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交叉韌帶重建股骨側止點定位的應用解剖學研究及臨床應用.pdf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5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本文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了論述。
  第一部分 前交叉韌帶重建股骨側止點定位的應用解剖學研究
  目的:探討前交叉韌帶股骨側止點的解剖特點并應用于臨床。
  方法:取14例福爾馬林固定膝關節(jié)尸體標本,離斷膝關節(jié)后去除關節(jié)周圍肌肉、關節(jié)囊及髕骨,保留側副韌帶、半月板及前后交叉韌帶。經髁間窩前出口最高點將股骨遠端沿矢狀面用線鋸分為兩部分,充分暴露股骨外髁內側面,前叉韌帶股骨側止點及相關骨性標志。
  分離并用油性彩筆

2、標示出前交叉韌帶前內側束及后外側束止點分布區(qū)、髁間窩前緣點及over-the-top點。應用高清數(shù)碼相機拍攝側位照片后導入計算機,測量下述指標:①印跡角、②印跡長軸L1、③印跡短軸L2、④雙束中心點距離AP、⑤AMB印跡中心點至股骨髁間窩后拱門頂點距離AO、⑥AMB印跡中心點到股骨外髁內側面軟骨面后緣最近距離AI、⑦PLB印跡中心點到股骨外髁內側面軟骨面后緣最近距PI、⑧ACL面積S;⑨Blumensaat線長度B;⑩ACL印跡中心點到

3、股骨髁間窩后拱門頂點距離CO;ACL印跡中心點到股骨外髁內側面軟骨面后緣最近距離CI。以確定前交叉韌帶重建時止點定位參考數(shù)據,并將這些數(shù)據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以確定這些數(shù)據間有無相關性。
  結果:印跡長軸L1:17.5±1.65mm,印跡短軸L2:8.79±1.11mm,ACL止點面積S:96.52±17.84mm2,雙束中心點距離 AP:9.00±0.72mm,AMB印跡中心點至股骨髁間窩后拱門頂點距離 AO:8.03±2.20m

4、m,AMB印跡中心點到股骨外髁內側面軟骨面后緣最近距離AI:6.17±1.82mm,PLB印跡中心點到股骨外髁內側面軟骨面后緣最近距離PI:8.92±1.43mm,Blumensaat線長度B:30.47±1.46mm,印跡角:25.53±5.49°,ACL印跡中心點到股骨髁間窩后拱門頂點距離CO:9.42±2.18mm,ACL印跡中心點到股骨外髁內側面軟骨面后緣最近距離CI:7.59±1.54mm。ACL的股骨附著區(qū)形態(tài)變化不規(guī)則,其

5、中橢圓形79%,新月形7%,圓形14%。但大多數(shù)可近似判斷為橢圓形。統(tǒng)計學分析:長軸L1、AMB和PLB中心點間距離AP、PLB印跡中心點到股骨外髁內側面軟骨面后緣最近距離PI、B線、印跡角、ACL印跡中心點到股骨髁間窩后拱門頂點距離CO、AMB印跡中心點至股骨髁間窩后拱門頂點距離AO、AMB印跡中心點到股骨外髁內側面軟骨面后緣最近距離AI、ACL印跡中心點到股骨外髁內側面軟骨面后緣最近距離CI性別間差別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P

6、=0.013、P=0.033、P=0.003、P=0.002、P=0.046、P=0.002、P=0.019、P=0.021)。印跡短軸 L2、ACL面積兩組間差別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954、P=0.062)。各數(shù)據兩組側別間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Pearson相關分析顯示ACL股骨附著處長軸L1與B線長度具有相關性(R=0.921 P=0.000),AO與B線長度具有相關性(R=0.558 P=0.038)。CO與B線

7、長度具有相關性(R=0.912 P=0.000)。AP與AI不具有相關性(R=0.415 P=0.140),AP與PI不具有相關性(R=0.463 P=0.095),AP與CI不具有相關性(R=0.400 P=0.156)。AI與PI具有相關性(R=0.965 P=0.000), AI與CI具有相關性(R=0.944 P=0.000),CI與PI具有相關性(R=0.939,P=0.000)。
  結論:ACL的股骨附著區(qū)形態(tài)變化不

8、恒定,其中橢圓形79%,新月形7%,圓形14%。但大多數(shù)可近似判斷為橢圓形。采用雙束重建ACL時,AM束股骨側隧道中心點距過頂點應為男性8.86±0.73mm,女性6.54±1.56mm,距股骨外髁內側面軟骨面后緣應為男性6.68±1.06mm,女性5.05±0.68mm; PL束股骨側隧道中心點距AM束股骨側隧道中心點應為男性9.33±0.60mm,女性8.40±0.52mm,距股骨外髁內側面軟骨面后緣應為男性9.51±1.22mm,

9、女性7.86±1.23mm。采用單束重建ACL時股骨側隧道中心點距過頂點應為男性10.26±1.69mm,女性7.89±0.46mm,距股骨外髁內側面軟骨面后緣應為男性8.11±1.03mm,女性6.65±0.87mm。
  第二部分 前交叉韌帶重建股骨側止點定位的臨床應用
  目的:探討運用自體腘繩肌腱進行前交叉韌帶解剖重建的臨床療效。
  方法:對19例前交叉韌帶損傷患者,根據研究所得數(shù)據進行了關節(jié)鏡下單束前交叉韌

10、帶重建手術。手術方式均為在關節(jié)鏡下應用自體腘繩肌腱作為移植物,采用懸吊式單束雙隧道技術行ACL重建。術后采用漸進康復方式。評估患者手術前后IKDC、Tegner、 Lysholm評分。相關數(shù)據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
  結果:19例患者術后切口均一期愈合,無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術后隨訪時間6~17個月,平均12個月。19例患者膝關節(jié)伸直均無受限,膝關節(jié)屈伸活動正常。IKDC、Tegner、Lysholm評分較術前均明顯改善。
  結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