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 國外中小學融合體育教學研究現(xiàn)狀與展望</p><p> 摘 要:采用文獻資料法對國外中小學融合體育教學研究現(xiàn)狀進行綜述。結果發(fā)現(xiàn)當前該領域研究主要集中在4個層面:調(diào)查教師融合體育教學態(tài)度的工具;教師態(tài)度與相關變量的關系;融合體育教學服務的現(xiàn)狀,以及體育教學支援與教師發(fā)展訴求。對融合體育教學研究作了展望。 </p><p> 關鍵詞: 融合體育;文獻綜述;國外;中小
2、學 </p><p> 中圖分類號: G 807 文章編號:1009-783X(2013)04-0338-04 文獻標志碼: A </p><p> 近幾十年,在世界范圍內(nèi),特別在發(fā)達國家,越來越多的殘疾學生進入普通學校接受融合教育[1-2]。體育教育是融合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體育教師則是融合體育教育的踐行者;然而,許多信息反映體育教師在面對融合體育教學時往往顯得準備不足,甚至是手足無
3、措。在此背景之下,與融合體育教學相關的教育培訓和研究課題逐漸豐富起來。特別是在過去20年,關于融合體育教學的研究成果增長迅猛,且研究的廣度及深度較前10年有了顯著提高。鑒于我國特殊體育教育才剛起步,融合體育教育更是處于萌芽狀態(tài),本文試圖采用文獻資料法和綜合分析法,對當前國外中小學融合體育教學研究現(xiàn)狀進行綜述,從而為我國融合體育教學研究與實踐提供參考。 </p><p> Sport Discus體育文獻全文數(shù)據(jù)
4、庫是全球收錄體育期刊最全且影響力最大的體育文獻數(shù)據(jù)庫。筆者利用inclusive physical education(融合體育教學) ,disability(殘疾),special education needs(特殊教育需要)等關鍵詞檢索Sport Discus數(shù)據(jù)庫后發(fā)現(xiàn),當前國外中小學的融合體育教學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4大層面:調(diào)查教師融合體育教學態(tài)度的工具;教師態(tài)度與相關變量的關系;融合體育教學服務的現(xiàn)狀,以及體育教學支援與教師
5、發(fā)展訴求。 </p><p> 1 調(diào)查教師融合體育教學態(tài)度的工具 </p><p> 教師教學態(tài)度的好壞是決定融合體育教學成敗與否的關鍵因素,同時態(tài)度的優(yōu)劣還決定著融合體育教學質(zhì)量的高低[3-5]。學界對融合體育教學態(tài)度的調(diào)查最早可追溯到20世紀80年代;然而,當時調(diào)查工具的信度和效度引起了學者們的質(zhì)疑和批評,主要原因在于當時的調(diào)查工具在建構的過程中缺少科學的量化分析,例如因素分析法
6、。 </p><p> 到了20世紀90年代,學者Rizzo發(fā)明了《體育教師教授殘疾學生態(tài)度量表》(Physical Educators’ Attitudes Toward Teaching the Handicapped,PEATH),該量表具有合理的信度和效度。該量表隨后被修正為《體育教師教授殘障學生態(tài)度量表》(Physical Educators’ Attitude Toward Teaching Ind
7、ividuals with Disabilities,PEATID)。PEATID量表包含12個條目,目的在于測量教師對融合體育教學的態(tài)度。PEATID和PEATID量表已被廣泛地應用在融合體育教育的調(diào)查研究中,基于PEATH及PEATID量表的調(diào)查研究不勝枚舉[6-11];然而美中不足的是,這2個工具只能預測教師的教學態(tài)度,無法了解到融合體育教學的具體狀況(比如,教師的支援、教學評價)。 </p><p>
8、鑒于此,Sideridis等[12]開發(fā)了《教師融合態(tài)度量表》(Teacher Integration Attitudes Questionnaire,TIAQ) 以彌補PEATH和PEATID量表的不足。與PEATH、PEATID量表相比,TIAQ量表能夠通過調(diào)查教師的態(tài)度來評價融合體育教學的情況。例如,利用TIAQ量表可以識別出阻礙融合體育教學發(fā)展的因素(如缺少教學技能、資金、教學態(tài)度)。通過調(diào)查這些阻礙因素,可以有效地采取干預措施
9、(如教師培訓課程等)來促進融合體育教學的發(fā)展;然而,由于TIAQ量表的發(fā)展尚未成熟, TIAQ的普適性還需經(jīng)過大量研究來驗證。 </p><p> 通過以上分析不難發(fā)現(xiàn),從20世紀80年代缺乏有效的調(diào)查工具,到如今調(diào)查工具的不斷完善,學者對融合體育教學態(tài)度的認識已經(jīng)開始變得全面且具有系統(tǒng)性。通過調(diào)查體育教師的相關變量來預測教師對融合體育教學的態(tài)度正是在此背景下發(fā)展起來的。 </p><p&g
10、t; 2 教師態(tài)度與相關變量的關系 </p><p> 教師融合體育教學的效能和態(tài)度會影響他們的教學效果。筆者通過整理文獻發(fā)現(xiàn),大量關于教師融合體育教學態(tài)度的研究報道都采用了量化的研究方法,而采用質(zhì)性研究法(如訪談法)來探索融合體育教學態(tài)度的研究并不多見[13-14]。可見,采用質(zhì)性研究法來調(diào)查教師的融合體育教學態(tài)度在該領域是比較新穎的,且忽略研究方法不計,當前學者對于教師態(tài)度與相關變量關系的探討主要集中在3
11、個方面:教師態(tài)度與學生相關變量間的關系;教師態(tài)度與其自身變量的關系;教師態(tài)度與其他變量間的關系。 </p><p> 2.1 與學生相關變量的關系 </p><p> 學生就讀年級與殘疾程度影響體育教師融合體育教學態(tài)度。研究發(fā)現(xiàn),教師比較傾向于教授低年級的殘疾學生[2,15],且比較喜歡教授殘疾程度較輕的學生,重度殘疾的學生不易被教師接納[16]。例如,Conatser等[17]調(diào)查了
12、教師對教授殘疾學生水中運動的態(tài)度,結果表明教師偏向于教授輕度殘疾的學生。 </p><p> 2.2 與教師自身變量的關系 </p><p> 與教師自身相關的變量包括教學效能、教學經(jīng)驗和師資培訓情況。教學效能的高低是預測教師融合體育態(tài)度的高強度因子[16]。換言之,教師的教學效能越高越容易接納殘疾學生,在教學中的表現(xiàn)也就越好。研究表明,師資培訓與教師態(tài)度存在千絲萬縷的關系[17-18
13、]。教師接受的特殊體育培訓越多,教學經(jīng)驗越豐富,就越可能支持融合體育教學理念[8]。近期的研究結果也驗證了這一觀點。例如,Hardin[19]通過訪談體育教師發(fā)現(xiàn),體育教師的職前特殊體育培訓經(jīng)歷能夠提高教師的教學效能。Conatser 等[17]則調(diào)查了水中運動教師對融合體育教學的態(tài)度,結果發(fā)現(xiàn)教師接受的特殊體育培訓越多,態(tài)度也越積極。 研究還表明,特殊體育教育實習對于職前體育教師的融合體育教學效能有很強的促進作用[20] 。Ho
14、dge等[21]作了一個有趣的研究,他們比較了不同教育實習方式對職前體育教師融合體育教學態(tài)度的影響。結果表明,不管采用何種實習方式都能有效促進教師教學效能,不同教育實習方式對態(tài)度的影響并無差異。 </p><p> 2.3 與其他變量的關系 </p><p> 其他影響融合體育教學態(tài)度的相關變量包括教師的性別和年齡。前人對性別和年齡與教學態(tài)度關系的調(diào)查并沒有得到十分一致的研究結果。換而
15、言之,有些研究發(fā)現(xiàn)教師的年齡越高,其教學態(tài)度越積極;而有些研究則認為教師的年齡越高,其教學態(tài)度就越消極,在性別這一變量上的研究發(fā)現(xiàn)亦是如此[16] 。 </p><p> 總的來說,具備高效能的,有充分職前準備的,教學經(jīng)驗豐富的體育教師更傾向于倡導融合體育教學;因此,必須重視特殊體育教師的職前培訓。在未來還需要進一步驗證教師態(tài)度與性別和年齡之間的關系。另外,研究尚不清楚,何種方式或何種程度的特殊體育培訓才足以使
16、教師產(chǎn)生積極的融合體育教學態(tài)度。 </p><p> 3 融合體育教學服務現(xiàn)狀 </p><p> 調(diào)查融合體育教學服務現(xiàn)狀(如殘疾學生的安置、體育教學內(nèi)容)有助于透過調(diào)查結果來建構成功的融合體育教學模式,從而促進融合教育發(fā)展[22]。美國學者Jansma等[23]作了一個全國性的調(diào)查,他們發(fā)現(xiàn)美國的大部分殘疾學生都被安置到了主流學校。緊接著,Jansma等[24]調(diào)查了影響殘疾學生安
17、置的因素,結果發(fā)現(xiàn)影響安置殘疾學生的因素包括安全因素、教學目標、特殊體育專家的建議、教師的建議、家長的意見,以及殘疾的程度和類型。Chandler等[22]也作了類似的研究,但他們把目光集中在教學設計及教師發(fā)展上。Melograno等[25]則比較了1999年和2007年融合體育教學狀況的差異,他們發(fā)現(xiàn)兩者之間的融合體育教學現(xiàn)狀并無太大出入,即教師普遍缺乏知識和能力來執(zhí)行融合體育教學。 </p><p> La
18、Master 等[26]訪問了6名優(yōu)秀小學體育教師對于融合體育教學的觀點,結果表明,盡管每位教師具有不同的教學風格,但他們都十分注重學生的社會化。Lieberman 等[27] 則發(fā)現(xiàn),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面臨諸多障礙,這些障礙包括缺少師資培訓、缺乏器材、缺少融合體育教材,以及教學時間不足。Hodge 等[28]的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班級人數(shù)過多會影響教師的教學效能,教師在提供融合體育教學服務的過程中面臨不少挑戰(zhàn)(如缺乏專業(yè)知識、學生安全問題、課
19、堂管理)。 </p><p> 盡管上述研究結果能很好地被相關部門運用來發(fā)展融合體育教學,但尚有很多與融合體育教學相關的課題亟待解決。例如,合作學習教學策略已被證明能促進學生體育學習,但尚不清楚教師在執(zhí)行融合體育教學時如何選擇教學策略,以及教師是否具備相關能力來運用這些教學策略。再如,尚未清楚教師如何評價殘疾學生的體育學習。獨有Duchane等[15] 的研究報道了中學體育教師如何對學生進行打分。他們指出,教師
20、對殘疾學生采用了不同于普通學生的打分方式:一般以出勤率、著裝和努力程度來評價殘疾學生;而對于普通學生則采用紙筆測試、體適能和技能測驗來評價學生學習。總之,融合體育教學服務領域尚有很多課題值得學者關注和討論。融合體育教學服務的成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教師所具備的專業(yè)能力決定著融合體育教學的質(zhì)量。 </p><p> 4 教學支援及教師發(fā)展訴求 </p><p> 在特殊體育領域,支援
21、(support)一般特指人力方面的支援,它包括同伴教師(peer tutor)、教學助理和特殊體育專家等[18]。提供及時、高效、專業(yè)的支援服務對融合體育教學的發(fā)展十分有益。例如,體育教師在受過培訓的同伴教師的協(xié)助下進行融合體育教學,不僅能提高學生體育活動強度,而且能改善學生的運動技能[29-30] 。 </p><p> 研究還發(fā)現(xiàn),在有支援的情況下,重度殘疾學生也能被成功地融合到主流學校中。例如,Bloc
22、k 等[31]證明了一個重度智障中學生在特殊體育教師幫助下,成功融入主流學校體育課堂的個案。無獨有偶,Vogler等[32]也發(fā)現(xiàn)在有人力援助的情況下,患有重度腦癱的學生可以很好地參與融合體育學習。盡管以上例證表明教師在有支援的情況下,能夠成功地推行融合體育教學,但并不是所有的教師都有機會得到支援。來自澳大利亞衛(wèi)生與福利局的報告表明,在澳洲僅有17%的殘疾學生在融合體育教學過程中得到支援[33]。其他相關報道也指出學校在推行融合體育教學
23、的過程中僅提供有限的支援給教師[19,26,28]。當然,“一刀切”的斷定推行融合體育教學必須得到支援也是不理智的,因為并不是所有的教學都需要支援 。 </p><p> 教師有必要增加知識與技能以更好地為融合體育教學提供服務,倘若教師的發(fā)展訴求無法得到關注和保障,教師極其容易在教學中受挫,進而會對融合體育教學造成消極影響[22]。對在職體育教師的調(diào)查研究發(fā)現(xiàn),教師存在以下發(fā)展訴求:體育學習評價知識、課堂管理技
24、巧、專業(yè)人力支援(如與特殊體育專家、家長和醫(yī)生合作)[22,34]。目前學者們已開始關注支援教師(paraeducator)的發(fā)展需求。其中一個例子就是Davis等[13]對支援教師期望得到的培訓內(nèi)容進行分析,分析發(fā)現(xiàn),教師希望了解改編體育活動的方法、殘疾學生的特點、殘疾學生動作技能發(fā)展規(guī)律等。 </p><p> 5 融合體育教學研究展望 </p><p> 本文對國外融合體育教學現(xiàn)
25、狀進行了綜述,不難發(fā)現(xiàn)該領域的研究已經(jīng)初具規(guī)模。筆者基于我國特殊體育的背景,以國外研究經(jīng)驗作為啟示,對今后該領域研究提出展望。筆者認為今后該領域研究需關注以下幾大層面。 </p><p> 1)發(fā)展融合體育態(tài)度調(diào)查量表。教師態(tài)度的好壞是決定融合體育教學成敗的關鍵,然而,我國目前還沒有一個科學的量表來調(diào)查體育教師的融合體育教學態(tài)度;因此,我們當前急需一個本土化、科學化的調(diào)查工具。建議翻譯國外現(xiàn)有知名調(diào)查工具(如P
26、EATH和PEATID),然后進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和改進。 2)完善融合體育教學調(diào)查工具。融合體育態(tài)度只是調(diào)查的一部分,調(diào)查融合體育教學現(xiàn)狀的工具同樣需要被開發(fā)。了解教學的情況可以有效地反饋到學校和相關部門,如此一來才能對改善融合體育教學“對癥下藥”。國外對于融合體育教學現(xiàn)狀的調(diào)查工具(如TIAQ)還不完善,這就需要有關學者加以關注。 </p><p> 3)理清變量之間的關系。今后的研究需要進一步驗證教師
27、融合體育態(tài)度與其性別和年齡之間的關系;當然,研究已經(jīng)充分表明教師的態(tài)度和教學效能與師資培訓有關,這就提示我們必須重視教師的特殊體育培訓。師資培訓機構必須抓好職前培訓工作,學校必須重視教師的在職特殊體育訓練。 </p><p> 4)提倡質(zhì)性研究法。盡管我國的特殊體育才剛起步,融合體育教學正處于萌芽狀態(tài),但是通過本文的綜述分析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研究采用了量化手段來收集資料;因此,我們期待通過采用質(zhì)性研究法來深入了解、融
28、合體育的真相和本質(zhì)。 </p><p> 5)建構融合體育課程。筆者發(fā)現(xiàn)僅有少量研究涉及到融合體育課程,這也折射出融合體育課程研究沒有受到重視。我國當前并有沒有一套融合體育教學的指引,且我們尚未清楚教師如何設計他們的融合體育教學(如教學目標和學習評價等)。這是我國目前亟待解決的一大問題。 </p><p> 6)提供支援,保障需求。教師的發(fā)展訴求需要得到重視,這也是發(fā)展融合體育教學的關
29、鍵。有必要設計一個多元化的教師支援服務體系,以保障教師支援需求,滿足教師職業(yè)發(fā)展需要。建議各地區(qū)可召集有關特殊教育和特殊體育專家組成融合體育支援團隊,為不同學校和教師提供支援。 </p><p><b> 參考文獻: </b></p><p> [1]Block M.Did we jump on the wrong bandwagon? Problems with
30、 inclusion in physical education[J].Palaestra,1999,15(3):55-56. </p><p> [2]Depauw K,Doll-Tepper G.Toward progressive inclusion and acceptance:myth or reality? The inclusion debate and bandwagon discourse[J
31、].Adapt Phys Activ Q,2000,17(2):135-143. </p><p> [3]Aloia G,Knutson R,Minner S,et al.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initial perceptions of handicapped children[J].Ment Retard,1980,18(2):85-87. </p>
32、<p> [4]Jarvis C,F(xiàn)rench R.Attitudes of physical educators toward the integration of handicapped students[J].Percept Mot Skills,1990,70(3):899-902. </p><p> [5]Hutzler Y.Attitudes toward the particip
33、ation of individuals with disabilities in physical activity:A review[J].Quest,2003,55(4):347-373. </p><p> [6]Depauw K,Goc Karp G.In 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M].Ed:Berlin,Springer Verlag,1990:149-158. <
34、/p><p> [7]Downs P,Williams T.Student attitudes toward integration of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in activity settings:A European comparison[J].Adapt Phys Activ Q,1994,11(1):32-43. </p><p> [8]Folso
35、m-Meek S,Nearing R,Kalakian L.Effects of an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 in changing attitudes[J].Clin Kines,2000,54(3):52-58. </p><p> [9]Hodge S,Jansma R.Effects of contact time and location of pract
36、icum experiences on attitudes of physical education majors[J].Adapt Phys Activ Q,1999,16(1):48-63. </p><p> [10]Kowalski E,Rizzo T.Factors influencing preservice student attitudes toward individuals with di
37、sabilities[J].Adapt Phys Activ Q,1996,13(2):180-196. </p><p> [11]Rizzo T,Kirkendall D.Teaching students with mild disabilities:What affects attitudes of future physical educators?[J].Adapt Phys Activ Q,199
38、5,12(3):205-216. </p><p> [12]Sideridis G,Chandler J.Estimates of reliabilities for the teacher integration attitude questionnaire[J].Percept Mot Skills,1995,80(2):1214. [13]Davis R,Kotecki J,Harvey M,et
39、 al.Responsibilities and training needs of paraeducators in physical education[J].Adapt Phys Activ Q,2007,24(1):70-83. </p><p> [14]Lienert C,Sherrill C,Myers B.Physical educators’ concerns about integratin
40、g children with disabilities:a cross-cultural comparison[J].Adapt Phys Activ Q,2001,18(1):1-17. </p><p> [15]Duchane K,F(xiàn)rench R.Attitudes and grading practices of secondary physical educators in regular phy
41、sical education[J].Adapt Phys Activ Q,1998,15(4):370-380. </p><p> [16]Rizzo T,Vispoel W.Physical educators’ attributes and attitudes toward teaching students with handicaps[J].Adapt Phys Activ Q,1991,8(1):
42、4-11. </p><p> [17]Conatser P,Block M,Lepore M.Research aquatic instructors’ attitudes toward teaching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J].Adapt Phys Activ Q,2000,17(2):197-207. </p><p> [18]Block M
43、,Obrusnikova I.Inclusion in physical education: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from 1995-2005[J].Adapt Phys Activ Q,2007,24(2):103-124. </p><p> [19]Hardin B.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reflections on preparati
44、on for inclusion[J].Physic Educ,2005,62(1):44-56. </p><p> [20]Folsom-Meek S,Nearing R,Kalakian L.Effects of an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 in changing attitudes[J].Clin Kines,2000,54(3):52-58. </p
45、><p> [21]Hodge S,Tannehill D,Kluge M.Exploring the meaning of practicum experiences for PETE students[J].Adapt Phys Activ Q,2003,20(4):381-399. </p><p> [22]Chandler J,Greene J.A statewide surve
46、y of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 service delivery and teacher in-Service training[J].Adapt Phys Activ Q,1995,12(3):262-274. </p><p> [23]Jansma P,Decker J.Project LREIPE:Least restrictive environment usage i
47、n physical education[M].Washington,DC: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Office of Special Education and Rehabilitation,1990. </p><p> [24]Jansma P,Decker J.An analysis of least restrictive environment p
48、lacement variables in physical education[J].Res Q Exer Sport,1992,63(2):171-178. </p><p> [25]Melograno V,Loovis E.Status of physical education for handicapped students: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eachers in
49、 1999 and 2007[J].Adapt Phys Activ Q,2008,8:28-42. </p><p> [26]LaMaster K,Gall K,Kinchin G,et al.Inclusion practices of effective elementary specialists[J].Adapt Phys Activ Q,1998,15(1):64-81. </p>
50、<p> [27]Lieberman L,Houston-Wilson C,Kozub F.Perceived barriers to including students with visual impairments in general physical education[J].Adapt Phys Activ Q,2000,19(3):364-377. </p><p> [28]Hodg
51、e S,Ammah J,Casebolt K,et al.High school general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behavior and beliefs associated with inclusion[J].Sport,Educ Society,2004,9(3):395-419. [29]Lieberman L,Newcomer J,McCubbin J,et al.The eff
52、ects of cross-aged peer tutors on the academic learning time of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in inclusive elementary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es[J].Braz Inte J Adapt Phys Educ Res,1997,4(1):15-32. </p><p> [30
53、]Lieberman L,Dunn J,Mars H,et al.Peer tutors’ effects on activity levels of deaf students in inclusive elementary physical education[J].Adapt Phys Activ Q,2000,17(1):20-39. </p><p> [31]Block M,Zeman R.Incl
54、uding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in regular physical education:Effects on nondisabled children[J].Adapt Phys Activ Q,1996,13(1):38-49. </p><p> [32]Vogler E,Koranda P,Romance T.Including a child with severe
55、 cerebral palsy in physical education:A case study[J].Adapt Phys Activ Q,2000,17(2):161-175. </p><p> [33]Australian Institute of Health and Welfare.Children with disabilities in Australia[M].Canberra:AIHW,
56、2004. </p><p> [34]Melograno V,Loovis E.Motor development programs for school-aged handicapped students:assessing the needs of professional educators[M].Cleveland,OH:Cleveland State University,1980.</p&g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中小學寫作教學研究
- 國外中小學教育的現(xiàn)狀分析
- 國外中小學教育的現(xiàn)狀分析
- 中小學概率統(tǒng)計教學研究
- 泰興中小學教學研究課題
- 利川市中小學體育教學現(xiàn)狀調(diào)查與發(fā)展對策研究.pdf
- 山東省民辦中小學體育教學現(xiàn)狀與發(fā)展對策研究.pdf
- 中小學體育教學指匯總
- 中小學音樂感受與鑒賞教學研究.pdf
- 中小學豎笛與豎笛樂隊的教學研究.pdf
- 鎮(zhèn)江中小學教學研究課題
- 中小學漢字書寫教學研究.pdf
- 中小學語文漢語成語教學研究.pdf
- 江蘇中小學教學研究立項課題
- 江西中小學教育教學研究課題
- 新余中小學教育教學研究課題
- 農(nóng)村中小學田野教學研究.pdf
- 新余中小學教育教學研究課題
- 江西中小學教育教學研究課題
- 關于中小學教學研究的幾點考慮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