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在學校教育中的獨特地位和作用分析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  美學在學校教育中的獨特地位和作用分析</p><p>  摘 要:強調美學在學校教育中的獨特地位和作用,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一個重要特點。他從教育方針的層次上,形了德、智、體、美四育并重的教育思想。他把美育又稱作美感教育,使之激發(fā)、陶冶和完美人的高尚感情,達到美與善的和諧的統(tǒng)一。他認為人具備高尚的思想情操,即健全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就能夠有探求的精神,百折不撓的意志,所以主張科學與美術并重,認為

2、兩者是相互補充和相互推進的,同為新教育之要綱。蔡元培積極倡導美育,不僅是為共和培養(yǎng)健全人格的人才,而且也體現(xiàn)他對社會進步的關注。</p><p>  他提出“以美育代宗教”和“文化運動不要忘了美育”,就是針對時弊的、有積極意義的進步主張。</p><p>  關鍵詞:蔡元培 美育 北京大學</p><p>  在中外教育史上,美育是一個古老的話題。早在周朝的貴族教育

3、中就以六藝分門別類,樂居禮后,占第二位。春秋之后,作為整體的樂開始分化??鬃釉Q:“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論語泰伯》)這時樂與詩、禮鼎足三分?!赌庸稀分幸灿小罢b詩三百,弦詩三百,歌詩三百,舞詩三百”之說。這些都可以歸于美育的范疇。誠然,美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發(fā)軔于18世紀中葉的德國,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才傳入我國。早在辛亥革命前,蔡元培在德國留學時,于萊比錫大學“講堂上既常聽美學、美術史、文學史的課,于環(huán)境上又常受音樂

4、、美術的薰習,不知不覺的漸集中心力于美學方面。</p><p>  尤因馮德講哲學史時,提出康德關于美學的見解,最注意于美的超越性與普遍性。就康德原書,詳細研讀,益見美學關系的重要”。他是我國留學生中第一個注重學習和研究美感教育的,也是國內較系統(tǒng)地研究和介紹西方美學的一位重要學者。在1928年舒新城編的《近代中國教育思想史》一書中,則稱他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提倡美感教育的“惟一的中堅人物”,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而美育

5、一詞,也是蔡元培由德文 sthetische Erziehung意譯出的,并為教育界所認同。從而,使美育成為學校教育的一個不可或缺的方面。蔡元培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總是把他的美學思想和藝術觀匯入到自己的美育實踐中,并加以積極地推廣。</p><p>  蔡元培是近代中國美育的倡導者和奠基者,他在這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貢獻。首先,他把美感教育作為國民教育的五大宗旨之一,在教育方針上確立了美育的地位。民國成立后,蔡元培

6、出任南京臨時政府教育總長。在此期間,他著手改革封建教育制度,仿照西方資產階級的教育制度,建立起我國近代的教育體制。他在《對于教育方針之意見》一文中,把清末學部制定的忠君、尊孔、尚武、尚公、尚實五項為封建統(tǒng)治服務的宗旨,改成為軍國民教育、實利教育、公民教育、世界觀教育和美育五項,刪去了違背共和政體和不合信仰自由原則的忠君、尊孔兩項教育宗旨。他強調新的五項教育宗旨中以公民道德教育為中堅,并以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提出的自由、平等、博愛作為公民

7、道德教育的綱領。他重視世界觀教育,即開設哲學課程,目的兼采周秦諸子、印度哲學及歐洲哲學,以打破二千年來墨守孔學的舊習;同時,他又主張以美感教育作為世界觀教育的重要內容,以破除人生為小己所役、一切事功以自利為前提的弊害,達到超利害、忘人我、利國福民的境界。他認為這五項宗旨相輔相成,都是“養(yǎng)成共和健全之人格”所需要的。</p><p>  從這時起,美育成為國民教育的一個宗旨,付諸實施。蔡本人為此作了很大努力,如在各

8、級學校開設美學課程,創(chuàng)辦美術、音樂的專門學校等。1920年他在北京大學校長任內進一步提出:“所謂健全的人格,內分四育,即:(一)體育,(二)智育,(三)德育,(四)美育。這四項是一樣重要,不可放松一項的?!盵1]1922年他在《美育實施的方法》一文中又指出:“我國初辦新式教育的時候,提出體育、智育、德育三條件,稱為三育。十年來,漸漸的提到美育,現(xiàn)在教育界已經(jīng)公認了?!边@顯然是從教育方針的層次上說的,形成了“四育”并重的教育思想。其次,在

9、學校教育中,強調了美育的獨特地位和作用。</p><p>  大力提倡美育,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一個重要特點。他認為:“教育的方面,雖也很多;他的內容,不外乎科學與美術?!盵2]“文化進步的國民,既然實施科學教育,尤要普及美術教育?!盵3]他把美育作為德育的一個不可分割的部分,并且為了強調美育的重要,又把它和德、智、體諸育并列而稱之為“四育”,認為這是培育“健全的人格”所不可偏廢的。蔡元培把美育又稱作美感教育,是要

10、通過美感教育,激發(fā)、陶冶和完美人們的高尚感情,達到美與善的和諧的統(tǒng)一。他曾對美育及其作用作了這樣的解釋:“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偉大而高尚的行為,這是由于感情推動力的薄弱。要轉弱而為強,轉薄而溪厚,有待</p><p>  陶養(yǎng)。陶養(yǎng)的工具,為美的對象;陶養(yǎng)的作用,叫作美育?!?lt;/p><p>  后來他為《教育大辭書》撰寫的美育條目中,對美育作了如下定義:“美育者,應用美學之理于教育,

11、以陶養(yǎng)感情為目的者也?!彼J為,“顧欲行為之適當,必有兩方面之準備:一方面,計較利害,考察因果,以冷靜之頭腦判定之,凡保身衛(wèi)國之德,屬于此類,賴智育之助也。又一方面,不顧禍福,不計生死,以熱烈感情奔赴之,凡與人同樂,舍己為群之德,屬于此類,賴美育之助者也。所以美育者,與智育相輔而行,以圖德育之完成者也”。對美育的特點和作用作了合乎實際的闡釋。</p><p>  蔡元培重視美育,是因為他認為通過美育可以培養(yǎng)學生高

12、尚的道德,即以純粹的美育,激發(fā)、陶冶人們的感情,使之有高尚純潔的情操。他曾用“超功利”的美學觀點,試圖說明通過美育,能夠使人們達到這樣一種超脫現(xiàn)實的精神境界,即“提起一種超越利害的興趣,融合一種劃分人我的僻見,保持一種永久平和的心境”[3]。在階級社會的現(xiàn)實中,這自然只是一種夢幻,但如果脫去這種唯心主義的神秘外衣,那么,具有潛移默化作用的美感教育,卻確是能夠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情操,如蔡元培所說不因“見小利,急近功”而“失節(jié)墮行”,不因幾次挫

13、折而頹廢以至厭世,使人具有遠大的抱負和進取的精神。</p><p>  同時,他認為美育也是促進科學發(fā)展的一種原動力。蔡元培主張科學與美術并重,認為兩者同為新教育之要綱,這就是說,智育和美育應是相互滲透,相互補充和相互推進的。他曾以“要透徹復雜的真相,應研究科學;要鼓勵實行的興會,應利用美術”[3]來說明科學和美術之間的關系。他以為人們具備了上述高尚的思想情操,即健全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就能夠有探求的精神,百折不撓

14、的意志。這正如他所說的“有了美術的興趣,不但覺得人生很有意義,很有價值;就是治科學的時候,也一定添了勇敢活潑的精神”[4]。</p><p>  他還認為美育可以革除人們的不良習俗,給人以正當有益的娛樂,以提起治學的興會。他說:“常??匆妼V慰茖W,不兼涉美術的人,難免有蕭索無聊的狀態(tài)。”這使有些人借低劣的娛樂作消遣,有些人甚至產生厭世的思想,他們“不但對于自己毫無生趣,對于社會毫 無愛情;就是對于所治的科學,也不

15、過‘依樣畫葫蘆’,決沒有創(chuàng)造精神”。[4]總之,蔡元培熱切希望國家富強,使中國“參加于世界學術之林”,因而他要通過美育培養(yǎng)學生具有創(chuàng)業(yè)的志向、冒險的精神和始終如一的事業(yè)心。再次,蔡元培一生致力于科學教育和美感教育,都同他的革命民主主義立場和救國目的相聯(lián)系。</p><p>  他積極倡導美育,不僅是為共和培養(yǎng)健全人格的人才,而且也體現(xiàn)他對社會進步的關注。他在美育上的兩個進步主張,是值得我們研究的。其一,提出“以美

16、育代宗教”的主張。以美育代宗教,是蔡元培美育思想和教育思想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他針對封建迷信觀念和帝國主義利用宗教進行侵略活動而提出的一項進步主張。早在1916年,蔡元培就針對當時甚囂一時的“以孔教為國教”的謬說,提出“宗教為野蠻民族所有,今日科學發(fā)達,宗教亦無所施其技,而美術實可代宗教”的看法。1917年,他正式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張。他指出宗教是人類蒙昧時代的產物,“迨后社會文化日漸進步,科學發(fā)達,學者遂舉古人所謂不可思議者,

17、皆一一解釋之以科學”。他認為“無論何等宗教,無不有擴張己教,攻擊異教之條件”。</p><p>  他特別指出一些宗教家“甚至為護法起見,不惜于共和時代附和帝制”,即以“宗教為之累”的明顯例證。他反復強調美育的重要功能就是陶養(yǎng)人的高尚情感,如果美育和人的情感都依附于宗教,就會受到它的毒害。他說:“美育之附麗宗教者,常受宗教所系,失之陶養(yǎng)之作用,而轉以激刺感情”,“產生褊狹性,誤人深矣”。他指出:“鑒激刺感情之弊,

18、而專尚陶養(yǎng)感情之術,則莫如舍宗教而易以純粹之美育。”[5]蔡元培除了為反對宗教愚昧和發(fā)揚科學而提倡美育外,還特別針對當時復古派要組織孔教的企圖,明確表示反對以任何宗教形式對人們思想的束縛。這些都反映了蔡元培要求解放思想、發(fā)展個性的民主精神。</p><p>  1922年前后,在上海由一些教會學校出身的人發(fā)起了一個所謂“基督教學生運動”,并在北京設立臨時全國總部。這個運動的發(fā)起,按他們自己的說法,是因為“五四以后

19、一般天真的莘莘學子多被卷入了戰(zhàn)爭的漩渦,有的更中了馬列邪說之毒,時鬧學潮,走入歧途”。他們表示要“以基督化品格的青年”,“去改造社會風氣”。[6]其反動政治目的是十分顯然的。他們和國際帝國主義文化侵略勢力相勾結,決定于1922年在北京清華大學召開世界基督教學生同盟第十三次大會。蔡元培對宗教勢力插足學校深不以為然,他曾就此事提出:“今年忽然有一個世界基督教學生同盟,要在中國的清華學校開會,為什么這些學生,愿意帶上一個基督教的頭銜為什么清華

20、學校愿給一個宗教同盟作會場是大不可解?!盵7]</p><p>  這首先引起上海進步青年的反對,組織了“非基督教學生同盟”。接著,北大馬克思學說研究會也決定以會員個人的名義發(fā)起非宗教運動,于是北大等一些學校學生和各界人士聯(lián)合組織了“非宗教同盟”。這次非宗教運動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的反響,蔡元培等一些社會名流也加入了這個組織,并被推舉為同盟干事。這時,蔡元培仍積極貫徹他的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張。1922年3月,在他發(fā)表

21、的《教育獨立議》一文中,進一步明確提出:(—)大學中不必設神學科,但在哲學科中設宗教史、比較宗教學等;(二)各學校中,均不得有宣傳教義的課程,不得舉行祈禱式;(三)以傳教為業(yè)的人,不必參與教育事業(yè)。[8]</p><p>  大學不設神學科,學校不得宣傳教義與教士不得參與教育,是他反對宗教干涉教育的三項重要原則。這一時期,北大校內是沒有基督教團契一類活動的。4月9日,非宗教同盟在北大召開第一次大會,蔡元培應邀出席

22、并發(fā)表了題為《非宗教運動》的演說。他指出:“現(xiàn)今各種宗教,都是拘泥著陳腐主義,用詭誕的儀式,夸張的宣傳,引起無知識人盲從的信仰,來維持傳教人的生活。這完全是用外力侵入個人的精神界,可算是侵犯人權的?!彼€說:“我所尤反對的,是那些教會的學校同青年會,用種種暗示,來引誘未成年的學生,去信仰他們的基督教?!彼谘菡f中重申在《教育獨立議》中提出的反對教會干涉教育的三項主張,強調:“我的意思,是絕對的不愿以宗教滲入教育的?!彼g斥了那種把非宗教

23、同盟運動看作是妨害“信仰自由”的錯誤看法,認為信教是自由,不信教也是自由,他幽默地作了比喻:“凡事都是相對峙的,有了引人喝酒的鋪子與廣告,就可以引出戒酒會;有了引人吸煙的公司與廣告,就可以引出不吸紙煙會;有了宗教同盟的運動,一定要引出非宗教同盟的運動,這是自然而然的?!?lt;/p><p>  他旗幟鮮明地指出:“我們既然有這‘非宗教’的信仰,又遇著有這種‘非宗教’運動的必要,我們就自由作我們的運動。用不著什么顧忌呵

24、!”[7]1923年5月,非宗教同盟還出版了一本《非宗教論》,其中還收入了馬克思肖像插頁和他的“宗教是人群的鴉片”(按:今譯為“宗教是人民的鴉片”)的名言,并收集了蔡元培、陳獨秀、李大釗等人的文章。這次非宗教運動打擊了帝國主義的文化侵略活動,宣傳了唯物主義的無神論思想。從這里也可以看到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張在當時的進步意義。蔡元培力主以美育代宗教,還和他要求發(fā)展科學民主、爭取社會進步的立場相一致。</p><p&g

25、t;  在他看來,任何宗教無不“擴張己教,攻擊異教”,“宗教家對于人群之規(guī)則,以為神之所定,可以永遠不變”。宗教所宣揚的這種愚昧、盲從和專制,就不能不是發(fā)展科學民主的極大障礙,而“純粹之美育,所以陶養(yǎng)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純潔之習慣,而使人我之見,利己損人之思念,以漸消沮者也。蓋以美為普遍性,決無人我差別之見能參入其中”[5]。他認為,美育所達到的境界,有利于社會的進化,矯正宗教的弊害,因而美育是代替宗教的最好方法。蔡元培晚年為蕭瑜編著的

26、《居友學說評論》一書作序時,敘述了當時提出的“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張:“余在二十年前,發(fā)表過‘以美育代宗教’一種主張,本欲專著一書,證成此議;所預擬的條目有五:(一)推尋宗教所自出的神話;(二)論宗教全盛時期,包辦智育、德育與美育;(三)論哲學、科學發(fā)展以后,宗教對于智育、德育兩方面逐漸減縮,以至于全無勢力,而其所把持所利用的唯有美育;(四)論附宗教的美育漸受哲學、科學的影響,而演進為獨立的美育;(五)論獨立的美育,宜取宗教而代之,此五條

27、目,時往來于余心,而人事牽制,歷二十年之久而尚未成書,真是憾事。”[9](P136)雖未成書,但從這個大綱可以看到他對宗教所持的</p><p>  他曾認為當時社會“民俗日偷,士風日敝”的一個原因,是由于“師法墮落,學術消沉”。他積極倡導舉辦各種講演會,冀望以此挽救士風、振興學術、引起求學問道之心?;谕瑯拥牡目紤],他發(fā)出了“文化運動不要忘了美育”的呼吁,他說:“現(xiàn)在的文化運動,已經(jīng)由歐美各國傳到中國來了。解放

28、呵!創(chuàng)造呵!新思潮呵!新生活呵!在各種周報日刊上,已經(jīng)數(shù)見不鮮了。但文化不是簡單,是復雜的。運動不是空談,是要實行的。 要透徹復雜的真相,應研究科學;要鼓勵實行的興會,應利用美術。科學的教育,在中國可算有萌芽了;美術的教育,除了小學校中機械性的音樂圖畫之外,簡截可說是沒有。”他從愛護的角度,批評了新文化運動中存在的脫離實際、易走極端的流弊;他對中國固有的低級庸俗的審美趣味和丑惡的社會風貌痛心疾首,認為“在這種環(huán)境中討生活,怎么能引起活潑

29、高尚的感情呢”所以他熱切希望“致力文化運動諸君,不要忘了美育”。這雖非治本之道,但對于改造社會、改造落后的國民性來說,是有積極的、進步的意義。</p><p>  最后,經(jīng)過蔡元培的倡導和努力踐行,美感教育收到了成效,美育受到越來越普遍的重視。蔡元培對美育的實施,是包括互相聯(lián)系和補充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三個方面,認為應貫穿在一個人從生到死的整個生命過程,滲透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對此,他都有很好的主張和

30、做法。限于篇幅,僅就他在北京大學推行的美感教育作一簡略介紹。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長后,使他的美感教育思想和“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張,有可能在大學教育中得到貫徹。他重視通過音樂、美術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品質,認為這是新教育的一個重要表現(xiàn)。他談到音樂時曾說:“蓋樂者,所謂美的教育也。古人每稱樂以和眾,今學校唱歌,全班學生合和,親愛和樂之意,油然而生。此亦發(fā)揚公德之一作用也。若偏重于禮,則人人拘束,而不相親近矣。此皆新教育之勝于舊教育者也?!盵10]

31、</p><p>  在他的倡導下,北大文科開設了《美學》和《美術史》課程。例如1918年文科的國文門和英國文學門二年級,哲學門三年級等,都開設有《美學》課。1921年10月,因沒有教員講授《美學》課,他即親自擔任講授,并開始編著《美學通論》一書。①《美學》是蔡元培主持北大期間親自講授的惟一的一門課。他注意教授法,教學效果很好。“他講起課來,極其活潑有趣,大家上他的課都覺得樂此不疲?!碑斈曷犨^他講授的一位學生回憶

32、道:他教的是美學,聲浪不很高可是很清晰,講到外國美術的時候,還帶圖畫給我們看,所以我們聽的很有味,把第一院的第二教室完全擠滿了。第一院只有第二教室大,可坐一二百人,因為那個時候北大講課,除了選這課的人上課之外,任何人都可以去聽,校外去聽的就不少,真同巴黎大學一樣。第二教室擠的連講臺上站滿了人,于是沒有法子,搬到第二院的大講堂。這是從前公主府的銀安殿,在第二院不專為理學院用的時候,做合班上課用的。[11](P86-87)他講了約兩個月,因

33、足疾住院而中輟。他曾請青年畫家劉海粟代講了一段時間。</p><p>  劉海粟在繪畫藝術的道路上,曾得到蔡元培的大力支持。這時他為上好美學課,曾向蔡元培請教,蔡說了一段頗有啟發(fā)的話:“要大膽,鎮(zhèn)定自若,我讀過你辦的《美術雜志》的文章,有一定水準;再者你的畫筆會說話的。我不會畫,都在講美學,你遇到說不清楚的時候,可以用筆來說,畫給他們看也很好。</p><p>  不過,不能以導師自居,以

34、平民的身分對待青年學子,他們一定會擁護你。真正遇到在課堂上不好回答的難題,可以跟學生們一起商量,這樣很快就建立感情,有什么不足之處他們會告訴你加以改進的。青年們極為可愛,不為他們奮斗,我們治學做事有什么意思?!盵12](P208-209)①他照蔡元培的要求上了幾節(jié)課,效果很好。除開設美學課外,蔡元培還在學生中提倡注重音樂、書法、繪畫的修養(yǎng),以培養(yǎng)對美學的興趣,豐富學生課外文化藝術生活。他認為通過音樂、美術等美感教育,有助于養(yǎng)成學生間團結

35、和諧、彼此親愛的品德。1918年經(jīng)蔡元培發(fā)起成立了音樂研究會,他親自為研究會代擬了章程,以敦重樂教、提倡美育為宗旨,從事音樂學、音樂史、樂器和戲曲等方面的研究。研究會分中樂、西樂兩部。中樂部有古琴、琵琶、昆曲、絲竹等組;西樂部有提琴、鋼琴等組。規(guī)定校內外人士凡有音樂興趣者俱可入會。音樂研究會定期開同樂會,每年春節(jié)舉辦一次音樂演奏會。1919年11月召開同樂會時,蔡元培到會發(fā)表演說,指出,音樂為美術之—種,與文化演進,有密切之關系。<

36、;/p><p>  他希望會員“知音樂為一種助進文化之利器,共同研究至高尚之樂理,而養(yǎng)成創(chuàng)造新譜之人材。采西樂之特長,以補中樂之缺點,而使之以時進步,庶不負建設此會之初意”[13]。1920年,蔡元培聘請名樂師蕭友梅(1884—1940)為北大講師,擔任音樂研究會導師,教授音樂史和聲樂課程。在蕭友梅的指導下,音樂研究會在我國首次演奏了貝多芬的交響曲。從這一年3月起,音樂研究會以它舉辦的音樂演奏會收入所得,出版了《音樂

37、》月刊。蔡元培為創(chuàng)刊號寫了發(fā)刊詞。1922年8月,經(jīng)學校評議會第八次會議決議,將音樂研究會改為正式的教學機構,作為附設在北大的音樂傳習所,對外招收學生。</p><p>  蔡元培兼任所長,蕭友梅為教務主任。這個傳習所于這一年的10月2日開學,其宗旨是培養(yǎng)樂學人才,一面?zhèn)髁曃餮笠魳?包括音樂理論與技術,一面整理和發(fā)揚中國的古樂。國樂師劉天華就是這時傳習所的導師之一。音樂傳習所分三科:本科培養(yǎng)專門人材,不定年限,修

38、完所定課程即可畢業(yè);師范科培養(yǎng)中小學音樂教師,分甲種四年制和乙種二年制兩種;另有選科是專為音樂愛好者開設的,可以根據(jù)自己的興趣和需要選習各種課程,不定年限,修畢選習課程即可結業(yè)。傳習所師生還在校內多次舉辦演唱音樂會。1926年夏,師范科第一期學生畢業(yè)者12人。</p><p>  到1927年7月,奉系軍閥合并國立??埔陨习诵3闪⒕煷髮W校時,音樂傳習所被取消。1918年2月,蔡元培發(fā)起成立畫法研究會,他還為該會

39、撰寫“旨趣書”,要求“會員注意者:畫有雅俗之別,所謂雅者,謂志趣高尚,胸襟瀟灑,則落筆自殊凡俗,非謂不循規(guī)矩,隨意涂抹,即足以標異于庸俗也”。并說研究會雖為課余之作,然既有志研究,“不可不以研究科學之精神貫注之”[14](P346-347)。當時他曾對人說:“我希望這個研究會對中國畫壇的除舊布新能起一點啟蒙作用,才強調從事美術的人要終身不舍。興到即來,時過情過,不持之以恒,斷無成就。”[12](P207)畫法研究會以研究畫法、發(fā)展美育為

40、宗旨。</p><p>  研究會分國畫和西洋畫兩門。前者分山水、花卉、人物、翎毛等類;后者分鉛筆畫、鋼筆畫、炭畫、水墨畫、水彩畫、油畫、漆畫、圖案畫等類。蔡元培還聘請校外名家陳衡恪、賀履之、湯定之、徐悲鴻等為研究會導師,并盡量為研究會活動創(chuàng)造條件。1920年春節(jié)學校舉辦為期兩天的學生游藝大會,就是專門為畫法研究會募捐經(jīng)費的。這一年6月起,研究會出版了《繪學雜志》。1922年8月,經(jīng)學校決定,將畫法和書法兩個研究

41、會合并組成造型美術研究會,由蔡元培兼任會長。胡佩衡、盛伯宣、劉子泉、陳半丁等為造型美術研究會導師,定期到會指導。會員有校內和校外兩種。</p><p>  蔡元培在北大實行美育教育,對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風尚,促進學術研究的興趣,以及豐富學生的課外生活,都發(fā)生了很好的作用。1949年北大校友川島寫過一篇《十五年前的一個故事》,記述蔡元培主持的北大25周年校慶活動的情景,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這一時期北大進行的美育及其成效

42、,他寫道:就在17(日)的 晚上,北大的正生日,音樂傳習所定在馬神廟新收拾好的第二院大禮堂中,作第一次的公開演奏。那時北大學生的人數(shù)不到三千也有二千多,這次音樂演奏會的入場券不能遍發(fā),就放在紀念會的辦公室里,讓愛好音樂的人自己去取。我呢,也拿到一張,盼到晚上7點,就奔到第二院去,真是幽靜,可是進了禮堂,人已坐滿,而人還不斷的來,不但內無隙地,就在外面也是人聲嘈雜,還站有幾百人想進來。</p><p>  已經(jīng)擠進

43、來的大半沒有持券,有券的卻擠不進來。眼見的快到八點鐘了,坐在演奏臺下面聽眾當中的北大校長蔡先生知道這個情形了,走到演奏臺上,面向著聽眾,似乎有些怒容,繼而靄然的說:“這次音樂傳習所第一次公開演奏,在廣大的場所中因為收不住音,仿佛是不甚相宜,所以定在這個禮堂中演奏,不能普遍的發(fā)給入門券,是因為會場小的緣故。我們這里是北京大學的禮堂,不是沙場,我勸沒有入門券而進會場的人要一律退出,出去告知外面沒有持券的也一律退去,讓有券的可以進來。愛好音樂

44、的諸位,如果愿意聽,我請音樂傳習所的諸同人再為諸位演奏一次,不但一次,以后也可以常常的演奏。</p><p>  現(xiàn)在就請你們沒有持入門券而進來的人都出去,并且照我的話去告知沒有持券的而也想進來的人?!辈滔壬f完這話之后站在臺上,只聽見臺下一陣鼓掌聲,有一百多位沒有持券的人都站起來,依著次序陸續(xù)的出去,大家靜悄悄的。蔡先生還站在臺上,含著微笑點首。我座位的周圍是空虛而且寂靜,眼看沒有券的人一個個的退去,有券的一個

45、個的進來,第二院中還是那么靜穆和嚴肅,音樂演奏會還是按時開幕。我鼻子一酸,含在眼眶里的眼淚要跟著蔡先生的微笑一齊出來,我不知道巍然在我前面的是高山呢還是大海。從這件“小事”的記敘里,可以看到這一時期北京大學的精神風貌,看到美感教育對人的陶冶作用。</p><p><b>  參考文獻:</b></p><p>  [ 1 ] 蔡元培.普通教育和職業(yè)教育[N].北京大學

46、日刊,1921-1-7</p><p>  [ 2 ] 蔡元培.美術的進化[N].北京大學日刊,1921-2-15</p><p>  [ 3 ] 蔡元培.文化運動不要忘了美育[N].晨報副刊,1919-12-1</p><p>  [ 4 ] 蔡元培.美術與科學的關系[N].北京大學日刊,1921-2-23</p><p>  [ 5 ] 

47、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說[J].新青年:第3卷第6號.</p><p>  [ 6 ] 謝扶雅.五四與基督教學生運動[J].傳記文學:第20卷第5期。</p><p>  [ 7 ] 蔡元培.非宗教運動[J].覺悟,1922-4-13</p><p>  [ 8 ] 蔡元培.教育獨立主義[J].新教育:第4卷第3期.</p><p>  [ 9

48、 ] 高平叔.蔡元培年譜[M].北京:中華書局,1980</p><p>  [10] 蔡元培.在浙江旅津公學演說詞[N].大公報,1917-7-14</p><p>  [11] 蔣復璁.追念蔡先生[A].蔡建國.蔡元培先生紀念集[C].北京:中華書局,1984</p><p>  [12] 劉海粟.憶蔡元培先生[A].蔡建國.蔡元培先生紀念集[C].北京:中華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