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c-Met酪氨酸激酶是肝細胞生長因子(HGF)的細胞表面受體。MET蛋白正常的表達是創(chuàng)傷修復和胚胎發(fā)育所必需的,但是當其活性失調時,將會引起腫瘤的發(fā)生、轉移以及腫瘤的耐藥性。因此,c-Met抑制劑是目前抗腫瘤藥物研發(fā)的熱點?;?,6-二氮雜萘母核衍生的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抗病毒、抗菌以及抗腫瘤活性。我們課題組從該類藥骨架出發(fā),發(fā)現了1,6-二氮雜萘并咪唑酮母核的新結構類型c-Met激酶抑制劑,對BaF3/TPR-Met細胞中TPR-Met
2、磷酸化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并顯著抑制Met依賴性BaF3-TPR-Met細胞的增殖。這也確證了1,6-二氮雜萘并咪唑酮能夠靶向c-Met介導的信號通路。
為了進一步提高活性,我們從1,6-二氮雜萘并咪唑酮活性化合物 LXM-22出發(fā),基于c-Met激酶抑制劑的作用機理,通過在母核N-3/C-5或N-1/C-8位置引入不同的取代基,設計了Type I和Type II兩類抑制劑。我們建立了有效的合成方法,獲得了3,5-或1,8-二取
3、代-二氮雜萘并咪唑酮衍生物35個,其中Type II型抑制劑表現出更有效的酶抑制活性,2-3f對MKN45胃癌細胞(MET基因擴增導致Met持續(xù)活化細胞株,為Met依賴性細胞株)增值有顯著抑制效果。Type II型抑制劑中,活性最好的是3,5-二取代化合物2-3bIC50=2.0μM,Type I型抑制劑中,1,8-二取代模式的c-Met抑制活性好,如2-2b IC50=3.9μM。初步的構效關系表明,1,6-二氮雜萘并咪唑酮母核可以與
4、鉸鏈區(qū)有效結合。
CXCR4是一個七次跨膜的高度保守的G蛋白耦聯受體,它只有一個天然配體,即CXCL12。研究表明兩者結合形成的CXCR4/CXCL12軸主要有介導免疫炎癥、調控造血干細胞遷移及歸巢、HIV進入宿主細胞的必需受體、惡性腫瘤胞浸潤轉移等生物學功能,可作為抑制 HIV病毒進入以及腫瘤轉移藥物的潛在靶標。
我們以曾進入臨床實驗的AMD070為先導化合物,根據它與CXCR4的蛋白作用模式,設計合成了基于喹唑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三氮唑并噠嗉類c-MET抑制劑的設計與合成.pdf
- 基于c-Met結構的抗癌抑制劑的研究與發(fā)現.pdf
- 基于2-吲哚酮類的c-Met抑制劑的設計合成研究.pdf
- 新型Porcupine抑制劑以及新型神經炎癥抑制劑的設計、合成和活性研究.pdf
- 以c-Met為靶點的新型抑制劑的設計與合成研究.pdf
- CCR5和CXCR4雙重抑制劑的設計、合成及活性評價.pdf
- 新型蒽醌磷雜環(huán)類TopoⅡ抑制劑的設計、合成和生物活性研究.pdf
- 新型吖啶酮類ASK1抑制劑的設計、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pdf
- 基于靶標結構的新型雜環(huán)類HIV--1抑制劑的設計、合成和活性評價.pdf
- 茚酮及類黃酮AChE抑制劑的設計、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pdf
- 咪唑烷二酮PTP1B抑制劑研究.pdf
- 新型茚并吡唑類微管蛋白抑制劑的設計、合成及活性研究.pdf
- c-Met及抑制劑在卵巢上皮性癌凋亡的實驗研究.pdf
- Aurora A激酶抑制劑的設計、合成及生物活性評估.pdf
- 新型lck抑制劑—苯胺咪唑異喹啉酮的合成與修飾研究.pdf
- 新型苯并雜環(huán)類精子頂體酶抑制劑的設計、合成及活性評價.pdf
- KARI酶抑制劑的分子設計、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pdf
- 新型尿酸轉運體抑制劑的設計、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pdf
- 新型FTO小分子抑制劑的設計、合成及活性研究.pdf
- 抗HIV-1furin天然抑制劑及C端多肽抑制劑的研究.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