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二章《內經》藏象理論的臨床應用與研究,南京中醫(yī)藥大學 吳顥昕教授,第一節(jié),《內經》心藏象理論 的床應用,一,【原文】2101心手少陰之脈,起于心中,出屬心系,下膈,絡小腸;其支者,從心系上挾咽,系目系;其直者,復從心系卻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內后廉,行太陰心主之后,下肘內,循臂內后廉,抵掌后銳骨之端,入掌內后廉,循小指之內,出其端。是動則病嗌干,心痛,渴而欲飲,是為臂厥。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黃脅痛,臑
2、臂內后廉痛厥,掌中熱痛。(靈樞·經脈第十),手少陰心經,,1、手少陰心經病變:咽喉干燥,心痛,口渴欲飲。2、心臟本臟病變:眼睛發(fā)黃,脅肋疼痛,上臂內側后緣疼痛,甚至厥逆,或者掌心發(fā)熱而痛。 “是動病”是指經絡病?!八 睘榕K腑本臟病?!秲冉洝沸南挡〉淖C候特點基本是以手少陰心經的經脈循行為依據呈現出的一系列癥狀,因此掌握手少陰心經的循行路線,對于臨床辨別心系疾病具有重要的意義。,二,2104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其
3、華在面,其充在血脈,為陽中之太陽,通于夏氣。《素問·六節(jié)藏象論》 2105 心主夏,手少陰太陽主治,其日丙丁?!恫貧夥〞r論篇第二十二》 2106五藏所主,心主脈?!缎魑鍤馄诙?,2107心之合脈也,其榮色也,其主腎也?!段宀厣善谑?108藏真通于心,心藏血脈之氣也。《素問·平人氣象論》2109心主身之血脈。(《素問·痿論》),,一、心主血脈: 《內經》提出了心藏象的最基本的主功能是
4、:主血脈。心主血:心氣具有推動血液運行,輸送營養(yǎng)物質于全身的功能;心主脈:心氣推動和調控心臟的搏動和脈管的舒縮,使血液能正常的運行于脈道之中,由于血液在運行的過程心和脈是相互協(xié)調的,故《素問·痿論》云“心主身之血脈”。臨床對于各種血液疾病與血管病變,皆可從心論治。,,吐血、衄血 應考慮到與心的病變有關,關于吐血、衄血與心的關系,在《金匱要略》中就有“心氣不足,吐血、衄血,瀉心湯主之”的論述。 按心氣不足是指
5、在心火亢盛下導致心陰的不足,故用黃連、黃芩、大黃苦寒之品清泄心火,兼引火下行,火降則血亦自止。,,斑疹:常在溫熱病的后期,當邪熱犯心營的同時往往外發(fā)斑疹,是系熱邪內擾心神,外傷營血所致,故治療上常以清營涼血解毒清火安神,輕者用清營湯,重者用犀角地黃湯加味。 診斷要點:凡吐血、衄血從心治者,必須具有心經的癥狀,如煩躁不寧,失眠多夢,體征有舌紅苔黃,脈數等。,,心律失常: 脈見止歇或三、五不調者,在治療上亦常從心論治?!秱?/p>
6、論》中治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用炙甘草湯。炙甘草湯亦名復脈湯,即根據“心主血脈”的理論而定方名。,,血脈閉塞之脈管炎: 其病機關鍵亦是心主血脈功能失調,心氣虧虛,血瘀脈阻,治療當補益心氣,養(yǎng)血活血,溫經通絡,可選用黃芪桂枝五物湯加味治療。,,二、心與夏氣相通應:《內經》認為心與夏氣相通應,這是因為自然界中夏季氣候炎熱,陽氣最盛,在人體則心為火臟,為陽中之陽,同氣相求,故心與夏季相應。心陽虛衰者,病情往往在夏季緩解,其自覺癥狀也有所
7、減輕。心火旺盛或心陰、心血不足之心臟病和情志病,在夏季病情常常加重。,,如刑子亨曾治療治李某某,女,23歲,工人。1975年7月18日初診:每年春季發(fā)病,夏日加重,已經兩二三年。心慌不安,心動過速,心率134次/分,時有夢驚,胸前區(qū)經常發(fā)熱。舌紅無苔,脈象細數。病癥分析:本例是因胸中郁熱而影響心神不寧。肝經郁熱,故春日發(fā)病;木火相生,故夏日更重。心胸有熱感,是上焦郁熱;熱甚陰液不足,故舌紅無苔,脈細數。治當補心陰,去心火,寧心神,使
8、心臟陰陽調和,心神自然安寧;兼清肝木,則熱邪不生。為擬養(yǎng)心寧神、清熱滋陰之劑。,,方藥:當歸12克,茯神l2克,龍齒15克,夜交藤12克,蓮子心9克,連翹心9克,元參18克,麥冬12克,膽南星9克,甘草6克,琥珀6克分二次沖服。 7月24日二診:胸部已無熱感,心跳稍緩,120次/分,睡眠稍好,頭暈減輕。遵上方加生地12克、生白芍9克、合歡花12克,朱砂6克易琥珀。 8月3日三診:心動已不速,基本正常,其它癥狀悉愈。,三,2110心者
9、,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端貑?#183;靈蘭秘典論》2111五藏所藏:心藏神《素問·宣明五氣》2112心者,五藏六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藏堅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則心傷,心傷則神去,神去則死矣。《靈樞·邪客》2113心者,五臟六腑之主也?!鹅`樞·口問第二十八》 2114所以任物者謂之心?!鹅`樞·本神》,,心藏神:又稱心主神明或心主神志,是指心有統(tǒng)帥全身臟腑、經絡、形體、官竅的生理活動和
10、主司精神、意識、情志等思維、心理活動的功能。其科學性有三:1.《內經》中的藏象學說是以五臟為中心構成人體的結構功能體系,在此基礎之上將神分為神、魂、魄、意、志,分別歸屬于五臟。由于“心主血脈”,血是機體精神活動的主要物質基礎,所以推斷心具有相當于大腦的某些功能。因此,《內經》“心主神明”的理論并非是解剖形態(tài)學上的實證,而是在心主血脈功能基礎之上通過演繹推理而得。,,2.歷代醫(yī)家在發(fā)展藏象學說的同時,對“心主神明”理論多有闡發(fā),形成了“
11、五臟- 心- 神”之間完整的認識論體系。3.大量的古代醫(yī)案說明運用“心主神明”理論治療腦器質性疾病及某些精神性疾病確實可以收到較好的療效。,,心煩、失眠、多夢以及思維混亂,意識模糊等神經系統(tǒng)癥狀均從心論治。失眠、多夢:常為心血不足、血不養(yǎng)心所致,治宜養(yǎng)血安神法。神昏譫語:常因熱熱入心包所致,治宜清熱瀉火安神;濕濁之邪蒙蔽心神,治宜芳香化濁,開竅安神。神志時明時昧:多屬于痰迷心竅。治宜滌痰鎮(zhèn)心。常見于精神分裂癥患者。,四,21
12、15 心氣通于舌,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靈樞·脈度》2116舌者,心之官也。《靈樞·五閱五使第三十七》2117手少陰之別,名曰通里。去腕一寸半,別而上行,循經入于心中,系舌本,屬目系。其實則支膈,虛則不能言。2118 五味所入……苦入心。 五氣所病……心為噫?!寰ⅲ珰獠⒂谛膭t喜?!?#160;五藏所惡,心惡熱?!?#160; 五藏化液,心為汗。五藏所藏:心藏神,……?!缎魑鍤?/p>
13、篇第二十三》,,2119南方赤色,入通于心,開竅于耳,藏精于心,故病在五藏,其味苦,其類火,其畜羊,其谷黍,其應四時,上為熒惑星,是以知病之在脈也,其音徵,其數七,其臭焦?!端貑?#183;金匱真言論篇第四》,,一、心在竅為舌:在竅為舌與“開竅于舌”、“舌為心苗”等是同一意義,主要是揭示了舌體的生理功能是源出于心的。它們在生理上心和舌體之間有經絡的聯系(心之別絡系舌本),在理論上有“心氣通于舌”的論點。臨床上舌的病變,一般都著眼于治心,
14、常見的舌部病證有:(1)舌瘡:舌上紅白相間,甚則糜爛。大多因心火上炎所致。治宜清心火,解熱毒之法。,,(2)木舌:舌忽腫脹,不能掉動,甚則塞滿口中,堅硬如甲,上有紫黑斑點。大多心經熱毒上攻所致,治宜清火解毒,藥重用生山梔。(3)重舌:舌下腫起,如舌下又生一小舌,故名重舌。病機常為心火內郁,循經上攻。治宜清火散郁法,散郁還可用刀刺局部出血:外敷藥用黃連與生蒲黃等分,研極細末吹摻局部。按蒲黃生用有活血散郁作用,黃連苦寒瀉心火解熱毒,二味
15、同用具備了消火散郁的功用。,,(4)舌疔:舌上生紫皰,其形如豆,堅硬疼痛應心,并有惡寒發(fā)熱,病機常為火毒犯于心脾。內治宜用清火解毒法。(5)舌衄:舌上出血不止。病機常為心火亢盛,逼血妄行。內治宜用清泄心火法,外治可用焦山梔炭、槐花炭二味研極細末摻于出血處,每1~2小時一次,亦可用以內服,每次調服二錢,以白茅根一兩煎湯送服。 若由其他臟腑涉及心經而致舌衄者,則除治心外,還當治療來自它臟腑的病邪,才能取得應有的療效。,,《素問
16、3;金匱真言論》提出“心開竅于耳”。 《靈樞·邪氣臟腑病形》云:“心脈微澀為血溢,維厥,耳鳴,顛疾”。 澀脈主血瘀,《靈樞》認為心血瘀阻可致耳鳴。晉代皇甫謐《針灸甲乙經》亦云:“心在竅為耳,夫心者,火也,腎者,水也,水火既濟。心火通于舌,舌非竅也,其通竅者,寄在于耳?!?明代張介賓亦有“舌本屬心,耳則兼乎心腎”之說。,,茲舉臨床病案一則以說明“心開竅于耳”對臨床治療耳鳴、耳聾的意義。李某,女,56歲,干部。199
17、1年5月21日人院?;颊咭荒昵敖洺P貝?,心悸,失眠多夢。十天前因勞累后胸悶、心慌、眩暈,隨之耳閉脹、耳鳴、聽力驟減,舌紅苔薄黃,脈細數。入院查BP14/8KPa,心電圖:竇性心律不齊,頻發(fā)性早博,S一T段改變,T波倒置。電測聽:左耳平均聽閾65dB,右耳55dB,聲阻抗:雙側重振陽性.診斷為突聾。辯證:心陽不足,心血虧虛。治法:養(yǎng)心安神,通陽開竅。,,處方:人參6克,天冬10克,五味子6克,遠志肉10克,獲神10克,當歸20克,丹參
18、12克,菖蒲10克,桂枝6克。水煎,每天l劑。首服5劑,病人自覺心煩悶改善,耳鳴耳閉脹明顯減輕。守原方共40余劑后癥狀消失,心電圖正常,電測聽左耳聽閾30dB,右耳25dB。出院改用丹參片合柏子養(yǎng)心丸口服,一個月后兩次復查雙耳聽力完全恢復正常。按:本例耳聾以心陽不足,心血虧虛為主癥,依心開竅于耳之理,病屬心病及耳,從心論治,選用益氣通陽,養(yǎng)血安神之心藥為治,患者病情痊愈,聽力恢復,說明以心開竅于耳理論運用于臨床,取得了較好的療效。,,
19、二、心在志為喜:生理上:喜則心情舒暢,其表現為笑,所以有“心,在志為喜”和“在聲為笑”的論點。病理上:“神有余則笑不休”、“心氣實則笑不休”,患者有喜笑(妄笑)不休的,多屬于心氣過旺,當從心論治。 溫熱病的熱入心包期,或溫熱病后期余熱未盡。治宜清心瀉火。常用連翹心、玄參心、蓮子心、竹葉心、燈心草等藥,成藥可用安宮牛黃丸。 精神疾病而見妄笑不休者,多屬于痰火交阻、神志失常,治宜清火化痰,鎮(zhèn)心安神。如現代醫(yī)學之精神分裂癥、癡呆等
20、疾病。,,三、心在色為赤,在味為苦:(1)心在色為赤:是指凡色赤與味苦的藥物,多數能作用于心的病變,傳統(tǒng)認為色赤者能入血分,具有活血散血的功能,從五行學說中的五色配五臟,赤為心之色。但從臨床證候分析,赤色則不僅屬心:如《傷寒論》之“面緣緣正赤”為陽明熱病,兩顴紅赤為肺陰虛發(fā)熱,面紅目赤為肝火上炎。,,舌雖為心之苗,但從整個舌體而言舌根屬腎,舌中屬脾胃,舌兩邊屬肝膽,舌尖屬心的劃分。 故心在色為赤,應當是以舌尖部的紅赤為主。 舌
21、尖紅赤,可以作為診斷心陰不足,心火旺盛的一個重要體征。這種證型的失眠患者尤為多見。,,(2)在味為苦:指苦為心之味,《內經》認為“苦入心”,味苦的食物或藥物大多具有清心瀉火的作用,食物如苦瓜、苦蕎麥、苦丁茶等,藥物如黃連、蓮子蕊等。 在味為苦,亦指心病的一種病理反映——口苦。 大凡心火上炎的失眠患者,常訴有口苦,而這種口苦往往在晨起一段時間,經漱口或飯后即逐漸消失,此證可作為診斷心肝火旺型失眠的佐證。 當然口苦亦不局限于心病,
22、少陽病多有口苦,屬于熱在少陽、膽汁上溢所致。,,四、在液為汗 心主身之血脈,血液與津液同源互化,血液中的津液滲出脈外則為津液,脈內外之津液滲入脈內與營氣相合而成血液,即“津血同源”。由于津液是汗液生成的物質基礎, “心-血-津液-汗”之間存在著緊密聯系,故《類經》說:“心主血,汗者血之余?!薄饵S帝內經素問集注》亦云:“心主血,汗乃血之液也。”,,汗出過多可致心功能異常: 感冒發(fā)燒、暑熱天氣、更年期綜合征、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甲
23、亢、心臟病以及失治誤治等引起汗出過多,均可耗傷心陰、心血,或損及心氣、心陽,導致心慌心悸、心煩失眠、胸悶胸痛等癥狀。《傷寒論》第 64 條“發(fā)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第 65 條“發(fā)汗后,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均說明太陽病發(fā)汗太過,損傷心陽,導致心陽虛而出現心下悸、欲作奔豚等癥狀。心功能異常亦可出現汗出過多。左心功能不全的患者有時僅表現為多汗、乏力,而其它心功能異常的
24、癥狀不明顯,因此臨床上治療以汗出為主癥的患者時,不可單純止汗,而應該仔細觀察,審證求因,以免貽誤病情。心功能異常汗出過多的原因目前認為是心衰時神經內分泌系統(tǒng)激活、交感神經興奮、心肌收縮力增強的同時,汗腺分泌增加所致。,,研究表明風心病心衰患者心功能的分級與汗出程度之間具有高度的關聯性,心功能分級越高,出汗越多,經治療心衰好轉以后出汗均可減輕。此外心藏神,情志因素可影響心主神明的生理功能,亦可導致汗液的排泄異常。故《素問· 經
25、脈別論篇》云:“驚而奪精,汗出于心。”,常見心功能異常導致出汗過多的癥候,(1) 心氣不足:因心不藏神,心神不寧,易受驚嚇,神氣散亂,神不守舍,心神外越,汗隨驚泄。治當益心氣以斂汗,方選生脈散加味治療。(2) 心血不足:心血耗傷,氣隨血脫,衛(wèi)陽不固,腠理不實而致自汗或血虛陰虧,陰不斂陽,陰虛火旺而致盜汗??捎脷w脾湯或炙甘草湯治療。,,(3) 心陰不足:《張氏醫(yī)通》云: “陰虛者陽必湊之,故陽蒸陰分則血熱,血熱則液泄而為盜汗也?!毙闹餮?/p>
26、脈,心陰不足不能制約陽氣產生內熱,虛熱內擾,迫津外泄而汗出,導致汗出異常。治當養(yǎng)心陰以止汗,方選清心蓮子飲或天王補心丹。(4) 心陽不足:《醫(yī)宗必讀》曰: “心陽虛不能衛(wèi)外而為固,則外傷而自汗?!毙年柌蛔慵‰砜仗撌杷?,汗液時時漏出。治當溫陽止汗??蛇x桂甘龍牡湯主之,,(5) 心血瘀阻:瘀血內阻,脈道不暢,氣血津液運行受阻,不尋常道外泄而為汗。治當化瘀通絡以斂汗。方選血府逐瘀湯主治。,五,2120 赤,脈之至也,喘而堅……名曰心痹,得之
27、外疾,思慮而心虛,故邪從之。(素問·五臟生成篇第十)2121心惡熱。(素問·宣明五氣篇第二十三)2122寒氣大來,水之勝也,火熱受邪,心病生焉。 (素問·至真要大論) 2123故悲哀愁憂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靈樞·口問第二十八) 2124 心怵惕思慮則傷神,神傷則恐懼自失,破?脫肉,毛悴色夭,死于冬。(靈樞·本神),,2125喜則氣緩?!矂t氣和志達,榮衛(wèi)通利,故氣緩矣
28、。…驚則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矣?!紕t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留而不行,故氣結矣。(素問·舉痛論)2126喜傷心。(素問·陰陽應象大論)2127味過于咸,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味過于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素問·生氣通天論篇第三),【導讀】,《內經》對心病的病因有較深入的認識。外邪入侵:《內經》認為外邪入侵心臟以寒邪與熱邪最為多見。外感熱邪,或六氣化火,可致火熱擾心,可致神
29、昏譫語;內傷七情,五志化火,亦往往引起心煩不安、驚悸怔忡、失眠等。故《藏氣法時論》說:心病“禁溫食、熱衣”。,,寒邪外襲:心陽痹阻,脈道收澀,心絡阻滯,血流失暢可致心痛如絞。故《素問·至真要大論》云:“寒氣大來,水之勝也,火熱受邪,心病生焉”,,七情所傷: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可隨時影響人體的氣機。由于心藏神,七情過極皆可影響心之功能,進而影響其它臟腑。如《靈樞·口問》所說:“悲哀愁憂則心動,心動則五
30、臟六腑皆搖”。喜為心之志,正常喜笑有益身心健康,正如《素問·舉痛論》所說:“喜則氣和志達,榮衛(wèi)通利,故氣緩矣”。但過喜,可致心神散亂不收而出現種種心經癥狀。故《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喜傷心”,,飲食不節(jié):《內經》認為飲食不節(jié)可傷及心氣,其中以過食咸味與甘味對心臟影響最大。 過食咸味傷腎,腎主骨而導致骨氣勞傷,侮土則肌肉短縮,凌心則心氣抑郁。 味過于苦,則傷心,心氣受傷則心跳急促而心中煩悶。黑為水色,火不
31、足則水乘之,故面可見黑色。,六,2128心為噫。2129厥心痛,與背相控,善瘛,如從后觸其心,傴僂者,腎心痛也。先取京骨、昆侖,發(fā)狂不已,取然谷。厥心痛,腹脹胸滿,心尤痛甚,胃心痛也。取之大都、太白?!∝市耐?,痛如以錐針刺其心,心痛甚者,脾心痛也。取之然谷、太溪。厥心痛,色蒼蒼如死狀,終日不得太息,肝心痛也。取之行間、太沖。厥心痛,臥若,,徒居,心痛間,動作痛益甚,色不變,肺心痛也。取之魚際、太淵。真心痛,手足青至節(jié),心痛甚,旦發(fā)夕死
32、,夕發(fā)旦死。(素問·厥論第二十四)2130心風之狀,多汗惡風,焦絕,善怒嚇,赤色,病甚則言不可快,診在口,其色赤。(素問·風論)2131心熱病者,先不樂,數日乃熱,熱爭則卒心痛,煩悶善嘔,頭痛面赤,無汗。(素問·刺熱篇第三十二),【導讀】,一、心為噫1、飽食息,即噯氣。 諸家作飽食息解者為多?!锻鹾閳D內經臨證發(fā)揮》認為:足陽明經絡于心,在心臟功能低下的前提下,胃氣稍有不和,便會出現氣逆而為噫,此時
33、所發(fā)之噫氣,絕非飽食之后胃脘脹滿所致,乃心氣失和影響于胃使然。正如《素問·脈解篇》所說:“所謂上走心為噫者,陰盛而上走于陽明,陽明絡屬心,故曰上走心為噫也?!?,即足太陰脾經聯系于心,所以噫之發(fā)生,雖原于脾胃而出之于心。說明脾、胃、心三者與噫氣的產生均有關系。具體有三種情況:①脾胃無病,但飽食之后,其氣滿盛,所以有少量噫氣排出;②脾胃之病較甚,其氣不能和降而上逆,可以使噫氣頻作;③脾胃稍有不和,若心臟無病,本可以不發(fā)生噫
34、氣,但若心臟氣機失調,亦會發(fā)生噫氣不止,在此情況下,欲除噫氣,則當以治心為主,而兼理中焦之氣。,,2.嘆聲,即太息。馬蒔《素問注證發(fā)微》注:“心有不平,氣郁于心,故噫出之,象火炎上而煙焰出也?!憋柺诚傥覆。藶樾牟?,故以馬蒔所注為是。二、心痛證:心痛是心胸部疼痛,以內因為多,亦有由于外感寒邪所致。其發(fā)病可直接在心,也可涉及其它腑臟,故《內經》有真心痛與厥心痛之分。厥心痛是由其它臟腑疾病影響及心而發(fā)生的疼痛。,,因心主血脈,循環(huán)周身
35、,五臟經脈,又都行于胸膈,所以它臟病變,導致經脈流行不暢,心脈受阻,皆可引起心痛。腎心痛:腎中陰邪,上乘于心。足少陰之脈貫脊屬腎,上貫膈入肺,寒性收引,故痛與痛相引,而有牽掣拘急之感,又腎主骨,腎虛腰脊失養(yǎng),故傴僂。胃心痛:胃失和降,胃氣上逆而致心痛。因足陽明胃經由缺盆下膈貫胃絡脾,其支脈下循腹里,而“胃之大絡,名曰虛里,貫膈絡肺,出于左乳下?!惫饰笟庥魷共棵洕M,胸膈痞悶,心前區(qū)疼痛。,,脾心痛:脾失健運,氣逆犯心。因足太陰脾經
36、上膈注心中,脾寒入心,氣滯血瘀,故痛如針刺;脾運失健,故腹脹食少?!杜R證指南醫(yī)案》載:“譚某,心痛引背,口涌清涎,肢冷,氣塞中脘,此為脾心痛,病在絡脈,例用辛香。高良姜、片姜黃、生矛術、公丁香、草果仁、厚樸”。肝心痛:肝氣郁結,橫逆于上。足厥陰之脈上貫膈、布脅肋,其支脈從肝別出,貫膈上注肺。肝氣不暢,肺氣不利,故欲太息以舒緩而不得。,,肝色青,肝氣郁滯,不能上榮,故伴面色蒼暗如死灰狀,同時伴見胸脅疼痛。肺心痛:肺氣郁滯。肺主氣,司
37、呼吸,安臥或休息時,疼痛較輕;活動時氣行不暢加劇,故疼痛加重。因病在氣分,不在血分,故面色不變,可伴見咳嗽、氣喘等肺失宣降的癥狀。 厥心痛為臟病,故以臟病見癥較多,與經脈循行亦有關聯,臨床可按癥狀辨別何臟侵犯于心。,,真心痛是邪氣直犯于心,其病機不同于上節(jié)所論因臟腑氣逆而致的厥心痛。其痛劇烈,手足至節(jié),是心陽衰竭之象,病情極為嚴重,故預后多不良。 《內經》著重闡述了本病可迅速導致死亡的危重表現,這與現代醫(yī)學之冠心病心絞痛的描述基本
38、一致,對后世相關的理論研究與臨證治療產生了深遠影響。,,三、心風證與心熱證:心風證:外感風邪,風邪在表,故多汗惡風。風邪入里化熱,熱灼津液,故見唇舌焦燥,津液干絕。風邪內博于心則神亂,故善怒。心脈支別者,從心系上挾咽喉,舌為心之竅,風中于經,經脈阻滯,故語言不流利。赤為心之色,故色赤。感受風邪而出現心主火,其華在面,開竅于舌等心系癥狀,故稱為心風證。 《太平圣惠方》以葳蕤散(葳蕤、薏苡仁、白鮮皮、麥冬、茯神、犀角粉、石膏、防風、遠志
39、、甘草)清心疏風。,,心熱證:熱邪犯心所致。心主神明,熱邪郁結于心,情志不達,抑郁不樂為心熱證之先兆。熱與心氣交爭,心火亢盛則心痛不寧,熱甚上攏肝膽,氣逆上沖則煩悶善嘔,心火上炎則頭痛面赤,氣血充盛則脈外現而脹大。這是以心熱為特征的病征,也是熱病的一個證型。,七,2131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 …… 病在心,愈在長夏,長夏不愈,甚于冬,冬不死,持于春,起于夏,禁溫食熱衣。心病者,愈在戊己,戊己不愈,加于壬癸,壬癸不死,持于甲乙,起于丙
40、丁。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靜。心欲軟,急食咸以軟之,用咸補之,甘寫之?!牟≌?,胸中痛,脅支滿,脅下痛,膺背肩胛間痛,兩臂內痛;虛則胸腹大,脅下與腰相引而痛,取其經,少陰太陽,舌下血者。其變病,刺郄中血者?!恫貧夥〞r論篇第二十二》,[導讀],《內經》根據心藏象的生理與病理特點,提出了心病的用藥規(guī)律,即心病用藥的“苦欲”理論,為后世心病用藥提供了理論依據。“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從情志來講,過喜致氣緩,氣緩引起心虛神散,常見癥
41、狀如喜笑不休,驚悸怔仲,健忘不寐,自汗盜汗等癥狀。神浮氣散,自當以收斂為治。因酸味藥主收斂,故可用“酸”味藥以收浮散之氣。如天王補心丹為治療陰虛血少,心神不安之方,方中酸棗仁、柏子仁性味“酸”,用于養(yǎng)心安神,此即食酸以收之的具體應用。,,“心欲軟,急食咸以軟之,用咸補之,甘瀉之。” 張介賓認為:心火易炎上,得腎水之相濟則軟,失腎水則躁越,而咸屬水,入腎則軟堅,故食咸以軟之,使心火得腎水相濟而不炎上,為順心之性,即用“咸”補之,使心腎
42、相濟。心欲軟,亦指瘀血引起的積塊堅硬等病證。因為心主一身之血脈,故盡管瘀血部位不同,總屬血行不暢,應從心淪治。五味之中,惟咸能入血,故“咸以軟之”亦指以咸味藥物活血祛疲,軟堅散結。,,咸味藥如水蛭、地鱉蟲、穿山甲、鱉甲、五靈脂等。臨床上凡治瘀血所致癓瘕積聚,皆以咸軟活血為常法。如張仲景以鱉甲煎丸治瘧母,硝石礬石散治瘀血黃疽,即是咸以軟堅,活血祛瘀的代表方劑。,八,2132小腸手太陽之脈,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側,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
43、骨下廉,出肘內側兩筋之間,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繞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絡心。循咽,下膈,抵胃,屬小腸;其支者,從缺盆循頸上頰,至目銳眥,卻入耳中;其支者,別頰上出頁,抵鼻,至目內眥,斜絡于顴。(靈樞·經脈第十),,2133心合小腸。(靈樞·本藏第四十七)2134心合小腸,小腸者,受盛之府。(靈樞·本輸第二)2135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素問·靈蘭秘典論)2136下焦者,別回腸,注于
44、膀胱而滲入焉。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腸,而成下焦,滲而俱下,濟泌別汁,循下焦而滲入膀胱焉。(靈樞·營衛(wèi)生會第十八),,2137是動則病嗌痛頷腫,不可以顧,肩似拔,臑似折。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聾,目黃,頰腫,頸頷肩臑肘臂外后廉痛。(靈樞·經脈第十)2138寒氣客于小腸,小腸不得成聚,故后瀉腹痛矣。熱氣留于小腸,腸中痛,癉熱焦渴,則堅干不得出,故痛而閉不通也。(素問·舉痛論三十九)2139膀
45、胱移熱于小腸,融腸不便,上為口糜。(素問·氣厥論第三十七),【導讀】,《內經》認為小腸的主要生理功能有二:1.小腸主受盛化物:小腸主受盛和主化物的合稱。受盛,接受,以器盛物之意?;?,變化、消化、化生之謂。小腸的受盛化物功能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1)小腸盛受了由胃下移而來的初步消化的飲食物,起到容器的作用,即受盛作用(2)胃初步消化的飲食物,由小腸對其進一步消化和吸收,將水谷化為可以被機體利用的營養(yǎng)物質,精微由此而出,糟
46、粕由此,,下輸于大腸,即“化物”作用。 當外邪入侵,小腸受盛功能失常,氣機失于通調,飲食物滯而為痛,為脹。 2 . 小腸主泌別清濁:指小腸對承受胃初步消化的飲食物,在進一步消化的過程中,將飲食物分為清濁兩部分的過程。 泌清:即食物中的精微,由小腸吸收,經脾氣之升清,上輸于肺,輸布全身。別濁:①將飲食物的殘渣糟粕,通過闌門傳送到大腸,形成糞便,經肛門排出體外。 ②將剩余的水分經腎臟氣化作用滲入膀胱,形成尿液,經尿道排出體外。
47、,,《內經》認為此功能屬于下焦,但張介賓在《類經》中說:“小腸居胃之下,受盛胃中水谷而分清濁,水液由此而滲于前,糟粕由此而歸于后?!崩钪需髟凇夺t(yī)宗必讀》中亦云:“小腸……泌別清濁,水液滲入膀胱,滓穢流入大腸?!?可見后世明確泌別清濁功能屬于小腸。因為小腸在泌別清濁過程中,參與了人體的水液代謝,故有“小腸主液”之說。,,小腸分清別濁的功能正常,則水液和糟粕各走其道而二便正常。若小腸功能失調,清濁不分,水液歸于糟粕,即可出現水谷混雜
48、,便溏泄瀉等。小腸分清別濁功能失常不僅影響大便,而且也影響小便,表現為小便短少。所以治療泄瀉可用“利小便即所以實大便”的方法。張子琳醫(yī)案:謝某,男,52歲,農民,1972年7月26日初診。約20日前,突然患泄瀉,日10余次。前醫(yī)曾,用苦寒清熱之法,后用肉豆蔻、五味子等澀腸止瀉,泄瀉次數稍減,每日3-4次,但一直不愈。,,近日,仍食欲不佳,胃脘及其悶不舒,腸鳴腹痛,大便泄瀉日復3-4次,呈水樣便。時有惡心,發(fā)熱,口干,口苦,小便黃,舌
49、苔白膩,舌尖紅,脈沉滑。此乃濕盛傷脾,當淡滲利濕,健脾止瀉。方藥:茯苓12g,澤瀉10g,豬苓6g,白術10g,桂枝10g,車前子10g(另包),黃連5g,炒扁豆10g,蒮香6g,竹茹6g,厚樸10g,甘草5g,神曲2g,焦山楂10g,陳皮10g,薏苡仁12g,水煎服。服上方2劑后,飲食增加,脘腹脹悶已解,腸鳴減輕,泄瀉亦止。但,,便物仍溏薄不成形,身熱退,仍有輕度惡心、口干,舌尖紅,苔淡白,脈沉滑。上方去薏苡仁,加麥冬10g.繼服2劑
50、,竟收全功?!稄堊恿蔗t(yī)療經驗選集》1996:192)孟景春醫(yī)案:莊某某,男,21歲,工人。2002年4月10日初診。大便秘結2月,每日服瀉下劑以通便。形如栗,小便頻,每日行8次左右,夜尿1-2次。平時常覺兩足欠溫,腰膝酸軟。舌質淡、少苔、脈細軟。證屬肝腎兩虛,致大腸傳道失司。治以調肝溫腎,潤腸通便。處方:炒白芍15,炙甘草10,,,郁李仁、火麻仁、肉蓯蓉、熟地黃各10克,肉桂(后下)5,砂仁(后下)2,益智仁、懷山藥各10,臺烏藥6,
51、炒谷麥芽各20。7劑二診:4月18日,本周內,自行排便3次,便時通暢,量不多,兩足仍欠溫,舌質淡,邊有齒印。此兼氣虛之象。再以前方參補氣之品。處方:原方加生黃芪30,太子參15,陳皮6。7劑三診:大便較通暢,每1-2日一行,量漸增多,舌淡轉紅、齒印漸消。小便減少,每日行4次左右,兩足漸溫。效不更方。,,處方:原方,繼服一月。追訪未復發(fā)。按:清代名醫(yī)在《雜病源流犀燭·大便秘結源流》中指出:“大便秘結,腎病也。經曰:‘北方色
52、黑屬水,入通于腎,開竅于二陰’,蓋以腎主五液,津液盛則大便調和?!惫誓I陽不足,使體液輸布和排泄失常,易造成便秘的發(fā)生。對腎虛所致的便秘,之所以用縮泉丸者,是從其癥狀大便干而小便數、夜尿多、手足欠溫、腰膝酸軟等腎陽不足之象;且小便與大便皆由腎臟所主,腎陽不足,不能蒸騰氣化,致小便頻數;而量多,,,水分 多由小便而出,故大便干結難解;臨床上有“利小便實大便”的治則,故反其意在而用“縮小便而利大便”之法。此所以用“縮泉丸”以治便秘。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中醫(yī)藥學概論--6藏象學說--心與小腸
- 藏象
- 遠程心電監(jiān)測技術與臨床應用進展
- 心的瓣膜復合器研究進展和臨床應用
- 把握藏象研究方法,走出中醫(yī)藏象研究誤區(qū)
- 心阻抗血流圖的智能測量與臨床應用.pdf
- 藏象與保健
- 藏象學說新版
- 心電定位PICC穿刺技術的臨床應用研究.pdf
- 《黃帝內經》藏象理論的形成及對臨床診病的影響.pdf
- 雙心醫(yī)學在高血壓病中的臨床應用.pdf
- 心梗臨床路徑
- 胎心監(jiān)護的臨床運用
- 肝藏象與肝藏象證候相關性的文獻研究.pdf
- 藏象—脾中醫(yī)基礎
- 中醫(yī)護理-藏象
- 藏象學說解讀課件
- 藏象學說 ppt課件
- 心電工作站的臨床
- 臨床常見心電現象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