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GT1A1-28及UGT1A1-6基因單核苷酸多態(tài)性與伊立替康化療毒性反應關系的研究.pdf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6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研究背景及目的:胃腸道惡性腫瘤是較常見的惡性腫瘤,其發(fā)病率及死亡率極高,具有易復發(fā)、易轉移的特點。在中國本病的早期發(fā)現(xiàn)及診斷率較低,許多患者在發(fā)現(xiàn)原發(fā)腫瘤時就已發(fā)生遠處轉移,大部分屬于進展期惡性腫瘤或轉移病例。這類患者的五年生存率比較低,根治性手術后常需予以相應的輔助化學治療。因此,胃腸道惡性腫瘤患者目前主要采取以根治性手術后輔以化學藥物治療的綜合治療方案。自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以氟尿嘧啶(Fluorouracil,5-FU)加亞葉

2、酸鈣(Calcium Folinate,CF)組合為主的化學治療方案逐漸成為了胃腸道惡性腫瘤化療的一線方案,然而其療效尚不令人滿意。數(shù)十年來人們經(jīng)過艱辛的探索,開發(fā)出了許多新型抗惡性腫瘤的藥物,使胃腸道惡性腫瘤的化療取得了較大進展。近年來研制出的一類新的具有細胞毒性的抗惡性腫瘤藥物,即喜樹堿類衍生物,鹽酸伊立替康注射液(Irinotecan,CPT-11)即為其代表之一。此藥的出現(xiàn)使胃腸道惡性腫瘤患者的治療效果有了巨大的改善,延長了病人

3、的生存期,提高了五年生存率。伊立替康是一種半合成的可溶性喜樹堿衍生物,經(jīng)靜脈注入人體后在具有較高親和力的羧酸酯酶(Carboxylesterases,CES)的催化下轉變?yōu)?-乙基-10-羥基喜樹堿(7-ethyl-10-hydroxy camptothecin,SN-38),從而使其抗癌活性明顯增強。進而通過與DNA及拓撲異構酶Ⅰ(TopoisomeraseⅠ,TOPOⅠ)形成化學復合物,再作用于拓撲異構酶Ⅰ使其活性減弱,影響DNA的

4、復制以及轉錄等生命過程,從而發(fā)揮它的抗癌活性。SN-38在發(fā)揮抗腫瘤活性后,由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轉移酶1A1(Uridine-diphosphoglucuronosyl transferase1A1,UGT1A1)在肝內崔化反應后轉變?yōu)槠咸烟侨┧峄腟N-38(即SN-38G),從而失去活性。由此可見,拓撲異構酶Ⅰ是CPT-11的靶酶,而UGT1A1則是CPT-11代謝的關鍵酶。所以理論上UGT1A1基因單核苷酸多態(tài)性(Single

5、 nucleotidepolymorphism,SNP)突變將影響其活性以及表達水平,從而影響伊立替康在體內的代謝,因此與它的療效及毒性反應密切相關。而嚴重的骨髓抑制如粒細胞減少以及嚴重延遲性腹瀉為伊立替康主要的毒性反應?,F(xiàn)進行本實驗為探究伊立替康的嚴重毒性反應與UGT1A1*6及UGT1A1*28基因的單核苷酸多態(tài)性突變的關系,尋找伊立替康化療毒性反應分子生物學標志物,為個體化化學治療方案的確立提供理論依據(jù)。
  方法:選取20

6、14年5月至2015年10月于瀘州醫(yī)學院附屬第一醫(yī)院胃腸外科就診,并經(jīng)術后病理組織檢查診斷為進展期胃腸道惡性腫瘤患者100例,分為伊立替康化療組(FOLFIRI組)和奧沙利鉑化療組(FOLFOX組),每組納入研究患者50例。術后第一次化學藥物治療之前采集所有患者外周靜脈血2ml,并凍存于-70℃冰箱備用。通過PCR檢測UGT1A1*28及UGT1A1*6基因多態(tài)性。伊立替康化療組共納入50例患者,予以FOLFIRI(亞葉酸鈣+氟尿嘧啶+

7、鹽酸伊立替康)方案進行化學治療。奧沙利鉑化療組共納入患者50例,予以FOLFOX(亞葉酸鈣+氟尿嘧啶+奧沙利鉑)組合化療。觀察并記錄患者在化學治療過程中發(fā)生的毒性反應及化學治療前的轉氨酶及總膽紅素水平。統(tǒng)計并分析患者化學治療中發(fā)生的毒性反應,化學治療前轉氨酶及總膽紅素水平與UGT1A1*6及UGT1A1*28基因單核苷酸多態(tài)性突變之間的關系。
  結果:100例患者中UGTIA1*28野生型(TA)6/(TA)6共77例,化療前總

8、膽紅素水平為14.1±17.1umol/L;轉氨酶水平為AST:14.36±17.01 U/L,ALT:13.90±17.60 U/L。雜合突變型(TA)6/(TA)7和純合突變型(TA)7/(TA)7共23例,化療前總膽紅素水平為13.9±5.9umol/L;轉氨酶水平為AST:14.09±4.96 U/L,ALT:13.70±5.63 U/L。兩組間化療前總膽紅素水平及轉氨酶ALT,AST無統(tǒng)計學差異。UGT1A1*6野生型G/G共

9、59例,化療前總膽紅素水平15.0±19.4umol/L;轉氨酶水平為AST:15.64±19.22 U/L,ALT:15.24±19.90 U/L。UGT1A1*6雜合子G/A和純合子A/A型基因單核苷酸突變共41例,化療前總膽紅素水平12.6±5.3umol/L;轉氨酶水平,AST:12.37±4.60U/L,ALT:11.85±4.92U/L。兩組間化療前總膽紅素水平及轉氨酶水平差異仍無統(tǒng)計學意義。UGT1A1*6突變率高于UGT

10、1A1*28,P<0.01。FOLFIRI組發(fā)生3級以上延遲性腹瀉共8例,外周神經(jīng)損害共3例。FOLFOX組發(fā)生外周神經(jīng)損害共12例,發(fā)生3級以上腹瀉1例。FOLFIRI組3級以上血紅蛋白減低1例,F(xiàn)OLFOX組1例。兩組均未發(fā)現(xiàn)3級以上血小板降低,中性粒細胞減少及白細胞下降。兩組比較FOLFIRI主要毒性反應為3級以上延遲性腹瀉,而FOLFOX組主要毒性反應為外周神經(jīng)損害。FOLFIRI組內無突變UGT1A1*6(G/G)野生型個體共

11、30例,只有1例發(fā)生3級以上延遲性腹瀉;突變型G/A或A/A共20例,其中7例發(fā)生3級以上延遲性腹瀉,兩者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野生型UGT1A1*28(TA)6/(TA)6共39例,其中發(fā)生3例發(fā)生3級以上延遲性腹瀉;突變型(TA)6/(TA)7或(TA)7/(TA)7共11例,其中3級以上延遲性腹瀉共5例,兩者間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結論:①.FOLFIRI化學治療方案的主要嚴重毒性反應為3級

12、以上延遲性腹瀉,而FOLFOX化療方案主要嚴重毒性反應則為周圍神經(jīng)毒性。②.中國漢族人中UGT1A1*6基因的單核苷酸多態(tài)性突變頻率較UGT1A1*28更高。③.UGT1A1*28及UGT1A1*6基因突變雜合子或純合子個體應用伊立替康化療后嚴重延遲性腹瀉發(fā)生率增加;但嚴重骨髓抑制效應如白細胞和中性粒細胞降低的發(fā)生率不增加。④.UGT1A1*28及UGT1A1*6基因多態(tài)性不會引起患者使用含伊立替康的化療方案后總膽紅素水平及轉氨酶水平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