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腦缺血綜合征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類型相關危險因素的分析.pdf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6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目的:探討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綜合征(acute ischemiccerebro-vascular syndrome,AICS)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類型與相關危險因素的關系。 方法:1.研究對象:對照人群組138人,其中男性109例,女性29例,年齡28-68歲,平均年齡46.95±7.62歲,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綜合征病人220例,其中男性167例,女性53例,年齡25-86歲,平均年齡59.98±11.69歲。(兩組性別、年齡差異

2、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其中包括急性腦梗死病人159人,短暫性缺血發(fā)作(c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病人61人。 2.實驗方法 2.1.采用流行病學病例.對照研究的方法,選取23個可能相關的因素,包括:血管的前后循環(huán)、性別、年齡、TIA史、冠心病史、心電圖、既往史包括:高血壓、吸煙、酗酒,經頸動脈超聲或MRA診斷的腦動脈狹窄、心腦血管疾病的家族和遺傳病史、發(fā)病時的體溫、總膽固醇(TC)、甘油三脂

3、(TG)、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血糖、HCMV-PP65、斑塊類型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將358例臨床資料輸入卒中數據庫進行初步統(tǒng)計,并將其作為進一步統(tǒng)計的基礎數據。 2.2.將286例頸動脈超聲的資料輸入智睿電子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的超聲統(tǒng)計軟件對其數據進行統(tǒng)計,作為進一步統(tǒng)計的原始數據;頸動脈超聲數據由我院B超科室專業(yè)技術人員檢查患者,根據B超報告和照片以雙盲原則進行統(tǒng)計。觀察斑塊類型間各

4、種危險因素的相關性;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13.0統(tǒng)計軟件,以斑塊類型與各種相關危險因素之間進行非條件logistic多元回歸分析和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類型與相關危險因素的單因素卡方檢驗。注:數據庫由以下幾部分組成:病人的基本材料,現(xiàn)病史,各種相關的危險因素,即往病史,遺傳及家族史,查體根據由3張評分量表組成,(包括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評分量表(NIHSS),斯堪的納維亞神經功能缺損評分量表,Glasgow昏迷評分量表)實驗室檢查,動脈超聲

5、,頭顱MRI檢查及MRA檢查以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量表(ADL量表)根據Barthel指數進行評分。 2.3.危險因素的評估:包括年齡、性別、吸煙史、酗酒史、血壓、血糖及血脂等。 吸煙指到確診時為止患者一直吸煙(超過5年,10只/日以上)或已戒煙但未超過5年; 高血壓病診斷采用2005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world healthorganization,WHO)確定的標準,即收縮壓=140mmHg(1mmHg=0.13

6、3kPa)和(或)舒張壓=90mmHg; 糖尿病診斷采用2001年WHO修訂的標準,即空腹血糖=7.0mmol/L,或任意時刻血糖=11.1mmol/L; 高脂血癥診斷采用2003年美國成人脂代謝控制目標Ⅲ提出的最新血脂標準:以總膽固醇(TC)=5.2mmol/L、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2.6mmol/L、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1.0mmol/L、甘油三脂(TG)=2.3mmol/L為血脂異常指標

7、(具有以上任意一項者)。 HCMV-PP65檢測運用免疫熒光和免疫酶染技術檢測外周血白細胞HCMV-PP65抗原進行檢測。 各種斑塊類型的評估根據病變的程度及病變類型,參照改良的Hennerici<'[4]>分類法,將斑塊分為6型。研究者為了方便統(tǒng)計,將有軟斑的病人規(guī)入為軟斑組,將有扁平斑的病人單獨成一組,有內膜增厚的病人和硬斑組歸入硬斑組。而潰瘍斑和斑塊內出血由于技術條件所限目前不予考慮在內。 結果: 1. 頸

8、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類型與相關危險因素的單因素卡方檢驗提示HDL-C(X<'2>=18.966,P=0.000)、LDL-C (X<'2>=9.064,P=0.028)、高血壓(X<'2>=65.208,P=0.000)、血糖(X<'2>=9.485,P=0.023)、吸煙(X<'2>=45.957,P=0.000)、HCMV-PP65(X<'2>=29.879,P=0.000)、TIA史(X<'2>=8.663,P=0.003)、冠心病(

9、X<'2>=11.435,P=0.001)與斑塊類型有極密切相關。 2. 以不同的斑塊類型為因變量,各種相關的危險因素作為自變量進行的多因素非條件性logistic回歸分析表明:年齡、高血壓、LDL-C、HDL-C都是斑塊形成的獨立危險因素,其wald卡方值分別是:18.442、20.740、3.871、3.652,P值均<0.05,其中HDL-C是負相關,其余3個指標均為正相關,在多元回歸方程中,酗酒因素也被引入,這可能是因為

10、本次研究的對照人群中,公務員占大部分,有飲酒史的占68%,由于本次研究中的368例病例中,數據完全者只占57.1%,尤其是HCMV-PP65的檢測數據缺失更多,因此,在本次研究中的HCMV-PP65因素在第8步仍保留在方程中,在迭代的第9步被剔除方程,可能與病例數不夠有關,有待于以后加強對HCMV-PP65的檢查以獲得更完備的數據。 3.各類型斑塊分別與正常人組、各類型斑塊兩兩之間進行的有關HCMV-PP65比較的單因素卡方檢驗

11、結論提示:扁平斑組(8(53.3%)、P=0.000)、軟斑組(29(39.2%)、P=0.000)、硬斑組(13(21.7%)、P=0.041)與正常人組均有統(tǒng)計學差異;各類型斑塊間兩兩比較,除扁平斑組與軟斑組間無統(tǒng)計學差異(X<'2>=1.027,P=0.311)外,其余各斑塊組之間均有統(tǒng)計學差異。說明軟斑組、扁平斑組、硬斑組的斑塊形成均與HCMV-PP65有關,其中軟斑組、扁平斑組與HCMV-PP65的相關性存在一致,且較硬斑更為

12、密切。 4.以斑塊類型為因變量,相關的各種危險因素為自變量的多元回歸分析表明:在斑塊形成中有高血壓的人是無高血壓的人的4.65倍,有低密度脂蛋白高的人是低密度脂蛋白正常人的2.924倍,這就為臨床上降血壓、血脂預防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提供了很好的依據。 結論: 1. 年齡、高血壓、高密度脂蛋白低、低密度脂蛋白是AICS組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的獨立危險因素(其B值分別為0.093、1.536、-0.920、1.

13、073),與高密度脂蛋白負性相關(B值為-0.920); 2. 斑塊形成與HDL-C、LDL-C、高血壓、血糖、吸煙、HCMV-PP65、TIA史、冠心病、腦血管病相關的既往史等有關; 3 軟斑組、扁平斑組、硬斑組的斑塊形成均與HCMV-PP65有關,但以軟斑組、扁平斑組等易損性斑塊與HCMV-PP65關系最密切,其次為硬斑組,最后為正常人組; 4. 以斑塊類型為因變量,可能相關的各種危險因素為自變量的多元回歸分

14、析表明:在斑塊形成中有高血壓的人是無高血壓的人的4.65倍,有低密度脂蛋白高的人是低密度脂蛋白正常人的2.924倍,這就為臨床上降血壓、血脂預防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提供了很好的依據; 5. HCMV激活感染是AICS動脈粥樣硬化易損性斑塊形成的危險因素之一,限于本研究的樣本量較小,不能肯定其為獨立的危險因素,需要進一步擴大樣本,以便明確易損性斑塊與致病病原微生物的相關性,為臨床應用提供更多的信息。 6.頸動脈超聲通過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