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四講 倫理學的理論類型,一、道德原則二、中外倫理學的歷史類型,道德原則,一個關于道德原則的故事: 有一艘船在海上遇險,很快就要沉沒,船上有12個人,但只有一只最多只能載 6個人的救生艇來救。 這12個人分別是:,選擇中所依據(jù)的應該的道德原則,1.生命原則2.生存可能性原則3.自我優(yōu)選原則4.婦女兒童優(yōu)先原則,5.最大功利或快樂原則6.平均功利或公平的快樂原則7.德性原則8.死亡價值原則,,
2、1.生命原則 ——保存和尊重生命的原則。按此原則,12個人的生命都必須救助,因為生命價值平等。但問題是,在12個人中,我們只能選擇6個。 這種選擇違背了這個原則,但又是不得不違背的。這就是道德沖突。,,,所謂道德沖突是指行為主體在選擇道德行為時所面臨的一種矛盾狀態(tài),即人們在選擇行為和作出決定時,由于彼此互相排斥的各種行為造成不同的道德觀念、道德信念、行為動機的沖突,從而要求人們在互相沖突的道德價值之間做
3、出選擇,并通過解決這一矛盾實現(xiàn)自己的道德目的。我們究竟如何處理這種沖突,或者,我們選擇的理由是什么,這就看我們具有什么樣的價值觀、道德觀。,,2.生存可能性原則,既然我們必須選擇6個人上船,放棄6個人的生命。那么,保護哪6個人呢?這就要求我們在選擇時,必須保證這6個人確實能夠得到救助。因此,這6個人要有一個為了6個人共同體的能力即救助能力。在這樣的原則下,“精通航海技術的勞改犯”成為首選;據(jù)于同樣的理由,“船長”也是合適人選,但“船長”
4、的身份決定他需要承擔一種由職務賦予他的道德義務:保證船員的最大安全,而自己的生命安全必須置之度外,與船同歸于盡。即便他被救,日后也會受到輿論和良心的譴責。,2.生存可能性原則,有了航海技術保證船的安全行駛外,船員的身體健康也要有保證,因此,“72歲的醫(yī)生”就成為第二個人選;此外,船上可能需要強勞動力(防止海浪或其他海上需要體力的地方,防止勞改犯使壞),這樣“模范青年工人”就成為第三個人選。這三個人被選擇,看起來是目的論原則決定的(根據(jù)效
5、果),但實際上是附屬于生存原則的,仍然是義務論原則的結果(服從生存原則的需要)。,3.自我優(yōu)選原則,在選擇時一個假設前提是選擇者是“自己”,既然如此,選擇自己就有好幾種理由:其一,因為決定權在自己手中,在生命危險之前,自己優(yōu)先;其二,自己的身份只有自己知道,也許我會在船上發(fā)揮獨特之作用,或者,我被救出后會給社會帶來重要貢獻;其三,出于一般利己主義原則。即使這個選擇者不是自己,而是船長,那么,你也會暗自或在潛意識中希望被選擇。,3.自我優(yōu)
6、選原則,現(xiàn)在我在承擔這種選擇的責任,人命關天之際,選擇自己就必須承受一種解釋的隱秘負擔,并接受后面可能面臨的新的選擇(由別人挑選);放棄自己,這就是說,先人后己,那么這種放棄就具有一種偉大的犧牲精神意味。所以,利己主義不是一個可以作為普遍選擇的原則,不是不可以超越的。,4.婦女兒童優(yōu)先原則,盡管這里的婦女兒童都加上了負面因素“妓女”、“絕癥”、“弱智”,但根據(jù)這條原則,當選票還是很高。這一原則也是“泰坦尼克號”等許多失事船只實際上采用的
7、原則。這一原則顯然是義務論而不是目的論,因為這些人既不可能在航海中起著重要作用,甚至也不可能在未來歲月中做出重大貢獻。,4.婦女兒童優(yōu)先原則,然而,他們的弱勢特征為什么成為了被選擇的強勁理由?是一種弱者優(yōu)先的原則嗎?影響選擇的理由是不是除了一種將心比心之外,還有一種根本的憐憫心和同情在起作用?是不是還涉及到做人資格的問題,以及是否還有一種神圣的約束或威懾:拋棄小孩子,會被神人共棄?這些理由都有可能影響到抉擇。但是,起根本作用的是不是一種
8、道德原則:婦女兒童優(yōu)先?作為道德原則,是不管具體或例外情況的。,,5.最大功利或快樂原則 這是目的論的選擇??紤]被救出者對未來社會的貢獻會最大,將給社會帶來最大的幸福或快樂。選擇自己,選擇“企業(yè)經理”可能是這種理由。,,5.最大功利或快樂原則 這個原則的負面表述是:最少損失或最少痛苦原則,放棄神父可能是這里理由(因為它對死亡不會感到恐懼,而且,他放棄了,選擇了別人,也是拯救了別人,這是他的職責,為此,他可以上天
9、堂);而選擇神父的人的理由,可能是他能在一條危險的船上給人精神安慰。,,6.平均功利或公平的快樂原則(或補償原則) 放棄經理、貪污的國家干部、老醫(yī)生,而選擇新近暴發(fā)的個體戶的人理由可能是,大家要“輪著享福”,讓以前享受過的人先告退,還沒有享受到人世間快樂的人留下來。這是狹隘的功利,即平均功利或形式上公平的快樂原則。,,7.德性原則 即按人的品質選擇。 好人首選,品質惡劣最后。這樣,貪污的國家干部、
10、妓女為后,而模范青年工人先當選(對他過去道德品質作為酬勞)。,,8.死亡價值原則(生命教育原則) 誰在面對死亡時最少恐懼,或者能夠給其他的臨死者帶來安慰,誰就應該去做好臨終關懷的工作。 顯然,同一個人當選或落選可以有多重理由,即道德原則。,,8.死亡價值原則(生命教育原則) 在這樣的場合,最好是采取混合原則而不是單一原則。首先是根生存原則,其次根據(jù)婦女兒童原則,再次是根據(jù)生存可能性原則。
11、任何倫理學體系都有其基本原則和核心要求,它們是區(qū)別于其他道德類型的最根本和最顯著的標志,也是統(tǒng)帥道德體系中的各規(guī)范和范疇的靈魂。歷史上各種道德類型的行為準則體系的構成是:道德原則(少)、道德規(guī)范(多個)、道德范疇(若干),以及某些特殊領域的道德要求,其中,道德原則是總綱,居于主導地位,具有廣泛的指導性和約束力,是整個道德規(guī)范體系的精髓;,,道德規(guī)范是圍繞著相應的道德原則而展開的,是各個重大社會關系領域中的普遍道德要求,是道德規(guī)范體系的骨
12、骼;道德范疇從屬于道德原則和道德規(guī)范,同時又是它們的補充,是道德規(guī)范體系之網的網結;某些重大社會生活領域內的特殊道德要求,雖然并不對全體社會成員和每個社會成員的全部行為都具有同等的指導性和約束力,但它是道德原則、規(guī)范和范疇在這些領域中的具體貫徹, 并對整個社會的道德生活有著極大的影響(羅《倫理學教程》P153),,十七大報告: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
13、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本質體現(xiàn)。要鞏固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持不懈地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尚?!罅霌P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以增強誠信意識為重點,加強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道德原則:也叫道德基本原則,是指一定社會或階級用以調整個人與他人、個人與集體和
14、個人與社會整體之間利益關系的根本指導原則,是人們在社會關系的一切領域應該普遍遵循的準則。道德規(guī)范:是從一定社會或階級利益出發(fā),用以調整人們之間的利益關系的行為準則,也是判斷、評價人們行為善惡的標準。它是對人們的道德行為和道德關系的普遍規(guī)律的反映和概括,是社會規(guī)范的一種形式。道德范疇:反映和概括道德現(xiàn)象中的本質聯(lián)系的基本概念,狹義的是指反映人們之間道德關系方面的基本概念,如善、惡、正義、正當、義務、良心、幸福、榮譽等等。,中外倫理學的
15、歷史類型,(一)中國古代倫理思想的歷史階段和主要思想 整個中國古代倫理思想可以相對地劃分為三個階段:先秦階段、漢唐階段和宋元明清階段。,(一)中國古代倫理思想的歷史階段和主要思想,1.先秦階段:儒家有感于戰(zhàn)爭所造成的“禮崩樂壞”,特別關注社會秩序的重建問題??鬃犹岢觥翱思簭投Y”,強調“禮之用,和為貴”,孟子提出要以仁義來治理國家,并以“性善論”來論證其王道思想,荀子鼓吹“隆禮重法”,并以“性惡論”來論證其主張,儒家還
16、特別看重人的道德修養(yǎng)以及理想人格的標準問題。道家關注的是社會動亂給個體人生所造成的苦難,因此,他們特別關注生命的價值,他們都有反文化的傾向,視科學技術為“奇技淫巧”,對人類文明持貶損的態(tài)度,提出人只有按自然生活,不爭、居下、貴柔,才能保全自己,獲得人生的自由。墨家看到戰(zhàn)爭的根源在于人與人之間的爭權奪利,因此主張兼愛、非攻。,,2.漢唐階段: 在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后,儒家的思想少有義理層面的拓展。在宋代理學思想到來
17、以前,是兩件事打破了這一僵局:其一,魏晉時期,一些知識分子在惡化的社會中崇尚道家所提倡的自然與灑脫,他們援道入儒,以道家的思想來解釋、補充儒學,開創(chuàng)了儒道合流的先河;其二、東漢年間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國,很快在官僚和知識分子中傳播,并在隋唐時期達到高峰,儒學被迫改變形態(tài),由于受到儒學的批判,佛教也被迫吸收儒學的一些東西,同時佛、道之間也存在這種既對立又吸收的現(xiàn)象。,,3.宋代之后階段: 儒學在以倫理綱常為中心的同時,吸收佛、道長
18、處,使自己的理論體系更為嚴密,更為精致,從而演變?yōu)槔韺W,理學(道學)又分為氣本派(張載)、理本派(朱熹—紫陽)和心本派(陸九淵—象山)。其中以朱熹貢獻最為卓著。,,儒道佛的共同思想: 1.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天道與人道相通,自然的法則即人生的法則,而且,它們內在于人自身,成為人所固有的內在德性,人所要做的,就是使這種內在德性開顯出來,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格。 這種人格形象是:以自己的生命貫通宇宙全體,努力成就宇宙的一切生命
19、。儒家說“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道家說“獨與天地精神之往來”,佛家說“涅盤”,禪宗說“直指人心,頓悟成佛”。,,儒道佛的共同思想:2.體用不二的本體論架構?!绑w”即本體,指終極存在、根據(jù),屬形上層面;“用”即發(fā)用、流行,屬形下層面。本體不是作為某種既定的實體而存在的,而是以形下的經驗層面的發(fā)用流行為自己存在的方式,這就是體用不二。在倫理學上表現(xiàn)為:道德本體與其發(fā)用流行是不二的,如,道家講“道在瓦石”,理學家強調理氣“滾作一片”,“灑
20、掃應對即是精義入神”,禪宗說“行往坐臥皆是禪”,“擔水劈柴無非妙道”。(《太極宗師》:鋤頭斗法),,3.直覺體悟、洞見本體的思維方法 如何從經驗世界中把握道德本體的超越性,悟解到體用不二、不即不離的關系并進而達到一種既內在于經驗世界又超越經驗世界的人生境界?儒釋道都主張直覺地把握宇宙人生之根據(jù)和全體。對于“仁”、“誠”、“道”、“無”、“太極”,不能依靠感官、語言、概念、邏輯推理、認知方法,而只能靠直覺、頓悟加以把握。,,
21、4.本體工夫合一的道德實踐論 天地人稱三材,人最為貴。本體是真實的,而在發(fā)用流行的過程中又會發(fā)生偏差(偏離真實的情況),要使這種真實面目呈現(xiàn)出來,就要“攝用歸體”,而稟受了天道以為自己的德性,他根據(jù)自己的內在德性,能夠參天地之化育,即在人的道德實踐中使天道、本體的真實變?yōu)楝F(xiàn)實,這就是“工夫”。本體與工夫的合一決定了中國先哲的興趣不在于建構理論體系,而在于偏重實踐,言行一致。儒家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道家的“無為”
22、。佛教的“自度度人”。(大乘:自利、利他;小乘:自利、自度),(二)西方倫理思想的歷史階段和主要流派,西方倫理學史可以分為四個時期: 希臘羅馬時期、基督教中世紀、近代和現(xiàn)代。 1.希臘羅馬時期: 畢達哥拉派是第一個有倫理學文獻傳世的學派,可以稱為第一批倫理學家。此外,還有赫拉克利特派、智者派(普羅泰戈拉)。蘇格拉底是第一個使西方哲學轉向的人,他使以研究自然的“物理學”(自然哲學)為中心轉向以探索
23、人生的倫理學(人生哲學)為中心。而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則是整個希臘全部倫理學的代表人物。希臘羅馬倫理學以人生哲學為主,幸福論和德性論是其重心。,(二)西方倫理思想的歷史階段和主要流派,2.基督教中世紀: 早期基督教的倫理是一種理想的仁愛倫理,是義務倫理。前期的代表任務是奧古斯丁,中期是阿奎那,后期是司各脫等,基本上是神律論,而絕對義務論和德性論是其重心,神本主義和禁欲主義是其基本傾向。,,文藝復興時期有三個方面,第一個也是最主要的方面是人
24、本主義者的倫理學,我們熟悉的蒙田、薄伽丘、莎士比亞、塞萬提斯等都是代表,第二方面是宗教改革者的倫理思想,如路德、加爾文;第三方面是政治思想家的倫理思想,如馬基雅維里。,,3.近代: 17-18世紀英國經驗主義倫理學派,如霍布斯、洛克、休謨;17-18世紀歐陸理性主義倫理學,如斯賓諾莎、萊布尼茨等;18世紀法國啟蒙倫理學,如伏爾泰、狄德羅、愛爾維修、霍爾巴赫、盧梭;18-19世紀德國學院派倫理學:康德、費希特、謝林、施萊爾馬赫
25、、黑格爾等;18-19世紀英國功利主義學派,如邊沁、密爾(穆勒)、西季威克等,進化論倫理學如斯賓塞、赫胥黎。,,近代倫理學大體上是道德哲學,人性論、良心論、道德源泉和基礎論是其主要成分,而人本主義、理性主義、功利主義是其主導傾向。當然這一時期還有非理性主義學派,如生存主義先驅克爾凱郭爾的生存哲學、叔本華和尼采的唯意志論、狄爾泰、居友等的生命哲學。,,4. 現(xiàn)代: 摩爾的分析倫理學即元倫理學和胡塞爾的現(xiàn)象學派倫理學是20世紀兩
26、個最早的倫理學派。20世紀初成熟的美國實用主義的代表人物是杜威。20-40年代,英國的情感主義倫理學派,如羅素、石里克、艾耶爾、斯蒂文森。德國的存在主義倫理學,如海德格爾、雅斯貝爾斯、薩特、馬塞爾;精神分析學派弗洛依德、馬爾庫塞、弗洛姆等。,1、如何理解道德原則、道德規(guī)范和道德范疇的含義及其之間的關系?2、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包括哪些內容?,思考題,謝謝諸位!,第五講,倫理學的派別,,從理論與實踐關系劃分: 理論倫理學與應用倫理學;從
27、個體與社會關系劃分:個人道德與社會道德;從邏輯關系劃分:元倫理學、規(guī)范倫理學(應用倫理學)和美德倫理學三個類別。,,1. 元倫理學(meta-ethics)。 又叫后設倫理學、分析倫理學或者批判倫理學、倫理學之后。(孫偉平:《倫理學之后——現(xiàn)代西方元倫理學思想》,江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簡要地說,元倫理學是指以倫理學自身作為研究對象的研究。主要立足于嚴密的邏輯基礎,系統(tǒng)地分析倫理學的基本概念、術語和判斷的邏輯特性、功能和證
28、明,尤其是倫理學語詞的意義等,不與具體的德目相聯(lián)系。,,基本特征:(1)基礎化:是關于倫理學的基礎性研究;(2)中立化:相對于道德生活和實踐是中立態(tài)度。(3)科學化:用科學的方式研究倫理學。(4)分析化:著力道德語言的邏輯分析。 它所要解決的問題是“應該”或“價值”的來源、依據(jù)問題;說到底,也就是“應該”、“價值”、“應該如何”與“是”、“事實”、“事實如何”的關系問題:能否從“是”、“事實”、“事實如何”中推導出“應該”
29、、“價值”、“應該如何”?,,對這一問題的回答使它分裂為五大流派:自然主義、直覺主義、情感主義、規(guī)定主義和描述主義。(1)自然主義:由于經驗的探究、形而上學的解釋或神學的啟示可知,某些道德判斷實際上植根于事實或根源于“事物的本質”即自然的性質,靠經驗的檢驗就能確定價值特性的存在,因此道德判斷就在于事實的性質之中。,,如,善是指“滿足欲望的東西”或“有助于人類生存的東西”(后者是根據(jù)我們的經驗即事物的自然屬性來判斷的),惡就是“引起痛
30、苦或不快樂的東西”,道德判斷只要符合后者就能判定它屬于前者哪一類。如,公正有助于人類生存,因此,它是善的;腐敗會引起人類的痛苦,因此是惡?!八且粋€好人”——他曾經幫助我拎包。,,(2)直覺主義:把直覺看成是高于人類經驗指導和理性指導的道德認識的唯一方法,強調依靠直覺得到的概念和價值語詞的獨特性、不可分割性。如善、應該、正當、義務、責任等,都是單純的、自明的、不可定義或不可推理論證的。這些倫理性質不依賴于其他的東西就能證明自身。其實,直
31、覺主義無法解釋非經驗的道德性質怎樣與這些性質的經驗行為發(fā)生關系的?!八且粋€好人”——我覺得他很正直。,,(3)情感主義:價值判斷的本質在于表達主體的情感或態(tài)度而不是描述客觀事實。道德表達就是情感的迸發(fā),“這個人啊,哼,不說啦”(我表達了什么嗎?),“人工流產,呸!”、“婦女權利,好!”這一類說法本身就表示了主體的贊成或否定。情感主義容易陷入主觀主義和相對主義。“他是一個好人”——我喜歡他。,,(4)規(guī)定主義:道德語言、道德判斷的本性在
32、于規(guī)定性 ;道德命題、語言、判斷等不是跟人純主觀情感的表達,而是兼具情感調節(jié)和事實描述雙重功能的。黑爾認為:道德判斷所依據(jù)的原則必須具有普遍性,能使人在相同情境中采取同樣的行動;道德判斷所依據(jù)的道德原則必須具有普遍性,如借債須還;道德判斷必須考慮到一切有關者的利益乃至整個人類的利益。 “他是個好人”——他是個好人,我應當向他學習。 語句是命令句。你要關上門,請吧!,,( 5)描述主義: 認為評價與描述的推理邏輯并無
33、不同,因而從描述可以直接推出評價,比如“這個人經常在別人說話時插嘴”,是事實判斷,是描述,從這個判斷中可以直接推出評價和價值判斷:“這個人沒有教養(yǎng)”?!八莻€好人”——他是一個勇敢、善良、勤勞的人。,,2、規(guī)范倫理學(normative ethics): 與元倫理學相對,直到元倫理學出現(xiàn)之前都是規(guī)范倫理學或實踐倫理學。規(guī)范倫理學主要以具體的倫理規(guī)范、道德原則為研究對象,是確證人類行為的正確與錯誤、善與惡的標準及其證明的研究,
34、是對倫理規(guī)范和道德原則的應用問題的研究。,,與元倫理學的比較: (1)研究對象是完全不同的,元倫理學主要研究應該如何與事實如何的關系,是對道德確證的方法科學;規(guī)范倫理學主要研究道德的制定和實現(xiàn)問題;,,(2)元倫理學所確證的是一切道德或應該規(guī)范的、抽離了具體內容、因而不能指導任何行為的道德或應該本身,是一種關于抽離了具體內容的道德規(guī)則、標準、評價和原則之本性、之證明、之合理性、真理的條件和性質的哲學研究;規(guī)范倫理學所確證的是一條
35、一條具有行為內容的、因而能夠指導行為的道德或應該之具體規(guī)范:如“八榮八恥”、“應該利他”、“應該節(jié)制”、“應該勇敢”等??傊獋惱韺W與規(guī)范倫理學的區(qū)別是抽象與具體、普遍與特殊、一般與個別的關系,是方法與目的的關系。,,規(guī)范倫理學主要有 目的論(teleological theories)、 義務論(deontological theories)兩大派別。,,(1)目的論(后果論)(這里講的目的不是指主觀的目的和動機,不是指
36、在人的心里確立的、有待實現(xiàn)的目的,而是指已經實現(xiàn)了的目的或達到的效果,因此,效果論或后果論比目的論的用法更能直接表達其含義):是一種以道德行為的目的性意義和可能產生的或已經產生的實質性價值(效果)作為道德評價標準的倫理學理論。,,(1)目的論(后果論它強調任何行為都有目的,都會產生某種結果,我們要把行為結果的非道德意義上的好壞作為道德正當性的依據(jù)來確證行為的道德價值。某些行為之所以正當,是因為它們的“好”結果所致,是因為這種非道德價值是
37、作為行為的結果而存在的,最終的直接或間接的要求必須產生大量的“好處”(準確地說,是產生的“好處”超過“壞處”)。,,“好”優(yōu)先于“正當”,正當依賴于“好”來確定。如,排隊時給人插隊,看起來這種行為對這個插者有好處,但給其他人產生的壞處,因此,這種行為是不正當?shù)?。目的論主要有兩種形式:倫理利己主義和功利主義。它們的區(qū)分在于對以下問題的不同回答:(1)什么是要予以最大實現(xiàn)的善或價值的性質?一般指:幸福、快樂、知識、愛情、權利、自我實現(xiàn)、反省
38、、慈愛、各種品質特征等。(2)什么是所主張的善的聚焦點?所主張的善是為誰服務的?,,利己主義: 在可能的行為選擇中,一個行為或其準則是正當?shù)模斍覂H當對選擇者來說,它在長期內所促成的自己的善至少超過惡,反之是不正當?shù)?。(是倫理學的類型,不是一種行為類型或品質特征,與日常生活中講的利己主義者或自私的人有區(qū)別)。,,從事實與價值的關系來說,可以分為心理利己主義和倫理利己主義。心理利己主義認為任何人在心理上都是在謀求自己的利益或者追求
39、自己的幸福。所謂“人人為自己,上帝為大家”“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倫理利己主義是一種價值規(guī)范,認為人不僅在事實上追求自己的利益,人也應當如此去謀求自己的利益。,,倫理利己主義堅持每個人都應該根據(jù)一種最能促進自己長遠利益的標準,進行判斷和行動;但是,如果每個人都這樣做,那么利己的目標反而不能實現(xiàn),而會傾向于自我挫敗,即這樣的原則無法普遍化,要普遍就不能利己。(如在上述案例選擇中選擇就“你自己”就是遵循這種原則。進一步
40、假設,假設這只救援船只能救一個人,大家都從這種理論出發(fā),每個人所得票是一樣的),,從行為的主體或者特稱判斷還是全稱判斷來說,可以分為特殊的或自我的利己主義;普遍的或全稱的利己主義。前者認為其他人都應當優(yōu)先服從我的利益,應當為我服務,或者說,不管別人怎樣行動,我最關心的是我自己的利益,“只掃個人門前雪”,“在我死后哪管它洪水滔天”等;這種利己主義談不上理論化,它首先受到人稱的限制,實行者多為“做而不說”,因為一旦說出來,他自己的利益就無法
41、保障,是一種“私人實踐原則”。后者認為人都應當追求自己的利益,按照是否增進自己的利益的標準來行動。,,比起前一種來,由于他主張對個人的利益都要一視同仁,因此是一個進步,是一種“合理的”或“開明的”。但是,這種理論依然十分矛盾:如果所有人都追求自己的利益,那么,大家都生活在同一個社會里,如何把個人的各種利益優(yōu)先排序呢?當利益發(fā)生沖突時,如何裁決這種沖突?羅爾斯把這種理論稱為“一種不想訂立社會契約的立場”。,,利己主義的最致命的弱點是:它無
42、法普遍化。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相互作為主體,同時相互作為對象”的存在,一個人不可能總是處于主體地位而不處于對象地位。這樣的話,一個人就不可能總是選擇利己,因為當他總是遵循這種原則時,別人也在,這一利己的準則與其追求的結果會正好相反。因此,利己主義無法作為一個據(jù)以進行道德判斷的普遍原則。當然,我們否認利己主義并不否認人們合理的自我關懷或自愛。,,個人常常是他自己利益的最好判斷者,“只有自己最清楚自己的鞋子在哪里夾腳”。人的知識和能力是有限
43、的,他只能在某種切己的范圍內了解信息和進行判斷,同時,人只有把自己打造成器才談得上為社會服務,所以,他不能不對自己有一種基本的關心,只是這種關心不應逾越合理的界限。,,功利主義:一個行為或其準則是正當?shù)?,當且僅當對整個人類來說,它所促成的的善至少超過惡,反之是不正當?shù)?。又稱“功利論”、“功用主義”,通常是指以實際功效或利益作為道德標準的倫理學說。它把“好”定義為功利,再把“正當”定義為能夠最大限度地增加“好”(即功利)的東西,這樣一種
44、行為是否具有道德價值,就在于它能否最大限度地增加功利。在中國,墨子以功利言善,是早期功利主義的重要代表,宋代的思想家陳亮和葉適主張功利之學,注重實際功用和效果,反對空談性命的義理之學。,,功利主義: 在西方,作為倫理思想史上的一種新系統(tǒng)的學說產生于18世紀末19世紀初,代表人物是英國邊沁和JS 穆勒(密爾)。邊沁認為,人的行為完全是以快樂和痛苦為動機的,合乎道德的行為不過是使個人快樂的總和超過痛苦的總和的行為,并提出七種計算快樂
45、的方法,他把“最大多數(shù)人的最大幸福”看成是檢驗一切行為的最高標準。穆勒認為,人類行為的唯一目的是求得幸福,因而促成幸福是判斷人的一切行為的標準。19世紀末的西季威克提出直覺功利主義。20世紀功利主義遭到普遍反對。,,20世紀功利主義遭到普遍反對。后來又發(fā)展為行為功利主義和準則功利主義。馬克思主義并不一般地反對功利主義,而是認為功利主義有不同的歷史內容和階級內容;主張以最廣大群眾的目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統(tǒng)一為出發(fā)點,以最廣大群眾的最大利益為
46、最高道德標準的無產階級的革命的功利主義。根據(jù)把功利主義原則應用于具體情況下的具體行為或應用于那些決定行為正確或錯誤的行為規(guī)則上可以劃分行為功利主義和準則功利主義。,,行為功利主義根據(jù)具體情況下的具體行為所產生的效果來確證一個行為是否正當,如果一個行為的直接效果或價值是給相關人們帶來的福利超過痛苦,那么這個行為就是正當?shù)?。它只問“在一種情況下”的結果而不問“在一般情況下”的結果,因此,在具體情況下,如果違背某種規(guī)則反而有利于最大多數(shù)人的
47、最大利益,就違背這條規(guī)則。,,規(guī)則功利主義認為,社會情況十分復雜,對于許多行為的結果特別是間接后果難以判斷,根據(jù)行為功利主義容易產生錯誤,而且沒有必要每個人在每種情況下計算效果,我們有規(guī)則,應當根據(jù)某些已經得到證明的規(guī)則——這些規(guī)則要看它能否導致最大的福利——來行為,不能因為情況特殊而被放棄,否則會損害道德的完整性。如果根據(jù)行為功利主義來行事,那么很可能會被偏見、激情、無知、粗心而引入歧途。,,功利主義具有單純明晰的特點,也切合許多人的
48、思想氣質,在一般情況下足敷應用;但是,它所遇到的困難或不可克服的矛盾是:1、“最大幸?!本烤故恰靶腋!弊陨淼模窟€是幸福人數(shù)的最大量?或者是每個人的最大量(如何分配?)?雖然邊沁講過“一個人只能算作一個,不能算作更多”,但是,每個人所需要的確實又有巨大差別;2、最大的幸福、快樂、好處究竟是量呢還是也包括質?雖然密爾講過,“做一個不滿足的人,要比做一只滿足的豬好”(強調快樂的精神實質),但是,如何對量和質進行比較,如何在各種不同的功利中進行
49、比較?,,(2)義務論或道義論:義務論是一種認為人們的行為或行為準則的正當性并不由行為的功利后果或期望的功利后果決定,而是由它自身固有的特征和內在價值決定的倫理學理論。,,目的論所受到的責難是:其一,為最大多數(shù)創(chuàng)造福利可能會犧牲少數(shù)人的利益,對他們做出不道德的事情。如,一項政策只照顧到大多數(shù)可能忽視了弱勢群體。其二,目的不能證明手段,如謀殺、欺騙、撒謊等也能導致最大的福利(伊拉克戰(zhàn)爭中的薩哈夫、美軍的新聞宣傳處等)。其三,目的論會原諒
50、一些看起來微不足道的惡行,如名人的小偷小摸。其四,行為的結果有時是無法計算的或短期內無法計算,如對自然的掠奪。其五,目的論用外在的、非道德標準來判斷行為的內在價值,實際上取消了道德判斷的獨立性和可能性。其六,容易走向道德相對主義。,,把“正當”、“應當”這類概念作為基本概念,其他的道德概念可以用這些概念來定義。某些行為之所以內在地正當是因為它們屬于它們所是的那種行為,或者說,這些行為或行為原則本身正當與否主要是因為它們本身的性質而一般不
51、必他求。如,贍養(yǎng)父母作為一種義務因為它自身就具有正當性,不必去問它是否會促進人際的和諧或有利于社會的穩(wěn)定等。義務論斷言,除了行為結果的好壞之外,這種行為是否正當還要考慮其他因素,是這些因素的特性使行為或準則具有道德性質,它關注的不是行為要達到什么目的,不是一個人為什么要做某件事,他要通過這件事達到什么效果,而是行為的方式、行為對他人的影響,是他怎樣做這件事,他所做的這件事在道德上屬于什么性質的行為。,,說明之一:廣義的道義論包括義務論
52、和權利論。它們二者之間有一定區(qū)別:義務論強調義務的神圣性、非自利性,自我是為了遵守義務,需要克制自己的感性幸福,付出高昂代價(如以前盲目地學雷鋒);權利論則是個體本位的,是博弈論式的,每個人考慮的是自己的利益,而非犧牲自己或付出代價。權利論現(xiàn)在成為西方倫理的主流倫理,這表明倫理學的巨大轉型即從內指型道德轉向外指型道德;從個人的信守轉向制度的規(guī)則及普遍的人的價值的提高。,,個人權利得以實現(xiàn)的基礎性條件是社會基本制度要具有正義性,因此權利必
53、然關涉制度倫理(政治制度倫理、法律制度倫理、經濟制度倫理),當制度本身不公正或不完善時,個人的權利是難以實現(xiàn)的,個人也很難獲得尊嚴和幸福;此外,當制度不公正時,不道德的現(xiàn)象容易發(fā)生,這時責難個人道德敗壞是無濟于事的。,,說明之二:內指型道德是指:當出現(xiàn)道德問題時,人們一般責怪自己是由于自己內部的非法欲望所致,從而抑制自己、批評自己。許多倫理學派認為,在利益沖突中,人們需要克制的對象是自己或一己之利。所以需要“內訟”,“狠斗私字一閃念”。
54、然而,這只是出現(xiàn)道德問題的一方面原因,而不是全部;我們完全可以設想問題的根子可能不在我們自己,而在于他者或外部。如果是這樣,那么道德的首要不是內心的修養(yǎng)或自我犧牲,而是防御、攻擊或改造外部的“敵人”;對于自我的要求,與其說是克制或壓制,如說是自我解放或自由。這樣的道德就是外指型道德,它的意思是在自我的外部確立了普遍化的價值,如自由、平等、民主、公平,并反對對于這些價值的侵犯。,,站在現(xiàn)代角度看,內指型道德是一種高層次道德,它以犧牲自己為
55、特征,依靠的是自覺而不是社會強制,強制地要求義務主體履行這種道德是毫無意義的;外指型道德是一種基本道德,它以公正為基本內容,是一種制度倫理,它的作用決不是靠自我的克制可以解決的,自我的克制、忍耐永遠也不能解決社會公正問題。)例如,一個70歲的老太為孤兒院、敬老院、殘疾人募捐700多萬,自己為此墊出5萬多元;一些親屬認為,關懷這些弱勢群體應該是政府的事情,應由社會保障來履行這些義務。老太的行為是內指型道德,親屬的看法是外指型道德。,,義務
56、論看重的是行為者在行為發(fā)動時的動機,看這種行為是否出自純真善良的行為動機,當一個行為符合某一超越性的即非功利的義務所要求的規(guī)則時,即使其效果差強人意,該行為也是正確的;當一個行為包含著嚴重的道德上的背離時,即使產生了好的效果,該行為也是錯誤的。簡單地說,正當優(yōu)先于“好”,不依賴于“好”就可以存在。康德所說的“遵守承諾”,所指示的行為準則是一種可普遍化的,以人為目的和自我立法的準則,因而是一種絕對普遍的道德準則,即絕對的道德命令,不管對誰
57、,哪怕是你的敵人也要“遵守承諾”;“不許撒謊”也是絕對的道德命令,哪怕是對病重的患者也同樣如此。,,義務論遵守的終極道德命令或原則、標準主要有:神圣命令、行為的本性、理性、直覺、人的尊嚴、歷史的進展、社會契約等。它也有兩類:行為義務論:在任何既定的情況下,個人無須借助規(guī)則而直接領悟到什么是應該做的,一事當前,只有個人的直覺或良心才能使我們判斷什么是人們應該做的,規(guī)則是不起什么作用的。我們孝敬父母是因為我們天然地知道這是一個的良心使然,
58、而不是什么家庭倫理規(guī)則在引導。,,規(guī)則義務論:它認為,一種行為是善的或惡的,是因為符合或違背了某種或某些原則。贊成只存在某種原則的是一元論規(guī)則義務論,它認為所有其它的道德原則都是根據(jù)這個最高原則來推導的,如“黃金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或“己之所欲,施之于人”;贊成某些規(guī)則的是多元論規(guī)則義務論,即認為存在著二個或二個以上互不通約的原則,這些原則不存在一個更高于它們的中心義務原則,它們構成行為的判斷規(guī)則,如“十誡”。,,相對而言,規(guī)
59、則義務論得到更多的支持,原因是:其一,沒有規(guī)則指導的行為是不可能的,無論是自覺或自覺,我們在行為時都使用了某些規(guī)則,任何道德實踐都是規(guī)則的自覺教育或潛移默化的結果。其二,靠直覺或良心去行動總是不可靠的,當社會的規(guī)則或期望不斷隨著個人的道德判斷而不斷變化時,我們無法信賴他人的行為,如大學生貸款(誠信)、長沙公交車上的“公傘”。,,規(guī)則義務論也有困惑:其一,當遵守規(guī)則的行為或多或少對相關者有害時,我們?yōu)槭裁匆袷匾?guī)則?因為規(guī)則不能總是完滿地
60、解決任何道德情景中的問題,特別是當規(guī)則遇到例外的情況時,這種規(guī)則失去效力了,我們還得按照良心去行動,這就等于行為義務論了(p93-,原則與例外);其二,當幾種道德規(guī)則發(fā)生沖突時,我們如何來選擇?即它不能解決道德沖突問題。,,對義務論批評集中在:其一,我們沒有足夠的理由證明某一道德規(guī)范或倫理原則的充分合理性,在實際生活中常遇到不知該如何是好的情況;其二,沒有客觀效果作為驗證,我們無法獲得一種持久的行為動力;其三,如果某類普遍履行的行為,
61、其效果在總體上是不可欲求的,那么這類行為就不一定正確。其四,義務論不是一個系統(tǒng)的、連貫的、有體系的理論 學說。不像功利主義能夠告訴我們使得行為正確并在一切場合都正確的東西是什么。,,3、美德倫理或德性論 (virtue ethics) perfectionism: 又稱“完善論”、“自我實現(xiàn)論”、“至善論”等,是指以個人內在德性完善或完成為基本價值尺度(善與惡)的倫理學理論。倫理學中歷來存在對行為的評價和對人即品質評價兩
62、種類型。目的論和義務論的判斷是基于行為的,美德論是基于品質的。,,3、美德倫理或德性論(virtue ethics) perfectionism: 目的論和義務論解決了我們該怎樣做的問題,沒有解決做什么人的問題,這個問題是由美德倫理來完成的。我們通常不太贊成僅僅根據(jù)義務而行善的人,更贊成的是那些出于美德而自發(fā)地這樣做的人麥金太爾回歸德性)??傮w上看,美德倫理是一種多元的目的論,它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原則為中心,是致力于在人
63、格和德性上不斷超越、盡可能地達到人的最高境界,展示人的最卓越的方面。,,它要回答的問題是“我應當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而不是“一個人應當怎樣做?”廣義的美德倫是在傳統(tǒng)社會中占支配地位的和最有影響力的倫理學理論。其代表包括從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斯多葛派一直到費希特、黑格爾、包爾生、格林等。中國的儒家學說基本上是一種美德論,其目的在致力于使自我成為一個君子圣賢。,,它的訴求雖然以普遍形式出現(xiàn)實際上具有精英的性質,它更重視質,重視人
64、生精神和超越的一面。與理論上不占優(yōu)勢,實踐中占優(yōu)勢的、平民理論功利主義比較,美德倫理是在理論上占優(yōu)勢,實踐中不占優(yōu)勢的精英理論。這與實際生活中,人們重視經濟利益和物質利益相關。,,對于美德倫理的批評集中在: 其一,美德倫理從不談責任和權利,把倫理學當成培養(yǎng)“紳士”的學問,而不是一種指導人如何健康成長的理論,是指導少數(shù)人的精英理論。 其二,我們經??吹揭粋€錯誤的行為卻體現(xiàn)著某些美德的事情。,,其三,倫理學的重要任務似乎
65、是處理基本生活領域的事情,而非自我完善和自我實現(xiàn),要求滿街的人都是堯舜是對人的過高要求。 其四,倫理學從傳統(tǒng)的以人為中心走向以行為為中心是一種總體趨勢,公民社會的平等是行為的平等而不是更高地要求人,否則也不平等。道德關心的不應該是高度,而是廣度。,,小結以道德原則為核心闡述了倫理學的理論類型,分別講解了中外倫理學的主要類型。重點講述了西方倫理學的目的論、道義論及其派別的含義、特征等內容。,1、如何理解元倫理學?元倫理學主要有哪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