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1,,,偏癱的PT治療,2,目錄,3,一 神經生理學基礎復習,大腦皮質感覺和運動區(qū)特點興奮的傳導通路興奮的總和現象(時間、空間)興奮的擴散 抑制的傳導:突觸前、后(超極化)抑制牽張反射偏癱恢復的理論機制,4,大腦皮質運動區(qū)特點,上下顛倒,但頭部是正的;左右交叉;身體各部投射區(qū)的大小取決于功能的重要性和復雜程度;該區(qū)接受中央后回、背側丘腦的纖維,發(fā)出纖維組成錐體束,至腦干運動核和脊髓前角。,5,興奮的下行傳導束(皮質脊髓
2、束),皮質脊髓側束:纖維可以直接與外側群的前角運動神經元相突觸。此束內纖維排列由內向外依次為頸、胸、腰、骶。皮質脊髓前束:大多數纖維經白質前聯合交叉終于對側前角細胞,部分纖維始終不交叉而終于同側前角。支配上下肢的前角運動神經元只接受對側半球來的纖維,而支配軀干肌的運動神經元接受雙側皮質脊髓束的支配。所以當一側損傷時,出現肢體肌肉的癱瘓,而軀干肌不癱瘓。,6,7,興奮的總和與擴散,時間總和(Temporal summation):發(fā)生
3、在一段(短時間)時間內連續(xù)的弱(閾下)刺激組合引起興奮??臻g總和(Spatial summation):同時作用于身體不同區(qū)域的弱刺激相互加強以引起興奮。擴散(Irradiation):刺激的數量和強度加強時,反應的強度和傳播也加強。該反應可以是興奮的也可以是抑制的。,8,牽張反射1,,9,牽張反射2,脊髓的運動神經元α運動神經元—接受四肢皮膚、肌肉和關節(jié)等處的外周傳入信息,也接受大腦皮層的下傳信息,產生一定的反射傳出沖動,直達所
4、支配的骨骼肌,是軀體運動反射的最后通路γ運動神經元—支配骨骼肌的梭內肌,興奮性較高,常以較高的頻率持續(xù)放電,其主要功能是調節(jié)肌梭對牽張刺激的敏感性,10,牽張反射3,牽張反射 1.肌梭、梭內肌、梭外肌、梭內肌感受裝置、肌梭的感覺傳入纖維、α運動神經元發(fā)出的α傳出纖維支配梭外肌、γ運動神經元發(fā)出的γ傳出纖維支配梭內肌 2.肌肉受外力牽拉→梭內肌感受裝置被動拉長→感覺傳入纖維沖動增加→α運動神經元活動→梭外肌收縮,從而形成一次
5、牽張反射 3.γ傳出纖維的活動→肌梭的感覺傳入纖維放電→肌肉的收縮,可見γ傳出纖維可增加肌梭的敏感性,偏癱恢復的理論機制1,根據神經生理學研究和臨床實踐發(fā)現神經系統(tǒng)損傷后,都有恢復的潛能,即使損傷的神經元不能再生,但在特定的條件下會出現中樞的代償,促進神經可塑性現象的發(fā)生,使偏癱的恢復成為能。,偏癱恢復的理論機制2(自然恢復),高級中樞損傷后除了原發(fā)損傷外,血腫 、水腫血供障礙等可以加重原發(fā)性損害,經過人為干預血腫、 水腫吸收,血
6、供障礙改善,神經缺失癥狀緩解。,偏癱恢復的理論機制3(低級代償),高級中樞功能出現缺損后,最容易出現的代償是低位中樞活動增強,首先表現最早恢復的運動是脊髓控制的聯合反應和共同運動。高級中樞對下位中樞的調控能力喪失后,下位中樞的活動釋放出來,這種低位中樞控制的運動,并非真正的隨意運動,是以一些固定的異常運動模式出現,一異常的姿勢反射和痙攣為基礎。,偏癱恢復的理論機制4(高級功能重組),利用中樞神經細胞軸突的再生、樹突的發(fā)芽以及突觸閾值改變
7、等機制,在中樞神經系統(tǒng)內,重新組織起一個功能細胞集團的網絡系統(tǒng),實現功能重組。在中樞神經系統(tǒng)中存在大量的突觸,正常情況下只有部分突觸是經?;顒?,處于閾值比較低容易被使用的活化狀態(tài),而相當一部分突觸閾值很高,難以使用而呈休眠狀態(tài)。在一定的條件下,這部分突觸被頻繁使用,其閾值慢慢下降,從而漸漸處于可使用的活化狀態(tài)。這些閾值降低后,突觸不被使用,閾值會漫漫再次升高,逐漸變?yōu)樾菝郀顟B(tài)的突觸,磁共振功能成像在研究缺血性腦卒中后腦功能性重組(Reo
8、rganization)中的應用,左手: 中風側; 右手: 正常側,,,患者,女,55歲,左頂葉腦梗死,治療組-TENS治療前(左)、后(右)rCBF變化,,,17,二 概述,偏癱是多種原因致腦損害后出現以偏側肢體無力為主要表現的綜合征,其中以腦卒中和腦外傷最多見,隨著腦卒中和腦外傷的發(fā)生率呈上升趨勢,偏癱患者明顯增加??祻椭委熓瞧c恢復的重要措施,而且貫穿整個疾病的恢復過程中,也是促進偏癱患者恢復功能、重返社會、提高和改善
9、生活質量的重要手段。,18,我國每年新增加腦卒中病人130萬在腦卒中方面腦出血占80%-86%,腦梗死占17%-49%,致殘率為71.3%。病人完成康復治療程80%可以獨立活動,65%-70%ADL可以自理或基本自理。腦外傷是暴力直接或間接作用于頭部所致,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我國腦外傷發(fā)病率為55.4/10萬人口/年,美國為220/10萬人口/年。,偏癱的病因,腦出血腦梗死(腦血栓形成、腦栓塞)腦外傷腦腫瘤,大腦中動脈栓塞,,E
10、mbolus lodged at bifurcation,,三、偏癱的評定,一)、 常用的運動模式改變?yōu)橹鞯脑u定方法 1、Brunnstrom 六級分級法 2、 Fugl_meyer評 定法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綜合能力)的評定方法 1、ADL Barthel 指數 2、FIM (獨立性功能評定),Brunnstrom偏癱恢復的六階段,上臂 Ⅰ無任何運動 Ⅱ僅出現共同運動的模式 Ⅲ可隨意發(fā)
11、起共同運動 Ⅳ出現脫離共同運動的活動:肩0?,肘 屈90?的情況下,前臂可旋前旋后 , 在肘伸直的情況下肩可前屈90?,手背可觸及腰骶部,Ⅴ 出現相對獨立于共同運動的活動: 1 肘伸直時肩可外展90? 2 在肘伸直,肩前屈30?90?的情況下,前臂可旋前和旋后 3 肘伸直、前臂中立位,臂可上舉過頭 Ⅵ 運動協調近于正常,手指指鼻無明顯辨 距不良,但速度比健側慢(?5s),Brunnst
12、rom偏癱恢復的六階段,下肢:Ⅰ無任何運動 Ⅱ僅出現共同運動的模式 Ⅲ可隨意發(fā)起共同運動Ⅳ在坐位上,可屈膝90?以上,可使足后滑到椅子下方。在足跟不離地的情況下能背屈踝,Ⅴ健腿站,患腿可先屈膝后伸髖;在伸直膝的情況下,可背屈踝,可將足跟放在向前邁一小步的位置上 Ⅵ在站立上可使髖外展到超出抬起該側骨盆所能達到的范圍;在坐位上,在伸直膝的情況下可內外旋下肢,合并足的內、外翻,Brunnstrom偏癱恢復的六階段,手:Ⅰ無任何運
13、動 Ⅱ僅出現共同運動的模式 Ⅲ可隨意發(fā)起共同運動Ⅳ能側捏及松開拇指,手指有半隨意的小范圍的伸展,Ⅴ可作球狀和圓柱狀抓握,手指可作集 團伸展,但不能單獨伸展 Ⅵ所有抓握的均能完成,但速度和準確性比健側差,2、 Fugl_meyer評 定法 瑞典學者Fugl_meyer 在Brunnstrom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70年代主要用于歐洲,80年代后期受到其他國家的重視。由于評定有具體的量化指標在我國得到廣泛的應用。Fug
14、l_meyer評定法運動部分總分100分,能充分反應運動模式的轉換情況。,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綜合能力)的評定方法,1、ADL Barthel 指數 日常生活活動(ADL)是人們在獨立生活中反復進行的最必要的基本活動。包括進餐、修 飾、洗澡、穿衣、用廁所、控制大便、控制小便、床椅轉移、平地行走45米、上下樓梯等10個方面。,2、 FIM (獨立性功能評定) Functional Independen Measur
15、ement是二十世紀80年代中期美國康復醫(yī)學會、美國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醫(yī)學會制定的一項旨在評定功能障礙嚴重程度的方法,主要用來評定病人實際完成的能力。 FIM包括6個方面:自我護理、大小便控制、體位轉移、行走、交流、社會認知等。,33,PT治療方法,BOBATH 1 歷史 2 概述 3 異常模式 4 治療方法運動再學習,34,BOBATH的歷史,Karel Babath醫(yī)生1906年3月14日生,猶太教徒
16、的次子,25年在柏林從醫(yī)學專業(yè)畢業(yè),32年取得博士學位1933-1936年因反猶太主義的逼迫,轉至普拉哈大學并取得醫(yī)師執(zhí)照,接受兒科醫(yī)生的實習,Barta Babath夫人1907年12月5日生,誕生柏林,24年-26年在安內黑魯曼學校學習,接受正常運動、體操放松的鍛煉。畢業(yè)后,到1933年為止一直在學校從事體育老師的工作,35,BOBATH的歷史(續(xù)),1936年Karel利用休假返回柏林,與Berta重逢,兩人一起逃亡到倫敦,與
17、1941年結婚1948年Berta在Physiotherapy雜志上發(fā)表了【上運動神經元損傷的新治療法】。以此為契機,Berta成為普林賽斯醫(yī)院腦癱部門物理治療師的負責人。Karel幫助Berta進行了【理論化】,從此以后,應用了當時的最新生物理論,對去腦強直、異常姿勢反射活動、姿勢肌緊張進行了解釋說明,36,BOBATH的歷史(續(xù)),Karel Bobath Being in pure mind with your pat
18、ients who are existence than jewellery. 請用純真的心境,將你的患者像寶物一樣愛護Berta Bobath We have no untrainable case and nothing word of excuse to patients and their family,as all responsibilities only on us 沒有不能做康復的患者,對患者及家屬
19、,不允許那些不能做康復的說辭,治療責任都在我們這些醫(yī)務人員身上。在二人的有生之年,強調與中樞神經疾病患者接觸的治療師,應該培養(yǎng)【問題解決(problem solving)】的思考能力,37,BOBATH主要論點,主要論點:使肌張力正?;鸵种飘惓T挤瓷?此訓練方法的特點:通過關鍵點控制及設計的異常反射模式和體位的恰當擺放來抑制肢體痙攣,待痙攣緩解后,通過反射、體位平衡誘發(fā)其平衡反應,再讓患者進行主動的、小范圍的、不引起聯合反應和異
20、常運動模式的關節(jié)運動,然后再進行各種運動控制訓練,逐步過渡到日常生活動作的訓練而取得康復效果?,38,偏癱的異常運動模式,由于高級或中級中樞的損傷解除了對未受傷的低級中樞的控制而導致異?;顒樱⒉皇菗p傷中樞本身產生新的異?;顒樱↘ottke1980)實際上,抑制過度活動是中樞神經系統(tǒng)最重要的作用之一,腦干和脊髓中抑制傳導通路比興奮傳導通路要多(Balliet1987)重要的是在治療中,不鼓勵以粗大的共同運動模式運動;取而代之的是,患
21、者選擇性地運動軀干和四肢,否則他將不能運用恢復的運動功能進行功能性的活動,39,偏癱的異常運動模式(痙攣1),痙攣是與速度相關的緊張性牽張反射增高,伴過度的肌腱收縮為特征的運動障礙,緣于牽張反射亢進,是上運動神經元綜合征的一種(Lance1980)典型的模式似乎是最強壯的肌群牽拉,以及緊張性反射的影響所引起。K.Bobath已多次描述最強壯的肌肉是抗重力肌——在上肢是參與引體向上的肌肉,在下肢是能支持身體重量而站立的那些肌肉,40,偏
22、癱的異常運動模式(痙攣2),典型的痙攣模式(1974Bobath) 頭: 屈向偏癱側,面部轉向健側 上肢:肩胛骨后縮,肩胛帶下沉;肩內收和內旋;肘屈曲,前臂旋前(某些病人旋后占優(yōu)勢);腕屈伴一定的尺側偏;指屈曲內收。 下肢:骨盆旋后并上提; 髖伸,內收內旋; 膝伸;足跖屈并內翻。在某些情況下,下肢的屈肌痙攣可能更明顯,如以屈曲體位坐輪椅數月的病人,長期下肢受疼痛刺激的病人等。,41,偏
23、癱的異常運動模式(痙攣3),這些異常的運動模式的發(fā)生,與偏癱引起的異常張力、原始的粗大共同運動的再現、反饋系統(tǒng)的紊亂,例如軀干肌選擇性運動的喪失,尤其是腹肌(Daves1990)某些變化可能因病人反復使用異常運動模式做功能性活動而發(fā)生的。這將導致許多繼發(fā)的或代償的異常模式產生(K. Baboth1971),42,偏癱的異常運動模式(共同運動Synergy)1,偏癱常見的一種肢體異?;顒颖憩F。當讓病人活動患側上肢或下肢的某一個關節(jié)時,相
24、鄰的關節(jié)甚至整個肢體都可出現一種不可控制的活動,并形成特有的運動模式,并在用力時特別明顯。,43,上肢屈曲協同運動,肩胛骨∶ 上提、后縮肩∶外展,外旋(內旋)肘∶屈前臂∶旋后(前)腕∶屈指∶屈,內收拇指∶屈,內收,44,上肢伸展協同運動,肩胛骨∶前伸,向下;肩∶內旋,內收;肘∶伸展,旋前;腕∶微伸;指∶屈曲,內收;拇指∶屈曲,內收。,45,下肢屈曲協同運動,骨盆∶上提,后縮;髖∶外展,外旋;膝∶屈;踝∶背屈
25、,外翻;趾∶伸,46,下肢伸展協同運動,骨盆∶下降,后縮;髖∶伸,內收,內旋;膝∶伸;踝∶跖屈,內翻;趾∶屈曲,內收。,47,偏癱的異常運動模式(共同運動2),共同運動可能不會像Brunnstrom(1970)以前描述的那樣有典型表現,由于有諸如變化的肌張力、無力或喪失對有肩胛骨的控制這樣的因素,而可能有一定程度的不同上肢因張力過高,屈肌共同運動常伴有肩內旋及前臂旋前;伸肌的共同運動因張力過高,腕常見屈曲技巧活動需要運動模
26、式的不同變化及許多組合,這依賴于肌肉或肌群發(fā)揮許多模式的部分作用,而不僅僅發(fā)揮一兩種模式的作用(Berta Bobath1978),48,緊張性反射的再現1,緊張性頸反射(tonic neck reflex,TNR) (1)對稱性緊張性頸反射(STNR): 表現為當頸后伸時,兩上肢伸展,兩下肢屈曲;頸前屈時,兩上肢屈曲,兩下肢伸展。 (2)非對稱性緊張性頸反射(ATNR): 是指當身體不動,頭
27、部左右轉動時,頭部轉向一側的伸肌張力增高,肢體容易伸展,另一側的屈肌張力增高,肢體容易屈曲緊張性腰反射 腰向右側旋轉時,右上肢屈曲、右下肢伸展,向左側旋轉時,右上肢伸展、右下肢屈曲。,49,緊張性反射的再現2,1.迷路反射: 由于頭部在空間位置的變化所引起。表現為仰臥
28、位時伸肌張力高, 四肢容易伸展,俯臥位時屈肌張力高,四肢容易屈曲。 2.正、負支持反射 : ?正支持反射又稱為磁反應,是指在足跖球部(足底前部)加以適當的壓力時,如果將施加壓力的手緩慢收回,受刺激的下肢在伸肌反應的作用下會隨著收回的手產生運動,恰如受到磁鐵的吸引一樣。 ?負支持反射是指牽拉伸趾肌時能有
29、效地引起伸趾、伸踝、屈膝以及髖的屈曲、外展、外旋,50,聯合反應,Riddoch和Buzzard(1972)為聯合反應下的定義是因隨意運動和反射刺激使身體某些部分活動時,引起身體另一部分或幾部分姿勢的固定或改變的無意識活動上肢聯合反應一般為對稱性運動; 下肢內收、外展為對稱性的;屈曲、伸展為非對稱性的(Raimiste現象),51,感覺障礙,痙攣模式和粗大公共運動與感覺障礙密切相關,不管是作為原因還是結果當感覺有障礙時,患者趨
30、向于增高其肌張力以便提供更多關于身體空間位置的信息,而且增高的肌張力使他與環(huán)境間更適當的相互作用進一步減小舉例:患者能主動控制腿上的相關的肌肉,但當負重時仍有膝過伸;患者足跖屈內翻用以感受踝關節(jié)的位置,52,思考1,治療中做的每件事都應該準備直接用于專門的功能性使用中,準備選擇的運動程序應該盡可能得與其在日常生活中需要的運動相似,以這種方法在治療與功能性使用中搭建一座橋梁(Bobath 1977)如果只是現存的笨拙的、不熟練運動的重
31、復,鍛煉不可能取得任何改善(Bernstein1996)。因此治療師要用手來幫助患者正確的運動,而不像有時鼓勵的那樣,讓患者自己費力地解決問題。,53,思考2,治療的目的從一開始就應該放在幫助患者以最接近正常方式運動,通過不斷地重復,避免異常的模式變成習慣。正像重復好的程序得到好的結果一樣,重復壞的程序將引起壞的結果,并且還需要忘記它們。運動是通過不斷重復而學得的,然而這種重復必須是很多不同狀況下“無重復的重復”,因為“運動技能不是運
32、動公式,絕不是銘記在某些運動中樞中永恒的肌力公式”?,54,良好體位的保持和體位轉換,床上體位:仰臥位(A)健側臥位(B)患側臥位(C)床上坐位輪椅上坐位,55,良肢位擺放仰臥位(A)健側臥位(B)患側臥位(C),A,B,C,康復治療 返回,56,反射性抑制模式,1.1943年Berta接診了第一位腦中風后偏癱患者,患
33、者是有嚴重右側偏癱的肖像畫家 Simon Simon:Don't pull Berta:Idon't pull.You pull. Simon:No.Idon't pull.You pull! →漸漸地成為了【痙攣模式】的對策 2.機制 3.方法:軀干抗痙攣模式;上下肢的抗痙攣模式; 肩的抗痙攣模式;手的抗痙攣模式,57,利用放射性機制改善異常的肌張力,利
34、用非對稱性緊張性頸反射舉例:四點跪位時利用對稱性緊張性頸反射舉例:步行時;坐站訓練時利用緊張性迷路反射舉例:對下肢伸肌嚴重痙攣患者采取的體位利用陽性支持反射舉例:對于膝過伸、足跖屈,58,關鍵點的控制,關鍵點:指人體的某些特定部位,這些部位對身體其他部位或肢體的肌張力具有重要影響。是Bobath技術中手法操作的核心,常與反射性抑制綜合應用人體關鍵點:①中央關鍵點--頭、胸骨中下段;②近端關鍵點--上肢的肩峰,下肢的髂
35、前上棘;③遠端關鍵點--上肢的拇指,下肢拇趾 近端關鍵點的控制將在脊髓水平產生較大的抑制,因此比控制遠端關鍵點有更強的緩解張力的作用。,59,,關鍵點,,,,,,肩部,頭頸部,胸骨柄,拇指,骨盆,膝部,拇趾,,60,近端關鍵點,,61,中央關鍵點:如頭部、胸骨中下段;,62,遠端關鍵點:,63,平衡反應,是一種自主的反應,受大腦皮層的控制,屬于高級水平的發(fā)育性反應主要包括:身體仰臥位和俯臥位時的傾斜反應,坐位時頸、上肢的保護性
36、伸展反應和立位時下肢髖部的跳躍反應訓練時可選擇肘支撐位、手膝位、跪立位、坐位和立位等體位下進行,64,推-拉技巧與拍打,壓迫性輕推:對關節(jié)進行輕微擠壓,使關節(jié)間隙變窄,可激活關節(jié)周圍伸肌肌肉,利于關節(jié)伸展,促進關節(jié)穩(wěn)定性與姿勢的反應。當屈肌緊張占優(yōu)勢時,可使用此手法緩解肢體的屈肌張力,加強伸肌的控制力。輕微牽拉:對關節(jié)進行牽拉,增大關節(jié)間隙,使關節(jié)面分離,激活關節(jié)感受器,刺激關節(jié)周圍屈肌肌肉的收縮,此手法主要用于促進關節(jié)屈曲運動之前
37、拍打痙攣肌的拮抗肌可促使拮抗肌肉收縮,緩解痙攣肌的張力。此手法常作為輔助手段應用,加強肢體的控制能力。,65,,壓迫性輕推,66,輕微牽拉,,67,交替性推拉,,68,肢體的控住和置放(holding and placing),控住訓練:將肢體的末端被動移到一個位置,撤去支持,指示患者將肢體控制在該位置上不動并保持一段時間。置放訓練:在肢體能控制后,可訓練患者主動將肢體定位在關節(jié)活動范圍的各個點上,然后由此位置向上和向下活動,再返回
38、到原處。,69,,70,患側肢體的負重(weight bearing),可加強患者對患肢的感覺能力,并加強患肢的控制能力患側上肢的負重訓練:患者坐位,治療師使患者上肢外旋、外展,肘伸展,前臂旋后,伸腕,手指伸展,母指外展,平放在身體的一側進行負重,即身體的重量移到上肢,同時治療師可在患者的肩部,沿上肢的長軸的方向施加向下的壓力,待患者能主動控制后,可讓患者在上肢負重的情況下輕微屈曲、伸展肘關節(jié)患側下肢的負重訓練,71,正常運動發(fā)育順
39、序1,,翻身,72,正常運動發(fā)育順序2,臥坐轉移,73,74,正常發(fā)育順序3靜態(tài)坐位平衡,75,,4動態(tài)坐位平衡,76,動態(tài)坐位平衡,正常運動發(fā)育順序,77,動態(tài)坐位平衡,78,5坐站轉移,79,動態(tài)站位平衡,80,6步行,81,運動再學習理論,正常成人所具備的各種功能活動是通過腦神經細胞發(fā)育過程中的不斷學習所獲取的,各種功能活動的模式都儲存在腦細胞內而留下了活動記憶痕跡,這種痕跡的儲存也是通過長期反復的學習而被保留,只有通過反復的運動
40、學習才不被遺忘。,82,運動再學習指導思想,83,運動再學習的特點,早期主動性科學性針對性:針對問題訓練實用性:作業(yè)、ADL全面性:家庭參與、環(huán)境,84,訓練步驟,(1)分析作業(yè):了解正常的活動成分并通過觀察病人的活動或動作,來分析缺失的基本成分和異常表現。,(2)練習喪失的成分: 針對病人喪失的運動成分,通過簡潔的解釋、指令,反復多次的練習并配合語言、視覺反饋及手法指導,重新恢復已經喪失的運動功能。,85,訓練步驟,(3)
41、練習作業(yè):把所掌握的運動成分與正常的運動結合起來,通過反復評定,不斷糾正異常現象,使其逐漸正常化。,(4)訓練的轉移:在真實的生活環(huán)境練習已經掌握的運動功能,使其不斷熟練。,86,運動再學習(功能恢復全面),上肢功能口面部功能床邊坐起坐位平衡坐站轉換站立平衡行走,87,1、起立的基本運動成分,l 雙足平放 l 屈髖使軀干前傾,伴頸和脊柱伸直 l 膝
42、向前移動 l 伸髖和伸膝達到最后直立,88,2.坐下的基本運動成分,l 屈髖使軀干前傾,伴頸和脊柱伸直l 膝向前移動l 屈膝坐下,89,起立和坐下的常見問題,●主要由健側負重 ●重心不能充分前移,即肩不能移到足的前 方,膝不能前移 ●患者通過軀干和頭部屈曲代替髖部屈曲或向 前蠕動至椅邊,而使重心前移
43、 ●不能平放患足,當起立或坐下時,所有重心 都通過健足,90,91,起立和坐下的訓練,l訓練屈髖使身體前傾,膝向前移動:坐位,雙足平放地面,治療師令患者雙肩向前向下移動超過足,此時髖屈曲使身體前傾伴膝前移,然后回到原位,身體坐直。,92,起立訓練,⑴當患者雙肩前移超過足,膝前移時,治療師一只手放在患膝上方,通過膝向足跟方向按壓固定患足,協助患者站起來,患者可將患側上肢搭在治療師肩上。,93,⑵患者手搭在治療師肩上,治療師
44、雙手托住患者肩胛,用膝抵住患側膝,協助患者膝前移后伸直站起來。,⑷獨立站起,患者雙手交叉相握,前臂前伸;雙足平放地面(與肩同寬),稍后于膝,當前臂和雙肩向前向下移動超過足時,臀部離開椅面,伸膝伸髖站起,注意頭和軀干保持直立,兩腿均勻負重。,⑶借助家具站起來(如桌子),患者兩手臂置于桌面,完成肩和膝前移,屈髖軀干前傾后,雙手按住桌面,慢慢伸膝伸髖站起。,⑸患者自己用雙手扶膝向足跟方向用力、支撐站立。,94,坐下訓練,治療師協助患者將肩和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