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國民性變遷與教育,西北師范大學 李虎林,一、國民性與國民性變遷的含義,國民性,也稱國民人格,是一個社會的成員在特殊的生存條件和社會文化背景下,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形成的并隨著社會經濟、制度和文化的變遷而變遷的群體人格。,,從性質上來說,國民性是一定社會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的需求反映、塑造結果和集中體現。從構成來看,國民性是由個體人格概括匯聚而來的民族群體特性,是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內在一國國民中間反復出現的價值觀念、心理特征、態(tài)度和相應行為模式
2、的總和。,,國民性并非一成不變,而是隨著社會生活條件的演變而演變的。一般而言,國民性變遷是指國民性的構成因素的變化引起的結構性變化。在特殊意義上,國民性變遷是指伴隨社會的現代化而出現的國民人格由傳統(tǒng)形態(tài)向現代形態(tài)的轉變,即國民性或國民人格的現代化。,,國民性的現代化是人的現代化的靈魂和核心。 人的現代化不僅是社會整體現代化的必要組成,而且是影響社會整體現代化尤為關鍵的一環(huán) ,是社會現代化的前提和動力。,二、國民性變遷的動因與教育,
3、社會的經濟、制度、文化和人的超越性是推動國民性變遷的主要動力系統(tǒng)。那么,它們是如何推動國民性變遷的,教育在其中又發(fā)揮怎樣的作用呢?,(一)社會經濟與制度對國民性變遷的推動與教育,物質生產活動的改變及其受其影響的社會制度的改變是國民人格現代化的根本動力和必要前提。經濟和制度的改變除了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響人們的觀念、態(tài)度與行為外,它們對國民性變遷的推動在更大的程度上是通過改變社會化方式或教育方式來實現的。其作用機制如下:經濟的轉變影響
4、社會制度,社會制度的轉變影響社會化方式或教育方式,教育方式的轉變影響國民人格。,,我國臺灣學者楊國樞教授關于中國人(臺灣地區(qū))性格與行為的形成與蛻變的研究提出,農業(yè)經濟形態(tài)與工業(yè)經濟形態(tài)會形成不同的社會結構——“一組由不同角色關系所形成的社會機構(institution),以及各機構以內的角色關系與以外的運作原則?!???其不同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1.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2.家族主義與制度主義;3.上下排比與平行關系;4.一元同質與
5、多元異質;5.結構緊固與結構松活。 ???楊國樞.中國人的蛻變[M].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8:380.,,在農業(yè)和工業(yè)兩種經濟形態(tài)與社會結構下,人們?yōu)榱隧樌行У纳?,必然具有迥然不同的觀念、思想及行為。為了自小培養(yǎng)各自所需的心理與行為,這兩種社會便會設計與形成使兒童及青少年社會化的不同方式。在中國傳統(tǒng)的農業(yè)經濟形態(tài)與社會結構下,社會化方式所強調的是依賴、趨同、自抑、謙讓及安分,相應的兒童和青少年在這些方面得到訓練;
6、在工業(yè)經濟形態(tài)與社會結構下,面對生活的變化,人們開始在教育中強調獨立、尚異、自表、競爭及成就,相應的使這些方面的訓練得到了加強。,,經濟形態(tài)與社會制度的變遷會產生新的國民人格需要,從而推動教育方式的轉變,教育則通過對自身的調整改革,直接塑造出新的國民人格,從而在將社會的人格需要轉化為現實國民人格的同時,推動國民性的變遷。,,弗洛姆也認為,教育的社會功能是促使個人具有將來在社會中起作用的功能,即使個人的人格向社會人格靠近,使個人的欲求符合
7、他所扮演的社會角色的需要?!拔覀儾荒苡媒逃^程來解釋社會結構及其成員的人格,可又不得不用特定社會的社會和經濟結構的需要來解釋教育制度?!???教育方法是極端重要的,雖然教育方式并不是某種特定的社會性格的終極原因,“但是,它們都是促使性格形成的一種機制。”???弗洛姆的這段話使我們更加明確,教育是經濟和制度推動國民性轉變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經濟、制度變遷與國民性變遷之間的一個不可或缺的中間變量。??? ???埃里希·弗洛姆.弗洛
8、姆著作精選——人性·社會·拯救[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119.,,進一步來說,由于國民性的變遷與經濟、制度的變遷之間存在相互依存和相互促進的關系,教育和國民性的變遷既是經濟、制度變遷的結果,又是經濟、制度變遷的前提和動力,因此,我們可以用如圖1的循環(huán)模式全面表示它們之間的互動機制。,,教育變遷 → 國民性變遷 ↖ ↙
9、 社會制度變遷 ↑↓ 經濟結構變遷 圖1 經濟、社會結構、教育與國民性變遷的互動機制,(二)文化對國民性變遷的推動與教育,國民性不單純是社會經濟和制度的產物,在影響國民性的社會因素中,文化是更為直接的因素,也是相對獨立的因素。所謂文化,“是人類在自身的歷史經驗中創(chuàng)造的包羅萬象的復合體,包括知識、信
10、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其余從社會上學得的能力與習慣?!???? ????郭建寧.當代中國的文化選擇[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1.,,文化人類學家林頓(R.Linton)、卡迪納(A.Karchiner)、波依斯(C.DuBois)等人共同系統(tǒng)的提出了著名的“基本人格結構”(Basic personality structure)理論。該理論認為一個社會的成員因共同的早期養(yǎng)育和訓練而具有共同的基本人格結構。按照卡丁
11、納等人的理論,“一個民族的基本人格結構是由于那個社會的‘初級制度’如生產方式、家庭婚姻、兒童養(yǎng)育等所形成,而基本人格結構又投射形成該民族的‘二次級制度’(如宗教、信仰、神話和傳說等等)?!????對此,我國有學者認為,“基本人格結構是由特定的文化的核心理念決定的。文化的核心理念不止是表現在初級制度當中,還表現在次級制度當中,比如宗教、神話傳說等等。所以基本人格結構不能認為是由初級制度決定的,而是該文化的核心理念決定的?!????筆者
12、以為,文化,尤其是文化的核心觀念及其實踐對基本人格結構或國民性確實具有全面深刻的影響,可以說,文化直接決定國民性。但是,由于文化并不是社會發(fā)展的根本力量,文化的發(fā)展取決于社會生產力和政治經濟制度的發(fā)展,因此,文化并不是決定國民性的最終因素。????馬前鋒、孔克勤.文化與人格:心理人類學的解釋[J].心理科學,2007(6): 1517-1520.????李紅、陳安濤.“仁”對中國人基本人格結構的影響[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
13、會科學版),2003(3): 16-21.,,文化對國民性變遷的推動作用是通過文化的積累與傳播,特別是具有打破傳統(tǒng)、破除迷信的思想解放意義上的新學說、新觀念的創(chuàng)立與傳播來實現的。由于當代社會人類文化傳播途徑的多樣性,文化影響國民性變遷的途徑也是多種多樣的。但教育是一條主要的途徑,其原因主要可歸結為以下一些方面。,,首先,文化成人是教育作為一種社會活動、社會事業(yè)的基本功能,教育的社會功能是建立在教育的文化成人功能基礎之上的。,,其次,有目
14、的的育人,有選擇的進行文化傳播是教育,尤其是現代學校教育的重要特點。教育的目的性使得其能夠自覺的將現代化建設對人的精神與人格品質的要求轉化為自身的目的與追求,將現代理想人格轉化為自身的人格理想,并以此為出發(fā)點推動教育朝著有助于現代人格生成的方向發(fā)展。與此同時,教育的文化選擇性使得教育能夠按照現代人格培育的需要在文化傳播的過程中選取一些文化,同時排除一些文化,從而不僅為學習者人格的形成與發(fā)展營造出優(yōu)化的文化環(huán)境,而且可以提升學習者的文
15、化反思鑒別意識和能力,影響其進一步的文化學習與人格發(fā)展。正是認識到教育在傳播先進文化,提高國民文化素質,從而促進國民性變遷方面的重要作用,教育被近代國民性改造思潮的倡導者普遍看作是破除封建落后意識,改造國民性的一種主要方式。,,再次,教育不僅通過傳播語言文字、理論、藝術等實在形態(tài)的文化影響學習者的人格發(fā)展,同時,由于“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教育活動本身深受文化的影響,因此,教育還可以通過教育活動中具有文化內涵的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
16、學校的文化氛圍、教師的教育方式等心理與行為形態(tài)的文化對學習者的人格產生深刻的影響。 ????顧明遠.中國教育的文化基礎[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29.。,,相關研究表明,不同的教養(yǎng)方式、教育方式往往形成學習者不同的人格品質。例如西蒙茲關于父母教養(yǎng)方式對兒童發(fā)展影響的研究表明,父母隨心所欲地支配孩子,孩子傾向于順從、靦腆、被動、缺乏自信心;如果父母接受孩子,則孩子情緒穩(wěn)定,興趣廣泛,行為更符合社會的要求。????Pip
17、pert的研究表明,通常有兩種不同類型的老師,一種是權威的,另一種是專制的。權威的老師有能力、有威信,但他不濫用權力。對兒童進行指導,設立目標,他注意兒童的心理需要,鼓勵兒童的求知欲、創(chuàng)造性、自尊感和社會責任感。這樣的老師促進兒童遵守紀律、自制、主動、有進取心。相反,專制的老師以自我為中心,一切都得聽他的,對兒童的批評指責較多。結果兒童感到壓抑、被動、缺乏自信、缺少責任感。???? ????張麗華.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與兒童社會化發(fā)展研究綜
18、述[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1997(3):19-22.????馬前鋒、孔克勤.文化與人格:心理人類學的解釋[J].心理科學,2007(6): 1517-1520.,(三)人的超越性對國民性變遷的推動與教育,從人自身而言,人的能動性、自覺性、超越性、創(chuàng)造性亦是國民性變遷的一個重要推動力量。所謂人的超越性,是指“人不僅具有感受、理解、把握已經‘在場’的生活和生活中諸種要素及其相互關系的能力,人性所獨具的特征是他還具有對于‘尚
19、未到場’的生活作出反應的能力,人有可能去認識、感知、體驗生活中尚未顯現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去發(fā)現新的生活真實、生活意義,在他的思想和他的實踐目的中會呈現出生活的可能形態(tài)。”????正是這種對可能生活的追求,促使人們去認識和改造生活和世界,并在認識和改造生活和世界的實踐活動中認識和改造自我的存在狀態(tài)和人格。在這一意義上,國民性變遷是人們對自身存在狀態(tài)和人格的一種自我反思和超越。????魯潔.超越性的存在——兼析病態(tài)適應的教育[J].
20、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4):4-11.,,然而,正如魯潔教授所指出的那樣,“超越雖是人的本質屬性,但它只是在人的自覺認識、自覺行動中呈現,要通過人的自覺活動才得以成為人的現實品性。這是因為人的現實生活既具超越的、非給定性的一面,同樣又具有既定的、給定性的一面,對于生活中的人而言,這種既定性和給定性往往表現為巨大的慣性力量,使人的超越性、創(chuàng)造性受到抑制、遭到消解?!????因此,人們要對自身的存在狀態(tài)和人格進行超越
21、與革新,就首先需要具有自我反思的意識和自我超越的能力。引導人發(fā)現可能生活并將其轉化為現實,喚醒人對自我存在狀態(tài)和人格的反思意識,提升人的超越能力正是教育獨具的功能,也是社會轉型,國民人格變遷時期教育最為可貴的價值。,三、國民性變遷的內在過程與教育,國民性變遷是國民人格由傳統(tǒng)形態(tài)向現代形態(tài)的轉變。因此,國民性變遷的內在過程首先取決于傳統(tǒng)國民性的性質。,,關于中國傳統(tǒng)國民性的性質,人們的認識經歷了一個發(fā)展變化的過程。盡管近代的國民性改造思
22、潮“在對待中國國民性中精粹與劣根的關系方面,存在著注重揭露劣根性而忽略總結優(yōu)良面的偏向?!????但是,隨著研究的深入,今天越來越多的人已經認識到中國的國民性存在優(yōu)劣兩個方面。如沙蓮香教授認為,中國特有的民族性格有優(yōu)點,也有缺點?!爸袊幕缡?,中國人的民族性格也是早熟的。他對待人生,對待人際關系,對待社會生活的態(tài)度都比較規(guī)范,有一套處世哲學,委婉,幽默,樂觀,達理,重人際和睦,善順乎自然,同時又好用心機,捉弄世道,冷眼相看,取樂于世
23、,如此等等。”????再比如溫元凱教授認為,中國國民性的優(yōu)長在于勤勞刻苦、沉著堅毅;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重志向和氣節(jié);鍥而不舍,執(zhí)著于現世的樂觀主義精神。中國國民性的弱點主要有:守舊意識強,以服從為天職,把個性融化于整體性之中,由此導致創(chuàng)新精神的衰微不振;凡事求穩(wěn)求妥,不愿冒尖,少進取精神;忌妒心強,不團結;閉塞、排外,不是過分自大,就是過分自卑。????????陳高原.論近代中國改造國民性的社會思潮[J].近代史研究,19
24、92(3):1-22.????沙蓮香.中國民族性2——1980年代中國人的“自我認知”[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代序 文化與民族性格.????溫元凱、倪端.改革與國民性改造[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86:16-69.,,筆者以為,受中國社會長期存在的小農經濟和專制制度以及封建意識的影響,中國的國民性確有其弱點。但是,它們會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自身的覺悟而被淘汰。同時,中國的國民性亦有其精華。它們是中華民族在
25、長期社會實踐和社會生活中所形成的智慧的結晶,因此,它們不僅不會被淘汰,而且會在新的歷史時期煥發(fā)新的活力。比如傳統(tǒng)中國人在義利觀方面,既有將義和利相對立,要講義就不能講富,富了就是為富不仁的落后觀念,但同時也有反對“惟利是圖”,強調“見利思義”,要求個人在追逐功利時,必須兼顧道義原則的正確義利觀。今天前者已逐漸被人們所拋棄,后者卻依然為人們所珍視,并在新時期精神文明的建設中發(fā)揮出重要的作用。,,通過對傳統(tǒng)國民性性質的了解和未來發(fā)展趨勢的判
26、斷,可以認為,國民性變遷的過程必然包括以下三個相互聯系的方面:一是傳統(tǒng)國民性弱點的淘汰;二是國民性精華的傳承與創(chuàng)造性轉化;三是國民新人格品質的生成。上述三個方面的實現都必須以教育為其條件。,(一)傳統(tǒng)國民性弱點的淘汰與教育,傳統(tǒng)國民性弱點的淘汰是指在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傳統(tǒng)國民性中一些不能適應現代人類生活,對現代化建設具有阻礙和破壞作用的所謂弱國民性或“民性”、“積習”中的弱點逐漸走向消亡。,,淘汰改造國民性的弱點固然需要知識界對傳統(tǒng)國民
27、性弱點的揭示與批判,同時更有賴于教育。教育不僅可以通過自身的文化選擇機制,剔除傳統(tǒng)文化中的糟粕,避免其對年輕一代的影響,從而在很大程度上遏止國民性弱點的延續(xù),而且可以通過引導學習者認識國民性弱點的表現、產生根源及其對現代化建設的危害,將有關國民性弱點的批判、改造問題從知識界引入每一位國民的視野,通過廣泛的參與,增進人們對國民性弱點的認識與自覺反思,防止殘存的弱國民性可能對人們產生的不良影響。,(二)國民性精華的傳承、創(chuàng)造性轉化與教育
28、,國民性精華的傳承與創(chuàng)造性轉化是指傳統(tǒng)國民性中的一些在現代社會依然具有存在價值,并能適應現代人類生活的因素得到傳承、延續(xù),并經過改造、轉化被賦予新意。,,國民性的變遷盡管在某種意義上是對傳統(tǒng)國民性的否定,但并不是對傳統(tǒng)國民性的全盤否定,而是一種辨證的否定,既包含著對國民性精華的肯定的否定,或謂之“揚棄”。這種對傳統(tǒng)國民性精華的肯定與傳承不僅不會阻礙國民性的變遷發(fā)展,而且可以為國民性的發(fā)展提供積極的促進因素,并通過在變遷過程中保留對某些
29、傳統(tǒng)國民性因素的認同和延續(xù),在賦予國民性以時代性的同時,保留國民性的民族特色。,,在當代社會,對傳統(tǒng)國民性精華的傳承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教育。首先,教育可以通過在教育目的表述中體現“國民性”,引導人們形成國家意識,并對民族優(yōu)秀文化和國民性形成認同。????其次,教育可以將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和國民性納入教育內容,通過人們深入的學習、創(chuàng)造性的轉化實現國民性精華的傳承與發(fā)展。再次,教育可以通過繼承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教育思想、教育原則和教育方法傳承優(yōu)良的
30、國民性。????容中逵.論教育目的表述的國民性問題——戰(zhàn)后中、韓、日、新四國教育目的之國民性比較分析[J].外國教育研究,2006(12):6-11.,(三)國民新人格品質的生成與教育,國民新人格品質的生成是指現代化建設所需要的一些人格品質隨著經濟、社會制度、文化和教育的發(fā)展而逐漸形成并得到人們的普遍接受。如果說對傳統(tǒng)國民性精華的傳承體現的是國民性的民族性特色的話,那么國民新人格品質的生成則主要體現的是國民性的時代性特征。 國民新
31、人格品質的生成是人們在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和認識自我、改造自我的社會實踐活動中實現的。其中教育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首先,當代教育通過系統(tǒng)傳播先進的哲學、藝術、政治、法律等人文社會方面的知識與觀念,直接培養(yǎng)現代人的民主法制觀念、公民人格、習慣平等競爭的主體人格、創(chuàng)新精神和注重個人價值和社會效益有機統(tǒng)一的實踐理性等品質。,,其次,當代教育通過科學教育培養(yǎng)現代化建設所需要的新人格品質。 科學教育對國民性變遷的促進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相
32、互聯系的方面。其一,它通過系統(tǒng)的介紹科學理論、科學發(fā)現、科學技術和科學發(fā)明,幫助人們深入的認識世界和自我,拓展人們的視野,在提升人們改造世界的能力的同時,使人們從迷信、愚昧和經驗中解放出來,排除舊觀念,建立新觀念,從受必然的限制走向對必然的認識和利用,從對自然、權勢、宗教的依附走向獨立與自主。其二,它通過科學方法的傳授和訓練,不僅能夠幫助人們發(fā)展歸納與演繹、分析與綜合、比較與概括等思維方法,完善思維模式,提升人們思維的敏捷性、流暢性
33、、批判性和創(chuàng)造性,而且可以讓人們了解到知識的生產過程以及更新發(fā)展機制,破除人們對知識的盲目占有和迷信,形成面向復雜世界的開放意識。再次,它通過引導科學探究和組織科學創(chuàng)新等活動,激發(fā)人們強烈的求新意識和創(chuàng)造欲望,幫助人們樹立合理的懷疑精神和批判精神以及崇尚真理、實事求是、不畏艱險、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和品質。,,再次,當代教育通過將現代文化價值觀念、行動準則滲透體現在教育價值取向、教育制度和教育活動過程中,為國民新人格的生成提供有力的支持和適
34、宜的生長土壤。,,教育在國民性的變遷、發(fā)展中具有獨特的、重要的作用和價值。但是,同時應該清醒的看到,教育也可能成為阻礙國民性變遷發(fā)展的因素。正如有學者所分析的那樣,“在學校教育中,公民人格的建構遭遇著文化阻隔,表現為惟上惟權的價值取向對人的自主性的抑制、學?!钚蚋窬帧瘜W校公共性的侵蝕、學校人際互動的‘私德’對‘公德’的僭越等。”????為此,自覺認識教育與國民性變遷發(fā)展的關系,作出最佳的選擇,正是教育者的能動性所在。????李潤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基于社會文化變遷的中國“國民性”研究.pdf
- 5957.論教育對國民性的改造
- 清末民初軍國民教育之國民性改造研究.pdf
- 另類視角下的國民性——從性際關系看老舍的改造國民性.pdf
- 魯迅國民性精神的承繼
- 論魯迅的國民性思想.pdf
- 論梁啟超國民性改造思想.pdf
- 論梁啟超國民性改造思想的教育學意涵
- 國民性視角下的《野草》解讀.pdf
- 魯迅國民性精神的承繼_19726.pdf
- 梁啟超與魯迅國民性改造思想之比較研究
- 嚴復與福澤諭吉國民性改造思想比較.pdf
- 魯迅“國民性剖析”的哲學意蘊及其價值.pdf
- 19-林語堂-中國人的國民性
- 梁啟超與魯迅國民性改造思想之比較研究.pdf
- 偉大的捕風——論周作人的國民性思考
- 從“私了”解讀政府與國民的行為及其背后的國民性
- 從日本料理看日本國民性格
- 《新月》雜志關于國民性問題的分析.pdf
- 論彭家煌小說中的國民性批判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