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含有金屬(如Al、Mg等)及含氧小分子(如H2O、CO2等)的推進劑(簡稱金屬/含氧小分子推進劑——下同)可以利用環(huán)境中的H2O或CO2,不需要專門攜帶,極大地提高了體積能量密度。因此,金屬/含氧小分子推進劑的研發(fā)已成為航空航天領域的研究前沿和熱點。另外,在一些航天飛機固體火箭助推器中,推進劑與高氯酸銨氧化劑等的燃燒產(chǎn)物中大約含40%~50%H2O和10%CO2。HMX等硝胺類推進劑的燃燒產(chǎn)物中大約含20.9%NO。研究這些含氧小分子對
2、推進劑中鋁的氧化的影響,特別是對推進劑燃燒機理的探討有著重要的意義。
本文鋁表面、鋁團簇及摻雜(取代)鋁團簇與H2O、CO2、NO和硝胺等為研究體系,運用密度泛函理論方法,研究H2O、CO2、NO、硝胺等含氧小分子在鋁表面、鋁團簇及摻雜(取代)鋁團簇上的吸附與分解。主要研究內容如下:
1.NH2NO2在Al13簇上的吸附與分解
用密度泛函PW91/DNP方法,研究硝胺在Al13簇上的吸附和分解。硝胺以分解和
3、不分解的兩種形式吸附于Al13簇上。硝胺發(fā)生分解反應時,主要生成氧原子與NH2NO或NH2N片斷。分解產(chǎn)物均吸附于Al13簇上。分解為兩個氧原子和NH2N碎片的吸附過程放出高達737.66kJ/mol的能量。硝胺以未分解的形式吸附于Al13簇上時,硝胺分子發(fā)生較大變形,并與Al13簇上鋁原子以多種形式的N-O-Al鍵形成多種吸附構型。吸附硝胺后,電荷從Al13簇轉移至硝胺吸附產(chǎn)物。Al13簇電子結構也由于吸附硝胺分子產(chǎn)生變化。
4、 2.水分子在Al12X團簇上的吸附與分解。
利用密度泛函PW91、PBE和PWC方法,對水分子在中性Al12X(X=Al、Mg、Zn、Ga、Ni、Fe、B、C、Si、P)簇上的吸附與分解進行計算研究。發(fā)現(xiàn)取代原子及其不同的自旋多重度對Al12X簇的幾何結構、密度、電子性質、簇與水反應的能量密度均有重要的影響。X原子在中心取代的Al12X簇(除Al12Mg外)的穩(wěn)定性高于在外籠取代的Al12X簇。水在中心原子X為金屬的取代Al
5、12X上分解能壘低,在X為非金屬Al12X簇上分解能壘高。水在單線態(tài)的Al12Fe簇上分解能壘最低,在Al12C簇上分解能壘最高。水在Al12Fe簇上分解放出最大的能量。然而,中心Fe原子在水吸附或分解時,若逾越172kJ/mol能壘就會遷移到簇上。水在Al12X簇分解程度與釋放的能量大小可以由取代原子所調節(jié)。
3.水分子在AlnBi(n=2-15)團簇上的吸附與分解
用PW91方法研究了AlnBi(n=2-15)團
6、簇的幾何結構、電子結構和水分子在簇上的吸附和分解機理。結果表明最穩(wěn)定的AlnBi構型與相應的Aln+1簇相似(除Al7Bi和Al8Bi外),鉍的摻雜引起了電子結構諸如HOMO-LUMO能隙、s和p雜化程度的明顯變化;而這些性質決定了簇與水作用的化學活性。水分子吸附在AlnBi簇上放出熱量。吸附作用幾乎沒有引起相對穩(wěn)定強的簇的幾何構型變化,但導致相對穩(wěn)定性差的簇某種程度變形。水在簇上的分解反應也是放熱的。除Al14Bi和Al15Bi簇外,
7、分解反應所釋放出的能量完全可以補償分解所需能壘。在這些摻雜(取代)簇中,水在Al5Bi簇上的吸附和分解釋放的能量最大,分解能壘極低。這表明水分子在AlnBi簇上的分解吸附能力不僅與簇的尺寸有關,也與簇的幾何構型有關。
4.水在Al13簇上的吸附與分解:氫氣產(chǎn)生的起源與機理
在B3LYP/6-311+G(d,p)理論水平上研究了水分子在Al13簇上的吸附與分解及產(chǎn)生氫氣機理。研究發(fā)現(xiàn)水分子容易地吸附在Al13簇上并以氫
8、鍵形成多層水結構。水分子易發(fā)生分解,但以雙層水結構中,水分子以質子傳遞的形式分解(即Grothuss機理分解)形成OH與H的能壘最低。這表明水分子分解速率與水最初的濃度有關:水濃度太低,導致水100%的吸附,沒有多余的水分子形成質子的傳遞,水分解速率下降;水濃度太大,在Al13表面形式多層水結構,Al13表面鋁原子全部與水分子結合,水分解速率會下降。在多種氫釋放機理中,吸附氫與水分子反應的能壘(Eley-Rideal機理)比吸附氫之間反
9、應或吸附OH與吸附H之間反應(Langmuir-Hinshelwood機理)釋放氫氣的能壘低。吸附的水分子間相互作用直接釋放出氫氣必須克服較高的能壘,因而實際上不易發(fā)生。
5.水分子在Al(111)、Al(110)、Al(100)面的吸附與分解
用密度泛函GGA-PBE方法,研究水分子在Al(111)、Al(110)和Al(100)面的吸附與分解。水分子易吸附于Al(111)、Al(110)和Al(100)面的鋁原子
10、頂位,吸附過程為自發(fā)過程。水在鋁(111)、(110)和(100)面第一步分解的最低活化能/eV分別為0.201,0.544和0.611,第二步分解的最低活化能/eV分別為0.584,1.290和1.044。表明鋁表面與水反應的活性順序為Al(111)> Al(100)>A1(110)。水在鋁表面上分解活化能都較低且都為放熱反應。利用Mülliken電荷分析和結構分析發(fā)現(xiàn)過渡態(tài)中電荷和幾何構型影響水分解能力。過渡態(tài)能量分析也發(fā)現(xiàn)水分解反
11、應受電荷分布的影響,但幾何對分解影響更大。幾何構型影響主要源于各種Pauli排斥作用,該作用導致在Al(111)面上水分解能壘量低,在Al(110)面上水分解能壘高。
6.CO2在Al12X團簇上的吸附與分解
用密度泛函PW91和PWC方法,研究CO2在Al12X團簇上的吸附與分解。結果顯示摻雜(取代)原子及其自旋態(tài)形式對Al12X團簇(X=Al、Be、Zn、Fe、Ni、Cu、B、C,Si、P)的幾何構型、電子結構有
12、重要影響、對CO2在Al12X簇上的物理、化學吸附、分解也有很大影響。CO2在Al12C上的化學吸附雖是放熱過程,但能壘大。在Al12X(X=Cu、Ni、Fe)簇上分解的能壘較低,在Al12X(X=B、C、Si、P)簇上分解的能壘較高。CO2在Al12Fe上的化學吸附和分解能壘分別為5.23kJ/mol和38.53kJ/mol,比其它Al12X簇上的化學吸附能壘和分解能壘都低。這表明CO2在Al12X上的吸附和分解可以利用中心原子摻雜(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小分子與(ZnS)-,n-團簇相互作用的理論研究.pdf
- 稀土元素與小分子相互作用的理論研究.pdf
- 鋁與谷胱甘肽相互作用的研究.pdf
- 胞嘧啶與小分子弱相互作用機制的理論研究.pdf
- 配體與Au團簇之間相互作用的理論研究.pdf
- 生物小分子與腎上腺素相互作用的伏安特性及理論研究.pdf
- 若干分子內部相互作用的理論研究.pdf
- 苯氧羧酸類農(nóng)藥分子、酰胺分子與高嶺石團簇模型相互作用的理論研究.pdf
- 碳納米材料與生物小分子間相互作用及保護機理的理論研究.pdf
- 鋁熔體與氫的相互作用.pdf
- 密度泛函理論研究金團簇和有機分子之間的相互作用.pdf
- 8105.乙醇與水簇合物相互作用的理論研究
- 小分子水簇與蛋白質相互作用的分子動力學研究.pdf
- 小硅團簇與簡單分子之間相互作用的分子動力學研究.pdf
- 離子團簇與金屬氧化物相互作用的理論研究.pdf
- 泡沫鋁表面相互作用的多尺度模擬方法初步研究.pdf
- 全鹵烯烴和含氧氮的簡單分子間lpπ鹵鍵相互作用的理論研究
- 液相與界面中分子相互作用的理論研究.pdf
- DFT理論研究磷酸與水分子間相互作用.pdf
- 分子間弱相互作用體系的理論研究:氫鍵、范德華相互作用和鹵鍵.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