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樟芝MVA途徑中基因克隆及轉錄組、代謝組研究.pdf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19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我國是食、藥用菌生產大國,牛樟芝(Antrodia cinnamomea)是我國臺灣著名藥用菌品種,富含三萜、腺苷、多糖等活性物質,具有增強免疫力、降血糖、抗過敏、保肝等多種功效。本課題對牛樟芝遺傳轉化體系構建、牛樟芝菌絲體液體發(fā)酵培養(yǎng)基優(yōu)化、牛樟芝MVA途徑中基因克隆和表達量以及牛樟芝子實體、菌絲體轉錄組和代謝組進行了研究,為進一步認識牛樟芝MVA途徑和相關代謝途徑中物質差異、解決牛樟芝工業(yè)生產瓶頸問題。主要結論如下:
  第一

2、,牛樟芝菌絲體在固體和液體培養(yǎng)基中生長速度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在28℃,液體培養(yǎng)120 rpm·min,21~28 d時生物量達到最佳。收集生長14 d的新鮮牛樟芝菌絲體經10 mg·mL-1溶壁酶在30℃酶解4 h后,原生質體得率達3.55×105個·mL-1,且再生率達4.59%;20~40%PEG-CaCl2均可介導牛樟芝原生質體轉化,當40%PEG時轉化效率最高。用熒光顯微鏡和PCR對含GFP標記及潮霉素抗性的擬轉化子進行驗

3、證,結果證實該方法可將外源基因整合到牛樟芝基因組中。
  第二,利用PB實驗、最陡爬坡實驗和RSM實驗篩選液體培養(yǎng)牛樟芝菌絲體生物量培養(yǎng)基和牛樟芝菌絲體富萜培養(yǎng)基。結果表明,實際生產中牛樟芝菌絲體生物量最適培養(yǎng)基為35.16 g·L-1葡萄糖,42.86 g·L-1麥芽糖,20.80 g·L-1酵母提取物,0.39 g·L-1VB1,0.85 g·L-1殼聚糖,當溫度為28℃,轉速為120 rpm·min-1,培養(yǎng)15 d后菌絲體

4、生物量為1.6765±0.0103 g·100 mL-1(DW);篩選牛樟芝菌絲體富萜最適培養(yǎng)基為:10.32 g·L-1葡萄糖,42.58 g·L-1麥芽糖,15.37 g·L-1蛋白胨,1.12 g·L-1MgSO4,0.63 g·L-1KH2PO4,0.55 g·L-1菌草靈芝水提取物(JCGLWE),當溫度為28℃,轉速為120 rpm·min-1,培養(yǎng)15 d后菌絲體三萜含量為34.03±1.264 mg·g-1(DW)。

5、r>  第三,利用簡并引物對牛樟芝的甲羥戊酸焦磷酸脫羧酶(mvd)和鯊烯環(huán)氧酶(se)基因進行RACE擴增,gDNA全長分別為1268 bp和1607 bp,分別內含1個和3個內含子,cDNA序列分別編碼402氨基酸和481氨基酸,并對序列進行生物信息學分析。利用實時熒光定量PCR(qRT-PCR)分析不同形態(tài)及培養(yǎng)階段牛樟芝中mvd和se表達水平,結果表明培養(yǎng)7 d后菌絲體中mvd和se的表達量均達到最高,但隨著培養(yǎng)時間的延長而呈下降

6、趨勢,培養(yǎng)28~42 d后菌絲體中兩基因表達量趨于穩(wěn)定;菌絲體中三萜含量的測定結果表明,當培養(yǎng)時間小于28 d時,菌絲體中三萜含量隨著培養(yǎng)時間的延長而逐漸增加,且培養(yǎng)28 d時菌絲體的三萜含量最高,達39.192±2.025 mg·g-1,僅次于牛樟芝子實體三萜含量(49.391±2.675 mg·g-1),但菌絲體生長28 d后其三萜含量降低,玉米芯栽培的牛樟芝子實體三萜含量最低(為11.530±0.733 mg·g-1),各樣品與對

7、照組間三萜含量差異達到顯著水平。
  第四,對牛樟芝子實體(樣品1號)、液體培養(yǎng)14 d牛樟芝菌絲體(樣品2號)和液體培養(yǎng)28 d牛樟芝菌絲體(樣品3號)的轉錄組GO及KEGG分析結果表明,基因表達差異分析結果顯示樣品1號與樣品2號間差異基因有324個,富集在83條GO-term中,其中307個為下調基因,17個為上調基因;樣品1號和樣品3號間差異基因有271個,富集在78條GO-term中,其中245個為下調基因,26個為上調基

8、因;樣品2號與樣品3號間存在的差異基因為337個,富集在46條GO-term中,其中244個為上調基因,93個為下調基因。KEGG結果表明子實體和菌絲體主要差異代謝途徑集中在碳代謝、氧化磷酸化、三羧酸循環(huán)、糖酵解、氨基酸生物合成等,而菌絲體間的差異代謝主要集中在脂肪酸代謝、NOD受體信號通路、PPAR信號通路等。結果說明不同形態(tài)牛樟芝間的碳代謝、氨基酸代謝發(fā)生了異常;而不同培養(yǎng)時間的菌絲體之間的脂肪酸代謝和各種信號通路發(fā)生了紊亂,其中以

9、脂肪酸代謝變化最為明顯。此外,從轉錄組測序結果中篩出2個較穩(wěn)定表達基因作為管家基因,并對三萜途徑中的差異基因驗證。
  第五,對牛樟芝子實體(樣品1號)、液體培養(yǎng)14 d牛樟芝菌絲體(樣品2號)和液體培養(yǎng)28 d牛樟芝菌絲體(樣品3號)的代謝組分析結果表明,樣品1號與樣品2號中篩選出正負離子條件下已鑒定的代謝差異物分別為21種和26種;樣品1號與樣品3號中篩選出正負離子條件下已鑒定的代謝差異物分別為14種和28種;樣品2號與樣品3

10、號中篩選出正負離子條件下已鑒定的代謝差異物分別為20種和29種。子實體與菌絲體主要代謝差異途徑包括氨基酸合成代謝、碳代謝和糖代謝,兩者間的共同差異代謝物共47種;而菌絲體間主要代謝差異途徑包括氨基酸合成和脂肪酸代謝,兩者間差異代謝物共43種。研究發(fā)現,子實體與菌絲體間在負離子條件下特有潛在生物標記物有糞卟啉Ⅲ二鹽酸鹽(Coproporphyrin III)、NG,NG-二甲基-L-精氨酸(NG)、咪唑(Imidzaole)、乙酰基葡萄胺

11、脫氫酶(UDP-N-acetylglucosamine)、尿苷二磷酸葡萄糖(Uridine diphosphate glucose)、鳥氨酸(Ornithine)6種,不同培養(yǎng)時間菌絲體之間負離子條件下特有潛在生物標記物為 D-半乳糖,苷氨羧酸,β-D-果糖-2-磷酸鹽3種。
  本文圍繞牛樟芝MVA途徑進行相關研究,通過液體發(fā)酵培養(yǎng)基篩選、基因克隆及表達、轉錄組和代謝組等方法綜合探討牛樟芝三萜類化合物合成途徑,研究結果為進一步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