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先秦諸子看先民的精神世界.pdf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8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經過了數(shù)千年的歷史積淀,其內涵廣博而深邃,而欲探尋其根源則須要追溯到先秦時代。發(fā)端于先秦的傳統(tǒng)文化的靈魂直至今日仍然貫穿于中國人的生活中,而今天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以及對待生活的態(tài)度和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民族群體性格之中無不保留了古代先民的影子。這些在中國人的精神世界中得以不斷傳承,如同祖先留給我們的遺傳基因,雖然稍有變異,但大多如同黑發(fā)黃膚,亙古不變。本文通過對先秦諸子思想的分析歸納,試圖從幾個方面粗略展現(xiàn)中國先民精

2、神世界的概貌,以期探尋中國傳統(tǒng)文化產生之根源。 本文主要從認知方式、價值觀念、處世態(tài)度及民族群體性格三個方面對先民的精神世界進行解析,并分別歸納其特點和對后世的影響。在從每個方面展開論述時,又以先秦諸子中較具影響力者為入手點,剖析其思想中的相關特質,最后歸納異同,闡述其思想反映出的先民精神世界的特征。 第一章,概括先民價值觀念的內涵和特點,從義利觀、群己觀、天命鬼神觀三個方面對傳統(tǒng)價值觀的特點進行分析闡述。在義利觀上,先

3、秦儒家主張重義輕利、先義后利;墨子提倡義利合一的功利主義;老子提倡全生葆真的隱蔽功利主義;莊子主張義利皆舍的逍遙避世;韓非子主張棄絕仁義的功利主義。在群己觀上,孔孟荀皆主張遵循個人服務于群體的原則;墨子強調“兼愛"原則和對群體利益的維護;道家老莊則提倡個體的趨利避害原則,強調攘棄仁義的反異化的人道主義;韓非主張非道德主義的君主專制主義。在天命觀上,孔子認為天命具有客觀不可違逆性,但并非消極的命定論;孟子給天賦予了道德的屬性,認為人性與天

4、性相通;荀子持有自然主義的宇宙觀,認識到了人在自然界中的主導地位,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墨子反對命定論同時強調主觀努力的重要性,他認為“天”是具備道德人格屬性的主宰,具有賞善罰惡的主觀意識;先秦道家把“道"作為天地萬物化生的根本原理和規(guī)律,主張“天道”自然,認為人應該順應自然規(guī)律。綜上所述可知,先民的價值觀主要包含了以下特質:在儒家道德底線維系下的義利取舍;在群體主義原則下對個體價值與群體價值相統(tǒng)一的追求;在“天”的人格屬性與自

5、然屬性交錯之下的現(xiàn)實主義精神。先民價值觀念體系的核心是建立在血緣宗法基礎之上的傳統(tǒng)道德,而最終又歸結為對群體生命價值的珍視和維系。 第二章,論述先民認知方式的內容和特點。先秦儒家以孔、孟、荀為代表,其思想中主要體現(xiàn)了感性經驗、直覺體悟、整體系統(tǒng)等認知方式,其思維模式以直觀意象、類比類推為主要特點。先秦道家以老莊為代表,其思想主要反映了逆向思維、直覺體悟的認知方式。墨家以墨子為代表,其“三表法”的思維模式體現(xiàn)了先民經驗性的認知方式

6、;墨子的邏輯思維異于傳統(tǒng)的中國思維模式而與西方形式邏輯相近,因地理、社會環(huán)境等因素而消亡。陰陽五行家以鄒衍為代表,提出了陰陽五行學說,其象數(shù)思維方式體現(xiàn)了直觀感性、經驗類推的認知方式。綜觀各家,可知先民的認知方式主要包括感性經驗、直覺體悟、整體系統(tǒng)、二元辯證、類比類推等模式。 第三章,歸納先民的生活態(tài)度和群體性格特征。先秦儒家強調內在剛正品格的修養(yǎng),同時主張外在靈活知變的處世之道;老子提倡順應自然的生活準則,主張以柔弱勝剛強、以

7、“無為”為“有為”的處世方略;莊子主張拋卻世俗功利的羈絆,提倡“棄世”保身的處世原則,向往非現(xiàn)實主義的逍遙自由的生活方式;墨子從下層勞動者的利益和現(xiàn)實救世的角度出發(fā),主張以實用主義的原則和大無畏的勇敢精神面對人生。先秦諸子的處世之道反映了先民堅韌不撓、積極進取同時又樂天知命、自由安逸的現(xiàn)實主義生活態(tài)度,體現(xiàn)出先民勤勞質樸、含蓄內斂而又深謀遠慮、穩(wěn)重持久的性格特點。 在文章結論部分,概括描述先民精神世界所包含的各個方面的主要特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