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經方在消化系統(tǒng)疾病中的運用,馮五金,經方是指中國漢朝張仲景所著《傷寒雜病論》(后世分為《傷寒論》及《金匱要略》二書)所記載之方劑。乃是相對于宋、元以后出現(xiàn)的時方而言的。其中《傷寒論》載方113首,《金匱要略》載方262首,除去重復的,共計178方,用藥151味。經方是“醫(yī)方之祖”,贊譽張仲景為“醫(yī)圣”。古今中外的中醫(yī)學家常以經方作為母方,依辨證論治的原則而化裁出一系列的方劑。經方的特點可概括為“普、簡、廉、效”。,消化性潰瘍,1 概
2、述 消化性潰瘍是指發(fā)生在上消化道,與胃酸/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相關的潰瘍性病變。也可發(fā)生于胃–空腸吻合口附近及含有胃黏膜的Meckel室內。中醫(yī)關于本病的論述,散見于“胃脘痛”“痞證” “心痛”。,2 經方運用,2.1 黃芪建中湯 黃芪建中湯始見于《金匱·血痹虛勞病脈證病治》篇:“虛勞里急、諸不足,黃芪建中湯主之”條。藥用黃芪、桂枝、芍藥、飴糖、甘草、生姜、大棗。全方建中補虛,調和陰陽,緩急止痛,
3、是治療由脾胃虛弱所致陰陽兩虛、寒熱錯雜證之良方。,黃芪建中湯以治療消化系統(tǒng)疾病而著稱,對十二指腸潰瘍、胃潰瘍、胃炎等引起的胃脘部疼痛屬于脾胃虛寒者療效肯定。何氏等用黃芪建中湯為主治療消化性潰瘍45例,服藥2周后,其中41例自覺癥狀消失,有效率91% ,36 例經胃鏡檢查潰瘍已愈合。陸氏等用黃芪建中湯聯(lián)合奧美拉唑治療十二指腸潰瘍67例,與單用奧美拉唑治療的作比較,服藥2周后,兩組愈合率分別為94.2%、75.1%,差異有顯著性。周氏用黃芪
4、建中湯合左金丸治療消化性潰瘍45例,服藥1月后,治愈39例,有效5例,總有效率97.7% 。,2.2芍藥甘草湯 芍藥甘草湯系《傷寒論》為誤汗后傷及陰血而出現(xiàn)的腳攣急不伸而設,但臨床運用并不局限于此,可延伸應用于臨床各科病癥。芍藥甘草湯由白芍藥、甘草兩藥組成,該方藥少而力專,當屬治痛第一方?,F(xiàn)代藥理研究認為甘草有鎮(zhèn)靜、抑制末梢神經的作用,可直接作用于平滑肌和骨骼肌使其弛緩,消除攣急,白芍藥則對疼痛中樞和脊髓反射弓有鎮(zhèn)靜作用,與
5、其他方藥配伍廣泛應用于臨床各科痛癥。但在應用時需注意,此方在發(fā)揮其緩急止痛功效時應用大劑量,白芍藥可用至30~60g,甘草用至15~30g。,芍藥甘草湯具有補虛斂陰、緩急止痛之功,還有抑制胃酸分泌,降低平滑肌張力,抑制胃腸運動和鎮(zhèn)靜中樞性疼痛的作用,故以本方為基本方治療消化道潰瘍能收到良好效果。脾胃虛寒型加黨參、黃芪、茯苓、干姜;胃陰不足型加沙參、麥門冬、當歸、生地黃;氣滯血瘀型加乳香、沒藥、丹參、川芎;肝胃不和型加柴胡、白術、陳皮、茯
6、苓。,2.3 半夏瀉心湯 半夏瀉心湯出自醫(yī)圣張仲景所撰《傷寒論》,是治療“心下痞”的代表方劑,用于治療脾胃不足、寒熱錯雜、中焦氣機不利、升降失常的寒熱夾雜痞證。又見于《金匱要略》,“嘔而腸鳴,心下痞者,半夏瀉心湯主之”。后則條文是對前者的具體補充,二者有著相同的病機,即脾胃陽氣虛弱,寒熱互結,阻滯中焦,升降失調。半夏瀉心湯由半夏、干姜、黃連、黃芩、人參、大棗、甘草七味中藥組成。其方配嚴謹有據(jù),精煉得體,并包含了仲景治療脾
7、胃疾病的基本辨證思維規(guī)律。,《中國中醫(yī)藥雜志》報道用半夏瀉心湯加味治療消化性潰瘍81例,藥用半夏、黃芩、木香、白芷、枳殼、檳榔、炮姜、炙甘草各10g,黃連6g,川楝子、元胡、烏賊骨、黨參各15g,白芍、煅瓦楞子各20g。 常用加減:胃脘痛甚加細辛3g、桂枝10g、田七粉5g(沖服),以溫中散寒,活血止痛;胃中嘈雜加焦山梔10g、竹茹10g、吳茱萸3g等,以辛開苦降;胃脘痞悶、呃逆、噯氣者加代赭石25g、炒萊菔子30g,以降胃
8、除痞、止噫;大便稀軟或泄瀉者加山藥30g、赤石脂15g、田七粉5g(沖服)以澀血止血。14天為一療程,一般2~5個療程。 治療結果:81例病人治愈58例占70%,好轉21例占26%,無效2例占3%,總有效率為97%。,2.4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系仲景為傷寒八日,誤用攻下致變證而設,方藥為:柴胡四兩,黃芩、生姜、鉛丹、人參、桂枝、茯苓各一兩半,半夏二合半,大黃二兩,牡蠣、龍骨各一兩半,大棗六枚。本
9、證以“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重,不可轉側”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以病邪內陷,彌漫全身,表里俱病,虛實錯雜而至少陽樞機不利為主要病機。有研究證明: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具有較強解痙、鎮(zhèn)靜作用。運用該方治療消化性潰瘍,療效滿意。,有報道采用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加減治療消化性潰瘍39例?;痉剿帲翰窈?2g 、黃芩lOg 、法半夏1Og 、茯苓15g 、黨參12g 、桂枝10g 、大黃5g 龍骨30g 、牡蠣30g 、生姜lOg 、大棗15g。
10、 臨床運用時,增白芍、炙甘草以緩急止痛,而舍有毒之鉛丹,若疼痛較劇者加川楝、延胡索;虛寒便溏者去大黃,炒白術、干姜;胃陰虛明顯者加沙參、麥冬、石斛;久痛挾瘀有刺痛感者加丹參、五靈脂;胃酸過多者加瓦楞子、烏賊骨;噯氣頻作者加旋復花、代赭石;解黑便或大便潛血試驗陽者加白及、地榆炭,每日1劑,煎服2次,4周為1療程。治療期間忌飲酒受生冷、酸辣等刺激食物。 治療結果:在本組39例中,臨床痊愈為24例(占61.5%),顯效8例
11、(占20.51%),有效5例(占12.82%),無效2例(占5.13%)。,2.5 理中丸 理中丸出自《傷寒論》,由人參、干姜、炙甘草、白術各三兩(各9g)組成,上四味, 搗篩,蜜和為丸,溫服或改為湯劑,水煎服。在傷寒論中為治太陰病腹痛下利之主方,主治中虛有寒,不能運化,升降失常,清濁相干所致的脾胃虛寒癥。 本方對實驗性胃潰瘍有促進潰瘍愈合的作用,用治消化性潰瘍(虛寒性胃脘痛)療效肯定。,以理中湯治療虛寒
12、性胃脘痛,臨床報道較多,其中包括潰瘍病,淺表性胃炎等多種疾病。郎氏等以理中湯加黃芪、陳皮、茯苓、草蔻等治療虛寒性胃脘痛30例,胃痛一個月內消失者5例,三個月內消失者20例,其余5例胃痛也有不同程度的減輕。臨床加減:寒盛者可加附子、肉桂,兼氣虛者可加黃芪,兼瘀血者可加丹參。,2.6 小建中湯 小建中湯是仲景的名方,全方由桂枝、白芍、炙甘草、生姜、大棗、飴糖組成。在《傷寒論》有多條論述?!秱?#183;辨太陽病脈證并治》1
13、02條說:“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不差者,小柴胡湯主之?!?05條說:“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小建中湯主之。” 綜觀諸條,《傷寒論》論述以小建中湯治療腹中急痛,心中悸而煩者,雖為外感而設,但究其病機,則為中焦虛寒,營衛(wèi)不足,又感受少陽之邪所致。,舒彤等治療十二指腸球部潰瘍,辨證為脾胃虛寒、肝木橫強的患者,以本方加木香,砂仁,服用6劑后胃痛已止,食欲增而愈。趙美蘭等治療胃十二指腸潰瘍,辨證為中焦虛寒者,以本
14、方原方治療;辨證為陰虛火旺者,雖應是本方的禁忌癥,但作者以桂枝、生姜辛溫故減量,去飴糖,少佐黃連制其辛溫,并加烏賊骨以加速創(chuàng)面愈合,5劑后疼痛均可緩解。,2.7 黃連湯 黃連湯出自《傷寒論》,是仲景治療寒熱錯雜之名方。 謂: “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黃連湯主之?!狈接牲S連、甘草、桂枝、人參、半夏、大棗組成。依其清上溫下,和胃降逆之功效,用治胃腸諸種疾患,療效滿意。,廣東省湛江市第一中醫(yī)院將100例入
15、選患者隨機分為2組各50例。治療組應用黃連湯(黃連、干姜、法半夏、桂枝、黨參、炙甘草、大棗)加減,對照組應用果膠鉍膠囊加嗎丁啉,均以30天為1療程。觀察臨床癥狀的改善及胃鏡檢查判斷療效。 結果:2組臨床癥狀均有明顯改善,除泛酸、黑便外,治療組其他癥狀的改善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5)。2組胃鏡下胃黏膜改善情況總有效率治療組為94%,對照組為72%,2組比較, 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5)。
16、 結論:黃連湯加減為治療消化性潰瘍的有效方劑之一。,2.8 大黃黃連瀉心湯 大黃黃連瀉心湯在《傷寒論》中是治“心下痞,按之濡”用麻沸湯漬之,溫服。以取其氣之輕揚,清瀉中焦無形之邪熱,薄其味之重濁,而防直下敗胃之弊,治療熱在氣分,中焦氣機閉塞、升降失常的“火氣痞”。方中有大黃、黃連2味藥組成,主治無形邪熱聚于心下之痞證。,用大黃黃連瀉心湯加味辨證治療胃潰瘍、膽汁返流性胃炎、萎縮性胃炎均可收到良好療效。
17、并有報道用此方治療HP相關性胃病68例,痊愈26例,好轉37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達91.38%。結合現(xiàn)代醫(yī)學,大黃、黃連能清除和殺滅幽門螺旋桿菌,減少胃酸分泌,降低胃游離酸及胃蛋白酶活性,增強胃粘膜屏障,有利于炎癥的消除和愈合。,反流性食管炎,1 概述 反流性食管炎系指由于胃和(或)十二指腸內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食管粘膜的炎癥、糜爛、潰瘍和纖維化等病變,屬于胃食管反流病。中醫(yī)對于本病的認識主要見于“吞酸” 、“嘈
18、雜”。,2 經方運用,2.1 竹葉石膏湯 竹葉石膏湯見于《傷寒論》397條:“傷寒解后,虛羸(léi)少氣,氣逆欲吐,竹葉石膏湯主之。”原方由竹葉、石膏、半夏、麥門冬、人參、炙甘草、粳米組成。方中竹葉、石膏清熱除煩以去熱邪;人參、麥冬益氣生津以補正虛;甘草、粳米和中養(yǎng)胃,半夏降逆止嘔。 在臨床上運用竹葉石膏湯加味治療反流性食管炎,可有效解除反酸、燒心、胸痛等癥狀,且治療費用經濟,值得臨床應用。,基本
19、處方:生石膏20g,竹葉15g,半夏12g,太子參30g,麥冬15g,煅瓦楞20g,公英30g,白及15g,黃連5g。 隨證加減:伴氣虛而癥見氣短、倦怠乏力者,加黃芪以補氣;氣郁而見情志不舒者,加柴胡以疏肝解郁;胃脘脹滿午后尤甚者,加木香,厚樸以行氣除濕,芳香化濁;胃痛惡寒喜暖者,加木香,香附,良姜以溫中散寒,理氣止痛。,2.2 橘皮竹茹湯 橘皮竹茹湯是《金匱要略》中治療呃逆或干嘔的著名方劑,該方的藥物組成為
20、:橘皮、竹茹各兩升(12g), 生姜半斤(9 g),甘草五兩(6g),人參一兩(3g),大棗三十枚(5枚),(以上括號內劑量為目前中藥湯劑用量)具有清而不寒,溫而不燥,補而不滯,藥性平和的功效特點。,黑龍江大慶市中醫(yī)院治療反流性食管炎69例,將病人隨機分為兩組,甲組34例用橘皮竹茹湯(中藥組)治療,乙組35例用胃復安和甲氰咪胍 (西藥組)治療.2周后復查胃鏡,觀察病變好轉情況。 治療方法:中藥組給予橘皮竹茹湯:橘皮、竹茹各2
21、0g,大棗5枚,黨參、生姜各15g,甘草l0g.水煎日服2次。西藥組胃復安l0mg,日3次口服,甲氰咪胍200mg,日服4次. 結果:中藥組總有效率(88.2%),明顯高于西藥組(65.7%)。,2.3 梔子豉湯 梔子豉湯出自《傷寒論》太陽、陽明篇中。本方為汗、吐、下后熱擾胸膈而設。由梔子、豆豉組成。方中以梔子清透郁熱,解郁除煩又可導火下行。豆豉氣味俱輕,既能清表宣熱,又能和降胃氣。二藥相伍,降中有宣,宣中有降
22、,為清宣胸膈郁熱之良方。,福州兒童醫(yī)院將門診1995年3月~2003年10月共184例入選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分別給予梔子豉湯和奧美拉唑,對照比較其療效,癥狀體征的變化。 治療組用梔子豉湯加味,即梔子、淡豆豉、丹參各10g,蒲公英、茯苓15g,水煎小量藥液頻服,每日1劑,連服1個月。對照組用奧美拉唑,每天每公斤1mg,分2次給藥,1周后改為每天每公斤0.5mg,1次給藥,維持2個月。結果:治療組的燒心、反酸煩悶療效明
23、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2.4 旋覆代赭湯 旋覆代赭湯出自《傷寒論》,由旋覆花三兩、人參二兩、生姜五兩、代赭石一兩、半夏半升、大棗十二枚組成,為治“傷寒發(fā)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而設。 方中人參、甘草養(yǎng)正補虛,生姜、大棗健脾養(yǎng)胃、安定中州,代赭石斂浮鎮(zhèn)逆,旋覆花降氣滌飲,半夏蠲(juān)飲于上。濁降痞硬可消, 清升噫氣自除,故用旋覆代赭湯治療反流性食管炎可收到明顯療效。,《實用
24、中醫(yī)藥》雜志報道 ,用旋覆代赭湯加減治療反流性食管炎50例。方用:旋覆花10g,代赭石30g,生姜3片,半夏9g,人參、炙甘草各6g,大棗5枚。胃虛有熱加橘皮l0g,竹茹l0g;胃氣虛寒加丁香5g,柿蒂10g;嘔吐酸腐宿食加神曲l0g,雞內金10g;反酸明顯,加瓦楞子15g,烏賊骨15g;噯氣明顯加沉香5g。水煎服,每日1劑。8周為一療程。 以多潘立酮10㎎,每日3次口服;雷尼替丁150 ㎎ ,每日2次口服。8周為一療程為
25、對照組。治療組顯效31例,有效14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90%。對照組顯效10例,有效11例,無效9例,總有效率70%。兩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1)。,慢性胃炎,1 概述 慢性胃炎是指不同原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癥或萎縮性病變,其實質是胃黏膜上皮遭受反復損害后,由于粘膜特異的再生能力,以致粘膜發(fā)生改變,且最終導致不可逆的固有胃腺體的萎縮,甚至消失。中醫(yī)對于本病的認識主要見于“胃脘痛” 、“吐酸”。,2
26、 經方運用,有報道用經方辨治慢性胃炎70例臨床總結,取得了較好療效。,,2.1 肝胃不和型(胃脘脹悶,攻撐作痛,每因情緒波動時疼痛加重):治以疏肝理氣、和胃止痛。方用四逆散加味(柴胡、白芍、枳實、炙甘草、郁金、百合各10g,香附、廣木香各6g。),,2.2 寒熱夾雜型(脘痞脹痛,頭身困重,口干而粘,嘈雜暖氣,肛門灼熱。大便不爽):治以清化濕熱、和胃消痞。方用半夏瀉心湯加味:清半夏12g,黃連、黃芩、黨參、香附各l0g。厚樸、炙甘草
27、、干姜各6g,大棗6枚。,2.3 脾胃虛寒型(胃痛隱隱,喜溫喜按,空腹痛甚,得食痛減,形寒肢冷,神疲乏力) 治以溫中健脾。方用理中湯、小建中湯加味:黨參、蒲公英各15g,白術、炒白芍各12g,全瓜萎10g,干姜、桂枝、廣木香、砂仁各6g 。,2.4 胃陰不足型(胃脘隱隱灼痛,饑不敢食,口燥咽干,溲赤便秘,舌紅少津) :治以養(yǎng)陰益胃。方用麥門冬湯加味:麥門冬15g,半夏、太子參、生地、石斛、烏梅、白芍、陳皮各10g,麥甘草6g。
28、 對伴有不典型增生、腸上皮化生者,在原方基礎上加丹參、莪術各10g,白花蛇舌草15g。以上諸藥,均水煎內服,1日1劑,早晚分服,1個月為1個療程。 治療結果;70例經治療1~5個療程,總有效率為78.57%。,功能性消化不良(FD),1 概 述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以上腹飽脹或不適,早飽,厭食等為主訴,排除與癥狀有關的器質性病變的一組臨床癥候群,是常見的消化系統(tǒng)疾病之一。FD的發(fā)病機制涉及胃腸動力障
29、礙、內臟感知過度、胃腸激素、神經元,神經遞質、精神心理因素、胃酸分泌、胃幽門螺桿菌(HP)感染等多種因素。屬于祖國醫(yī)學“胃痛”、“痞證”、“納呆” 、“嘈雜”等證的范疇。,2 經方運用,2.1 枳術湯 枳術湯源于《金匱要略》,其曰“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盤,水飲所作,枳術湯主之”。由枳實、白術二藥配伍而成,為行氣消痞之良劑。,《陜西中醫(yī)》報道:用枳術湯加味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104例,療效較好。組方為:枳實、黨參各15g,
30、白術、茯苓、白芍各30g,麥芽20g,柴胡、陳皮、法半夏、菖蒲、草豆蔻、甘草各10g,每日1劑,水煎分兩次口服,每次200ml。療程為4周。 結果顯效68例,有效30例,無效6例??傆行?4.2%。,2.2 厚樸七物湯 厚樸七物湯出自《金匱要略》,治“病腹?jié)M,發(fā)熱十日,脈浮而數(shù),飲食如故”。全方組成:厚樸、甘草、大黃、大棗、枳實、桂枝、生姜。該方藥物分量及配伍十分微妙,倍生姜溫中散寒通下,與桂枝相合則其無解
31、外之功,而有溫里之用;與厚樸用量相等,更主導生姜功用不在解外而在溫里,并使桂枝作用走里而不走表,與溫里藥物的共同作用,致使大黃、枳實之性去,用其功不用其性。,有報道用厚樸七物湯觀察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124 例,處方:厚樸、生姜各25g,炙甘草、大黃、枳實各l0g,大棗l0枚,桂枝l0g。加減:嘔吐加半夏,便溏去大黃加白術,熱滯重則生姜減半,氣虛加黃芪,腹脹甚加木香、蘇梗,泛酸加左金丸,夾瘀加田七。每天1劑,水煎分3次,飯前半小時服。
32、連服2周為1個療程。 以口服嗎丁啉l0mg,每天3次,飯前半小時服,2周為1個療程為對照組。 結果顯示:以厚樸七物湯加減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效果不比嗎丁啉差,且無不良反應,不易反復,尤其對便秘者更好。,2.3 四逆散 四逆散是《傷寒論》中的名方,原文曰:“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瀉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方由柴胡、枳實、芍藥、甘草四味組成,柴胡舒肝解郁,條暢氣機,透達郁
33、陽;枳實行氣散結;芍藥柔肝斂陰,調和肝脾;甘草和中緩急,四藥合用,共奏舒肝解郁,調和肝脾之效。 現(xiàn)代藥理研究證明,四逆散具有促胃腸運動功能。,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變部位在胃,涉及肝、脾兩臟.胃受納腐熟而通降的功能尤需依賴肝氣疏泄條達,若肝失疏泄而郁結,則胃氣壅滯為病,故肝郁犯胃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理基礎。臨床常以肝郁為核心進行辨證施治,以四逆散為基本方。 ①肝郁氣滯型:胃脘痞滿,飽脹,疼痛,苔薄白,舌淡紅,脈弦。
34、治以疏肝和胃。方用四逆散合小承氣湯加味:柴胡5g,白芍l0g,枳殼15g,木香5g,延胡索l0g,厚樸5g,制大黃6g,生甘草3g。若見噯氣、嘔吐、反胃之肝郁氣逆者,上方去柴胡,加半夏9g、代赭石15g、沉香片5g以降逆和胃。,②肝郁濕阻型:口膩,納呆,胃脘痞悶,苔白膩脈濡。治以疏肝化濕。方用四逆散合平胃散加減:柴胡5g,枳殼15g,白術或蒼術5g,厚樸5g,半夏5g,陳皮5g,生薏仁30g,白蔻仁3g。苔黃膩者加川黃連3g。
35、 ③肝郁脾虛型:多食脘脹,不知饑餓,神疲乏力,大便易溏,舌淡,苔白,脈濡緩。治以疏肝健脾。方用六君子湯合四逆散加減:黨參l0g,白術l0g,茯苓15g,半夏5g,山藥或芡實30g,炒薏苡仁20g,柴胡5g,枳殼l0g,木香5g,生甘草3g。,2.4 半夏瀉心湯 功能性消化不良,屬于中醫(yī)學“痞證”的范疇,多由誤下傷中,飲食停滯,痰氣壅塞,七情失和,脾胃虛弱等引起,出現(xiàn)上腹部不適,痞悶、噯氣、嘔惡、腹脹、腹瀉等癥狀,病機
36、為中陽受損,寒熱錯雜,蘊積中焦,脾胃升降失職,氣機不暢。 《傷寒論》云:“……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 ……半夏瀉心湯主之”。故功能性消化不良治宜寒溫并用,辛開苦降,補益中土。方用半夏瀉心湯加味。方中黃連、黃芩苦寒燥濕清熱,半夏、干姜燥濕化痰,降逆消痞,溫中散寒,人參、甘草、大棗、補中健脾。,有報道用半夏瀉心湯加味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將120例患者隨機分為中藥組、西藥組,每組60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病情等差異,無
37、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中藥組以半夏瀉心湯加味治療:半夏15g,黃芩9g,黃連6g,干姜9g,黨參12g,甘草9g,大棗12枚;腹痛明顯加元胡9g;腹脹明顯加木香10g,枳殼12g;食欲不振加山楂15g,麥芽15g,每日1劑,水煎服,分早晚兩次空腹服,西藥組口服嗎丁啉10㎎,每天3次,飯前半小時服。療程均為4周。 結果:中藥組60例,顯效46例,有效10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93%;西藥組
38、60例,顯效38例,有效l4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76.7%。兩組比較,顯效率和總有效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上消化道出血,1 概述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韌帶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腸的病變,或其鄰近臟器病變累及上消化道所致的出血,胃空腸吻合術后的空腸出血亦屬于這一范疇。臨床以嘔血和(或)黑糞為其特點,往往伴有血容量減少引起的急性周圍循環(huán)衰竭??蓺w屬于“嘔血” ﹑“便血”范疇。,2 經
39、方運用,2.1 大黃黃連瀉心湯 本方在《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中因煎服方法不同,其作用不盡相同。在《傷寒論》中的主治及煎法前已有講述。在《金匱要略》中, 有“心氣不足,吐血衄血,瀉心湯主之”。其以水煎頓服,清瀉中焦之邪熱,薄其味厚而直瀉血分之火熱,以治療血中熱盛、迫血妄行所致之吐血、衄血。因此,兩方不可混淆。,徐國祥用此方加減治療胃潰瘍出血23例,十二指腸壺腹出血證屬胃熱傷絡型25例,均收到良好效果,總有效率達97.9%。
40、陳芳用本方結合辨證加減,必要時配合輸血、止血等對癥處理,共治療胃熱內盛型上消化道出血360例,顯效207例,有效133例,無效20例??傆行蕿?4.4%。此病癥多為胃熱熾盛、熱傷血絡所致,故治以降逆瀉火、涼血止血,因此應用此方多能奏效。,2.2 桃花湯 桃花湯是張仲景《傷寒論》中的方劑。方劑組成赤石脂1斤(30g),干姜一兩(9g),粳米一升(30g)。方中主藥赤石脂澀腸固脫;輔藥干姜溫中散寒;粳米養(yǎng)胃和中,助赤石脂、干
41、姜以厚腸胃,用為佐使,諸藥合用,共奏澀腸止痢之效?,F(xiàn)此方治療領域已不限于此,除用于慢性菌痢、慢性結腸炎外,還可應用于消化道出血,療效頗佳。,用本方加味治療脾胃虛寒型上消化道出血,取得滿意療效.病種見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胃癌等。 用方根據(jù):主癥為吐血和便血,伴有胃脘隱痛,面色蒼白,頭暈心悸,肢倦懶言,少食便溏,畏寒肢冷,舌淡苔白潤,脈細弱。基礎方:赤石脂15–30g(煎服或研成極細末調服),炮姜炭5g,懷山藥30g,烏賊骨
42、30g,白及30g,三七6g,生大黃3g,炙甘草3g。療效顯著,快者用藥2天內大便潛血轉陰。,2.3 黃土湯 黃土湯出自《金匱要略》,主治“下血,先便后血”之遠血證,原方由黃土、甘草、生地、白術、炮附子、阿膠、黃芩共7味藥組成。具有明顯的溫陽健脾以止血的作用,并具有溫陽而不傷陰,滋陰而不礙脾的特點。近現(xiàn)代醫(yī)家根據(jù)本方宗旨,靈活化裁,用于多種出血性疾病,收效頗佳。,廣東汕頭市中心醫(yī)院楊氏用黃土湯加田七治療上消化道出血58例,
43、藥用:灶心黃土60g,生地10~20g,白術10~15g,炙甘草3~6g,炮附子6~12g,黃芩5~15g,阿膠10~20g(烊),田七粉2~5g(沖服)。且根據(jù)病人病理特點,辨證地調整各藥藥量,如:胃熱明顯的加重黃芩,而減附子之量;血熱者加重生地;陽虛內寒的重用附子,減黃芩之量;陰血虧虛重用阿膠;中焦氣虛重用白術,或再加黨參;出血量多者加白及;肝熱氣逆吐血加代赭石、白芍。 結果:臨床痊愈49例,顯效5例,有效3例,無效1例
44、,總有效率為98.3%。平均止血天數(shù)3.5天。,嘔吐,1 概述 嘔吐在臨床只是一種表現(xiàn),很多疾病都會出現(xiàn)這一癥狀,指胃內容物不自主的自賁門、食管而從口腔中沖出來的現(xiàn)象。一般認為有中樞性(包括神經性、腦病、腦膜炎、顱內高壓所致);精神性(指神經官能癥);周圍性(指胃原性和反射性嘔吐),故病因復雜。 祖國醫(yī)學則認為任何病變,有損于胃,胃失和降,氣逆于上均可出現(xiàn)嘔吐。,2 經方運用,2.1 小半
45、夏湯 小半夏湯出自《金匱要略》一書,始用于治療“心下有飲”,后世醫(yī)家多以此方治療嘔吐一證。此方中,半夏(姜制)燥濕化痰,降逆止嘔,寬胸散結,生姜溫胃止嘔而散水,且能耐半夏悍烈之性。采用小半夏湯加減治療嘔吐,療效可靠。,臨床應根據(jù)不同病因病機,臨癥酌情加減。若嘔吐為外邪犯胃者,治宜疏邪解表,芳香化濁,加藿香、紫蘇、厚樸、陳皮、茯苓;痰飲內阻者,治宜溫化痰飲,和胃降逆,加茯苓、桂枝、白術、厚樸、陳皮;肝逆犯胃者,治宜理氣
46、降逆,加竹茹、石斛;若反胃且氣陰并虛者,治宜益氣生津,降逆止嘔,加人參、白蜜。若惡阻脾胃虛弱者,治宜健脾和中,降逆止嘔,加黨參、白術、茯苓、木香、砂仁;肝熱犯胃者,治宜抑肝和胃,調氣止嘔,加竹茹、陳皮、黃連;痰阻中焦者,治宜化痰降逆,健脾除濕,加茯苓、陳皮、藿香。,2.2 小半夏加茯苓湯 小半夏加茯苓湯出自張仲景《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第30、41條。原文云:“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小
47、半夏加茯苓湯主之”,“先渴后嘔,為水停心下,此屬飲家,小半夏茯苓湯主之”。 全方由半夏、生姜、茯苓組成,主治痰飲所致的嘔眩悸證。方中半夏辛溫,歸肺脾胃經,燥濕化痰,降逆止嘔,重用為君;生姜亦辛溫。歸肺脾胃經,長于溫胃滌飲止嘔,合半夏增強止嘔降逆之功,是為臣;茯苓甘淡滲濕,歸心脾肺腎經,引水下行,寧心益脾,使水去脾健則痰飲無以由生,為佐使藥。三藥合用。共奏散飲降逆、和胃止嘔之功。,2.3 吳茱萸湯 本方由吳茱萸
48、、黨參、生姜、大棗組成.《傷寒論》第377條日:“干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這是肝經受寒,寒邪挾濁陰之氣橫逆犯胃,致胃失和降,而為干嘔。肝經與督脈會于巔頂,陰寒之邪隨經上逆,清陽被擾,故頭痛。本方的辨證要點是干嘔,吐涎沫,頭頂冷痛,四肢冰冷,舌質淡,苔白膩,脈沉弦。這是中焦虛寒。寒飲犯胃。治療用本方溫胃散寒,降逆止嘔。,2.4 小柴胡湯 本方由柴胡、生姜、制半夏、黃芩、炙甘草、大棗組成?!秱摗?8條“傷寒五
49、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小柴胡湯主之”,為邪在少陽,少陽邪熱犯胃,導致胃氣上逆而嘔吐,同時伴有口苦咽干,胸脅苦滿,往來寒熱,納差,舌質紅,苔微黃,脈弦。其辨證要點是心煩喜嘔,口苦,胸脅苦滿,治療當用本方疏肝清熱,和胃止嘔。,臨床應用時,常靈活加減應用。 如用于膽囊炎引起的嘔吐,本方加郁金、茵陳、竹茹、烏賊骨等。柴胡、郁金合用行氣解郁,能直達少陽之經,疏肝清膽;黃芩、茵陳合用,善清利脾胃肝膽濕熱;半夏、竹
50、茹、生姜清熱化痰,除煩止嘔;烏賊骨制酸止痛;黨參、炙甘草、大棗補中健脾,調補后天之本。 用于膽汁返流性胃炎的嘔吐,屬肝膽不和型,用本方加左金丸、山楂、烏賊骨、郁金、蒲公英等。小柴胡湯具有清熱、消炎、抗菌、鎮(zhèn)吐等作用。左金丸中黃連苦寒,瀉肝膽之火,吳茱萸辛散溫通,開郁散結,降逆止嘔。郁金,能清熱利肝膽;蒲公英清利肝膽,且能治胃炎,諸藥合用。共奏疏通氣機,調和肝脾,和胃止嘔。,2.5 葛根加半夏湯 本方由葛根、麻
51、黃、白芍、桂枝、生姜、制半夏、炙甘草、大棗組成?!秱摗返?3條曰:“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主之”,這是外邪不解,內迫陽明而嘔逆,嘔和利雖屬里證,但由表證誘發(fā),其辨證要點是既有胃氣上逆的嘔吐,又有表證的惡風寒,頭痛,頸背強痛,舌質淡,苔薄自,脈浮緊。治療采用本方發(fā)汗解表,降逆止嘔。方中麻黃、葛根、桂枝、白芍驅風散寒,調和營衛(wèi);半夏、生姜散胃中寒邪,降逆止嘔。,2.6 黃芩加半夏生姜湯 本方由黃芩、自芍
52、、炙甘草、制半夏、生姜、大棗組成?!秱摗返?77條日:“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姜湯主之”。為少陽病,邪迫陽明致胃氣上逆的嘔而設。邪熱壅內,胃腸不和,故見胃氣上逆。 使用本方的辨證要點是太陽少陽合病,下利腹痛,兼有嘔吐,舌質淡紅,苔薄黃而膩,脈弦滑。治療用本方清熱止利,和胃止嘔。方中黃芩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善治邪毒蘊結胃腸的瀉痢腹痛;白芍柔肝止痛,治肝氣犯胃及肝脾不和所致的腹部病變;半夏、
53、生姜和胃止嘔,炙甘草、大棗補脾土。,2.7 梔子生姜豉湯 本方由梔子、生姜、香豉組成?!秱摗返?8條曰: “發(fā)汗吐下后,虛煩不得眠……若嘔者,梔子生姜豉湯主之”,為邪熱犯胃,胃氣上逆而設。若因食滯胃腸,郁而化熱,而見嘔吐酸腐食物,胸悶、噯氣、腹脹滿、大便秘結。可用本方合小承氣湯消食導滯,和胃降逆,在此基礎上再加萊菔子、雞內金、神曲、竹茹等加強行氣導滯,降逆止嘔作用。,2.8旋復代赭湯 本方由旋復花、黨參、生
54、姜、代赭石、制半夏、炙甘草、大棗組成?!秱摗返?66條曰:“傷寒發(fā)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鞭,噫氣不除者,旋復代赭湯主之”,為胃氣受傷,致痰飲停聚,胃不和而肝氣上逆而設。其辨證要點是心下痞鞭,噫氣頻作,嘔吐痰涎,或嘔吐清水,納呆,苔薄白,脈弦緩。治療用本方調肝和胃。降逆化痰。 對于氣郁痰結。郁而化火,胃失和降的嘔吐,本方合溫膽湯加減治療。如嘔吐屬脾胃虛寒者,用旋復代赭湯合苓桂術甘湯化裁。,2.9橘皮竹茹湯
55、 本方由橘皮、竹茹、黨參、炙甘草、生姜、大棗組成?!督饏T要略·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曰:“噦逆者,橘皮竹茹湯主之”(第22條)。本方為胃虛有熱,氣逆上沖的病證而設。其辨證要點為虛煩,嘔吐,口干,疲倦乏力,脈虛數(shù)。治療用本方清熱補虛,降逆和胃。,2.10 半夏瀉心湯 本方由制半夏、黃芩、干姜、黨參、黃連、炙甘草、大棗組成?!督饏T要略·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日:“嘔而腸鳴,心下痞者,半夏瀉心湯主之
56、”(第15條)。本方為寒熱互結中焦,升降失調,胃氣上逆則嘔,脾失健運則腸鳴而設。其辨證要點是心下痞滿,干嘔,腸鳴,下利。舌質濕潤,舌苔黃膩,脈弦。治療用本方調和脾胃,降逆止嘔。,2.11 竹葉石膏湯 本方由竹葉、生石膏、制半夏、麥冬、黨參、炙甘草、粳米組成?!秱摗返?96條曰:“傷寒,解后,虛羸(léi)少氣,氣逆欲吐,竹葉石膏湯主之”。本方為余熱未盡,氣虛津傷,胃氣上逆而設。其辨證要點是體虛發(fā)熱汗多,疲倦乏
57、力,心煩,干渴,欲嘔,舌質紅,無苔,脈細數(shù)。治療用本方養(yǎng)陰生津,和胃降逆。 在臨床上,本方常用于胃火上逆之呃逆,可加柿蒂、竹茹、沙參、知母、枇杷葉。黨參改為太子參以增強補氣生津,降逆止嘔之功。,潰瘍性結腸炎,1 概述 潰瘍性結腸炎或慢性非特異性結腸炎,是一種原因不明的慢性結腸炎,病變主要位于結腸的黏膜層,且以潰瘍?yōu)橹?,多累及直腸和遠端結腸,但可向近端擴展,以及遍及整個結腸。屬中醫(yī)“腸風” “久痢”等范疇。
58、,2 經方運用,2.1 白頭翁湯 白頭翁湯出自張仲景的《傷寒論》,組方嚴謹,僅白頭翁、黃連、黃柏、秦皮四味藥,功擅清陽明之濕熱,泄厥陰之郁火,解血分之熱毒,用治濕熱痢疾?,F(xiàn)代藥理亦表明:白頭翁湯中四味中藥相互配伍,對痢疾桿菌、大腸桿菌均有抑制作用,也能殺滅阿米巴原蟲滋養(yǎng)體,并能增強白細胞及吞噬細胞之功能,且有抗炎、鎮(zhèn)靜、鎮(zhèn)痛及促進血凝之作用。現(xiàn)代多用于痢疾、潰瘍性結腸炎、慢性結腸炎、等消化系統(tǒng)疾病。,《中國現(xiàn)代臨床醫(yī)學雜
59、志》報道,某院將其2000年1月~2004年10月收治的潰瘍性結腸炎患者156例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76例患者采用皮質激素、美沙拉秦、硫唑嘌呤、止血、輸液等治療。治療組80例患者在上述治療基礎上加用中藥方劑:白頭翁12g,黃芩9g,胡黃連9g,秦皮9g,生山藥12g,椿根皮9g,連翹12g,苡米18g,茯苓12g,白術12g,烏梅9g,生甘草4g,香附9g,木香6g,黃芪15g,槐花12g,側柏葉6g,每日1劑,早晚各口服150ml藥液
60、,療程5周。 結果:兩組病例總有效率,治療組為91.3%,對照組為81.6%,治療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1)。,2.2 烏梅湯 烏梅丸出自張仲景《傷寒論·辨厥陰病脈證并治》篇,由烏梅、細辛、干姜、人參、當歸、附子、蜀椒、桂枝、黃連、黃柏10味藥物組成,具有辛開苦降、寒熱并用,補瀉兼施、氣血兩調的特點,主治蛔厥,兼治久利?,F(xiàn)代試驗研究表明:烏梅丸對動物炎性腸黏膜上皮細胞有明顯修復好轉的作用。
61、用治潰瘍性結腸炎,療效滿意。,為探討烏梅丸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臨床療效,有人將120例明確診斷為潰瘍性結腸炎的病人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63例,用加味烏梅湯治療(基本方:烏梅10g,黃連6g,黃柏9g,當歸10g,阿膠(烊化)10g,太子參20g,白術10g,川椒6g,炮姜9g,制附子6g,細辛3g,桂枝10g。);對照組57例,應用柳氮磺胺吡啶腸溶片。兩個月為1個療程,觀察主要癥狀及體征改善情況。 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2.2
62、%,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5.4%,經統(tǒng)計學處理,治療組的效果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且治療后主要癥狀的改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1)。結論為加味烏梅湯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療效確切。,2.3 葛根芩連湯 葛根芩連湯出自《傷寒論》34條:“太陽病,桂枝證,醫(y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葛根芩連湯主之。”本方由葛根、黃芩、黃連,甘草組成。特點:主以清里,兼以疏表,表里兼治。用于治療太陽表邪內陷所致協(xié)熱下利證。近年
63、來國內外醫(yī)學家通過實驗研究證明葛根芩連湯具有解熱、抗菌、抗病毒、解痙、抑制胃腸運動、增強機體免疫功能等藥理作用。用治潰瘍性結腸炎,收效甚捷。,處方如下:葛根15g、黃芩20g、黃連15g、金銀花20g、敗醬草20g,穿心蓮15g、黨參20g、白術15g、黃芪20g、木香15g、茯苓15g、制附子15g、肉桂15g、干姜10g,甘草15g。 若慢性潰瘍性結腸炎急性發(fā)作應以灌腸治療為主,輔以內服藥,對于緩解病情、控制感染、保本固
64、元是有利的。常用藥物有:地榆20g、黃芩20g、金銀花g、敗醬草20g、白頭翁20g、肉豆蔻15g、干姜10g、杜仲炭15g。諸藥煎湯過濾,每日睡前保留灌腸,連用5d,見效甚捷。待病情控制后仍可用葛根芩連湯加味治療。,2.4 桃花湯 據(jù)《傷寒》、《金匱》所載,桃花湯用治“少陰病,下利,便膿血”,“少陰病,……腹痛,下利不止,便膿血”的病證。其所針對的下利、便膿血屬于少陰寒化證,主因腎陽虛不能溫煦脾土。以致脾腎陽虛,下焦不固
65、的病證。該方的藥物組成是:赤石脂一斤(30克)干姜一兩(6克),粳米一斤(30克),其煎服方法是取赤石脂一半與干姜、粳米同煮,以米熟為度。另一半為細末,分2~3次沖服。,2.5 薏苡附子敗醬散 薏苡附子敗醬散方出自《金匱要略》,方中以薏苡仁為君,敗醬草為臣,附子為佐,有排膿消腫之功。 現(xiàn)代藥理及臨床研究認為,薏苡附子敗醬散中諸藥有促進組織修復,改善血液循環(huán)及營養(yǎng)狀況,增強消炎和免疫功能,從而使壞死細胞恢復活力的
66、作用。故用于治療潰瘍性結腸炎及其他類型的慢性腹瀉都有一定作用。,基本方:生薏苡仁、熟薏苡仁、敗醬草、生黃芪各30g,全當歸、地榆炭、赤石脂(煅)各12g,炒白芍藥、炒枳實各10g,柴胡、黃連、熟附子、炙甘草各6g。脾虛甚加炒黨參、炒白術、炒茯苓各12g;偏熱加白頭翁20g,秦皮、黃芩各10g;偏寒或五更泄瀉加干姜6g、補骨脂15g、肉豆蔻(煨)6g、吳茱萸2g;便血量多加仙鶴草2o槐花炭l0g;腹痛即瀉加炒陳皮、炒防風各6g。每日1劑,
67、水煎早、晚2次分服。 有報道用上方辯證治療潰瘍性結腸炎120例,總有效率為77.78%,優(yōu)于口服柳氮磺胺吡啶片1g,每日3次的55.56%。,便秘,1 概述 便秘是指排便困難或費力﹑排便不暢﹑便次太少﹑糞便干結且量少。便秘患者可表現(xiàn)為每周排便少于三次,有的雖然每日排便多次,但排便相當費力,每次排便所費時間相當長,排出糞便干結如羊屎且數(shù)量少,排便后仍有糞便未排盡的感覺。中醫(yī)對本病的認識多見于“
68、脾約” ﹑“后不利”。,2 經方運用,2.1 麻子仁丸 麻子仁丸一方出自《傷寒論》及《金匱要略》,本為因胃氣亢盛、或因“小便數(shù)”、“汗出多”津液耗傷、腸道失潤、大便堅硬,其脾為約之證而設。現(xiàn)臨床將此方易丸作湯,用以治療習慣性便秘、外傷后便秘、中風后便秘、術后便秘、產后便秘、老年性便秘等多種便秘癥,療效顯著。,有報道用麻子仁丸方治療便秘172例,方用:麻子仁20g,杏仁15g,白芍15g,大黃10g(后下),枳實15g(
69、或炙用),厚樸15g,蜂蜜30g (兌汁中)水煎2次,約取汁600ml。分2次溫服,日1劑,大便暢和后繼服5天鞏固療效。加減:外傷及術后者加桃仁、當歸;產婦加熟地、當歸、何首烏;中風者加瓜蔞仁、生地、肉蓯蓉;習慣性便秘加郁李仁、肉蓯蓉;痔瘡加槐角、槐花。 結果:大便正常,腹脹腹痛消失,半年內無復發(fā)者為痊愈,計164例(占95.4%);3個月內無復發(fā)者為有效,計8例(占6%); 用藥3天而癥狀無改善者為無效,0例。172例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大柴胡湯在消化系統(tǒng)疾病中的應用
- 消化系統(tǒng)疾病
- 生物制劑在消化系統(tǒng)疾病中的應用.pdf
- 內科疾病消化系統(tǒng)疾病
- 消化系統(tǒng)疾病肝膽疾病
- 消化系統(tǒng)疾病腫瘤
- 兒童消化系統(tǒng)疾病
- 消化系統(tǒng)疾病-胃炎
- 消化系統(tǒng)疾病護理
- 消化系統(tǒng)疾病概論
- 消化系統(tǒng)疾病用藥
- 小兒消化系統(tǒng)疾病
- 消化系統(tǒng)疾病營養(yǎng)
- 消化系統(tǒng)疾病資料
- 消化系統(tǒng)疾病胃炎
- 消化系統(tǒng)疾病見習
- 消化系統(tǒng)疾病用藥
- 消化系統(tǒng)疾病實習
- 藥源性消化系統(tǒng)疾病
- 消化系統(tǒng)疾病試題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