鸚武喙羽病病毒和禽多瘤病毒的全基因組序列分析及鸚鵡喙羽病病毒ORFC1的原核表達.pdf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7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禽多瘤病毒感染癥(Avian Polyomavirus infection,APV感染癥)和鸚鵡喙羽病(Psittacine Beak and Feather Disease,PBFD)被認為是影響禽類羽毛和外觀的兩大代表性疾病。鸚鵡喙羽病病毒(PBFDV),屬于圓環(huán)狀病毒科(Circoviridae)環(huán)狀病毒(Circovirus),可感染約60種的野生及寵物鸚鵡,能引起患烏免疫抑制,危害嚴重。此病在我國臺灣有過報道,在大陸還未曾見過

2、報道。APV感染癥,又稱鸚鵡幼雛病,主要引起鸚鵡幼雛的急性致死性疾病,其死亡率可高達100%。本文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
   (1)利用PCR方法對來自山東的9份瀕死虎皮鸚鵡病料進行APV和PBFDV的檢測,9份病料中有6份PCR檢測為APV陽性,1份檢測為PBFDV陽性,2份為APV和PBFDV混合感染,PCR產物序列分析的結果可以確認本病例鸚鵡有PBFDV和APV的感染,這是我國大陸首次報道鸚鵡喙羽病,也是我國大陸首次報道虎

3、皮鸚鵡APV和PBFDV的混合感染。
   (2)利用分段PCR擴增的方法對APV和PBFDV的全基因組進行了擴增,測序結果分析可知,本文分離到了2株APV分離株,一株為青島株QD-JM01,一株為濰坊株WF-GM01;此外,在青島養(yǎng)殖場還分離到一株PBFDV分離株QD-CN01,為我國大陸分離到的第一株PBFDV。
   Blast分析,綜合DNAstar軟件分析可知,APV分離株QD-JM01株和WF-GM01與Ge

4、nBank中全部的APV毒株同源性極高,為99.3%~99.9%。全基因組序列多重比對分析表明,QD-JM01株共有11處發(fā)生了核苷酸變異,最顯著的是在第246位(非編碼區(qū))插入了14個堿基,有3處能引起氨基酸的變異。WF-GM01株有14個位點發(fā)生堿基改變,其中VP1變異率最高,有5個堿基位點發(fā)生改變。其次T抗原變異率較高,有4處堿基發(fā)生改變,其中,VP1區(qū)域及T抗原分別有4個位點引起氨基酸變異。PBFDV青島分離株QD-CN01,全

5、長2003bp,與GenBank中已發(fā)表PBFDV分離株全序列同源性為83.0%~95.0%。與之前報道的PBFDV呈現相似的基因組結構,包括主要ORF的大小以及位置,位于Cap和Rep之間的莖環(huán)結構的序列及位置等。利用Mega4.0軟件構建系統(tǒng)進化樹,分析表明這些同源性極高的APV分離株,與地理分布沒有明顯關聯,并不形成地理隔離,與宿主也不呈明顯關聯;來源于不同宿主的PBFDV分離株與宿主關系緊密,與地理來源也呈一定相關,我國的QD-

6、CN01分離株位于由6株分離自日本的分離株構成的虎皮鸚鵡特異基因型分支上。
   (3)根據已測鸚鵡喙羽病病毒青島分離株(QD-CN01)全基因序列,設計一對表達QD-CN01株ORFC1基因(750bp)的引物,將其克隆到原核表達載體pET-32a(+)獲得重組pET-ORFC1質粒。通過對誘導時間,IPTG終濃度,以及菌體OD值進行篩選優(yōu)化,經IPTG誘導后成功地在BL21宿主菌中表達分子量約為28.9kDa的融合蛋白。蛋白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