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tǒng)性硬皮病患者臨床分型、皮膚表現(xiàn)和Th17細胞的研究.pdf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10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一部分、系統(tǒng)性硬皮病患者臨床分型與血清抗核抗體的臨床聯(lián)系背景
   目的:系統(tǒng)性硬皮病(Systemic sclerosis,SSc)是一種較少見的、異質性疾病,表現(xiàn)為皮膚和內臟器官過度纖維化。按皮膚累及范圍該病可分為兩個臨床亞型:彌漫型系統(tǒng)性硬皮病(diffuse cutaneous systemic sclerosis,dcSSc)和局限型系統(tǒng)性硬皮病(limited cutaneous systemic sclerosi

2、s,lcSSc)。據(jù)報道,兩個特異性的抗核抗體,抗Scl-70抗體(anti-topoisomeraseⅠAntibody,抗DNA拓撲異構酶-Ⅰ抗體)和抗著絲點抗體(anticentromere antibody,ACA)有助于SSc的診斷、分類和預后。國內關于SSc的大樣本臨床研究的資料不多,更加缺乏對SSc皮膚表現(xiàn)的分析數(shù)據(jù)。本研究旨在對SSc患者的皮膚表現(xiàn)進行觀察,并分析SSc患者其他臨床表現(xiàn)與實驗室檢查的特點,探討SSc兩個臨

3、床亞型(dcSSc和lcSSc)臨床特征與血清抗核抗體(抗Scl-70抗體和ACA)的關聯(lián)。
   方法:共納入171例SSc患者。先設計調查表,收集臨床資料,以確定患者的疾病狀態(tài)。詳細觀察SSc皮疹表現(xiàn),并拍照。按LeRoy分類標準依據(jù)皮膚累及范圍分為dcSSc和lcSSc兩組,再重新按特異性自身抗體分為抗Scl-70抗體組和ACA組。通過交叉表分析SSc患者臨床特征與實驗室檢查的相關性。
   結果:171例SSc患

4、者的平均年齡為51.4±14歲,雷諾現(xiàn)象(Raynaud'sphenomenon,RP)初發(fā)平均年齡為38.4±13.2歲,從RP初發(fā)至出現(xiàn)皮膚硬化或內臟損害平均延遲4.7±4.3年,男女比例為1:6.4。
   171例患者中,89.9%的患者具有雷諾現(xiàn)象,81%的患者以雷諾現(xiàn)象為首發(fā)表現(xiàn)。其它皮膚表現(xiàn)發(fā)生率分為別:皮膚異色癥樣皮疹61.2%、毛細血管擴張51.7%、皮膚鈣質沉著5.6%、手指潰瘍39.9%、關節(jié)攣縮32%、手

5、指末節(jié)縮短28.7%;15.2%的患者出現(xiàn)張口困難,11.1%的患者出現(xiàn)舌系帶縮短。
   lcSSc患者113例(66.1%)、dcSSc患者58例(33.9%)。dcSSc患者抗Scl-70抗體陽性率為60.0%,ACA陽性率為13.8%;lcSSc患者抗Scl-70抗體陽性率為31.0%,ACA陽性率為40.7%:抗Scl-70抗體陽性患者中,55.1%患者為dcSSc,44.9%患者為lcSSc,ACA陽性患者中,16.

6、7%患者為dcSSc,83-3%患者為lcSSc。
   按抗Scl-70抗體陽性與ACA陽性進行分組,患者的臨床的特征差別,與按皮膚累及范圍分組(分為dcSSc和lcSSc的亞型)出現(xiàn)的臨床特征的差別非常類似??筍cl-70抗體陽性組與dcSSc組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特征類似,經(jīng)交叉表統(tǒng)計分析,具體表現(xiàn)為間質性肺纖維化、肌腱摩擦感、關節(jié)攣縮發(fā)病率更高。例如間質性肺纖維化,在dcSSc組(71.7%)發(fā)病率高于lcSSc組(50%,P

7、<0.05)。同樣,抗Scl-70抗體陽性組該指標的陽性率(65.0%)也比ACA陽性組(45.1%)增高(P<0.05)。然而,兩種分組方法還是存在差異。最值得注意的是,孤立性肺動脈高壓(不伴肺纖維化)在ACA陽性患者發(fā)病率(13.4%)高于抗Scl-70抗體陽性組(3.4%)(P<0.05)。而食管累及,血沉增高(ESR>30mm/h),C反應蛋白增高,低補體血癥則在dcSSc組更為多見,但按抗體分組則未見差異。
   結論

8、:本研究觀察分析了171例SSc患者臨床分型(分為dcSSc和lcSSc亞型)與血清特異性自身抗體(抗Scl-70抗體與ACA)的相關性。dcSSc患者抗Scl-70抗體陽性率高于lcSSc患者,lcSSc患者ACA陽性率高于dcSSc患者。抗Scl-70抗體陽性的患者中,dcSSc和lcSSc約各占一半;ACA陽性的患者以lcSSc為主。
   第二部分、系統(tǒng)性硬皮病的甲襞微循環(huán)改變分型及其臨床意義背景及
   目的:

9、甲襞微循環(huán)改變對SSc診斷與鑒別診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采用電子甲襞毛細血管鏡(nailfold videocapillaroscopy,NVC)對一組SSc患者的甲襞微循環(huán)進行了觀察,并嘗試對其變化進行分型,并與一組其它結締組織病患者的甲襞微循環(huán)進行比對,以期了解甲襞微循環(huán)改變在這些疾病中的共性和特殊性,以尋求該檢測對這類疾病診斷和鑒別診斷的價值。
   方法:本研究使用彩色數(shù)碼攝像機連接到立體顯微鏡上捕獲甲襞毛細血管圖像?;颊?/p>

10、休息15分鐘后,于22℃下進行NVC檢測。采取除拇指外8個手指甲襞微循環(huán)圖象。電腦存儲圖像數(shù)據(jù),隨后對圖象進行半定量和定性分析。本研究納入SSc患者120例、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31例、皮肌炎(dermatomyositis,DM)患者13例、混合結締組織病(mixed connectivetissue disease,MCTD)患者5例、未分類結締組織病(undiffe

11、rentiated connectivetissue disease,UCTD)患者14例及20例正常成年人對照。SLE、DM、MCTD、UCTD分類標準從略。先根據(jù)LeRoy SSc分類標準對SSc患者進行分型,81例為局限型,39例為彌漫型。記錄了所有SSc患者的雷諾現(xiàn)象的發(fā)病年齡與病程、SSc發(fā)病年齡與病程及系統(tǒng)硬皮病特異性自身抗體種類(抗Scl-70抗體,ACA)特點。我們嘗試將NVC收集的資料根據(jù)5個變量(毛細血管增寬、異常血

12、管數(shù)量、出血點、毛細血管缺失、血管排列紊亂)進行半定量分級并分為四種類型,即:早期型、非活動型、活動型和晚期型NVC組,并對NVC分型與SSc臨床特征的相關性進行分析。
   結果:
   SSc患者NVC表現(xiàn):120例SSc患者表現(xiàn)為毛細血管袢增寬(91例)75.8%,巨袢(80例)66.7%、叢狀血管(41例)33%、無血管區(qū)(64例)53%,血管排列紊亂(74例)61.7%。
   SLE患者NVC表現(xiàn):3

13、1例SLE患者表現(xiàn)為毛細血管袢增寬有(29例)93.5%,巨袢(2例)6.5%、叢狀血管(5例)16.1%、無血管區(qū)(3例)9.7%,血管排列紊亂(7例)22.6%。
   DM患者NVC表現(xiàn):13例DM患者表現(xiàn)為毛細血管袢增寬有76.9%(10例),巨袢(10例)23.1%、叢狀血管(6例)46.2%、無血管區(qū)(4例)30.8%,血管排列紊亂(6例)46.2%。
   MCTD患者NVC表現(xiàn):5例MCTD患者表現(xiàn)為毛細

14、血管袢增寬有(4例)80.0%,巨袢(1例)20.0%、叢狀血管(1例)20.0%、無血管區(qū)(2例)40.0%,血管排列紊亂(2例)40.0%。
   UCTD患者NVC表現(xiàn):14例UCTD患者中甲襞NVC表現(xiàn)為毛細血管袢增寬有71.4%(10例),巨袢42.9%(6例)、叢狀血管28.6%(4例)、無血管區(qū)21.4%(3例),血管排列紊亂21.4%(3例)。
   正常成年人NVC表現(xiàn):20例正常成年人表現(xiàn)為毛細血管袢

15、增寬有20.0%(4例),未出現(xiàn)巨袢、叢狀血管、無血管區(qū)和血管排列紊亂的甲襞NVC表現(xiàn)。
   普遍性與特殊性:與正常成年人NVC表現(xiàn)相比,結締組織病(connectivetissue disease,CTD)患者均有較高比率毛細血管袢增寬及出血點表現(xiàn),而巨袢、叢狀血管、毛細血管缺失和血管排列紊亂發(fā)生率不一。其中,巨袢、叢狀血管、毛細血管缺失、血管排列明顯紊亂在SSc患者NVC表現(xiàn)突出。巨袢、叢狀血管亦見于DM、SLE、MCTD

16、和UCTD患者,但出現(xiàn)率遠低于SSc患者。SLE患者毛細血管袢增寬出現(xiàn)率較高。
   SSc患者NVC各型特點:
   早期型:毛細血管輕度增粗;少量異常血管;少量出血點;血管排列正常;無毛細血管缺失。
   非活動期型:毛細血管中度至重度增粗;中等量異常血管;少量出血點;輕度至中度血管排列紊亂;無或輕度毛細血管缺失。
   活動期型:毛細血管中度至重度增粗:中等量至于大量異常血管;中等至大量出血點;輕度

17、至中度血管排列紊亂;輕度-中度毛細血管缺失。
   晚期型:重度毛細血管缺失(>總面積的50%),有大面積無血管區(qū);重度血管排列紊亂。
   120例SSc患者中有23例(19.17%)表現(xiàn)為早期型,37例(30.83%)非活動期型,29例(24.17%)為活動期型,31例(25.83%)為晚期型。并觀察到表現(xiàn)為大量血管袢缺失及重度血管紊亂的晚期型患者的SSc發(fā)病年齡小于其它表現(xiàn)型患者。與活動期型和晚期型的NVC表現(xiàn)比較

18、而言,抗Scl-70抗體在早期型組出現(xiàn)率低為(5.6%,P<0.05),并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ACA在早期型(30.6%)與非活動期型(55.6%)出現(xiàn)率高于晚期型組(16.7%),(P<0.001)。dcSSc患者在晚期型NVC組出現(xiàn)率(54.8%)高于早期型組(13.0%)、非活動期型(24.3%),(P<0.01)。而lcSSc患者在4組中出現(xiàn)率無明顯差異。
   結論:NVC做為一種外周微循環(huán)檢查手段,它具有無創(chuàng)、簡便的特點

19、。CTD患者均有較高比率毛細血管袢增寬、出血點表現(xiàn),與其它類型CTD比較,巨袢、叢狀血管、毛細血管缺失、血管排列明顯紊亂在SSc患者NVC表現(xiàn)突出。巨袢、叢狀血管亦見于DM、SLE、MCTD和UCTD患者。通過分析NVC分型與SSc亞群與抗體的關系,我們了解到抗Scl-70抗體的出現(xiàn)提示更高機率出現(xiàn)活動期與晚期NVC型表現(xiàn),而ACA出現(xiàn)往往提示其甲襞微血管改變較輕。本研究探索并建立了評價SSc患者甲襞微循環(huán)分型的方法,觀察到該分型方法基

20、本反映了SSc微血管病理改變的進展,為早期診斷SSc與隨訪患者微血管病理改變提供線索。
   第三部分、系統(tǒng)性硬皮病患者Th17細胞水平與疾病活動相關性的初步研究
   目的:已有資料表明T17輔助細胞/T調節(jié)性細胞(T-help17 cells/regulatoryT cells,Th17/Treg)體系在某些結締組織病如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systemic lupuserythematosus.SLE)發(fā)病機理中有重要作

21、用,其中Th17細胞占優(yōu)勢,Treg功能受到抑制,但在系統(tǒng)性硬皮病(SSc)中的作用尚不清楚,相關研究甚少。本研究的目的主要是檢測SSc患者外周血Th17/Treg細胞、轉錄因子及相關細胞因子的水平,并分析其與SSc病情活動相關性,初步探討其發(fā)生的機制。
   方法:總共納入45例SSc患者,根據(jù)SSc的Valentini活動評分指數(shù)對所有患者進行評分。將Valentini評分≥3的患者歸為活動組,共13例;Valentini評

22、分<3的患者歸為非活動組,共32例。24例正常成年人為正常對照組。用流式細胞儀檢測三組受試者外周血Th17、Treg細胞各占CD4+細胞的百分比;熒光定量PCR法檢測外周血單個核細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MBC)的白介素17 A(Interleukin17A,IL-17A)、維甲酸類核孤兒受體γ(Retinoid-related orphan receptorgammat,RoRγ t)

23、、叉頭狀螺旋轉錄因子(forhead helix transcription factor,F(xiàn)oxP3)mRNA在三組受試者中的表達水平。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法(Enzyme linked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檢測三組受試者血清IL-17水平。并將上述檢測指標與SSc的活動度進行相關分析。
   結果:SSc患者活動組外周血Th17細胞水平與非活動組、正常對照組比較均有顯著性差異(P<0.05),活動組

24、水平明顯高于非活動組與正常對照組,但非活動組和正常對照組比較無明顯差異。SSc患者PMBC的IL-17AmRNA表達水平在活動組、非活動組和對照組三組中的水平分別為11.83±0.82、9.87±1.24、10.79±0.74;其中與活動組相比,對照組和非活動組均有顯著性差異(P<0.05),但后兩者之間無顯著性差異(P>0.05)。SSc患者PMBC的FoxP3mRNA表達水平在活動組、非活動組和對照組三組中的水平分別為12.10±1

25、.53、11.20±1.72、11.48±0.85:三組之間無顯著性差異(P=0.252)。SSc患者PMBC的RoRγtmRNA表達水平在活動組、非活動組和對照組三組中的水平分別為18.72±1.01、15.99±1.50、17.77±1.64,其中與活動組相比,對照組和非活動組均有顯著性差異(P<0.05),但后兩者之間無顯著性差異(P>0.05)。
   SSc患者外周血IL-17濃度在活動組、非活動組和對照組三組中的水平

26、分別為57.30±34.87、15.07±2.63、15.53±4.12;其中與活動組相比,對照組和非活動組均有顯著性差異(P<0.05)。
   外周血Th17細胞水平、血清IL-17水平與活動組SSc患者的病情活動度呈正相關。
   結論:本研究觀察到SSc患者外周血Th17細胞水平增高,其重要轉錄因子RoRγt和細胞因子IL-17水平也增高,并且與SSc病情活動度評分呈明顯正相關。但活動組SSc患者外周血Treg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