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人工椎間盤置換聯合椎間融合術治療多節(jié)段頸椎病的有限元分析.pdf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6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背景:
   隨著現代化社會的進步和21世紀新時代的發(fā)展,當今人們的工作強度越來越大,造成了頸椎疾患的發(fā)病率逐年增高,已成為臨床脊柱外科常見疾病之一,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帶了極大的危害。尤其近年來人們生活行為的改變,頸椎病有了年輕化的發(fā)病趨勢,給醫(yī)師在選擇治療方案帶來了極大的挑戰(zhàn)。
   多節(jié)段頸椎病是指在影像上存在連續(xù)或不連續(xù)多個節(jié)段的頸椎椎體后緣骨贅形成以及椎間盤變性、突出等多種病理改變,造成頸髓或硬膜囊多個平面受

2、壓,并有相應臨床表現的一類頸椎病。而對于三節(jié)段或以上頸椎節(jié)段受累的患者選擇何種術式存在很大爭議。
   頸椎手術根據手術入路方式的不同,可分為前路、后路和前后路聯合手術。
   前路手術:頸椎前路融合內固定術(anteriorcervicaldecompressionandfusion,ACDF)是目前治療頸椎退變性疾病的常用方法。手術目的是直接摘除壓迫神經根和脊髓的異常組織、并行椎間植骨融合穩(wěn)定頸椎。不利因素主要涉及到

3、植骨塊不融合及融合后臨近節(jié)段退變導致癥狀復發(fā)。因此,當出現3個或3個以上節(jié)段的頸椎疾患時,每增加一個融合節(jié)段則鄰近節(jié)段退變的風險則相應的增加。
   后路手術:包括后路椎板切除、椎板切除加內固定融合、椎板開門椎管擴大成形術。手術的目的是擴大椎管,間接解除前方病變對脊髓的壓迫。但術后存在頸椎后凸畸形、醫(yī)源性頸椎不穩(wěn)等繼發(fā)加重脊髓神經癥狀,同時后路手術造成的疤痕增生致椎管再狹窄,輕微的創(chuàng)傷即可導致頸脊髓神經再損傷等。
  

4、隨著對頸椎生物力學研究的深入,脊柱外科手術治療的理念逐漸轉移到非融合技術上,應用人工椎間盤替代退變的椎間盤以求恢復椎間盤的解剖和功能,即頸椎人工椎間盤置換術(cervicalartificialdiscreplacement,C-ADR)應運而生。近年來,隨著頸人工椎間盤得到廣泛研究和應用,出現了頸椎人工椎間盤聯合椎間融合術的“雜交”術式?!半s交”術通過人工椎間盤的應用,避免了連續(xù)多節(jié)段的融合,從而保留了頸椎活動度,降低了臨近節(jié)段退變的

5、風險。同時,適當的節(jié)段融合,降低了連續(xù)使用人工椎間盤的高額手術費及多節(jié)段人工椎間盤應用的潛在風險。由于近年來雜交術式治療多節(jié)段頸椎病越來越受到重視,因此,生物力學研究將為雜交術式的進一步應用提供理論依據。
   有限元分析法(finiteelementmethods,FEM)的基本原理是把一個由無限個質點和有無限個自由度構成的連續(xù)體劃分為有限個小單元體組成的集合體,用離散化的有限單元模型代替原有物體。與既往傳統(tǒng)的研究方法相比,F

6、EM可以通過對形狀、結構、材料和載荷情況進行仿真從而進一步模擬各種退變及創(chuàng)傷,對其復雜的結構進行應力、應變分析,且具有實驗時間短、費用少、力學性能測試全面及可重復實驗等突出優(yōu)點。FEM在頸椎模型中應用,使得對頸椎的骨骼幾何結構,邊界條件和材料的不均勻性等問題的生物力學研究有了可能的途徑。
   本研究是在總結既往的研究的基礎上,對下頸椎有限元模型的構建方法進行了新的認知,然后構建出更為精細和完整的下頸椎C2~C7的有限元模型。并

7、通過對頸人工椎間盤和植骨塊的模擬,重建出不同組合的“雜交”手術模型,為其在臨床應用上提供實驗基礎和理論依據。
   目的:
   1.依據1名正常的男性志愿者中立位下64排螺旋CT掃描的完整頸椎影像學資料,探討利用Mimics11.1、Geomagicstudio10.0、HyperMesh10.0和Abaqus6.8等軟件構建出完整的下頸椎(C2~C7)三維有限元模型的方法,并對其進行有效性驗證,使其能反映正常下頸椎(

8、C2~C7)的生物力學特性。
   2.根據所建立的正常頸椎(C2~C7)的三維有限元模型,采用雙節(jié)段椎間融合,單節(jié)段人工椎間盤置換的方式,進行不同的“雜交”術式組合,對C3/4、C4/5、C5/6節(jié)段進行“雜交”術式的模擬,對重建后模型施加相同載荷及扭矩,比較各種工況下下頸椎的整體活動度,各椎間活動度,應力傳遞模式及人工椎間盤應力分布特點。
   方法:
   1.選擇一位25歲正常男性,身高178cm,體重7

9、5kg,采用0.625mm薄層CT掃描,將獲得的Dicom格式圖像導入Mimics12.1軟件中,經過圖片篩選、預處理,將下頸椎各結構分離出來,建立C2~C7功能節(jié)段的幾何實體模型。再將其導入Geomagicstudio10.0逆向工程軟件、HyperMesh10.0軟件,完成模型的分割及網路化等處理,形成三維有限元原始模型。最后導入Abaqus6.8軟件進行單元設置、材料屬性定義和有限元分析。通過重建模型邊界設定,對其施加74N預載荷

10、及1.8Nm純力矩,使模型模擬產生前屈、后伸、左右側屈和左右旋轉運動狀態(tài),計算不同工況狀態(tài)下的椎間活動度,采用與既往文獻提供的生物力學實驗結果進行對比的方法,以驗證模型的有效性。
   2.在已驗證的下頸椎C2~C7三維有限元模型基礎上,對C3~C6節(jié)段行模擬“雜交”手術。在研究中,通過有限元分析軟件Abaqus6.8模擬頸人工椎間盤置入及椎間植骨融合,建立重建后三維有限元模型。實驗采用合適的人工頸椎間盤。根據實際尺寸測量的數據

11、在AutoCAD中繪制成三維圖形,以SAT格式導入ANSYS中建立有限元模型。參照人工椎間盤植入及椎間融合手術方式,對假體及植骨塊植入進行微調,完成理想位置的裝配。再次導入Abaqus6.8中進行修整與優(yōu)化,完成“雜交”術后的模型重建。重建模型采用三種組合方式:M1:C3/4ACDF,C4/5ACDF,C5/6C-ADR;M2:C3/4ACDF,C4/5C-ADR,C5/6ACDF;M3:C3/4C-ADR,C4/5ACDF,C5/6A

12、CDF。對模型施加74N預載荷及1.8Nm力矩,使其模擬產生前屈、后伸、左右側屈和左右旋轉運動狀態(tài),分別記錄各種模型的頸椎的整體活動度,各椎間活動度,應力傳遞模式及人工椎間盤應力分布特點。
   結果:
   1.建立了完整下頸椎C2~C7三維有限元模型,包括130,429單元和30,181節(jié)點。在加載條件下,測算模型在前屈、后伸、左右側屈和左右旋轉作用下的各椎間活動度,并與文獻報道的實體測量結果進行對比。結果顯示重建模

13、型在不同工況下測得的椎間活動度,與Moroney、Panjabi和Finn作者進行實測法所得的結果是吻合的。因此,可以認為本模型是有效的,可以進一步用于臨床和實驗研究。
   2.在各加載模式下“雜交”術式重建后與下頸椎正常組比較:
   (1)置換節(jié)段的椎間活動度明顯上升,而頭尾鄰段(C2/3、C6/7)與正常組無明顯差異。在整體活動度上,M2組重建模型與正常組無明顯差異;
   (2)假體應力分布,在內襯主要

14、集中在卡槽兩翼,最高值為30.44Mpa;在終板主要集中在中后方,最高值為80.11Mpa;
   (3)關節(jié)突關節(jié)在置換節(jié)段明顯增高,但在頭尾鄰段(C2/3、C6/7)與正常組無明顯差異;
   結論:
   1.本實驗建立了正常頸椎C2~C7三維有限元模型,包括C2~C7頸椎椎體皮質骨和松質骨、頸椎間盤中的纖維環(huán)和髓核、上下終板、雙側關節(jié)突關節(jié)、椎弓根、椎板、橫突、棘突、主要韌帶(前縱韌帶、后縱韌帶、黃韌帶、

15、棘韌帶和關節(jié)囊韌帶)。重建的下頸椎三維有限元模型在前屈、后伸、左右側屈、左右旋轉各種工況下的椎間活動范圍與國外相關文獻資料一致,驗證了模型的有效性,可進行下一步的生物力學實驗研究。
   2.三組“雜交”術式均能有效的維持置換節(jié)段的活動度,假體應力分布也符合終板的生物力學特點,因此,我們認為“雜交”術理論上能很好的降低鄰段退變的風險。然而,置換后節(jié)段的關節(jié)突關節(jié)應力增高,也是影響雜交術式遠期療效的一個潛在風險。平衡雜交術式的利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