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目的:
1. 描述武漢市男男性行為人群(MSM)性病/艾滋病相關的知識與行為狀況;
2. 掌握武漢市男男性行為人群艾滋病、梅毒及丙肝的感染狀況;
3. 了解同伴推動抽樣法在隱匿人群中應用的可行性及優(yōu)缺點。
方法:
1. 通過回顧文獻、關鍵知情人訪談等定性研究方法了解目標人群的有關情況,包括男男性行為人群社區(qū)網(wǎng)絡的構成和規(guī)模、人群的可及性、不同類型種子確認等。
2、 2. 應用同伴推動抽樣法收集樣本。采用國家統(tǒng)一編制的問卷對符合要求的對象進行一對一調查,并抽取5ml 靜脈血檢測艾滋病病毒抗體、梅毒抗體及丙肝抗體。
3. 用RDSAT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對樣本進行平衡性評價,然后對總體大小及構成進行點估計和區(qū)間估計。率的比較采用logistic回歸。
結果:
1. 武漢市MSM對艾滋病防治知識有一定了解。估計總體中77.7%(70.3%~82.1%)近六個
3、月與男性發(fā)生過肛交性行為,其中只有45.2%(36.4%~50.2%)每次都使用安全套。
總體中最近六個月有買性和賣性行為的比例分別為4.5%(3.4%~7.6%)、12.6%(7.5%~
16.2%),而近六個月與女性發(fā)生過性關系的比例為22.6%(18.0%~27.3%)。
2. 456名MSM 接受了血清學檢測后發(fā)現(xiàn)HIV 陽性感染者22人,梅毒確證陽性98人,丙肝初篩陽性11人。估計總體
4、中HIV 陽性率為6.5%(3.3%~9.7%),梅毒陽性率21.9%(16.9%~26.9%),丙肝初篩陽性率2.4%(0.6%~4.2%)。
3. 經過征募,樣本的基本特征分別在5 到8層達到平衡,計算各個特征實際樣本構成和理論平衡樣本構成之間的平均絕對差異,各組的平均絕對差異均小于2%。
結論:
1. 武漢市MSM 出現(xiàn)知識與行為分離。他們中有相當比例與兩性均有性行為,同時不安全性行為普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男男性行為人群預防控制艾滋病同伴綜合干預方法研究.pdf
- 運用同伴推動抽樣法進行男男性行為人群HIV流行現(xiàn)狀及危險因素的調查研究.pdf
- 銀川市男男性行為人群HIV高危行為流行病學調查及干預效果評價.pdf
- 男男性行為人群的艾滋病行為干預與感染狀況研究.pdf
- 重慶市男男性行為人群艾滋病性病感染率及其影響因素研究.pdf
- 許昌市男男性行為人群艾滋病高危行為及影響因素分析.pdf
- 西安市男男性行為人群HIV感染者合并感染HPV、TB的流行病學調查.pdf
- 廣州地區(qū)男性同性性行為人群艾滋病-性病感染的危險因素研究.pdf
- 廣州市男男性行為人群特征及其感染艾滋病的風險研究.pdf
- 石家莊市男男性行為人群艾滋病知識、態(tài)度、行為調查及感染狀況分析.pdf
- 江西省男男性行為人群艾滋病哨點監(jiān)測結果分析.pdf
- 男男性行為人群使用艾滋病自檢試劑意愿及其影響因素研究.pdf
- 男男性行為人群艾滋病暴露前預防用藥的潛在風險補償研究.pdf
- 河北省省會男男性行為人群感染艾滋病相關高危行為研究.pdf
- 重慶市男男性行為人群艾滋病病毒和梅毒感染情況調查及影響因素分析.pdf
- 社會資本與男男性行為人群艾滋病相關知識、態(tài)度和行為的關系研究.pdf
- 男男性行為人群艾滋病患者心理狀況與性行為影響因素的研究.pdf
- 男男性行為人群艾滋病疫情調查和綜合防治試點
- 動機訪談在男男性行為人群高危性行為干預中的應用研究.pdf
- 廣州地區(qū)靜脈吸毒人群和男男同性性行為人群HIV-1分子流行病學特征.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