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研究背景和目的:
顱內動脈瘤(intracranialaneurysm,IA)是顱內動脈管壁的異常膨出,是造成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hemorrhage,SAH)的首位病因,在腦血管疾病病因中位居第3位。研究顯示,顱內動脈瘤的發(fā)病率為3.6%-6%,破裂率(占動脈瘤人群)為1%-3%,其死亡率和致殘率占腦血管病死亡患者的22%-25%,并呈一個逐漸遞增的趨勢。動脈瘤破裂首次出血的死亡率約為15%-50%,
2、未及時診治2年內的死亡率達75%-85%,50%以上的破裂動脈瘤存活者遺留有肢體癱瘓等嚴重殘疾,嚴重影響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如何準確獲取動脈瘤形成的危險因素、評估動脈瘤的破裂風險,為臨床預防和治療決策提供理論依據(jù)顯得尤為重要。
動脈瘤的發(fā)病機制尚不十分清楚。研究表明,顱內動脈瘤的形成受多種因素影響,常見的病因主要有:血流動力學因素引起的血管退變、動脈粥樣硬化、潛在的血管病變、先天或后天導致的Willis環(huán)變異以及高流狀態(tài)
3、,其他病因還包括外傷、感染、腫瘤、藥源性等。
總體來講,影響顱內動脈瘤形成的原因主要分為先天性遺傳和后天性血管壁退變兩類。而其破裂出血多與年齡、高血壓、動脈瘤大小、位置以及血流動力學改變等因素密切相關。
目前,對于顱內動脈瘤形成和破裂出血的危險因素的研究更多的還是集中在腦動脈形態(tài)學和計算流體動力學(computationalfluiddynamics,CFD)對顱內動脈瘤血流動力學信息的三維數(shù)值模擬的研究上。
4、但是,單純的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DSA)技術難以獲得影響動脈瘤形成和破裂出血的動態(tài)因素參數(shù)。此外,雖然CFD對顱內動脈瘤內血流動力學信息的三維數(shù)值模擬重建使得復雜的流體力學簡單化,但是由于模擬研究都基于一定的假設,忽略了動脈瘤的重力、位置、瘤壁的真實厚度等因素的影響,存在不合理性的問題,過多的假設會影響CFD模型結果的可靠性,甚至產(chǎn)生不正確的結果。本研究基于上述研究方法的不足,采
5、用三維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al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3D-DSA)及三維圖像重建觀察顱內動脈瘤的位置、形態(tài)、載瘤動脈曲度,判斷有無大腦動脈環(huán)(Willis環(huán))變異以及A1優(yōu)勢征,測量動脈瘤大小、瘤頸橫截面積、載瘤動脈內徑、雙側的大腦前動脈A2段起始部夾角以及動脈瘤長軸方向與載瘤動脈所成的角度(動脈瘤傾斜角),計算動脈瘤體頸比(sizeratio,SR)、瘤頸橫截面積與載瘤
6、動脈直徑比(aneurysmalneckarea/diameterofparentartery,AD);同時采用經(jīng)顱多普勒(Transcranialcolor-codedduplex,TCD)檢測顱內血流動力學參數(shù),計算切應力(wallshearstress,WSS)和環(huán)壁張力大小,從影像學和血流動力學角度分析Willis環(huán)變異度及顱內血流動力學改變對顱內動脈瘤形成和破裂出血的影響,為顱內動脈瘤的預防提供理論依據(jù),指導顱內動脈瘤的治療決
7、策。
第一部分:(第二章)顱內單發(fā)動脈瘤形成的危險因素分析
目的:探討顱內單發(fā)動脈瘤的性別和年齡分布情況,采用3D-DSA三維重建聯(lián)合TCD檢查從影像學和血流動力學角度分析Willis環(huán)變異度及顱內血流動力學改變對顱內動脈瘤形成的影響,為顱內動脈瘤高危人群的篩查提供理論依據(jù)。
方法:選擇2010年11月-2011年11月南方醫(yī)科大學珠江醫(yī)院神經(jīng)外科住院部收治的所有經(jīng)DSA檢查證實的顱內單發(fā)動脈瘤
8、患者223例,同時選取同時間段所有行DSA檢查結果陰性的118例患者作為對照。分析顱內單發(fā)動脈瘤的性別、年齡分布情況,同時根據(jù)3D-DSA及三維重建圖像分析血流動力學方面的特征,判斷A1優(yōu)勢征以及Willis環(huán)變異情況。對所有影響顱內動脈瘤形成的因素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探討顱內單發(fā)動脈瘤形成的危險因素。變量入選的標準基于既往已經(jīng)確定的對動脈瘤形成有關的重要因素(如高血壓等),現(xiàn)知的影響血管生理性形態(tài)的流行病學因素(如性別、年齡
9、等),以及已知的可能影響動脈瘤形成的血流動力學因素(如Willis環(huán)變異、A1優(yōu)勢征等)。同時,對于發(fā)病率高、受血流動力學因素影響最明顯的AcoA動脈瘤患者行TCD檢查,獲取血流動力學參數(shù),并計算切應力、環(huán)壁張力大小,根據(jù)3D-DSA及三維重建圖像測量雙側大腦前動脈A2段起始部夾角,通過繪制ROC曲線和Logistic回歸分析綜合評估Willis環(huán)變異及血流動力學改變對AcoA動脈瘤形成的影響。
結果:動脈瘤組和對照組在性
10、別分布、年齡上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P>0.05)。但從動脈瘤組患者發(fā)病的性別分布來看,女性偏多,占到了58.74%(131/223);在動脈瘤組中,年齡>60歲為動脈瘤發(fā)病的高峰期,占到61.44%(43/118),40-60歲為第二高峰期,占到了30.94%(67/118),相比之下,40歲以前動脈瘤的發(fā)病率僅為7.52%(8/118)。不論是動脈瘤組還是對照組,Willis前環(huán)變異的發(fā)生率均高于Willis后環(huán)變異
11、的發(fā)生率;A1優(yōu)勢征(Willis前環(huán)變異)的發(fā)生率左側均明顯大于右側,這一特征同樣存在于AcoA動脈瘤中。性別(OR2.360,95%CI1.138~4.892,P=0.021)、高血壓Ⅱ級(OR3.294,95%CI1.246~8.711,P=0.016)、空腹血糖(6.1<FBG<11.1mmol/L)(OR63.759,95%CI2.219~20.591,P=0.001)和Willis環(huán)變異(OR27.326,95%CI9.01
12、9~82.789,P=0.000)是顱內動脈瘤形成的危險因素;年齡(<40歲)(OR0.028,95%CI0.59~0.739,P=0.002)是顱內單發(fā)動脈瘤形成的保護性因素。對于AcoA動脈瘤而言,性別(OR5.067,95%CI1.011~25.403,P=0.048)、高血壓Ⅱ級(OR6.6734,95%CI1.023~43.501,P=0.047)、Willis環(huán)變異(OR14.152,95%CI1.006~199.012,P
13、=0.049)和A1優(yōu)勢征(OR25.048,95%CI1.438~436.337,P=0.027)是顱內AcoA動脈瘤形成的危險因素;空腹血糖正常的糖尿病(OR0.061,95%CI0.005~0.689,P=0.024)、切應力(OR0.053,95%CI0.011~0.249,P=0.000)和雙側大腦前動脈A2段起始部夾角(OR0.037,95%CI0.007~0.211,P=0.000)是顱內單發(fā)AcoA動脈瘤形成的保護性因素
14、。年齡、雙側大腦前動脈A2段起始部夾角大小以及切應力大小對于判斷AcoA動脈瘤形成有顯著意義(P=0.020;P=0.000;P=0.000),年齡越接近62.5歲,夾角越接近104.9250度、切應力越接近9.3050dyne/cm2,AcoA動脈瘤形成的可能性也越大。
結論:不論是動脈瘤組還是對照組,Willis前環(huán)變異的發(fā)生率均高于Willis后環(huán)變異的發(fā)生率;A1優(yōu)勢征(Willis前環(huán)變異)的發(fā)生率左側均明顯大于
15、右側,A1優(yōu)勢征存在明顯左側優(yōu)勢傾向。女性、高血壓Ⅱ、空腹血糖(6.1<FBG<11.1mmol/L)以及Willis環(huán)變異是顱內單發(fā)動脈瘤形成的危險因素;年齡小于40歲的人群較少發(fā)生顱內動脈瘤。性別、高血壓Ⅱ級、Willis環(huán)變異和A1優(yōu)勢征是AcoA動脈瘤形成的危險因素;空腹血糖正常的糖尿病、切應力和雙側到腦前動脈A2段起始部夾角是顱內單發(fā)AcoA動脈瘤形成的保護性因素。年齡、雙側大腦前動脈A2段起始部夾角大小以及切應力大小與Aco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前交通動脈瘤血流動力學的DSA分析.pdf
- 動脈血管三維重建及其血流動力學分析.pdf
- 前交通動脈瘤形成、破裂和復發(fā)的危險因素及破裂的血流動力學機制研究.pdf
- CTA、3D-DSA對顱內動脈瘤診斷價值的對比研究.pdf
- 基于個性化Willis環(huán)體外模型的腦動脈瘤血流動力學研究.pdf
- 三維腦動脈瘤血流動力學的格子Boltzmann模擬與分析.pdf
- 3D-CTA、3D-DSA對顱內動脈瘤診斷價值的對照研究.pdf
- 血流動力學因素在顱內動脈瘤發(fā)病機制中作用的研究.pdf
- 利用非均勻格子Boltzmann方法研究支架對顱內動脈瘤血流動力學的影響.pdf
- 顱內動脈瘤血流動力學數(shù)值模擬圖像分析及臨床意義.pdf
- 顱內復雜動脈瘤的血流動力學模型及其臨床應用研究.pdf
- 顱內后循環(huán)出血性動脈瘤3D-CTA與3D-DSA對照研究.pdf
- 顱內動脈瘤夾閉和介入治療對患者血流動力學變化的CTP對比研究.pdf
- 3D-CTA與3D-DSA對顱內動脈瘤影像診斷的對照研究.pdf
- LBM的GPU算法及其在顱內動脈瘤血流動力學中的應用.pdf
- CTA與3D-DSA對顱內小動脈瘤檢測的對比研究.pdf
- 2D-DSA、3D-DSA和CTA在顱內動脈瘤早期診斷中的對比研究.pdf
- TCD聯(lián)合CTA及CTP對頸動脈狹窄或閉塞患者腦血流動力學改變評價.pdf
- 3D-DSA及2D-DSA在顱內動脈瘤介入栓塞術中的對照研究.pdf
- 頸內動脈彎曲部位高動態(tài)壓力和高剪切力誘導顱內動脈瘤形成的血流動力學分析.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