖學研究.pdf
- 人腹前外側群肌的應用解剖學研究.pdf
- 胸鎖乳突肌筋膜痛的解剖學及其臨床研究.pdf
- 背闊肌肌皮瓣的解剖學研究及臨床應用.pdf
- 系統解剖學--肌學
- 系統解剖學肌學
- 人體解剖學肌學
- 改良背闊肌肌皮瓣的解剖學研究及臨床應用.pdf
- 解剖學骨骼肌
- 眉間區(qū)表情肌的解剖學研究及臨床應用.pdf
- 逆行腓腸肌肌皮瓣的解剖學研究和臨床應用.pdf
- 皺、降眉肌與面神經顳支關系的解剖學研究.pdf
- 耳的臨床解剖學
- 枕下遠外側入路處理后循環(huán)動脈瘤的臨床應用解剖學研究.pdf
- 枕下遠外側經髁入路的顯微解剖學定量研究.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