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目的:本研究以中醫(yī)脈絡學說及營衛(wèi)理論為指導,采用單純高脂飲食建立兔AS早期病變高脂血癥模型,高脂飲食疊加右側頸動脈硅膠管包裹術建立復合模型,通過觀察3天、1周、2周和4周時間節(jié)點各組頸動脈病理形態(tài)、血脂、外膜滋養(yǎng)血管新生變化情況,探討外膜滋養(yǎng)血管新生在AS早期病變中的作用;根據模型制備成功時間,選擇術后4周為時間節(jié)點,圍繞交感/副交感神經和氧化應激,深入探討AS早期外膜滋養(yǎng)血管新生相關機制及通絡藥物的干預作用。
方法:⑴180
2、只健康新西蘭兔適應性喂養(yǎng)2周后隨機分為正常組、高脂組及復合模型組,每組60只。正常組給予普通飼料,高脂組給予高脂飲食喂養(yǎng)建立AS早期高脂血癥模型,復合模型組給予高脂飲食疊加右側頸動脈硅膠管包裹術,實驗周期為4周。于術后3天、1周、2周和4周末行左心室灌注Microfil造影劑進行Micro-CT檢查;DYE-TRAK彩色微球檢測術側頸動脈管壁微血管血流量;生化法檢測血脂水平;HE染色觀察頸動脈病理形態(tài)學變化;Western Blot檢測
3、頸動脈外膜新生微血管CD34蛋白表達。⑵90只健康新西蘭兔隨機分為正常組、高脂組、復合模型組、復合模型+桂芍通絡高劑量組、復合模型+桂芍通絡低劑量組和復合模型+阿托伐他汀組,各組15只。造模同第一部分。各治療組實施高脂飲食復合右側頸動脈硅膠管包裹,于造模當天同時給予藥物干預,用0.5%羧甲基纖維素鈉混懸液將藥物配成所需濃度,給藥劑量為:桂芍通絡高劑量0.6g/kg/d、低劑量為0.3g/kg/d(相當于臨床等效量),阿托伐他汀2.5mg
4、/kg/d,灌胃容積為3ml/kg,其他組別同第一部分,給藥4周后取材。生化法檢測血脂水平、黃嘌呤氧化酶法檢測超氧化物歧化酶(SOD);TBA法檢測丙二醛(MDA);化學比色法檢測總抗氧化能力(T-AOC);HE染色檢測術側頸動脈形態(tài)學變化;原位雜交檢測外膜 p22phox、gp91phox雜交信號;Micro-CT檢測術側頸動脈外膜微血管密度;彩色微球檢測微血管灌注血流量變化;免疫組化檢測頸動脈外膜 NGF、TH表達情況;Wester
5、n Blot檢測頸動脈組織 NGF、TH、AchE、VEGF、VEGFR-2、ERK及 p-ERK蛋白表達水平。⑶90只健康新西蘭兔隨機分為正常組、高脂組、復合模型組、復合模型+PD98059(ERK抑制劑)組、復合模型+桂芍通絡高劑量組、復合模型+PD98059+桂芍通絡高劑量組,各組15只。提前將100ul PD98059溶解液置于25ml25%Pluronic@F-127凝膠液中,制成PD98059載藥凝膠(終濃度為200μmol
6、/L)。將0.5ml緩釋凝膠導管注入硅膠管,包裹于右側頸動脈,抑制外膜局部ERK信號通路。于造模當天同時給予桂芍通絡灌胃,實驗周期為4周。HE染色觀察動物術側頸動脈形態(tài)學變化;彩色微球檢測微血管血流量變化;免疫組化檢測頸動脈外膜NGF表達情況;Western Blot檢測頸動脈外膜中NGF、TrkA、VEGF、ERK及p-ERK蛋白表達。
結果:①與正常組比較,高脂組血清TC、TG、LDL-C水平于高脂喂養(yǎng)2周到4周逐漸升高,
7、復合模型組TC、TG、LDL-C水平于1周到4周逐漸升高,且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與高脂組相比,復合模型組血清TC、TG、LDL-C水平于1周時明顯升高,統(tǒng)計學差異具有顯著性(P<0.01),2周和4周時仍有升高趨勢。正常組頸動脈內膜光滑呈波浪狀,內皮細胞完整連續(xù),中膜以平滑肌細胞為主;高脂組和復合模型組3天、1周內皮細胞完整,胞核扁平,中膜平滑肌走形清晰,2周內膜輕微增厚,4周內膜增生,中膜間隙增寬;而復合模型組4周內膜
8、彌漫性增生,可見少量泡沫狀巨噬細胞,血管中膜間隙增寬,平滑肌和彈力纖維排列紊亂,損傷程度較高脂組更重。②正常血管滋養(yǎng)管沿頸動脈規(guī)則的縱向排列,高脂組和復合模型組頸動脈術側血管壁面積及微血管密度自術后1周開始持續(xù)升高,與同期正常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P<0.01);與高脂組相比,復合模型組術側血管壁面積及微血管密度從實驗1周后出現增加趨勢,2周和4周微血管密度明顯增加,外膜滋養(yǎng)血管呈致密的微血管叢分布,有顯著統(tǒng)計學差異(
9、P<0.05,P<0.01)。③與同期正常組相比,高脂組術側管壁微血管血流量自術后2周開始升高(P<0.05);復合模型組在1周時已出現升高趨勢,2周后呈進行性升高(P<0.01);相較于高脂組,復合模型組管壁微血管血流量在1周和2周時即出現升高趨勢,4周時管壁微血管血流量明顯升高(P<0.05)。④正常頸動脈外膜新生微血管CD34蛋白表達量較少;高脂組CD34蛋白表達量自1周至4周呈進行性升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P<0
10、.01);而復合模型組CD34蛋白表達量從3天至4周呈進行性升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P<0.01)。⑤與正常組比較,高脂組和復合模型組血清TC、TG和LDL-C水平顯著升高,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與復合模型組比較,復合模型+桂芍通絡高劑量組、復合模型+桂芍通絡低劑量組和復合模型+阿托伐他汀組給藥后血清 TC、TG和 LDL-C水平明顯降低,有顯著統(tǒng)計學差異(P<0.01);各用藥組之間兩兩比較無顯著統(tǒng)計學差異
11、(P>0.05)。⑥與正常組比較,高脂組和復合模型組血清MDA水平顯著升高,血清SOD及T-AOC水平下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與復合模型組比較,復合模型+桂芍通絡高劑量組、復合模型+桂芍通絡低劑量組和復合模型+阿托伐他汀組給藥后血清MDA水平下降(P<0.01),血清SOD和T-AOC水平明顯升高(P<0.01),各用藥組之間兩兩比較無顯著統(tǒng)計學差異(P>0.05)。⑦正常組頸動脈內膜光滑,內皮細胞平整連續(xù),與內彈力板貼
12、合緊密,中膜以平滑肌細胞為主,走行清晰,外膜可見少量微血管;高脂組內膜增生,中膜間隙增寬,外膜微血管數量增多;復合模型組內膜彌漫性增生,可見少量泡沫狀巨噬細胞,血管中膜間隙增寬,平滑肌和彈力纖維排列紊亂,外膜微血管數量豐富;各用藥組頸動脈病理損傷不同程度減輕:內膜增生減輕,部分彈力纖維排列紊亂,中膜平滑肌走行較清晰,外膜微血管數量不同程度減少。⑧正常組主動脈呈乳白色,內膜光滑,未見油紅著色;高脂組主動脈彈性較差,可見少量斑片狀紅色區(qū)域;
13、復合模型組主動脈彈性差,胸主動脈下段、腹主動脈及分支部分可見斑片狀紅色,即脂質條紋;各藥物干預組內膜斑片狀紅色分布減少,內膜較光滑。⑨正常組中gp91phox和p22phox基因雜交信號表達量極少,高脂組和復合模型組gp91phox和p22phox mRNA雜交顆粒廣泛分布,尤以內膜和外膜部位顯著,各用藥組gp91phox和p22phox mRNA雜交信號在內膜、外膜分布均有不同程度減弱。⑩與正常組比較,高脂組NGF、TH、AchE、V
14、EGF、VEGFR-2、p-ERK蛋白表達上調(P<0.01);與高脂組比較,復合模型組NGF、TH、AchE、VEGF、VEGFR-2、p-ERK蛋白表達顯著上調,有顯著統(tǒng)計學差異(P<0.01);與復合模型組比較,復合模型+桂芍通絡高劑量組、復合模型+低劑量組和復合模型+阿托伐他汀組 NGF、TH、AchE、VEGF、VEGFR-2、p-ERK蛋白表達明顯下調(P<0.01),各用藥組間兩兩比較無顯著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15、r> 結論:①本研究以營衛(wèi)理論與脈絡學說為指導,探討動脈管壁 VV新生在AS早期病變中的作用。基于營行脈中與血管內皮相關,衛(wèi)行脈外與血管外膜相關,“孫絡”與“微血管”在解剖形態(tài)學上的同一性,以高脂飲食損傷內皮建立高脂血癥兔模型,高脂飲食疊加右側頸動脈硅膠管包裹術損傷外膜建立復合模型,探討動脈管壁VV新生在AS早期病變中的作用及營衛(wèi)通絡方藥干預作用,不僅有助于揭示營衛(wèi)“由絡以通,交會生化”異常的病理生理學基礎,對于闡明AS“由外向內”的
16、發(fā)病機制,尋找有效的干預藥物具有重要意義。②以高脂飲食建立高脂血癥兔模型,高脂飲食疊加右側頸動脈硅膠管包裹術建立復合模型,與正常組比較,高脂組1周時微血管新生CD34蛋白表達量上調,微血管密度增加,2周時微血管灌注血流量升高;而復合模型組3天時CD34蛋白表達量較正常組上調,3天及1周時CD34蛋白表達量明顯高于高脂組,1周時微血管密度較高脂組出現升高趨勢,2周和4周時升高有統(tǒng)計學差異,微血管灌注血流量1周時出現較高脂組升高趨勢,4周較
17、高脂組明顯升高;頸動脈形態(tài)學示高脂組及復合模型組2周時內膜輕微增厚,4周時明顯增生,而復合模型組4周時內膜增生程度較高脂組嚴重,以上結果表明高脂可引起外膜VV新生,且先于內膜增生發(fā)生;復合模型可引起外膜VV新生程度加重,最終影響并加重AS病變程度。③與正常組比較,高脂組和復合模型組血管內膜和外膜均可見明顯的gp91phox和p22phox mRNA雜交顆粒分布,血清MDA水平顯著升高,血清SOD及T-AOC水平下降;高脂組NGF,Trk
18、A,TH, AchE,VEGF,VEGFR-2, p-ERK1/2蛋白表達量上調,NE表達量增加,微血管密度及灌注血流量增加,而復合模型組除NE及微血管密度外,其余上述指標均較高脂組升高,表明高脂組和復合模型組在引起外膜 VV新生的同時伴有氧化應激損傷及交感神經過度激活,復合模型組交感神經激活程度較高脂組嚴重;NGF/TrkA/ERK1/2通路參與交感神經過度激活促進外膜 VV新生的病理過程。④以營衛(wèi)理論與脈絡學說指導研制的營衛(wèi)通絡方—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動脈管壁“孫絡—微血管”滋生在動脈粥樣硬化早期病變中的作用及通絡干預研究.pdf
- 動脈粥樣硬化早期管壁微血管新生的相關機制及通絡干預研究.pdf
- 通心絡聯(lián)合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對新西蘭兔動脈粥樣硬化早期勁動脈外膜滋養(yǎng)血管新生相關炎癥機制的影響.pdf
- 血管外膜滋養(yǎng)血管滲透性與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內炎性程度的相關性研究.pdf
- 舒脈膠囊干預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內血管新生的作用及機理研究.pdf
- 血脂異常在動脈粥樣硬化血管外膜炎癥中作用的研究.pdf
- 動脈粥樣硬化大血管和微血管病變的干預靶點研究.pdf
- 通絡方藥防治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機制研究.pdf
- 通絡湯抗動脈粥樣硬化作用的實驗研究.pdf
- 高危因素致頸動脈粥樣硬化患者甲襞微循環(huán)病變特征及通絡干預研究.pdf
- 家兔頸動脈粥樣硬化對其主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的影響.pdf
- 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內血管新生的基礎研究.pdf
- 幽門螺桿菌外膜泡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及機制研究.pdf
- 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危害及干預措施
- 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及藥物干預研究.pdf
- 動脈粥樣硬化未干預病變斑塊易損機制的實驗及臨床研究.pdf
- 兔早期動脈粥樣硬化的超聲研究.pdf
- 動脈粥樣硬化
- 辛伐他汀對動脈粥樣硬化大鼠的干預作用及機制.pdf
- NO、ET與動脈粥樣硬化家兔早期血管重構的實驗研究.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